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 | 填海一平方公裡,需要7000萬噸砂石——新加坡填海造陸內幕,200年面積增加22%

2021-03-05 中國砂石網

擴大領土的必要性,很少會受到新加坡人民的質疑,譬如擁有享譽國際的濱海灣金沙酒店無邊際遊泳池,也是坐落在填海造陸的土地上。填海一平方公裡,需要7000萬噸砂石——新加坡填海造陸內幕,200年面積增加22%。

新加坡位置圖

新加坡全島

在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的世界,新加坡一定要成為一隻「有毒的蝦」。——李光耀,新加坡開國總理

新加坡曾經有28個高爾夫球場,後來陸續被政府徵用,目前剩下16個。

「新加坡這麼小一個地方,(曾經)有多少個高爾夫球場?」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如是問。記者把所有個位數都猜了個遍,還是不得要領。劉太格有點小得意:「28個。」「這麼小的地方,怎麼可能有28個高爾夫球場?」記者相當驚訝。劉太格淡定解釋:「要規劃得好,你規劃得好,把土地利用得好,可以做不可想像的事。」

擴大領土的必要性,很少會受到新加坡人民的質疑,譬如擁有享譽國際的濱海灣金沙酒店無邊際遊泳池

新加坡,世界上填海造陸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多達22%的國土透過填海而成,現在面臨柬埔寨政府宣布停止販售砂石;這個一向以注重生態保育之「花園城市」自居的城市國家,遭指控間接導致鄰近國家的環境惡化。

新加坡,世界上填海造陸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多達22%的國土透過填海而成。

自從1965年獨立建國以來,新加坡政府就非常意識到國土狹小(581.5平方公裡)這件事,也不斷向人民提醒新加坡的迷你有多麼不利於這個國家的競爭與發展,透過如此憂患意識的培養,新加坡政府將這樣的論述升華到人民應當如何與政府「共體時艱」。

新加坡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多達22%的國土透過填海而成。圖為建設中的濱海灣花園。

擴大領土的必要性,很少會受到新加坡人民的質疑,舉例來說,樟宜機場本身就是建設在造陸之上。金沙酒店與大榴槤濱海藝術中心周遭的區域,也都是填海而成。

與海爭地的濱海灣花園,已成為新加坡「永續發展」的品牌象徵;

新加坡的土地計劃以半個世紀為期來策畫,每十年會進行一次檢討。在2030年以前,預計讓新加坡的國土大小提高到777平方公裡,截至2016年的最新統計,目前新加坡的面積為719.2平方公裡,換言之,在接下來的十三年間,新加坡將會創造出五分之一個中國臺北市的面積。

填海一平方公裡,需要7000萬噸的砂石。

在2010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新加坡館展品《1000個新加坡:緊湊城市的樣板》,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驚為天人的構思:如果新加坡約710平方公裡國土,可以從容容納510萬人口,而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00平方尺的舒適水平,那麼只要沿用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模式,以地球陸地面積的0.5%(比如法國的面積),建立1000個新加坡,就可輕鬆容納全球人口。

新加坡國土面積增幅

新加坡國土焦慮

根據學者估計,填海一平方公裡,需要7000萬噸的砂石。新加坡填海造陸計劃使用的土方,有來自於自身的礦場與海床者,或者挖掘隧道後生產的砂石,但這蕞爾小島的土方終究無法滿足自身需求,於是,重度仰賴鄰國砂石的新加坡,成為世界最大的砂石進口國之一。

由於從鄰國購買能節省運輸成本,馬來西亞與印尼曾是新加坡重要的砂石供應國,不過,隨著新加坡長得愈來愈大,這兩國開始擔憂:有朝一日,新加坡的土地會非常貼近馬屬與印屬島嶼。

