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開始,港口越來越成為國際間貿易的重要的中轉站,而這些港口的附近都因為貿易而催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城市,比如說我國的上海,防城港,美國的紐約,印度的孟買。特別是印度的孟買,它從一個不毛之地在短短幾百年的時間之內成為了印度第一大城市。而在16世紀西方殖民者佔領孟買這個地方的時候它卻還是分布在印度次大陸西部,印度洋上,烏爾哈斯河河口的七個小島。現在孟買市區主要分布在撒爾塞特島上,為何七個小島會變成現在的一個島,這當中發生了什麼?
我們首先從孟買的歸屬說起,最早佔領孟買的西方殖民者不是英國而是西班牙,1661年孟買被作為西班牙王室當做嫁妝送給了當時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於是孟買就成為了英國的一個殖民地。當時的孟買由大大小的的七個島嶼組成(大約46平方公裡,而現在是600多平方公裡),交通十分的不方便,查理二世認為沒有多少利用的價值,所以在1668年把這七個島嶼僅僅以每年10英鎊的價格租給了當時的東印度公司。
而東印度公司接受這七個島嶼後,由於這七個島嶼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在河口,且面向印度洋,周圍海深足夠大型船隻的停靠,是一個非常好的深水良港),在1687年成為了東印度公司的總部,孟買的地位逐漸的上升,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貿易城鎮。隨之帶來的就是人口的大量湧入(畢竟人都是嚮往大城市,大城市的發財的機會也多),而當時的孟買總面積只有45平方公裡左右(七個島嶼組成),在短暫的大興土木的之後,土地資源就完全不夠用了。這時候的英國人發現這七個島嶼之間的海域在漲潮的時候都只有淺灘隔離開,完全可以把這七個島嶼通過人工填海的方式變成一個島嶼,這樣既可以增加土地面積還可以為物資,人員的運輸提供便利(在17世紀的歐洲,填海造陸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項目,荷蘭甚至英國自己都在本土填海造陸,增加了許多土地)。
於是英國人就把島嶼上的山脈削平,然後把這些巖石泥沙用來填補島嶼之間的淺灘,形成了現在孟買的一個雛形。到了1869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因為這一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了,孟買因為在印度洋沿岸一舉成為了印度洋周圍最大的海港,發展進一步的提升,由七個島嶼填海形成的「孟買島」繼續和其東邊的特朗貝島合併形成了現在孟買市區所在的「撒爾塞特島」(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小島嶼的合併,這裡就不多說了)。
所以孟買是一座從七座小島慢慢的通過填海造陸形成了現在的樣子,有人戲稱孟買是從「海洋中來的城市」。現在的孟買不僅僅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在2017年其GDP達到了驚人的801億美元,是印度當之無愧的「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