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縣清水溝的水變清了,村莊變美了,村民變富了

2020-12-14 看看富源

「像清水溝這樣的村子,名叫清水溝,其實遍地汙水、糞水橫流,臭氣燻天。村民日常生產生活所用的柴堆、草堆、糞堆、垃圾堆到處可見,堆積成山,人畜混居於一室,千年不變」,很多到過清水溝的人都這樣說。昔日清水溝,叫臭水溝一點也不為過。緣何,清水溝的水變清了,村莊變美了,村民變富了。

清水溝是富源縣中安街道海坪社區,位於縣城西南方向,距縣城23公裡。2018年9月,該村被確定為首批市縣政協脫貧攻堅助推示範點,市縣兩級政協責無旁貸地緊盯脫貧攻堅,大膽創新幫扶方法和舉措,合力助推,貢獻政協力量。市縣兩級政協在政治責任面前、重大任務面前,主動擔當,盡非常之責、用非常之策、舉非常之力,創非常之績,攻堅克難破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愛滿「清水溝」

海坪社區在清水村與縣信用聯社共同聯建一個「銀行愛心超市」,解決百姓距離富源縣城偏遠,現金存取不便的難題。與此同時,市縣政協脫貧攻堅助推點首批「綠幣愛心超市」,僅32平米的愛心小超市,覆蓋9個居民小組,制定完善愛心超市積分考核評定標準,適時公示公告,每月考評兌現2次,有效的激發了當地百姓的內生動力。愛心超市還首創了「心願牆」,讓群眾在心願牆貼出自己急需的喜愛的兌換物品清單和心願,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兌換到所需所盼物品,多次組織開展「小手牽大手提升人居環境」,讓人人參與,戶戶出力,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美在「彝娘繡」

清水溝村的彝娘們世世代代延續著傳統刺繡,個個心靈手巧,接待貴賓、吃酒做客或日常起居最喜愛穿戴的就是本民族的傳統服飾。為增加農民收入,傳承傳統文化,該村創辦了62平方米的「彝娘繡坊」扶貧工廠。讓擁有335戶1440人的村子,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0戶383人,能在家門口就地就近顧家就業,培養了巧手繡娘62人,帶動440人參加刺繡。目前,已有精美繡品100餘件,通過小街天現場出售和網絡銷售,繡品供不應求。

樂在「小廣場」

為把村級文化廣場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補齊文化短板,市政協委員中的愛心企業人士積極響應,為該村援建了一個文化廣場,把文化廣場打造成為綠色、文明、和諧的精神家園和文化陣地。社區的女書記還邊學邊教群眾跳廣場舞,親自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既增強了工作合力,凝聚了人心,又豐富村民文化活動,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建設,為脫貧攻堅提供強力的文化支撐,營造了良好的脫貧攻堅氛圍。

共建「同心路」

清水溝是海坪人口最多的居民小組,村內基礎設施全社區最差,破、舊、矮、危房屋較多,村內「三堆」、「人畜混居」突出,是一個典型的「三無村」,無煤礦、無企業、無知名企業家。加之,村中原主幹道,路面狹窄,破損嚴重,積水突出,難以清掃,出行不便,老百姓怨聲載道。三名省政協委員得知後,共同慷慨出資19.2萬元,捐資修了此路,村組幹部積極主動帶著周圍群眾拆舊房,老百姓家家門前讓一尺,積極主動讓出路面,一起清糞堆、規範庭院、處理汙水,將原有1.5米寬的村中主幹道,改造為4至6米左右的村莊道,硬化路面1900平方米,支砌道路兩側擋土牆150平方米。同時,村內道路兩旁和房前屋後種植了縣政協委員捐贈的楊梅樹,在空閒地裡圍欄整地建起小菜園,在牆角溝邊支砌花臺種植花花草草和中藥材。駐村工作隊和縣鄉村組幹部齊心協力,或頭頂烈日,或披星戴月,與群眾共同作戰,攻堅克難,不怕髒,不怕累,一起清理了百年不動的大糞塘,一起拆除了岌岌可危的百年危房,也一起修復翻新了經典百年的舊房,一起提質護綠了百年精品古梨樹園。省市縣三級政協組織與黨委政府同頻共振、同心同德,與清水百姓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因此,老百姓把這條道取名為「同心路」。

