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清水溝這樣的村子,名叫清水溝,其實遍地汙水、糞水橫流,臭氣燻天。村民日常生產生活所用的柴堆、草堆、糞堆、垃圾堆到處可見,堆積成山,人畜混居於一室,千年不變」,很多到過清水溝的人都這樣說。昔日清水溝,叫臭水溝一點也不為過。緣何,清水溝的水變清了,村莊變美了,村民變富了。
清水溝是富源縣中安街道海坪社區,位於縣城西南方向,距縣城23公裡。2018年9月,該村被確定為首批市縣政協脫貧攻堅助推示範點,市縣兩級政協責無旁貸地緊盯脫貧攻堅,大膽創新幫扶方法和舉措,合力助推,貢獻政協力量。市縣兩級政協在政治責任面前、重大任務面前,主動擔當,盡非常之責、用非常之策、舉非常之力,創非常之績,攻堅克難破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愛滿「清水溝」
海坪社區在清水村與縣信用聯社共同聯建一個「銀行愛心超市」,解決百姓距離富源縣城偏遠,現金存取不便的難題。與此同時,市縣政協脫貧攻堅助推點首批「綠幣愛心超市」,僅32平米的愛心小超市,覆蓋9個居民小組,制定完善愛心超市積分考核評定標準,適時公示公告,每月考評兌現2次,有效的激發了當地百姓的內生動力。愛心超市還首創了「心願牆」,讓群眾在心願牆貼出自己急需的喜愛的兌換物品清單和心願,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兌換到所需所盼物品,多次組織開展「小手牽大手提升人居環境」,讓人人參與,戶戶出力,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美在「彝娘繡」
清水溝村的彝娘們世世代代延續著傳統刺繡,個個心靈手巧,接待貴賓、吃酒做客或日常起居最喜愛穿戴的就是本民族的傳統服飾。為增加農民收入,傳承傳統文化,該村創辦了62平方米的「彝娘繡坊」扶貧工廠。讓擁有335戶1440人的村子,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0戶383人,能在家門口就地就近顧家就業,培養了巧手繡娘62人,帶動440人參加刺繡。目前,已有精美繡品100餘件,通過小街天現場出售和網絡銷售,繡品供不應求。
樂在「小廣場」
為把村級文化廣場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補齊文化短板,市政協委員中的愛心企業人士積極響應,為該村援建了一個文化廣場,把文化廣場打造成為綠色、文明、和諧的精神家園和文化陣地。社區的女書記還邊學邊教群眾跳廣場舞,親自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既增強了工作合力,凝聚了人心,又豐富村民文化活動,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建設,為脫貧攻堅提供強力的文化支撐,營造了良好的脫貧攻堅氛圍。
共建「同心路」
清水溝是海坪人口最多的居民小組,村內基礎設施全社區最差,破、舊、矮、危房屋較多,村內「三堆」、「人畜混居」突出,是一個典型的「三無村」,無煤礦、無企業、無知名企業家。加之,村中原主幹道,路面狹窄,破損嚴重,積水突出,難以清掃,出行不便,老百姓怨聲載道。三名省政協委員得知後,共同慷慨出資19.2萬元,捐資修了此路,村組幹部積極主動帶著周圍群眾拆舊房,老百姓家家門前讓一尺,積極主動讓出路面,一起清糞堆、規範庭院、處理汙水,將原有1.5米寬的村中主幹道,改造為4至6米左右的村莊道,硬化路面1900平方米,支砌道路兩側擋土牆150平方米。同時,村內道路兩旁和房前屋後種植了縣政協委員捐贈的楊梅樹,在空閒地裡圍欄整地建起小菜園,在牆角溝邊支砌花臺種植花花草草和中藥材。駐村工作隊和縣鄉村組幹部齊心協力,或頭頂烈日,或披星戴月,與群眾共同作戰,攻堅克難,不怕髒,不怕累,一起清理了百年不動的大糞塘,一起拆除了岌岌可危的百年危房,也一起修復翻新了經典百年的舊房,一起提質護綠了百年精品古梨樹園。省市縣三級政協組織與黨委政府同頻共振、同心同德,與清水百姓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因此,老百姓把這條道取名為「同心路」。
特別有意思的是,為讓人們留下記憶,記住鄉愁,還在村中留存並修繕了一面久經滄桑的土牆,這面土牆見證了明朝以來三個年代的歷史,牆的底座是民國初年的石灰石砌牆、中間的位置是30年代的紅粘土衝牆、上層的部位是50年代的松毛砣土箕牆。
截至目前,該村的危改全部結束,人畜全部分居,「三堆」變「三園」,風採照人的清水村正悄悄地精裝亮相。
情滿「昱安湖」
原本缺水的旱壩清水村南側有一個小水塘,是供村民日常生產牲畜的取水點和防火池,水域面積8000平方米左右,由於缺乏管理與有效保護,已成為一個不堪入鼻的臭水塘。為改變村莊環境,解決缺水問題,本著方便群眾生產生活、消除安全隱患,提升景觀,留住鄉愁,市政協委員出資13.1萬元,實施拆危復綠,填湖造地,建園修路,植木栽花。據統計,此舉將水域面積擴大到16000平方米,在域區拆除危舊破爛的烤房和畜圈小房子共計17間,退出菜地22塊,硬化沿岸道路732.9m2,安裝護欄160米,安裝路燈6盞,整理沿岸地塊回填土方1200平方米,栽植樹木50株。為感恩政協委員的無私奉獻,村民一致認為以「昱安湖」命名。春日桃紅梨白,垂柳拂堤;夏天梅子垂蔭,鳥翔魚躍;秋季遍野豐收,雞嗉飄香;冬來瑞雪初停,樹樹銀裝。現如今,位於村子南面的昱安湖林碧氣清,風光旖旎,景色迷人。置身其中,漫步湖岸,如人在畫遊,是發展鄉村旅遊度假,打造垂釣發呆的好地方。
古樹梨園又逢春
又大又甜、遠近聞名的「清水貢梨」就產在清水村,該村地處村落南方,背靠大山,面向昱安湖,盛產的清水蜜梨已有600年歷史,梨樹樹齡有的長達300多年。古樹梨園數百株高大的梨樹參天而立,村莊掩映其中。梨樹主枝粗大,主幹強壯,抗寒、抗旱、耐瘠薄,蜜梨屬晚熟品種,9月下旬成熟,果大,皮薄汁多,味蜜甜純正,耐貯藏,曾是富源歷史上的地方「貢品」。由於缺管護,少管理,這個百年梨園似乎要淡出歷史舞臺。當一位市政協委員看到此情此景,欣然決定出資10餘萬元,保護與開發並舉,請來了林業和農業方面專家,對百年梨樹修枝整形,清除病害,鑑定樹齡,掛牌保護。據初步統計,該村有百年古梨樹400餘棵,有300年以上古梨樹40餘棵,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梨樹10餘棵,是一個少見的古梨樹群。同時,清除園中雜草雜物,在梨園中新修了200米棧道和一座木橋。試想,來年的清水村,古樹梨園,碩果壓枝,滿園春色,人在花間迷醉笑顏開。
脫貧攻堅的火線戰場上,政協凝心聚力,善謀苦幹敢擔當,政協委員樂善好施,群眾內生動力得到激發。清水溝的水清了,村美民富了,在清水溝村的湖光山色裡,一派欣欣向榮,和諧幸福的人們正朝著小康邁進。(保春英 鄧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