馬來西亞與印尼曾是新加坡重要的砂石供應國,不過,隨著新加坡長得愈來愈大,這兩國開始擔憂

同時,也因為馬印兩國開始進入大興土木的建設階段,砂石內需增加,於是在1997年,馬來西亞禁止了兩國間的砂石交易。數年後,先有馬來文媒體炮轟輸砂予新加坡是「出賣國家」,又有馬國英文媒體質疑,新加坡的填海造陸計劃將威脅到柔佛的經濟成長,壓根就是在破壞「廖內-新加坡-柔佛」三角的經濟夥伴關係。

德光島

隨後在2003年,馬來西亞針對星國政府在大士與離島德光島的填海造陸,一狀告上國際法庭,控告新加坡侵犯領土及破壞柔佛海峽的海洋環境,造成柔佛漁民漁獲量減少、馬屬船隻損壞等罪狀;兩國先後舉行多次雙邊協商,並在2005年達成和解。

濱海灣浮動舞臺,在大看臺對面的足球場上正在舉行一場兒童嘉年華活動。

同屬「廖內-新加坡-柔佛」三角關係的一員,另一個砂石供應的國家印尼,在馬來西亞中止輸出砂石後,佔了新加坡90%的砂石需求,但隨後也在2003年禁止沿海砂石輸出,並授權其海軍炮擊廖內群島至新加坡水道上的走私船;接著在2007年,印尼停止一切類型的砂石出口。

俯視新加坡河、萊佛士坊。

從歷史上來看,新加坡與兩個穆斯林鄰居的關係一直不大好,小區域內砂石來源斷絕後,新加坡可能也不感到意外,所以轉而將目光放到更大的區域,如中南半島的柬埔寨、越南與緬甸等地。儘管必須支付更多的運輸成本,但星國沒有放棄變大,向更遠的國家進口砂石。

馬來西亞與印尼曾是新加坡重要的砂石供應國,不過,隨著新加坡長得愈來愈大,這兩國開始擔憂:有朝一日,新加坡的土地會非常貼近馬屬與印屬島嶼。馬來西亞針對新加坡在大士的填海造陸,一狀告上國際法庭,控告新加坡侵犯領土及破壞柔佛海峽的海洋環境。

馬來西亞針對新加坡政府在大士的填海造陸,一狀告上國際法庭,控告新加坡侵犯領土及破壞柔佛海

首先是越南。越南政府自2009年因為環團的抗議而一度停止抽砂,2013年卻又鬆綁規定,授權十家特定廠商在特定條件下輸出「鹽砂」,但光是2017年1至2月,就有多達四十艘船隻運送砂石至新加坡的德光島與機場附近的樟宜村,砂石總量高達90萬餘噸。

越南《青年日報》的兩名記者,揭露了這場新越砂石運輸背後的弊端。過去十年,作為一個需要資金的發展中國家,越南在未經縝密規劃的情形下,出口高達6700萬噸的砂石;2009年,越南政府貌似開始進行管制,但2013年後,獲得許可的輸砂廠商卻並未自己抽砂,而是將許可權以各種形式「販售」給其他公司,於中間賺取利潤。

龐大的抽砂產業主要集中在越南中南部。在這利益可觀的體系下,受苦的往往是當地居民,舉例而言,文峰灣一項已出口700萬立方公尺砂石的抽砂計劃,在2016年因為居民激烈抗爭而停擺,許多仰賴捕撈龍蝦維生的越南漁民,因為抽砂導致的水質惡化,面臨捕不到龍蝦的困境,甚至部分民宅因為抽砂造成海岸倒退,而面臨崩塌的危機。

不良企業不顧生態私自抽砂導致水質惡化,許多越南漁民因而面臨捕不到龍蝦的困境。

不良企業不顧生態私自抽砂導致水質惡化,許多越南漁民因而面臨捕不到龍蝦的困境。這兩名《青年日報》的記者,喬裝成觀光客,透過偷窺的方式,確認那些他們在越南目擊的輸砂船,再次在新加坡工程基地現蹤。

而最詭異的是,砂石的單位出售價格跟合約上所載明的落差,舉例來說,針對兩艘出口砂石往新加坡的船隻,為了逃稅,德龍進出口公司跟海關申報的價格是每立方公尺1.3美元,但合約上寫的交易價卻是4.6美元,面對記者的登門拜訪,這家貿易公司的負責人只承認合約價確實為4.6美元,但拒絕評論有關於價差的任何提問。

