北京農夫市集:偌大的世界,一小張飯桌

2020-12-21 三聯生活

北京農夫市集:偌大的世界,一小張飯桌

2012-04-10 15:00 作者:殳俏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14期

「農夫市集是一種『替代性食物流通體系』,它註定了不能服務大多數人,不能成為社會主流。但從長遠看,它還是能解決一部分人的生計問題,另一部分人的信仰問題。這兩樣加起來,便是一個民間自建的『食物共同體』。」

跟常天樂認識還是在2009年某次綠色和平組織的食物講座上,彼時她是一個名叫「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的美國公益組織的駐中國代表,同是住在北京的上海人,相互客氣地寒暄幾句就道別了。再見到是2011年的3月,她告訴我,她正在組織一個「北京農夫市集」,簡單說就是組織一些小農戶到城裡直接賣給人菜,這讓我很感興趣。因為在美國和歐洲,我也逛過一些農夫市集,這是種令人身心愉悅的假日活動。

自2010年9月以來,北京農夫市集在海澱、東城、西城、豐臺和朝陽五區組織了20多次開集(圖為今年3月在五道口開設的集市)

但第一、第二次的市集並不算太成功,農戶們在方家胡同支起幾個小攤兒,路過的大爺大媽首先疑惑這是不是無證攤販,之後問了價錢,全都搖著頭走了。稀稀拉拉來光顧的是一群客居在北京城裡的時髦老外,這令常天樂有點沮喪:「我不希望來買菜的都是老外,我更希望農夫市集的消費者主體是本地人。」

1979年出生的常天樂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專業,之後在美國新校大學攻讀國際事務專業碩士。她對農夫市集的感情來源於在紐約留學期間,常常跟同學一起去聯合廣場的農夫市集吃喝散步。「當時覺得在市集上逛的人都特別高興,而那些擺攤賣東西的農民也跟印象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很不一樣,第一次感覺到,做農民也可以是個非常體面的生計方式。農夫市集更多像是一個農民展示自己作業方式的平臺,讓你覺得,當農民也是份很不錯的工作。」常天樂說,紐約這個農夫市集給她留下的另一大印象是農產品很貴,當時自己作為窮學生是買不起的,反而是那些現場製作的小吃又便宜又美味,所以當時她在農夫市集上的消費基本就是,每次一杯飲料,一個現做的三明治。「這是我在紐約最美好的購物體驗。」

參加農夫市集後滿載而歸的顧客

畢業後,有一份工作找到了常天樂,是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的駐中國代表。「這是我與農業的緣分。」常天樂說,「是那位所長親自找到了我,並推薦我看了一本名叫《Stuffed and Starved》的書(中文譯名為《糧食戰爭》,拉吉帕特爾著)。從書名便知,這本書講的是世界糧食分配不均衡問題,有10億人過胖,另外10億人食不果腹。所長給我看這本書的意圖是,食物是扶貧很好的切入點,而我在美國讀書期間,本來也對「三農」問題比較關注,這讓我毫不猶豫就接受了這個工作。」

搬家到北京,開始在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上班的常天樂一開始工作非常積極,她跑了十幾個省,與各地農民交流,但不久,她便感受到了國際機構在國內工作受到的種種局限。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她無法永遠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用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僅做點評述的工作。「說簡單點就是這種工作讓人有隔靴搔癢的感覺,跟農民聊聊天,然後寫點不痛不癢的報告,這一點都不符合我的性格。」

這時候,常天樂遇到了日本人繪美和加拿大人麥可(Michael),他們是一對藝術家情侶,正在北京做農夫市集活動。這喚起了常天樂關於農夫市集的美好回憶,她毫不猶豫加入進去,三人攜手辦了第一、第二次農夫市集,但零星的老外客流讓常天樂迅速發現了問題:「繪美和麥可讓北京農夫市集有了很好的架構,可以請到一些產品質量不錯的農戶,但普通的中國消費者還是太少了。既然是北京農夫市集,就該有更多本地居民來買菜。」

農戶堅持傳統的種植方式生產農產品,顧客大多是攤主的「粉絲」、網友

繪美和麥可所設計的北京農夫市集,跟所有國外的農夫市集一樣,是「新農夫運動」的產物。所謂的「新農夫運動」,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嬉皮運動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一個細小分支的延伸,在龐大的工業化農業體系下,依然有一群活躍的小農戶不屈不撓堅守著他們高成本的田園生活,與機械化程度已非常高的主流農業對抗。一些在大城市受過良好教育,且從未有過農耕生活經歷的年輕人回歸到鄉下去務農,他們自然不可能扭轉農業發展的大趨勢,但一部分未踏上主流的瀕臨破產的小型農場卻在他們的努力下起死回生,以一種特殊的經營方式扭虧為盈。更重要的是,這讓一群有相同價值觀的人找到了他們可以一直繼續下去的愜意的生活方式。