特別有意思的是,為讓人們留下記憶,記住鄉愁,還在村中留存並修繕了一面久經滄桑的土牆,這面土牆見證了明朝以來三個年代的歷史,牆的底座是民國初年的石灰石砌牆、中間的位置是30年代的紅粘土衝牆、上層的部位是50年代的松毛砣土箕牆。

截至目前,該村的危改全部結束,人畜全部分居,「三堆」變「三園」,風採照人的清水村正悄悄地精裝亮相。

情滿「昱安湖」

原本缺水的旱壩清水村南側有一個小水塘,是供村民日常生產牲畜的取水點和防火池,水域面積8000平方米左右,由於缺乏管理與有效保護,已成為一個不堪入鼻的臭水塘。為改變村莊環境,解決缺水問題,本著方便群眾生產生活、消除安全隱患,提升景觀,留住鄉愁,市政協委員出資13.1萬元,實施拆危復綠,填湖造地,建園修路,植木栽花。據統計,此舉將水域面積擴大到16000平方米,在域區拆除危舊破爛的烤房和畜圈小房子共計17間,退出菜地22塊,硬化沿岸道路732.9m2,安裝護欄160米,安裝路燈6盞,整理沿岸地塊回填土方1200平方米,栽植樹木50株。為感恩政協委員的無私奉獻,村民一致認為以「昱安湖」命名。春日桃紅梨白,垂柳拂堤;夏天梅子垂蔭,鳥翔魚躍;秋季遍野豐收,雞嗉飄香;冬來瑞雪初停,樹樹銀裝。現如今,位於村子南面的昱安湖林碧氣清,風光旖旎,景色迷人。置身其中,漫步湖岸,如人在畫遊,是發展鄉村旅遊度假,打造垂釣發呆的好地方。

古樹梨園又逢春

又大又甜、遠近聞名的「清水貢梨」就產在清水村,該村地處村落南方,背靠大山,面向昱安湖,盛產的清水蜜梨已有600年歷史,梨樹樹齡有的長達300多年。古樹梨園數百株高大的梨樹參天而立,村莊掩映其中。梨樹主枝粗大,主幹強壯,抗寒、抗旱、耐瘠薄,蜜梨屬晚熟品種,9月下旬成熟,果大,皮薄汁多,味蜜甜純正,耐貯藏,曾是富源歷史上的地方「貢品」。由於缺管護,少管理,這個百年梨園似乎要淡出歷史舞臺。當一位市政協委員看到此情此景,欣然決定出資10餘萬元,保護與開發並舉,請來了林業和農業方面專家,對百年梨樹修枝整形,清除病害,鑑定樹齡,掛牌保護。據初步統計,該村有百年古梨樹400餘棵,有300年以上古梨樹40餘棵,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梨樹10餘棵,是一個少見的古梨樹群。同時,清除園中雜草雜物,在梨園中新修了200米棧道和一座木橋。試想,來年的清水村,古樹梨園,碩果壓枝,滿園春色,人在花間迷醉笑顏開。

脫貧攻堅的火線戰場上,政協凝心聚力,善謀苦幹敢擔當,政協委員樂善好施,群眾內生動力得到激發。清水溝的水清了,村美民富了,在清水溝村的湖光山色裡,一派欣欣向榮,和諧幸福的人們正朝著小康邁進。(保春英 鄧成斌)