當新加坡網絡媒體拿著這則越南媒體的專題,詢問新加坡國家發展部的發言人時,得到的回應僅是,「我國政府嚴格控管,以確定合約籤署方提供給新加坡的砂石,符合所有來源國的規範。」

政府嚴格控管,以確定合約籤署方提供給新加坡的砂石,符合所有來源國的規範。

隨著馬印越三國都在砂石出口上祭出程度不一的限制,柬埔寨漸漸成為新加坡的砂石主要進口國之一。不過,2009年,柬埔寨總理洪森因為「不想成為柬埔寨環境惡化的歷史罪人」,因而祭出砂石出口禁令,卻耐人尋味地留下了一個例外——「阻擋水路的砂石可以開採」。

為了揭開砂石業的弊端,柬埔寨的環保團體僱用了一家新加坡律師事務所,協助調查兩國砂石運輸的非法開採機密,並準備以搜證來的資料,向新加坡政府提告。他們最終就是要讓新加坡政府覺得從柬埔寨進口砂石會「惹得一身腥」,進而停止從柬國購買砂石。

根據聯合國與新加坡的統計資料指出,2007至2015年間,新加坡一共從柬埔寨進口了7億5200萬美元、7200萬噸的砂石,然而柬埔寨官方登記的,卻只有550萬美元、280萬噸,這表示有超過7億4000萬的價值人間蒸發。

2007至2015年間,新加坡一共從柬埔寨進口了7億5200萬美元、7200萬噸的砂石。

面對環保團體的質疑,柬埔寨將矛頭指向非法開採,撇清一切政府需要負擔的責任,聲稱毫不知情,且已經盡力清除國內一切非法開採活動,最後將球丟給了星國政府。

然而,柬埔寨人權中心的報告卻再度披露柬埔寨政府玩弄兩面手法,一方面禁止砂石開採,一方面又持續販賣開採牌照給業者,隨後又對他們開罰。

與越南的情形相同,開採砂石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劫數,直接影響到柬埔寨當地人的生計。

面對質疑,柬國礦物能源部的發言人只說,每個國家與機構都有不同的規則、不同的資料紀錄方式,所以他無從得知,究竟是聯合國的登記系統有錯,還是新加坡或柬埔寨的紀錄有誤,礦物能源部不宜對有關事務進行評論。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也再次跳針:「我國實行嚴格措施確保本地砂石供應商符合現有條例,供應商必須持有從獲準地區採砂石、遵守採購地環境保護法律,及擁有合法砂石出口準證等相關文件。」

自從砂石開採活動影響海洋生態後,柬埔寨的魚蟹的捕獲量不斷下降。

自從砂石開採活動影響海洋生態後,柬埔寨的魚蟹的捕獲量不斷下降。《今日東協報》採訪了一位西南方小島的漁民,他過去每天捕蟹可以賺進50元美金,但是自從砂石開採活動影響海洋生態後,魚蟹的捕獲量不斷下降,現在他每天賺不到10元美金。此外,《今日東協報》發現,水質汙染後造成的食安問題,讓鄰海居民的生活基本所需受到不小的影響,甚至能看見大規模的遷村。

新加坡作為區域的砂石進口中心,直接影響了柬埔寨人民的生活環境。不知是否害怕環保團體繼續追查,柬埔寨政府於2016年底先是暫停砂石開採活動,更在2017年七月宣布基於環境保護原因,柬埔寨決定全面禁止出口砂石。

新加坡一向稱呼自己為東南亞區域的環境保育領導者,也在牽涉到自身環境的「跨國霧霾議題」上,不遺餘力地譴責鄰國焚林作為,不惜透過東協解決霧霾汙染,然而在砂石開採議題所牽扯的他國環境退化上,卻三緘其口。

