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露露
如何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做活「林」字文章?
這幾年,位於淮河之畔的蚌埠市,以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為引領,以林業增綠增效和「四旁四邊四創」行動為主攻方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加快國土綠化步伐,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工程。
向問題矛盾叫板
各級黨政領導直接擔負起森林資源保護責任,進一步壓實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體系
五河縣大新鎮、新集鎮、頭鋪鎮區域內的淮河堤壩,因為水利用地與當地村民爭議已久。面對這一問題,縣級林業部門著急,當地鎮鄉黨政部門力不從心,這綠化造林的事就擱置了起來。
光禿禿的壩子,北岸大堤與南岸堤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五河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擔任淮河縣級林長後,通過深入調研,提出了解決方案,妥善解決了這一區域的造林難題,消除了淮河堤壩綠化的空白段。
「林業發展,離不開制度作為『靠山』。」市林業局局長、市林長辦主任李坤聖表示,林長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落實黨政領導負責制,通過建立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壓實工作責任,協調各方力量,確保一山一坡、一園一林都有專人專管。
山有頭、林有主,有問題、找幹部。2017年以來,我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林長制組織體系,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2186名,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理。
讓各級黨政領導直接擔負起森林資源保護責任,市、縣、鄉、村四級黨政一把手擔任起「林長」,進一步壓實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體系,改變了過去由林業部門組織林業生態建設的單一路徑,形成了各級黨委政府和成員單位共同組織、共同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的完整體系,讓綠色發展不「留白」。
「過去植樹,光栽不護,白費功夫,群眾看著心疼也沒有辦法。」又是一年冬春造林季,隨處可見火熱的整地打穴的場景,五河縣朱頂鎮林長安慶傑深有感觸地說,實行林長制以後,群眾發現問題就會主動反映,現在植樹季每天都能接到群眾來電。
截至目前,全市3縣6區、87個鄉鎮(街道)全部出臺並完善了林長制工作方案,圍繞護綠、增綠、用綠、管綠、活綠建立長效機制,全面構建「一林一檔」「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和「一林一員」等林長制「五個一」服務平臺,任務細化分解到山頭地塊、綠地溼地,實現了「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責有人擔」。
大膽試、大膽闖,林長們在一線磨礪,林長制改革相關配套機制也在逐步完善。
各級林長深入各自責任區,摸家底、找問題、解難題、理思路,摸排造林空間,落實管護措施,認真排查問題,及時分辦交辦,推動改革走深走實。近三年來,共排查林業難點問題260餘個,國有大洪山林場禁採復綠、三汊河國家溼地公園連通市區主幹道等60餘項林業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完成有爭議水利土地造林600餘畝,基本消除了淮河堤壩綠化的空白段。
向沉痾痼疾開刀
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贏得了百姓的金字口碑
12月8日,把最後一批櫻花、冬棗、紅楓、烏桕、映山紅樹苗放進土裡,禹會區副區長、大洪山區級林長湯化蕾鬆了一口氣,今年千畝石質山造林任務圓滿畫上句號。
這個春天,再來大洪山,山體復綠,花開遍野。很難想像,五年前這裡曾是一片遍體鱗傷的礦山,破壞性開採屢禁不止,生態資源遭受嚴重破壞。
「礦山復綠」「廢墟變森林」,絕非一日之功。
在環境整治及植綠復綠關鍵時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大洪山市級林長吳捍衛每周督查一次,區級林長天天奮戰在整治一線,坐鎮指揮大洪山環境整治復綠工作,帶領大洪山林場全體職工晝夜奮戰,放棄雙休和節假日,冒嚴寒、戰酷暑,一邊加強礦山巡查,一邊植綠復綠。「今年大洪山林場被確定為安徽省林長制改革示範區先行區,這是我市大洪山林業事業發展一次難得機遇。」禹會區委書記、區級總林長馮中元深有感觸地說。
100多公裡外,同樣是國有林場的大鞏山林場也曾受體制機制制約,面臨資源培育投入不足、發展活力嚴重缺乏的難題,一度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老場長趙永升是這次變革的見證者。採訪中,他說,「蔥翠秀美的大鞏山離不開『林長』上山,結合國有林場改革,補發展欠帳,重塑林業管理體系,林業保護的氛圍越來越濃。」
在林長制的牽引下,我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際行動,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做好治山治水治汙大文章,不欠新帳、多還舊帳,給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創新,先行區率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建立完善一批基礎性制度,對推進林長制改革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引領作用。
「推行林長制後,大家深度參與其中,重視林業、研究林業、保護林業、發展林業的意識顯著增強。」 目睹這一變化,市林業局總工程師李德成認為,林長制改革,著眼制度建設這個根本,為林業發展和保護賦權賦能,向跨部門協作體系不健全、林業部門「小馬拉大車」等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開刀」,為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幾年下來,市林業局在實踐中總結了林長制改革的「蚌埠經驗」:「林長制改革,堅持高位推動是前提,生態保護修復是核心,強化責任落實是關鍵。」
林業發展大事小事,都是林長的事。各地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千方百計守護好綠水青山,積極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等綠色產業,贏得了老百姓的口碑。「現在山有人管了,林有人護了,不砍樹也能致富了。」
向綠色發展要動能
緊貼「林」這個主題,以綠為筆繪就高質量發展之美
今年8月,由第三屆中國森林食品交易博覽會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成功舉辦。本屆森交會上,我市塗山優果石榴酒、九禾桂花(葡萄)酒、天兆石榴複合果汁、金絲皇菊4件特色森林食品獲得產品類金獎,林產品企業在交易會上共達成意向合作協議5個,協議金額8000餘萬元;現場籤訂產品採購訂單合同3個,合同金額630萬元。
各級林業主管部門以林長制改革為牽引,緊扣「林」這個主題,緊盯「長」這個關鍵,緊抓「制」這個落點,立足「五綠」興林,大力開展林業增綠增效和「四旁四邊四創」行動,積極推進「創綠創溼」工作,「五綠」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李坤聖表示,「五綠」各有重點,相互獨立而又自然成為一個整體,「增綠」遵循基線、「護綠」堅守底線、「管綠」築牢防線、「用綠」接通地線、「活綠」安上天線,這些就是林長制改革的施工圖。
各地堅持見縫插綠、應綠盡綠,努力拓展國土綠化空間,通過「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林業增綠增效行動」「四旁四邊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等項目的實施,我市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15.45%提高到2019年20.75%。深入實施鄉村綠化提升工程,我市農村綠化覆蓋率達到25%,村莊綠化提升工程已覆蓋944個行政村的55%。
「林業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也是脫貧攻堅的生力軍,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認為,將脫貧攻堅納入林業改革發展大局,在脫貧主戰場,林業發揮帶貧功能。截至11月底,全市實現林業總產值達82.5億元,同比增長12.3%。
借力機構改革,整合人員、技術、資金、企業等資源要素,探索推進林業「三變」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積極推行「網際網路+義務植樹」模式,全市參加義務植樹活動達90.8萬人次。實施「網際網路+花卉苗木」,整合多方資源,豐富和構建了花卉苗木產業線上、線下複合運營體系,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取得了新突破。截至11月底,全市花卉苗木產業實現產值25.2億元,同比增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