相關焦點

  • 樂清這些地方,變美了,村民也富起來了!
    樂清市嶺底鄉湖上垟村村民林銀旺,開上了擺渡車,作為最早參與漂流項目建設的村民,他見證了村莊一日日的變化。在幾十公裡之外的龍西、大荊,同樣依託旅遊項目的帶動,村莊變美了,村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變化。        即使暑期「餘額不足」,這幾天正江山峽谷漂流的遊客量,依舊保持了人均500多人次的高「上座率」。
  • 樂清這些地方變美了,村民也富起來了!
    樂清市嶺底鄉湖上垟村村民林銀旺,開上了擺渡車,作為最早參與漂流項目建設的村民,他見證了村莊一日日的變化。在幾十公裡之外的龍西、大荊,同樣依託旅遊項目的帶動,村莊變美了,村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變化。即使暑期「餘額不足」,這幾天正江山峽谷漂流的遊客量,依舊保持了人均500多人次的高「上座率」。
  • 武平巖前:河道變美 河水變清
    岸邊的村民告訴筆者,這是近年來河道整治工作帶來的收穫。  為確保巖前溪河流水質明顯改善,促進人居環境提升,巖前鎮按照「河道清潔、河水清澈、河岸優美」三大工作目標,積極推進河湖庫水環境整治,持續打造生態環境高顏值,共同織就美麗小鎮新畫卷。  曾經的黑臭河,如今「顏值爆表」  巖前溪,是中赤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 環境變美百姓變富!雲南麗江這座煤城是怎麼做到的?
    環境變美百姓變富!雲南麗江這座煤城是怎麼做到的?華坪縣城 木曉雯 攝華坪縣地處金沙江中段,是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煤炭開採雖然富了村民口袋,但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支離破碎。2000年左右,國家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華坪縣引導群眾在荒山、荒坡發展綠色產業,沿金沙江河谷打造百裡芒果走廊。孫紹華把自家的8畝地和40多畝山地陸續種上了芒果,可由於煤礦粉塵汙染導致芒果樹難授粉、不結果。隨著國家煤炭產業政策不斷調整,2014年以來,華坪縣引導年產30萬噸以下煤礦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和有序關閉退出。
  • 清水溪的水,變清了
    清水溪白鶴嶺段,溪水變清了。 目前,這4條溪河已基本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清水溪名不符實   清水溪從歌樂山蜿蜒而下,在聞名中外的磁器口古鎮匯入嘉陵江。   早年的清水溪,居民可在溪邊洗衣服,戲水、捉魚蝦。「但很長一段時間來,清水溪變得名不符實了。」
  • 村裡池塘何時能變清
    我有一池清夢,寂寞誰人能懂  在豫南信陽等地的農村,許多村莊都有一口或兩三口池塘承擔著村民生活用水的功能,村民們在此洗菜、洗衣服,夏季天氣炎熱時在裡面洗澡、遊泳。很久以前,這裡是村民們夏夜乘涼聊天的聚集地,然而,自從池塘變渾、水體發臭以後,大家就很少到池塘邊聚集了。一位村民對記者說:「每到夏天就非常懷念小時候的時光。那時的池塘水是清的,白天在池塘裡遊泳,夜晚在池塘邊乘涼。可現在這兩口池塘都快成臭水坑了,連洗菜、洗衣服也不能用了,誰還有心情往池塘邊去?」  記者走訪了新縣、羅山縣、光山縣等地的許多村莊,發現類似的情況有很多。
  • 村民變居民,武漢「城市藍心」見證美好生活
    這幾年,青菱發展有了新動能,水更清,情也更親。與共和國同齡的姚啟家說:「能有這樣的幸福生活,是以前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新:「洗腳上岸」村民變股民青菱街還建房清江苑搖號現場,村民們開心的看著自己搖中的房源。
  • 光澤開展「水生態銀行」試點 讓「閒水」變「富水」
    光澤整合全域豐富的水資源,開展「水生態銀行」試點,讓「閒水」變「富水」 生態銀行點水成金 東南網6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雨萱 通訊員 黃茜雯 邱洪福如何讓「閒水」變「富水」?光澤通過集中整合零散的生態資源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2018年,光澤立足全域豐富的水資源,開展「水生態銀行」試點,繪製出全縣水資源「一張圖」。「在這張圖上,除了河流水系,我們還明確了所有的水庫和礦泉水點及其轉化用途。」陳正文說,目前全縣共有27座大小水庫,蓄水量10434萬立方米,全部可以轉化用於生態養殖漁業。
  • 思路一換江變清 理念一變「水生金」
    思路一換江變清 理念一變「水生金」  盛夏時節,站在烏江庫區息烽水域旁,放眼望去,江面波光粼粼,微風吹來,泛起朵朵浪花,發出有節奏的譁譁聲……  為遏止網箱養殖對烏江流域造成的水汙染,去年年底,烏江庫區息烽水域在全省率先完成網箱養殖拆除工作。
  • 鈣果種植讓大同南水頭村民由窮變富
    渾源縣南水頭村村民李福清、於連滿面春分地說,通林公司流轉了村民的土地種植鈣果,兩年多了,村民們都獲得了較滿意的收入。 通林公司總經理張運澄介紹,隨著鈣果種植面積的擴大,鈣果苗的長成,村民不僅會有土地流轉的收入,田間管理的勞務收入,還會有企業的利潤分成收入,為農民的脫貧致富有了長期的保障。
