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畝地的掙扎 | 美國農夫市集筆記

2020-12-24 澎湃新聞

文/尚毅

我們居住的這座美國中西部小城有一個農夫市集,每周六上午開集,我們叫它「小市場」。頭些年,每次回國逛農貿市場我都為我們的小市場感到自卑,它相比之下確實有點小,品種單調秩序井然,象修剪成方塊的樹苗禮貌的生長。日子長了我們開始珍惜這每周一次趕集的儀式,市場雖小,卻是個難得機會可以接觸本地的農民。

小市場一位賣菜大叔有一次對我說,「自己種的東西長出來,看著就高興。你想想這麼小的種子能長這麼大個!」 自然有一道簡單魔法,把光、空氣和水變成糖,我們常常忘了這件事性命攸關。農民替我們記著,他們距離這場魔法最近。我每次和農民交談總會得到新的知識,我想記錄是表達感謝的最好方式,於是就有了這一系列筆記。

〇本系列筆記就來自這個普通的美國農夫市集。

美國農夫市集筆記(一)

八百畝地的掙扎

1

2013年1月5日周六

因為聖誕新年休市,已經一個月沒來小市場。九點多到,人不少。賣青菜那人女兒下月結婚,他說幸虧不是夏天結婚,夏天婚禮貴的要死。他問我們還看不看鳥,說他們農場邊林子裡有個白頭鷹的巢,四月鷹就回來了,每年都有小鷹,叫我們春天去看。還說他姐姐有一塘錦鯉,每年被藍鷺和白頭鷹吃,總向他叫苦,不過那魚塘邊是看鳥的好去處。

到老託攤上買肉,他從櫃檯後伸出大長胳膊一把把我們倆抱在一起。胖虎又向他吹噓最近健身大業,他好象聽的津津有味。他說定了二月五日手術,我們有點擔心,他倒沒什麼心事的樣子,還隔著鼓囊囊的羽絨服去摸胖虎的胸肌。

老託是小市場上跟我們最先熟絡起來的賣家,就在寫這篇日記前那個秋天我們去過他那個小王國似的農場,當時還有點羨慕:七八百畝地有樹林有水塘,有一口天然氣氣井可以自己發電,有甜水井可以自己供水。他會蓋房子會修車會打獵,簡直可以扛著槍立即宣告獨立脫離全世界而存在。

〇老託的農場。

我們的農場之行後不久,老託過了五十歲生日,準備去做髖關節置換手術,敢情光有水有天然氣還是不能脫離全世界而存在的。我們擔心的是,他的農場全靠他一個人,他愛人雪莉是牙科護士工作很忙,此外家裡沒別人了。他媽媽已八十多歲,雖然每周末開著皮卡來小市場賣自己做的糕點和果醬,但並不和他住在一起,也沒法幫他幹農活。老託的農場除了養豬養牛主要出售用作冬天飼料的乾草。二月裡農活少一些,去年的乾草早賣完了,今年還遠遠沒到收割的時候,但豬和牛是不會給他放病假的。

手術完沒歇兩周他已回到市集,往那一站依舊很魁梧,緩緩彎腰到冰櫃裡拿塊肉,臉上汗已經下來了。他有了新的賺錢點子:春天市場搬到室外人照例會多起來,他要在集市上烤肉餅煎雞蛋做三明治做冰激凌。到了八月還沒動靜,我們問了一句。他說,做個三明治,事情多的很,要做洗手池,弄大冰箱,修爐子。現在到了賣乾草的季節,他還有好多農活要幹。他身體狀況顯然還不大好。我們不長記性,一見面老是關心的問,「髖關節恢復的怎麼樣?感覺如何?」他面無表情說,「好象插著一把刀。」嚇得我們不敢廢話,胡亂買兩塊肉就跑了。

2

2014年1月11日周六

早上去小市場,跟大家好久不見,顧不得買菜先打了一圈招呼。把在法蘭克福買的兩張明信片送給老託——丟勒畫的蝙蝠和兔子。他拿在手裡細看一陣,說他的老牛棚改造前房頂夾層裡住著上千隻蝙蝠,傍晚它們象潮水一樣從棚裡飛出來,那時夏天沒蚊子。後來他把牛棚改造成自己住房,蝙蝠沒地兒住,蚊子跑出來了。

