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綠色,蚌埠崛起的密碼

2020-12-21 安徽網

蚌埠港國際貨櫃碼頭,實現淮河運輸通江達海新局面。

據蚌埠日報報導,2018年10月,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4月,在江蘇淮安召開第一屆淮河生態經濟帶省際聯席會,搭建起沿淮5省省際合作的框架。剛剛在蚌埠召開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第二次省際聯席會和城市合作第2次市長會商會,正值舉國謀劃「十四五」規劃之際,對於促進沿淮29個市縣一體聯動、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未來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蚌埠市在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中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流域城市如何抱團取勢、互聯互通,又該怎樣一體聯動、合作共贏?今日推出專題報導,以饗讀者。

千載以降,千裡揚波,滾滾不息的大河,奔湧著歸澤入海的大禹精神,灌流五省聯通;

勇立潮頭,匯通四海,擁河崛起的蚌埠,秉持著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攜手區域共榮。

走千走萬,還是淮河兩岸。兩年前,《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獲批、淮河流域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淮河流域的兄弟城市,駛向了一體布局、綠色發展的「新航道」。弘揚大禹精神,加速綠色發展。沿淮各地紛紛摩拳擦掌,為建設創新發展之河、協調發展之河、綠色發展之河、開放發展之河、共享發展之河而努力。

作為淮河流域歷史文明的中心,從大禹治水、夏啟建國,到楚漢相爭、淮海戰役,從雙墩文化的早慧到津浦鐵路的開通,蚌埠,流淌著淮河綿延不絕的血脈。作為淮河流域承接上下遊的節點城市,更承擔著建設「兩個中心」的歷史使命,在淮河生態經濟帶這一歷史機遇面前,蚌埠,更是表現出了應有的擔當。

圍繞中心城市定位,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作為,蚌埠,正夙夜不懈。

修 好

最難治理的河流 如斯安瀾

「爹也盼,娘也盼,只盼淮河不泛濫,有朝出個大救星,治好淮河萬民安。」淮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但是數百年來,洪澇交替,水災連年,被黃河多次「奪淮」的母親,曾給沿岸兒女留下了太多哀傷。

直到71年前,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中國,最關心最焦慮的事情有哪些?這個問題可能有千萬個答案,但「治淮」在其中一定非常顯眼。毛澤東主席發出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從此,黨和政府領導人民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治淮戰爭。

光陰荏苒,治淮70年,大水泛濫化為大河安瀾,沿淮百姓終於心安。「解放前淮河發水要死好多人,我小時候親眼見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發大水就好多了,雖然村裡很多人轉移出來,城裡蔬菜難買了些,大家還會害怕,但是不再淹死人了。今年水也大,但是除了有段時間這大壩不讓溜達了,其他沒感覺到啥影響。」從緊挨著淮河大堤的安興苑小區裡散步出來,85歲的胡奶奶說,自己在淮河邊住了一輩子,對這大水總算是放得下心了。

胡奶奶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治淮人幾十年如一日的負重前行。70年治淮,蚌埠相繼開工建設了一大批以治淮為重點的骨幹水利工程,建成節制閘等水利樞紐24座,水庫54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各類堤防1187.42公裡,面上排水大溝200餘條,排灌泵站880多座,總裝機16.6萬千瓦,防洪排澇涵閘370餘座。淮河防洪減災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整體防洪排澇能力明顯提高,基本改變了蚌埠市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落後局面。

「多年來,特別是2007年大水以來的水旱災害治理工程建設在防洪除澇中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市水利局局長施永堅列出了一組數據,今年淮河幹流吳家渡最大流量達8250m3/s,其最高水位只有21.27m,而2003年最大流量8580m3/s,其最高水位達有22.05m;2007年最大流量只有7570m3/s,其最高水位卻達到21.38m。雖然今年吳家渡最高水位僅比2007年低0.11m,但今年的防汛壓力卻明顯小了很多。2007年在啟用荊山湖行蓄洪區和懷洪新河分洪的條件下,境內淮河幹流堤防除淮北大堤和城市圈堤外,其餘的一般堤防險情不斷,臨北段、香浮段行洪堤更是動用了上千名部隊官兵進行防守、搶險,而今年在只啟用荊山湖行蓄洪區的條件下,境內淮河幹流堤防包括行洪堤除出現個別散浸外,沒有發生一處較大險情,且除了正常的巡堤查險人員外,沒有動用任何的搶險隊伍。

從「極其複雜難治」到「全面系統治理」,「上攔、中暢、下洩」的防洪體系逐步建立完善,從除水患到興水利,從受災受難到安居樂業,惟有淮河的安瀾,才能為蚌埠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惟有安瀾的淮河,才有望賦能區域,成為沿岸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用 好

通江達海的樞紐 港通天下

10月,首艘滿載國際貨櫃的貨輪在蚌埠港二類口岸通過聯合驗收、在港區報關後駛離,開往江蘇太倉港,在那裡裝上遠洋貨輪後,蚌埠貨物將可遠達日韓,也可以通過上海洋山港,運往東南亞或歐美等國家。

