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採用新方法填海造陸 將建造大型海堤

2020-12-15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11月16日報導,新加坡將在該國西北隅的德光島採用新方法進行填海造陸,這一方法旨在減少填海造陸工程對沙子的需求量並節省前期投入。

11月16日,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黃循財在小德光島一處圩田視察時表示,新加坡住房和發展局將會在填海造陸工程中採用這一被稱作「圩田發展法」的新方法。

據報導,傳統方法為堆沙造地,但是新的填海方法借鑑自荷蘭,它通過建設顯著高於海平面的海堤,開拓圍海而建的土地。與傳統填海造地方法相比,它顯著減少沙土需求,也更具成本效益。政府也不排除未來在其他填海工程中採用類似做法。

德光島的項目中,擬建中的海堤長10公裡,高於海平面約六米,能阻擋海水入侵低於海平面1.2米的填海土地,也稱「圩田」(polder)。圩田中會建設完善的排水系統,防止雨水聚積。

他說,沙子是不容易獲取的,而這個項目會減少全國填海造陸工程對於沙子的依賴。

黃循財還說:「我們知道我們正面臨氣候變化、海平面上漲的威脅,我們新加坡的地勢很低。我認為我們會在這個項目中獲得如何修建堤壩和如何管理沿海地區的經驗,長期來看,這對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十分重要。」

據報導,該項目將於2022年左右完工,屆時小德光島將會增加810公頃土地。(實習編譯:遲琛 審稿:譚利婭)