農夫市集是一種「替代性食物流通體系」(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它註定了不能服務大多數人,不能成為社會主流。但從長遠看,它還是能解決一部分人的生計問題,和另一部分人的信仰問題。這兩樣加起來,便是一個民間自建的「食物共同體」。「你必須承認,現如今中國的社會也有這樣的需求。」常天樂說,「除非你選擇對地溝油和假雞蛋視而不見。確實是有一部分人,他們試圖從大超市和國營菜場以外尋找對食物所產生的安全感。」

周末聚餐會,農戶們帶上各自生產的食材做出拿手的飯菜請消費者品嘗

2011年4月,常天樂為北京農夫市集註冊了微博帳號,她覺得這種方式更利於市集與本地消費者進行實時溝通。「那時候,我覺得農夫市集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社會實驗,我很想知道一個具有社會價值的東西能在多大程度上自發地在社會空間內成長。通過微博,我也想知道普通老百姓可以把這個事情推動到何種程度。」她在微博上發布很多關於市集的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誰誰在市集上買了新鮮蔬菜,回家炒成了特別漂亮的一盤菜的照片;又比如市集上的「微服私訪」,一位跟農戶攀談的小個子臺灣女士,其實是正好路過北京出差的著名美食作家韓良憶。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常天樂: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十年
    農夫這個詞,或許帶著一點「書面」的感覺,也從名字上代表著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對於農友們的尊重——在市集組織者常天樂看來,農民是真正的「城市英雄」,他們是重要的社會角色,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融合感,也一直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努力的方向。天福園生物多樣性農莊的主理人張志敏老師,也是最早組織參與市集的生產者。張志敏老師是國內最早從事有機農業的先行者之一。
  • 常天樂: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十年
    農夫這個詞,或許帶著一點「書面」的感覺,也從名字上代表著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對於農友們的尊重——在市集組織者常天樂看來,農民是真正的「城市英雄」,他們是重要的社會角色,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融合感,也一直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努力的方向。
  • 北京:「農夫市集」開張,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聚餐推動夜間消費
    2020年6月10日,北京,北京朝陽區的阜安西路與望京街處的「夜京城」合生麒麟新天地夜間「農夫市集」開幕,夜晚一到,吸引來許多市民到這裡聚餐消費。北京,北京朝陽區的阜安西路與望京街處的「夜京城」合生麒麟新天地夜間「農夫市集」開幕,夜晚一到,吸引來許多市民到這裡聚餐消費。
  • 歐美生態農業和農夫市集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而國內,偌大中國4個一線城市加上2個直轄市以及31個省會城市目前也僅有不到10家的農夫市集,也僅僅只有北京的有機農夫市集形成了規模和可持續的發展,大部分的市集都處於緩慢的上升期。為什麼國外臺灣香港市集持續火爆?
  • 周末雙集,看看南方飯桌上的頭菜怎麼做?
    就像我,一個安徽人,在北京這麼大的城市生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每每想到我老家淮河岸邊的菜餚,還是難免食指大動。——陳曉卿《至味在人間》近日想推薦的新鮮食材有很多,不如乾脆跟大家分享小編的家鄉菜的食譜,把所有食材都包含在內,江浙地區新年飯桌上的第一道熱菜——頭菜的做法。
  • 到農夫市集 趕集去
    到農夫市集 趕集去 溫州財經網  2012-02-26 03:58
  • 武昌「農夫市集」開集,土雞蛋香瓜2小時「秒」光
    6月24日,端午節前夕,武昌廉政文化公園門庭若市、熱鬧非凡,武昌區中華路街第五期「農夫市集」在這裡舉行,助力新洲貧困戶銷售特色農副產品。「我這個土雞蛋是山裡正宗土雞下的蛋,純天然養殖,從來不吃飼料,只餵玉米、麥麩和青草。」57歲的方取勝一邊向前來諮詢的市民熱情推介,一邊掏出手機,播放自己拍攝的土雞生活的原生態環境短視頻。
  • 西安首現農夫市集 折射民眾拯救「餐桌」心態