問他最冷那幾天牛和豬怎麼樣。他說小豬有暖氣所以沒事,牛不需要暖氣,棚裡住十幾頭牛就能互相取暖,只是它們喝的水會凍上,他在水槽上吊了個吹風機。最冷那天他老鄰居丹尼的牛棚出了問題,他一大早過去修了半天。他的髖關節還在疼,開車時從油門換剎車要用手去扳腿。

〇把自己的食材加工成現場能吃的快餐,是美國農夫在市集上的增加收入的法寶。圖為舊金山Ferry Building農夫市集上的三明治。攝影:天樂

到了四月,他的三明治和冰激凌還真開張了,可惜生意並不如想像中紅火。小市場一年比一年熱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賣肉的老科也做快餐,他家攤位就總排大長隊。老託在競爭中就沒佔過優勢:老科家的肉價錢比他低一截,質量不見得次;小傑與他價位相當,可人家是新鮮肉,老託只有冷凍的,味道比不了。老科和小傑的優勢歸根結底在於都有老婆幫忙,老科還有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多一個勞動力大不一樣。要壓低價格就得上規模,要賣新鮮肉得經常往返屠宰場(美國法律禁止農場私宰家畜),這都需要人力。

話說農民愛生孩子,至少用小市場的樣本來檢驗,這個假設是成立的。賣蘋果的老頭有時擺出夏令營似的大合影,不過是他孫子輩全家福。象老託這樣的獨狼硬漢,在這比較少見。但我們早早和他成了朋友,現在他兩髖插刀在這兒做買賣,實在也不忍心拋下他不管。於是我們每周去小傑那買了好吃的肉,還要堅持到老託那買一塊「友情肉」,順便聊兩句。

聊天也不總能聊到一塊兒,政治觀點分歧大。老託一直投共和黨的票,他是鐵桿擁槍派,誰維護他買槍用槍的自由他就投誰,而我們對美國社會槍枝泛濫的問題深惡痛絕。也罷,求同存異,這些問題可以避開不談。

農民說起自己養的東西總會滔滔不絕。老託說夏天午後把小豬放到樹林裡,它們找個樹蔭腿不打彎往側面一摔,「撲通」倒在地上就睡過去了,一時間林子裡各處是「撲通」「撲通」的聲音。他還說牛比較笨,有時尾巴都讓郊狼吃了,屁股咬的血淋淋,全憑個兒大讓人扳不倒,而小豬是從來不會讓郊狼佔便宜的。

〇老託的豬,和他描述得一樣可愛。

小吃生意一年就做不下去了,老託又想出新點子,買下出了故障的小型工程機械,自己修好以後再賣出去。經濟開始好轉,房子蓋的多起來,他又高興又不高興:高興的是他的機器可能要賣出去了,不高興的是現在新蓋的房子質量太差,他不想看到蓋那麼多新房子。

3

2016年年初小市場出了一件大事。賣肉的老科突然不來了,他在臉書上說,遭人排擠,萬般無奈,決定退出市集。沒想到身邊還有這種黑幕,我們忍了兩個月,私下向小傑打聽,他說不清楚內情。再去問老託,他臉色鐵青,說那家不按規矩辦事。

大半年後我們重新聯繫到老科,有一次問他女兒,出了什麼事一定要退出市集。小姑娘說,冬天在室內開集,賣肉的各家都把冰櫃留在市場免得來回搬運。他家冰櫃有一次不知被什麼人拔了電源,一周後回來,整整一柜子肉都壞了。

我們再去小市場時開始繞著老託的攤位走了。那年美國的大選也讓我們有點情緒化,看到他這樣親手把我們不喜歡的政治人物選上臺的,心裡難免有怒氣。有時躲不過撞上了,就寒暄幾句。他的機器還沒賣出去,他開始幹回老本行,給居民區房前屋後的樹修枝。他年輕時就是幹這個的,後來從樹上摔下來受了傷,這才繼承了父母的農場開始務農。我們對這股不停折騰的勁頭不得不說有點佩服,他就象《茶館》裡的王利發,永遠在琢磨著改良。

可是為什麼老要折騰呢?我有時想想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老託的愛人還要出去上班?八百畝地,至於養不了家麼?及至查了些資料,愕然得出結論,至於的。