裝做沒事的新加坡政府,將進出口活動推卸為為私人企業商業契約的責任,而政府只確認相關文件是否合法,卻忽略就算是私人企業的商業行為,最終砂石的去向,也是為了填出星國政府的新加坡夢。

譬如,在1997年就已經停止輸出砂石的馬來西亞,竟然到了2008年,在新加坡的官方統計中,都還出口了300萬的砂石給新加坡,新加坡卻不覺有異,只認為出口商提供的開採牌照真假與否屬於「他國內政」;2010年,更有34名馬來西亞公務員,因接受砂石走私業的賄賂與性招待而被逮捕,難道在跨國貿易中,新加坡作為知道買到「贓物」的買家,毫無一絲道德責任?

柬埔寨停採砂石後,2016年12月,新加坡隨即宣布,對於德光島西北部的填海計劃,新加坡將前所未有地採用荷蘭「攔海拓地」的做法,原因不是星國終於「良心發現」,而是面對鄰國紛紛停止輸砂,新加坡必須想辦法減少仰賴外國自然資源;而「攔海拓地」透過築堤封閉一塊水域,慢慢將其水抽乾形成陸地,據信耗資較低、也有較低的環境成本。

柏林經濟法學院的學者在2014年的研究報告中抨擊,榨取自身砂石賣給新加坡的國家,印尼、柬埔寨或越南,都是這個區域中的開發中國家,然而這個輸砂的貿易過程,卻沒有讓這些國家變成更有發展,相反地,他們在許多方面承受諸多成本,結果卻是將新加坡送到更高的位置:

新加坡忽視砂石出口國的社會經濟成本,以便於自己有更進一步「廉價」的成長,在通往核心大國的梯子上,爬得更高。

來源:星傳媒

—————

● 瘋狂 | 2.6億立方砂子填海,用河砂、海砂?還是機制砂?