  • 村變美民變富 日子越過越舒坦
    每到晚上,巷頭村文化廣場一片燈火通明,村民們在此打球、跑步、跳廣場舞等,頗有城市公園的熱鬧和時尚。可是誰能想到,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並且堆滿了垃圾,鮮有人光顧。據駐村第一書記張凌介紹,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根據山美村的特點,對村莊進行美化亮化打造。
  • 從「黑」變「綠」,讓鄉村更美農民更富
    □河北日報記者 王雅楠 通訊員 劉 傑 產業升級了,鄉村變美了,百姓臉上的笑容多了……在黃驊市呂橋鎮採訪,筆者真切地感受到,該鎮已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呂橋鎮位於黃驊市北部,素以工業經濟重鎮而著稱,曾入選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河北百強鎮、滄州十強鎮。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家由窮變富,由富變美了!」丨天柱縣鳳城...
    我兒子也回家幫忙了,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美。   黨和國家對我好,我全家不能忘記黨和國家。我把國旗升在門前的旗杆上,見證我家由窮變富,由富變美。也昭示著我家胸懷祖國,心中有黨,立志脫貧。下一步,我將採取「居家+旅遊+種養殖戶」的模式,發動村民搞種養殖,讓更多的鄉親增收邁小康。
  • 富源縣富村鎮——「項目庫」帶動群眾走上致富路
    原標題:富源縣富村鎮——「項目庫」帶動群眾走上致富路   富村鎮位於曲靖市富源縣中部,是一個擁有10萬餘人的人口大鎮。過去,雖然名為富村,實則名不副實。這裡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山高坡陡石旮旯,包穀洋芋苦蕎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過節生小娃。」
  • 【扶貧先進集體代表(富源縣富村鎮)】 曲靖市富源縣富村鎮黨委副...
    富村,寓意「富裕的鄉村」,但名不符實。耕地貧瘠,村民住房危舊、飲水靠天。全鎮21個村委會中,有20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272戶19245人,脫貧,成為村民的渴望與嚮往。  隨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脫貧攻堅項目庫」的重要部署,當地組織1647名幹部,形成「村村清」「戶戶清」臺帳,編制上報的848個項目全部通過審定,並納入縣級項目庫。
  • 黔西南州萬峰湖生態修復水質變清 美如明鏡的山水畫卷徐徐展開
    「萬峰湖很美!」坐在郎潮方的船上,來自四川成都的遊客蒙興友感慨。  「以前的河道到處是網箱,那時候行船困難,風中裹挾著魚腥味,臭。」郎潮方回憶道,眼前的萬峰湖,和從前已經大不相同。  從網箱養魚到清網轉產,再到生態養殖,在一系列有條不紊的生態修復措施之下,萬峰湖的水,正在變清。  「萬峰湖,來了都說好!」對於如今的萬峰湖,無論遊客還是當地人,都是這般讚嘆。
  • 中國「最危險」的村莊,曾經出行靠「鐵籠」,如今早已變了新模樣
    後山的村組三面環水,曾經200餘村民與外界聯絡的通道主要靠一條高空索道。並不是大家以為的纜車索道,而是較為簡易的鐵籠索道。因村莊獨特的地理位置,只能沿著懸崖上的一條荊棘小道出行,去最近的一個村莊來回都要一整天的時間。直到1997年當地政府在懸崖上修了一條簡易索道,纜索上有一個用來載人載物的鐵籠子,這也成了當時村民出行最為方便省時的通道。
  • 昆明東川「生態」之變
    近年來,東川把生態建設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以觀念轉變引領生態之變、以治理之變推動生態之變、以產業之變鞏固生態之變,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走好「轉型路」,探索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生態涵養示範」的綠色發展新路子,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給人啟示。
  • 房屋變民宿 村莊變景區 西安長安區探尋鄉村振興「良方」
    把房屋變民宿、村莊變景區,讓農民從「生態美」中感受實實在在的「收入好」。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在「花園鄉村」建設中積極探尋鄉村振興「良方」。長安區是傳統農業大區,由於其地處秦嶺北麓,距離西安市中心10多公裡,長期以來,這裡也成為西安市民的「後花園」。
  • 手握空間開店變美變富,重生空間文
    手握空間開店變美變富!《重生九零蜜時光》——塵歸雨落精彩內容:爽文,姜小輕發誓,這輩子要用自己的雙手,為家人,為自己,編織出一個錦繡人生!重生軍長掌中寶,身嬌體軟易推倒。身懷空間有靈泉,虐渣治家樣樣好!孟語聽到這話,大約猜出來,姜小輕是想讓董陽安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