    月17日電(記者 冽瑋)17日,位於西安南郊的高新區出現了號稱讓「農村地頭直接對接市民餐桌」的農夫市集。自2010年9月以來,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志願者們已成功組織了多次大型市集。  近年來,從瘦肉精到地溝油,一系列違背良知的食品安全問題已頻頻成為政府、媒體、民眾關注的焦點。習慣從超市購物的消費者,越來越渴望知道這些食品從何而來,生產過程如何。於是,一部分人開始自發組織,尋找安全、健康的農產品。
  • 遊客歡 農夫樂:塔洋農夫市集熱鬧開集
    圖:塔洋農夫市集3月18日上午在七星伴月景區熱鬧開集3月18日上午,由塔洋鎮主辦、松鼠學堂承辦的農夫市集在塔洋鎮七星伴月景區再次開集
  • 北京三裡屯那家花園農夫市集:給你食物的本來味道
    中午12點,飢腸轆轆,我正好在三裡屯那家花園一層趕上了這場特色農夫市集。當天還比較寒冷,部分攤主沒有來參加這次市集,室外只有幾家出攤,吉雲酥怡攤主是個漂亮的「東北大妞兒」,她說:「這個有機農夫市集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位攤主賣的東西,都是他們自己親手種植出來或者做出來的。
  • 安徽:「新農人」用農夫市集連接城市和鄉村
    農夫市集裡銷售的品類豐富的農產品。新華社記者汪海月攝新華社合肥12月7日電(記者汪海月)天剛擦亮,50歲的農場主孫鳳嵐忙著將剛從地裡摘下還沾著泥土的白蘿蔔、綠油油的菠菜和辣椒裝進車廂,準備驅車前往離農場約20公裡遠的合肥市中心,參加一月一次的農夫市集。
  • 北京三裡屯那家花園農夫市集,一位攤主介紹:這裡最大的特點是…
    中午12點,飢腸轆轆,我正好在三裡屯那家花園一層趕上了這場特色農夫市集。當天還比較寒冷,部分攤主沒有來參加這次市集,室外只有幾家出攤,吉雲酥怡攤主是個漂亮的「東北大妞兒」,她說:「這個有機農夫市集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位攤主賣的東西,都是他們自己親手種植出來或者做出來的。
  • 「森林爸爸農夫市集 」等你來打卡!
    充滿土地氣息的新鮮直送蔬果;小心撿拾早上剛下的有機雞蛋;小農自製的農副產品……網紅親子市集「森林爸爸農夫市集」即將於明日,在嘉禾良庫文化創意園迎來第一場市集。 「森林爸爸農夫市集」充滿一系列有趣的市集和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活動,等你一一來探尋。
  • 有機農夫市集 信任能不能撐住他們的未來?
    頭一回逛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東西貴」可能是第一印象。生慄子20元一斤,鮮雞蛋2元~3元一個,買幾根萵苣甚至要花100多元,遠超其他菜市場菜價。  可奇就奇在,貴有貴的「粉絲」。一杯豆漿10元,要趕早才能喝到;一套煎餅果子25元,得排長隊等;一盒草莓12個,賣100元,搶購還得下手快。
  • 武昌「農夫市集」開集,土雞蛋香瓜2小時「秒」光
    6月24日,端午節前夕,武昌廉政文化公園門庭若市、熱鬧非凡,武昌區中華路街第五期「農夫市集」在這裡舉行,助力新洲貧困戶銷售特色農副產品。「我這個土雞蛋是山裡正宗土雞下的蛋,純天然養殖,從來不吃飼料,只餵玉米、麥麩和青草。」57歲的方取勝一邊向前來諮詢的市民熱情推介,一邊掏出手機,播放自己拍攝的土雞生活的原生態環境短視頻。
  • 紹興老街開張「青春農夫市集」
    近日,在紹興越城區倉橋老街,「古城青春季——農夫市集」活力開市,青年農創客通過設攤形式向市民展示自家的優質農產品。  活動現場主要售賣的西瓜、葡萄、桃形李、小番茄等當季水果,均由「攤主」們自己種植,並於活動當天新鮮採摘,第一時間運抵集市售賣。
  • 八百畝地的掙扎 | 美國農夫市集筆記
    文/尚毅我們居住的這座美國中西部小城有一個農夫市集,每周六上午開集,我們叫它「小市場」。頭些年,每次回國逛農貿市場我都為我們的小市場感到自卑,它相比之下確實有點小,品種單調秩序井然,象修剪成方塊的樹苗禮貌的生長。
  • 2小時賣了20萬 武昌「農夫市集」火爆開市
    2020年6月24日,武漢市武昌區「農夫市集」活動在武昌廉政文化公園火熱開集。武昌區對口幫扶新洲區三店街和徐古街的23個扶貧村和區內外的16家扶貧企業帶來100多種農副產品,吸引了3000餘名武昌居民前來趕集。不到2小時,所有農副產品被搶購一空,銷售額達20.2萬元。
  • 草根自組「農夫市集」元旦開集
    本報12月29日訊(見習記者 孟燕) 綠色娃娃菜、黑豬肉、自釀葡萄酒、手工糕點、純蜂蜜……2013年1月1日,由省城草根們組織的第二屆濟南農夫市集將在齊魯駿園開集,市民在市集上不僅能買到原生態的綠色食品,還能和農戶、生產者面對面交流。
  • 不去逛吃菜市場和農夫市集,你就等於沒有來過這座城?! | 賞味
    在北京,三源裡菜市場就像一個傳奇。地處北京使館區,市場二十多年來供養著世界各地的胃,不同體態膚色的異國人在這裡聚首。市場面積雖然不大,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只要找對了檔口,問對了商販,在這裡幾乎沒有買不到的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