相關焦點

  • 填海造陸!中國總投資達600億,將兩座大山挖空,建造海上城市!
    填海造陸!中國總投資達600億,將兩座大山挖空,建造海上城市!如果現在的中國能夠擁有被其他國家侵佔以前的領土面積,那麼我國現在肯定不需要修建高樓大廈也不需要投資特別多的錢去填海造陸。但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的中國人口基數大,可用陸地面積又比較少,到處修建高樓大廈都沒有辦法解決用地資源緊張這一問題,所以我國還是要將目光投向填海造陸工程。
  • 瘋狂 | 填海一平方公裡,需要7000萬噸砂石——新加坡填海造陸內幕,200年面積增加22%
    新加坡,世界上填海造陸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多達22%的國土透過填海而成。新加坡填海造陸計劃使用的土方,有來自於自身的礦場與海床者,或者挖掘隧道後生產的砂石,但這蕞爾小島的土方終究無法滿足自身需求,於是,重度仰賴鄰國砂石的新加坡,成為世界最大的砂石進口國之一。
  • 美國東部人口密度極大,為什麼很少填海造陸?
    美國東部人口密度極大,為什麼很少填海造陸?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住房、交通、就業、養老等一些列問題接踵而來,土地和人口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得不向天空和海洋討要土地。樓房越建越高,陸地向海洋不斷延伸,填海造陸是很多瀕臨海洋的地區擴大陸地的主要方式,韓國、新加坡等為了彌補自身土地資源的不足靠著填海才有了今天的規模。那麼在這些國家填海造陸的時候美國為什麼沒有關於這一方面的報導呢?人口密度極大的東海岸為什麼也不採用填海造陸的方式來緩解人口帶來的壓力呢?首先,美國西部不適合進行填海作業。
  • 新加坡或投巨資填海造島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8月20日電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0日報導,為了應對氣候變遷影響,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指出,新加坡在未來100年內需要至少1000億新加坡元興建沿海防禦性措施,應對海平面上升。李顯龍18日在國慶大會上表示,氣候變遷是人類面臨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新加坡已經感受到天氣越來越炎熱,暴風雨也越來越猛烈。李顯龍也向民眾確認,由於氣候變遷,海平面肯定會上升。新加坡未來所有的新開發案都要在離海平面至少4公尺的平臺上進行,重大的基礎建設,例如未來的機場,則更要建在至少5公尺高以上的平臺。
  • 近20年後,香港重啟大型填海造地工程
    圖自香港政府網站他表示,十分高興看到香港以填海提供較大幅用地供發展的方式,能夠重新再出發,並指這對香港未來的土地供應而言,將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他以此次東湧東填海為例指出,特區政府與專家及顧問公司商討後,決定採用非浚挖方法進行工程,減少因淤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參考澳大利亞、美國等國經驗,在填海土地的岸邊重塑「生態海岸線」。
  • 大連金州灣國際機場將為我國首個填海造陸機場和世界最大海上機場
    大連,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更是很多人嚮往的天堂,今天,小編主要來說一下大連這座「特殊」的機場,說它特殊,是因為它的建設方式是與其他機場不相同的,它是通過填海建造人工島的方式來建設的,也就是先通過填海造陸的方式,在遼闊的大海之中建設出一座人工島,並且在這座人工島上再進行建設機場,也就是人工島機場
  • Vol.137‖澳門填海造陸變遷史
    所以他們只能向海洋索要土地,以滿足城市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即:填海造陸。根據現有資料顯示,澳門從清朝末年(1912年)到現在的一百年的時間裡,土地面積增長比例接近300%,有超過20平方公裡的土地是靠填海得來的。2018年,澳門的總面積為32.8平方公裡。
  • 韓國填海造陸,20年土地淨增長1000平方公裡,直接在海中建水庫
    而且,韓國填海造地的方式與眾不同,他採用的是在海中造水壩的形式來逐步增加土地面積,而非傳統意義上快速高效的土石填海。那麼韓國具體是如何利用海中水庫來填海的呢?今天,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韓國是當今世界第11大經濟體,其在2018年GDP總量為1.65萬億美元,略高於我國廣東省。
  • 臺灣海峽是「修建跨海大橋」,還是「填海造陸」呢?看完就明白了
    澳門和香港都曾是殖民地,期間建造了許多異國風情的建築,澳門至今還有很多葡萄牙風格的建築,可供遊客拍照打卡,同時它還是中國唯一一個賭博合法的地方,博彩業是澳門的重要經濟支柱。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作為一個免稅港,許多女性遊客極其喜歡去香港購物。
  • 全國填海造地超1100平方公裡 大陸海岸線大幅縮減
    全國填海造地超1100平方公裡  「新造地運動」導致大陸海岸線大幅縮減  據新華社電記者日前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近10年來,全國填海造地海域使用確權面積為1100多平方公裡。  瘋狂的圍海造陸  從南海、東海、黃海到渤海,我國18000公裡的大陸海岸線上,每天都在上演「填海大戲」。  以環渤海地區為例,最大的圍海造陸工地便是唐山曹妃甸和天津濱海新區。公開數據顯示,天津濱海新區的圍海造陸工程主要集中在三大區塊,規劃造陸320多平方公裡。
  • 可能是「被填海造陸害死的」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怒斥是「被填海造陸害死的」,專家正在對其死因展開調查。「南海有鮫人,身為魚形,出沒海上,能紡會織,哭時落淚」。這是南朝時中國古人在《述異記》中對儒艮的記載。儒艮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大型哺乳類海洋生物,屬於海牛目、儒艮科。體型呈現紡錘狀,體長一般約2.4-2.7米,是堅定的「素食主義者」,主要以海草為食。
  • 南沙群島南薇灘,填海造陸可以超越香港、新加坡
    如果在南薇灘吹沙填海,可以造一個面積1140平方公裡的南薇灘島。香港的陸地面積1106平方公裡。新加坡的陸地面積724平方公裡。如果南薇灘島建設完成,完全可以超越香港、超越新加坡。歐洲地中海的島國馬爾他才316平方公裡。中國的吹沙填海技術發展快。
  • 我國填海造陸神器「天鯨號」大顯神威,拒絕日本使用!
    我是科技發燒友小林,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咱們國家的填海造陸神器「天鯨號。填海造地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通過人工技術手段轉變為陸地的行為。對於山多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造地是一個為城市有限空間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東京、香港、澳門、深圳、大連及天津,均採用該法製造平地。
  • 中國最大規模填海工程,造陸20萬畝,挖兩座山造海上城市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憑藉自身力量建造了國內第一條高速公路,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我國路裡程達到了12萬公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一切的背後,都來自於中國人勤勞的雙手和智慧,一點點趕出來的。難怪外國友人稱我們為「基建狂魔」,真可謂實至名歸!
  • 填海造陸——海南海口市「南海明珠」生態島設計
    人工島,簡而言之就是人造的島嶼,是填海造陸的一種。那好端端的為什麼要造島呢?當然是因為沒地用啦——對於那些山多平地少的國家和地區,填海成了為城市製造平地的有效方法。地不夠,只能填海了。例如日本,作為沿海群島國家,國土面積小,人又多,用地需求緊張,便有了不少填海造陸項目。
  • 可以填海造陸,或者修建跨海大橋嗎?
    如果在地圖上看臺灣海峽的話,這樣的寬度可以填海造陸、建造渡海橋嗎?它的形狀大體上從北向南接近,東西寬達230公裡, 距離臺灣省最近的福建省可以測量大約130公裡長的路線約3處, 在中國科學協會年會上,工程院士林元培對海峽兩岸的道路發展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他曾經非常驕傲,說我們中國現在的基礎設施技術已經具備了在閩臺之間建造跨海橋梁。
  • 越南軍方在中礁填海造陸,距我國實控地僅90公裡
    隨著時間推移,也很難通過外交方式將這些島礁收回。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越南軍方在中礁(侵佔我國的島礁)填海造陸,建立軍事基地和設施,距離我國實控的島礁僅有90公裡,這一挑釁舉動引起我國的高度關注。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的報告顯示,越南海軍出動多艘艦艇護航從英國租借的吹沙船進入中礁,開始加快吹沙作業。
  • 香港能填海造陸緩解人口壓力,日本為什麼不行?原因可能是這個
    香港能填海造陸緩解人口壓力,日本為什麼不行?原因在這裡!文/猿飛日月以前還聽說日本建造人工島來緩解土地不足的問題,不過現在卻很少聽到了,反而是我們國家的香港地區在填海造陸方面聲勢浩大,並沒有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反而真正的在做準備工作,那麼我們不禁想問,是什麼原因導致香港可以依靠填海造陸解決困難,而日本卻不行呢?
  • 中國首例填海造陸項目:斥資6500萬造機場,如今每年接待千萬遊客
    中國首例填海造陸項目:斥資6500萬造機場,如今每年接待千萬遊客大家經常有滄海桑田來形容陸塊海洋的變遷,在自然環境下,這種變遷的周期都是以億年為單位所計算的。而在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填海造陸卻成為了許多地區解決土地問題的好辦法。尤其是在中東地區的石油土豪國,更是常規操作。而我國早在九十年代初,也曾修建了第一座填海造陸機場。這處機場就是鼎鼎有名的澳門國際機場,這座在95年竣工通航的機場耗資6500萬人民幣之多,考慮到當時的國家財政收入,這著實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 馬爾地夫那麼有錢,為何不填海造陸?
    近些年中國人非常熱衷於去馬爾地夫旅遊度假,去過馬爾地夫的人都知道馬地方去哪都要坐船,根本沒有一塊大點的陸地,就連馬爾地夫首府馬累都建立在一塊東西2公裡,南北1.5公裡的小島上,建築物四面環海,甚至連機場都是填海造起來的,跑道四周被海水包圍,兩端也都是大海。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旅遊業的成本是非常低的,馬爾地夫既然已經有錢了,為何不來個填海造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