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市集是一種『替代性食物流通體系』,它註定了不能服務大多數人,不能成為社會主流。但從長遠看,它還是能解決一部分人的生計問題,另一部分人的信仰問題。這兩樣加起來,便是一個民間自建的『食物共同體』。」
跟常天樂認識還是在2009年某次綠色和平組織的食物講座上,彼時她是一個名叫「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的美國公益組織的駐中國代表,同是住在北京的上海人,相互客氣地寒暄幾句就道別了。再見到是2011年的3月,她告訴我,她正在組織一個「北京農夫市集」,簡單說就是組織一些小農戶到城裡直接賣給人菜,這讓我很感興趣。因為在美國和歐洲,我也逛過一些農夫市集,這是種令人身心愉悅的假日活動。
自2010年9月以來,北京農夫市集在海澱、東城、西城、豐臺和朝陽五區組織了20多次開集(圖為今年3月在五道口開設的集市)
但第一、第二次的市集並不算太成功,農戶們在方家胡同支起幾個小攤兒,路過的大爺大媽首先疑惑這是不是無證攤販,之後問了價錢,全都搖著頭走了。稀稀拉拉來光顧的是一群客居在北京城裡的時髦老外,這令常天樂有點沮喪:「我不希望來買菜的都是老外,我更希望農夫市集的消費者主體是本地人。」
1979年出生的常天樂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專業,之後在美國新校大學攻讀國際事務專業碩士。她對農夫市集的感情來源於在紐約留學期間,常常跟同學一起去聯合廣場的農夫市集吃喝散步。「當時覺得在市集上逛的人都特別高興,而那些擺攤賣東西的農民也跟印象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很不一樣,第一次感覺到,做農民也可以是個非常體面的生計方式。農夫市集更多像是一個農民展示自己作業方式的平臺,讓你覺得,當農民也是份很不錯的工作。」常天樂說,紐約這個農夫市集給她留下的另一大印象是農產品很貴,當時自己作為窮學生是買不起的,反而是那些現場製作的小吃又便宜又美味,所以當時她在農夫市集上的消費基本就是,每次一杯飲料,一個現做的三明治。「這是我在紐約最美好的購物體驗。」
參加農夫市集後滿載而歸的顧客
畢業後,有一份工作找到了常天樂,是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的駐中國代表。「這是我與農業的緣分。」常天樂說,「是那位所長親自找到了我,並推薦我看了一本名叫《Stuffed and Starved》的書(中文譯名為《糧食戰爭》,拉吉帕特爾著)。從書名便知,這本書講的是世界糧食分配不均衡問題,有10億人過胖,另外10億人食不果腹。所長給我看這本書的意圖是,食物是扶貧很好的切入點,而我在美國讀書期間,本來也對「三農」問題比較關注,這讓我毫不猶豫就接受了這個工作。」
搬家到北京,開始在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上班的常天樂一開始工作非常積極,她跑了十幾個省,與各地農民交流,但不久,她便感受到了國際機構在國內工作受到的種種局限。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她無法永遠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用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僅做點評述的工作。「說簡單點就是這種工作讓人有隔靴搔癢的感覺,跟農民聊聊天,然後寫點不痛不癢的報告,這一點都不符合我的性格。」
這時候,常天樂遇到了日本人繪美和加拿大人麥可(Michael),他們是一對藝術家情侶,正在北京做農夫市集活動。這喚起了常天樂關於農夫市集的美好回憶,她毫不猶豫加入進去,三人攜手辦了第一、第二次農夫市集,但零星的老外客流讓常天樂迅速發現了問題:「繪美和麥可讓北京農夫市集有了很好的架構,可以請到一些產品質量不錯的農戶,但普通的中國消費者還是太少了。既然是北京農夫市集,就該有更多本地居民來買菜。」
農戶堅持傳統的種植方式生產農產品,顧客大多是攤主的「粉絲」、網友
繪美和麥可所設計的北京農夫市集,跟所有國外的農夫市集一樣,是「新農夫運動」的產物。所謂的「新農夫運動」,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嬉皮運動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一個細小分支的延伸,在龐大的工業化農業體系下,依然有一群活躍的小農戶不屈不撓堅守著他們高成本的田園生活,與機械化程度已非常高的主流農業對抗。一些在大城市受過良好教育,且從未有過農耕生活經歷的年輕人回歸到鄉下去務農,他們自然不可能扭轉農業發展的大趨勢,但一部分未踏上主流的瀕臨破產的小型農場卻在他們的努力下起死回生,以一種特殊的經營方式扭虧為盈。更重要的是,這讓一群有相同價值觀的人找到了他們可以一直繼續下去的愜意的生活方式。
農夫市集是一種「替代性食物流通體系」(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它註定了不能服務大多數人,不能成為社會主流。但從長遠看,它還是能解決一部分人的生計問題,和另一部分人的信仰問題。這兩樣加起來,便是一個民間自建的「食物共同體」。「你必須承認,現如今中國的社會也有這樣的需求。」常天樂說,「除非你選擇對地溝油和假雞蛋視而不見。確實是有一部分人,他們試圖從大超市和國營菜場以外尋找對食物所產生的安全感。」
周末聚餐會,農戶們帶上各自生產的食材做出拿手的飯菜請消費者品嘗
2011年4月,常天樂為北京農夫市集註冊了微博帳號,她覺得這種方式更利於市集與本地消費者進行實時溝通。「那時候,我覺得農夫市集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社會實驗,我很想知道一個具有社會價值的東西能在多大程度上自發地在社會空間內成長。通過微博,我也想知道普通老百姓可以把這個事情推動到何種程度。」她在微博上發布很多關於市集的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誰誰在市集上買了新鮮蔬菜,回家炒成了特別漂亮的一盤菜的照片;又比如市集上的「微服私訪」,一位跟農戶攀談的小個子臺灣女士,其實是正好路過北京出差的著名美食作家韓良憶。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