美國的農場接近90%屬於小型家庭農場,所謂的「小型」平均佔地超過1100畝,所以老託的地盤在小型裡還算小的。自上世紀90年代,美國農業人口平均收入開始略高於全國人均收入,一直維持至今。其中小型農場收入略低一點,看起來很歲月靜好了,只是他們收入80%來自農場之外。這80%中有相當部分來自政府補貼,種植特定作物(比如玉米)或者對土壤採取特定保育措施都可以得到補貼,但主要收入來源是農民的非農兼職。

2017年美國40%的農場屬於兼職農場,就是說它們的主要負責人和勞動力在農活之外另有全職工作。我們也接觸過這樣身兼數職的農民:養蜂之外做水管工,一邊養雞一邊開公司做農機具生意。

一方面,農業的高度機械化使得農民得以解放出大量時間從事農場外的工作。另一方面,生產成本高昂,食品價格低廉,迫使他們需要兼職和補貼才能達到中等收入。說到農業可持續化發展,我以前只會想到土壤水源等環境問題,但農民的收入難道不是其中的重要一環麼?如果農業收入不足以維持農民的生活,這樣的發展可以持續麼?

〇在美國,支持農夫市集已經成為政府「振興三農」的重要策略。華盛頓的美國農業部辦公樓外每周也有一個頗具象徵意義的農夫市集。攝影:天樂

略微了解一下美國農業經濟會發現這裡謎團密布,打滿了死結。二十世紀初美國農業人口佔全國1/3,100年後降至不到2%,不僅養活了一個食品浪費驚人的國家而且大量出口。技術革命釋放排山倒海的生產力,但生產效率到底提高了還是下降了,用不同方法計算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按投入的人工算,效率當然是打著滾的往上翻。可按能源投入算,考慮到生產機器和化肥的能源,使用機器的能源,儲藏耗能運輸耗能……農業的單位產出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實際上在大幅下降。

兩組數據都不能單獨代表全部事實。用能源換人工是自古以來不可阻擋的趨勢。歐洲農民從中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用馬替換牛來耕地,馬要吃高營養的草料,耗能高,所以養馬貴,不過幹起活來馬的效率是牛的三到四倍,可以節省大量人工。養馬的農民當年代表最高生產力,他們若是看到今日農田裡象變形金剛一樣工作的聯合收割機一定目瞪口呆,但現代農民的帳本其實是他們熟悉的套路,效率高了,成本也高,時髦過頭利潤很可能不升反降。養馬的爺爺的世界是回不去了,養鐵馬的孫子的路也未必走的通,有沒有第三條路呢?

要了解農民收入的死結大概得看看近一個世紀農業技術革命的受益者是誰。明擺著,農民並沒有從中得到多麼高的回報,贏家在別處。這最新一輪以能源換人工的風暴中,人數最多的得益群體是城鎮消費者。對在廉價的食物中長大的現代美國人來說,糧食無異於是超市裡長的,奶和蜜也是超市裡流出來的,對自己所食之物的這般無知與冷漠大概也是祖輩不能想像的。

近20年興起的農夫市集,在我個人的觀察中似乎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各自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五穀不分的我們開始了解自己的食物,而小市場上也出現了全家以農業為全職或主業而能維持中產生活的例子。

這兩年天氣異常壞,雨水破紀錄的多。往年五月底就要開始收割晾曬的乾草,今年拖到七月才能收,草料多長一個月,對牲畜的營養價值大大下降,價格也隨之跳水。前幾天我們又碰到老託,他說今年的乾草好歹收了,去年全部爛在地裡,根本沒法收。武裝到牙齒,最後還是要靠天吃飯。他的機器有賣出去的了,砍樹修枝的生意還有得做,只是需要爬樹。他體重比年輕時漲了三十斤,爬一次樹身上要疼很久。我們已多時不去他那裡買友情肉,但希望他的農場能堅持下去,也感謝他引導我們,開始認識豬和牛,開始關心糧食和蔬菜。

部分數據來源

[1] Gardner, B.L. (2002). American Agri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8). 「America’s Diverse Family Farms.」 Economic Information Bulletin Number 203.

[3] Lerza, C. (1975). 「Emptying the Cornucopia.」 In C. Lerza and M. Jacobian, eds., Food for People, Not for Profit.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4] van Bath, B.H.S. (1963). The Agrarian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 A.D. 500-1850. Edward Arnold LTD.