● 重磅 | 香港機場三跑道填海造地用4、5號砂場開發利用方案通過評審

● 借鑑 | 德國、日本和新加坡的建築垃圾解決之道

相關焦點

  • 鄰國要求新加坡停止填海造地 拒絕提供沙石
    因為土地有限,花園島國新加坡在過去40年一直與海爭地,已填出了100平方公裡的新土地,這相當於澳門面積(27平方公裡)的4倍。也就是說,每十年增加一個澳門。新加坡的金融商業中心珊頓大道和拉弗爾斯就是填海造地的產物。根據2001年發表的發展概念總藍圖,新加坡的長遠計劃是再填出80平方公裡的土地。新加坡一位政府高官表示:「我們的任務是要創造出有利於新加坡繼續發展壯大的條件。」
  • 沙漠裡的沙子,為何不能用來填海造陸?看完總算知道了!
    沙漠裡的沙子,為何不能用來填海造陸?看完總算知道了!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填海造陸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我國的西北地區擁有廣闊的沙漠資源,那麼為什麼不能用沙漠裡的沙子來填海呢?如果可行的話,一方面能解決沙漠乾旱問題,另方面能增加骨奇臭燁,這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在目前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原因是稍微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如果從西北將沙子運到東南,要填海,自然還需要大量的沙漠,是因為缺水,所以不能走海運,只能陸運。
  • 韓國填海造陸,20年土地淨增長1000平方公裡,直接在海中建水庫
    隨著當今世界發展的不斷進步,各類基礎設施遍布七大洲四大洋,人類生活水平達到歷史新高,人口總數也增加了好幾倍,但問題是,地球上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就那麼一點,如何提高宜居面積,擴大自己的地盤,成為高速發展狀態下,深深困擾各個國家的問題因素。於是乎,在各類現實情況的催生之下,「填海造地」這種不需要戰爭的擴張方式,逐漸成為國際常態。
  • 全國填海造地超1100平方公裡 大陸海岸線大幅縮減
    全國填海造地超1100平方公裡  「新造地運動」導致大陸海岸線大幅縮減  據新華社電記者日前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近10年來,全國填海造地海域使用確權面積為1100多平方公裡。據了解,未確權的面積尚有不少。大量圍填海不僅使大陸海岸線縮減,而且破壞了海岸動態平衡。  瘋狂的圍海造陸  從南海、東海、黃海到渤海,我國18000公裡的大陸海岸線上,每天都在上演「填海大戲」。  以環渤海地區為例,最大的圍海造陸工地便是唐山曹妃甸和天津濱海新區。
  • 中國又一個填海造陸的城市,如今擴大了3倍,厲害了我的國
    雖然中國地大物博,但城市規劃好以後,面積一般是不能變的。可是中國人口流動性很大,而且也在不斷增長,有些城市面積本來就小,根本不能適應大量人口的擠入,所以只能想辦法將自己的面積增大。於是許多沿海城市都想到了填海造陸的方式。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國又一個填海造陸的城市。
  • 南沙群島南薇灘,填海造陸可以超越香港、新加坡
    南薇灘,北距南威島44海裡,為一散列大環礁,南北長55公裡,寬23公裡,多淺礁暗伏,灘內有蓬勃堡、常駿暗沙、奧南暗沙、金盾暗沙。一般水深在22—83米之間,四周淺至17-32米。南薇灘1980年代為越南佔據,並建了3個高腳屋及燈塔,搭建了採油平臺,豎立有油井,瘋狂盜採石油天然氣資源。
  • Vol.137‖澳門填海造陸變遷史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澳門從清朝末年(1912年)到現在的一百年的時間裡,土地面積增長比例接近300%,有超過20平方公裡的土地是靠填海得來的。2018年,澳門的總面積為32.8平方公裡。一百年的時間,土地面積翻三倍,澳門填海造陸的規模和力度不可謂不瘋狂,並且這種靠填海增加土地的方式至今仍在繼續,澳門的形狀大小也如同她的未來一樣,令人難以捉摸。
  • 澳門填海造陸規模有多大,二島變一島,百年時間面積擴大三倍
    說是大規模,不過澳門也才僅僅造了2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而這裡的「大」是相對於澳門本來大小所說的,因為澳門最初只有11.6平方公裡大小,通過填海等於又「造」了兩個澳門出來。 從有文字記錄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裡算起,108年的時間裡面,澳門的土地面積就已經漲了三倍之多,而且填海造陸至今也仍在延續,並且始終是當地的一項熱門議題。
  • 新加坡採用新方法填海造陸 將建造大型海堤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11月16日報導,新加坡將在該國西北隅的德光島採用新方法進行填海造陸,這一方法旨在減少填海造陸工程對沙子的需求量並節省前期投入。11月16日,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黃循財在小德光島一處圩田視察時表示,新加坡住房和發展局將會在填海造陸工程中採用這一被稱作「圩田發展法」的新方法。
  • 報告:十一五期間填海5千平方公裡 1年造1個香港