- 這是食通社第 183 篇原創 -

作者:尚毅。農夫市集老主顧,在美國中西部的一所大學任教。

編輯:天樂

圖片:除註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排版:妞妞

相關焦點

  • 美國農夫市集筆記:農民老凱
    原創 尚毅 食通社Foodthink 來自專輯美國農夫市集筆記作者按我和家屬胖虎先生住在美國中西部大湖區的一個小鎮。本地農夫市集自創辦至今26年,我們見證了它十年的歷史。
  • 北京農夫市集:偌大的世界,一小張飯桌
    再見到是2011年的3月,她告訴我,她正在組織一個「北京農夫市集」,簡單說就是組織一些小農戶到城裡直接賣給人菜,這讓我很感興趣。因為在美國和歐洲,我也逛過一些農夫市集,這是種令人身心愉悅的假日活動。稀稀拉拉來光顧的是一群客居在北京城裡的時髦老外,這令常天樂有點沮喪:「我不希望來買菜的都是老外,我更希望農夫市集的消費者主體是本地人。」1979年出生的常天樂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專業,之後在美國新校大學攻讀國際事務專業碩士。她對農夫市集的感情來源於在紐約留學期間,常常跟同學一起去聯合廣場的農夫市集吃喝散步。
  • 遊客歡 農夫樂:塔洋農夫市集熱鬧開集
    圖:塔洋農夫市集3月18日上午在七星伴月景區熱鬧開集3月18日上午,由塔洋鎮主辦、松鼠學堂承辦的農夫市集在塔洋鎮七星伴月景區再次開集
  • 常天樂: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十年
    農夫這個詞,或許帶著一點「書面」的感覺,也從名字上代表著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對於農友們的尊重——在市集組織者常天樂看來,農民是真正的「城市英雄」,他們是重要的社會角色,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融合感,也一直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努力的方向。
  • 到農夫市集 趕集去
    到農夫市集 趕集去 溫州財經網  2012-02-26 03:58
  • 歐美生態農業和農夫市集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摘要:縱觀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日本臺灣香港農夫市集和生態農場,北美歐洲逛市集買有機農產品儼然成為了追求健康生活的環保人士的一種休閒方式
  • 2小時賣了20萬 武昌「農夫市集」火爆開市
    2020年6月24日,武漢市武昌區「農夫市集」活動在武昌廉政文化公園火熱開集。武昌區對口幫扶新洲區三店街和徐古街的23個扶貧村和區內外的16家扶貧企業帶來100多種農副產品,吸引了3000餘名武昌居民前來趕集。不到2小時,所有農副產品被搶購一空,銷售額達20.2萬元。
  • 西安首現農夫市集 折射民眾拯救「餐桌」心態
    月17日電(記者 冽瑋)17日,位於西安南郊的高新區出現了號稱讓「農村地頭直接對接市民餐桌」的農夫市集。  據本次活動的組織者武志娟介紹,她參加過北京和上海的農夫市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舉辦了首次西安的「農夫市集」。「既幫助消費者找到安全、放心的產品,也幫助農戶拓寬市場渠道,鼓勵更多農戶從事有機農業,從而減少化肥和農藥帶來的環境汙染、維護食品安全、實踐公平貿易。」她如是說。
  • 「森林爸爸農夫市集 」等你來打卡!
    充滿土地氣息的新鮮直送蔬果;小心撿拾早上剛下的有機雞蛋;小農自製的農副產品……網紅親子市集「森林爸爸農夫市集」即將於明日,在嘉禾良庫文化創意園迎來第一場市集。 「森林爸爸農夫市集」充滿一系列有趣的市集和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活動,等你一一來探尋。
  • 草根自組「農夫市集」元旦開集
    本報12月29日訊(見習記者 孟燕) 綠色娃娃菜、黑豬肉、自釀葡萄酒、手工糕點、純蜂蜜……2013年1月1日,由省城草根們組織的第二屆濟南農夫市集將在齊魯駿園開集,市民在市集上不僅能買到原生態的綠色食品,還能和農戶、生產者面對面交流。