    地方產業發展衝動,30倍的賣地收益,助推了填海造地的瘋狂。長興島填海成空港北方名城大連,正在布局著多處填海造地工程,長興島就是其中之一。自2006年起填海造地,長興島累計造地超過33.91平方公裡。2010年4月,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 馬爾地夫那麼有錢,為何不填海造陸?
    雖然馬爾地夫群島南北跨度800多公裡,東西跨度也有100公裡左右,但馬爾地夫卻是亞洲最小的國家,陸地面積只有200多平方公裡,還不到上海崇明島的四分之一。並且,這麼大點的面積還是分布在數千個小型珊瑚島上,這些小島大多是狹長狀,大部分寬度在1公裡以內。
  • 這座中國城市,三分之二的面積靠填海造陸,經濟發達
    進入和平時代後,擴大土地的方式變成了向海要地,比如荷蘭,荷蘭整個國家有6000平方千米,都是靠填海造陸得到的。為此還專門修築了一條圍海大堤。再比如我們的鄰國日本,這些年來也通過填海造陸擴大了不少面積。
  • 傳說中的填海造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當然,疏浚工程很多都是用在工業化發展上的,像日本,陸地面積非常小,沿海的城市很多土地都是靠疏浚、填海造陸而形成的。還有一些城市、國家的發展,都是依託填海造陸的工程來完成,像美國,像我們的香港、澳門,像新加坡,都是通過填海造陸來擴充他們的生存空間,來擴充它城市化的規模。疏浚與大眾生活有什麼關係?
  • 日本瘋狂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200平方公裡,第2大湖填了種水稻
    1.26億人卻只有37.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可謂是人多地狹。因而在日本這個地方,從古至今這裡都存在著嚴重的人地矛盾。為了擴張領土,他們更是發動了侵略戰爭,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而面對自身的人多地狹,除了發動戰爭,日本還曾進行過瘋狂的,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史:30年新增土地1200平方公裡,第2大湖填了種水稻。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 荷蘭20%的國土面積是填海所得,這是真的嗎?
    經過幾個世紀努力,荷蘭通過圍擋築堤等方式成功向大海索回了7000平方公裡土地,約佔其全國陸地總面積的20%。下面本文將著重介紹荷蘭填海造陸的標誌性項目——須德海填海工程。1.也就是說,通過須德海工程,荷蘭人獲得了相當於其國土面積6.5%的土地。時至今日,這些新開發的墾區已成為繁榮的經濟帶,密布的河網有利於發展航運和養殖,而圍墾出來的艾瑟爾湖則可以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大量淡水。荷蘭的填海造陸工程取得了極佳的社會經濟效益,總體沒有產生較大規模的問題,但是其仍存在著引發某些生態災難的風險。
  • 仙遊楓亭填海造地啟動 將增加陸域面積上百萬平方米
    東南網2月28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盛鍾)在不久的將來,莆田市將新增陸域面積上百萬平方米。昨日,記者了解到,仙遊縣近日召開楓亭鎮海濱、海安填海造地項目開工動員大會,這也標誌著仙遊濱海新城產城融合示範帶即將進入實施階段,為仙遊縣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 澳門填海擴張史:100年土地面積增長300%,未來還會更大
    2018年,澳門的總面積為32.8平方公裡。   一百年的時間,土地面積翻三倍,澳門填海造陸的規模和力度不可謂不瘋狂,並且這種靠填海增加土地的方式至今仍在繼續,澳門的形狀大小也如同她的未來一樣,令人難以捉摸。   許多人可能都還依稀記得,上世紀末期的澳門是由一個半島+兩個島嶼構成,即:澳門半島+氹(凼)仔島、路環島。
  • 【地理概念】填海造陸的優缺點,吹沙填海是怎麼個神仙工程?(附考點設計)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吹沙填海使用挖泥船(有的用挖沙船)的泵(有的帶有長管道)將圈外海底的沙水一起吹進目標圈內,用打樁船打樁固邊,用強夯機壓實鬆土。1. 增加城市建設和工業生產用地,有效製造平地,以供市區發展。2. 美化海岸線,改善沿海景觀。3. 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1.
  • 填海造陸——海南海口市「南海明珠」生態島設計
    人工島,簡而言之就是人造的島嶼,是填海造陸的一種。那好端端的為什麼要造島呢?當然是因為沒地用啦——對於那些山多平地少的國家和地區,填海成了為城市製造平地的有效方法。地不夠,只能填海了。例如日本,作為沿海群島國家,國土面積小,人又多,用地需求緊張,便有了不少填海造陸項目。
  • 澳門規劃未來進行填海造地 面積將達五平方公裡
    新華社澳門4月23日電(記者張家偉)澳門特區政府運輸工務司司長劉士堯23日表示,為適應澳門城市建設的急速發展,特區政府已規劃未來進行填海造地,面積將達5平方公裡。    劉士堯當天回應特區立法會議員詢問時說,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以來,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明顯,為此,特區政府計劃進行新城區填海造地,以滿足未來發展的用地需求。    據介紹,特區政府在2006年已向中央政府申報填海規劃的初步研究建議,提出分別在澳門半島的東北、新口岸孫逸仙大馬路以南及氹仔以北共填海3.98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