  • 武昌「農夫市集」開集,土雞蛋香瓜2小時「秒」光
    6月24日,端午節前夕,武昌廉政文化公園門庭若市、熱鬧非凡,武昌區中華路街第五期「農夫市集」在這裡舉行,助力新洲貧困戶銷售特色農副產品。「我這個土雞蛋是山裡正宗土雞下的蛋,純天然養殖,從來不吃飼料,只餵玉米、麥麩和青草。」57歲的方取勝一邊向前來諮詢的市民熱情推介,一邊掏出手機,播放自己拍攝的土雞生活的原生態環境短視頻。
  • 北京:「農夫市集」開張,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聚餐推動夜間消費
    2020年6月10日,北京,北京朝陽區的阜安西路與望京街處的「夜京城」合生麒麟新天地夜間「農夫市集」開幕,夜晚一到,吸引來許多市民到這裡聚餐消費。北京,北京朝陽區的阜安西路與望京街處的「夜京城」合生麒麟新天地夜間「農夫市集」開幕,夜晚一到,吸引來許多市民到這裡聚餐消費。
  • 合肥新地購物中心好物農夫市集 一場關於健康的食物風暴
    好物農夫市集第一季還記得合肥新地購物中心(促銷 樓層 地圖)四月份推出的第一季農夫市集嗎?我們穿越到小農時代,褪去城市的塵埃,呼吸自然的空氣,勞作後的蔬果手作都帶著芬芳的泥土氣。上一季好物農夫市集回顧 ↓
  • 安徽:「新農人」用農夫市集連接城市和鄉村
    農夫市集裡銷售的品類豐富的農產品。新華社記者汪海月攝新華社合肥12月7日電(記者汪海月)天剛擦亮,50歲的農場主孫鳳嵐忙著將剛從地裡摘下還沾著泥土的白蘿蔔、綠油油的菠菜和辣椒裝進車廂,準備驅車前往離農場約20公裡遠的合肥市中心,參加一月一次的農夫市集。
  • 歡尋遊 | 此刻懷念東京的農夫市集Farmer's Market
    歡尋遊 | 此刻懷念東京的農夫市集Farmer's Market 2020-05-01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龍華新坡農夫市集暨檸檬採摘活動傳遞幫扶愛心
    農夫市集上,村民拿出自家特色農產品售賣。 18日,龍華區新坡鎮仁裡村舉辦了2018第二屆新坡農夫市集暨檸檬採摘活動,形式多樣的項目吸引了遊人參與。農夫市集上,各個展銷位前熱鬧非凡,當地村民紛紛拿出自家特色農產品售賣,有潭豐鴨、新坡鵝、黑豆腐、野生荔枝、火山菠蘿蜜、野生蜂蜜、仁裡鷓鴣茶等電商扶貧農特產品。 當天,市民遊客還遊覽了具有原生態風光資源、歷史文化特點、民族民俗特色的村落和景點——四大美麗鄉村、特色溼地景觀區、傳統村落、傳統革命老蘇區、鐵包金「馮公廟」「五裡烽火臺」「漢代古城」遺址……每一處,都留下遊客們的歡聲笑語。
  • 海曙區委統戰部舉辦2020農夫市集暨外貿產品公益展銷會
    海曙區委統戰部舉辦2020農夫市集暨外貿產品公益展銷會 2020-06-03 03: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農夫市集+時尚LAN,海口美蘭區讓旅文消費「潮」起來!
    扶貧農夫市集+時尚LAN,海口美蘭區讓旅文消費「潮」起來!聚焦海南國際旅遊消費年,培育旅文消費熱點,建設產業升級新業態,7月25日,由美蘭區人民政府主辦,美蘭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美蘭區商務局承辦的「時尚LAN」品牌計劃發布+第二場扶貧農夫市集活動在海口白沙門公園舉辦。
  • 寒冬也擋不住 「尋味人」的腳步 長豐農夫市集開集第三周熱度不減
    周六一大早,朱巷鎮農夫市集各個攤位開始了新一周的生意,不少攤位上的貨物擺上沒多久就被市民選購一空。記者在現場看到,朱巷豬蹄、長豐草莓等網紅農特產仍是市民鍾愛的對象,另外,像售賣大棗、核桃、瓜子之類的乾貨攤,也吸引了大批市民的目光。優質紅棗直飛家鄉參展在皇圓食品的攤位上,鮮紅飽滿的大紅棗吸引了大批顧客的目光。
  • 新一期古城青春季農夫市集攤主招募開始啦!
    古城青春季   HELLO AUTUMN   十月的農夫市集喊你來擺攤啦   —   8月,我們推出農夫市集攤主招募   受到了熱烈的反響   和攤主的踴躍報名   先來回顧一下上期活動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