自2014年開展貨櫃運輸以來,蚌埠港先後開通了蚌埠—太倉、蚌埠—揚州、蚌埠—阜陽、蚌埠—連雲港等四條內貿航線,真正實現淮河運輸通江達海的新局面。2019年6月,蚌埠港二類水運口岸建成並投入運營,開通了蚌埠—太倉(上海)外貿貨櫃航線,標誌著蚌埠市向世界打開又一扇對外開放大門。蚌埠港貨櫃吞吐量逐年遞增,2019年,完成貨櫃吞吐量達3.5萬標箱。今年1-8月,蚌埠港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109.79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3.3%;貨櫃35052標箱,增幅達35.4%。

在高標準水運發展規劃的指引下,我市實施航道暢通工程、港口群建設工程、物流系統工程等水運振興工程,水運發展步伐全面加快。作為全國28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的蚌埠港,千裡淮河第一大港的地位更加鞏固,作用日益發揮,已經成為淮河流域重要的水路交通樞紐港,是皖北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節點,已發展成為淮河中下遊以礦建材料、糧食、煤炭、件雜貨和貨櫃運輸為主,兼顧客運的現代化、多功能的綜合性港口。蚌埠港規劃建成以淮河為幹線,以懷洪新河、渦河、茨淮新河、澮河為支線的「一幹四支」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骨架體系。

今年以來,全市繼續夯實港口經濟,目前已完成水運基礎設施投資1.49億元。一批水運項目取得明顯進展。其中,蚌埠港二類水運口岸已完成全部建設內容,已投入正常運營。中宏碼頭、力源碼頭二期高水位3個1000噸級泊位等工程建設按下「快進鍵」;長淮衛臨港綜合碼頭一期工程、淮河樞紐港綜合物流中心、蚌埠新港物流基地(物流樞紐承載綜合區)工程建設前期工作穩步進行中。提升港口供給品質。形成各等級泊位配套建設,現已建成21個1000噸級、9個500噸級碼頭泊位。與此同時,港口作業環保設施投入使用,建成港口和船舶汙染物接受、轉運及處置設施,加快400總噸以下船舶生活汙水改造裝置1000艘的安裝任務。四大港區建成散貨糧食出口「散改集」作業線5條,港區綠化12000平方米。

一座座碼頭連點成線,一條條航道縱橫交錯,一張更加立體互聯的綜合交通網正在蚌埠鋪展。站在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水運紐帶中央迎來「十四五」,蚌埠以「航道網絡化、暢通化,港口規模化、專業化,船舶大型化、標準化,海事高效化、信息化」為發展目標,以蚌埠港長淮衛綜合碼頭、懷洪新河復航工程為突破口,逐步形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布局合理、安全暢通的水運綜合體系。

護 好

波清岸綠的淮河 人水共生

拎著可耐120℃高溫的聚乳酸制奶瓶,37歲的張明走出位於淮河文化廣場的豐原集團聚乳酸產品體驗店。「六七十塊的價格並不比普通奶瓶貴,用玉米做的,給孩子用放心,重點是還沒有汙染、可以降解。」

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如此在意可降解無汙染問題,張明說,除了身為文明市民的責任感和理念,還因為自己是經歷過1994年汙染的蚌埠人。

1994年7月,淮河發生特大汙染事故。那個夏天,久旱之後的幾場暴雨,裹挾著淮河上遊河道裡積攢多時的高濃度汙染團一瀉百裡造成安徽、江蘇兩省上百萬人飲水困難,水產養殖戶賠得傾家蕩產。「那時我還小,但印象太深刻,站在淮河大堤上就能聞到水裡的臭味,那個夏天家裡時刻備著桶,父母一下班就拎著桶,到處找安全的飲用水。那些年,蚌埠很多百姓都談『化工』色變。」始自淮河,中國大規模環境治理大幕由此拉開。1998年1月1日,淮河流域1562家汙染企業中,有215家停產治理,190家破產、轉產,還有18家因治理無望徹底關停。蚌埠的工業發展,邁出了向生態環保轉型的堅定步伐。

張明購買聚乳酸奶瓶的時候,正在蚌埠召開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第二次省際聯席會和城市合作第二次市長會商會發布了推廣可降解替代塑料製品、加快淮河生態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倡議。無毒、無塑化劑析出,能夠被微生物和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聚乳酸產品,降解過程中不會產生有毒氣體,降解後也無有害物質殘留。

8月,安徽豐原集團年產8萬噸乳酸、5萬噸聚乳酸產業化示範線投產成功。10月27日,固鎮經濟開發區,安徽豐原集團年產50萬噸乳酸、30萬噸聚乳酸項目現場,項目建設正在按計劃推進。豐原集團副總經理喬樹兵說,項目預計2021年下半年投產,建成後能夠形成年產50萬噸高光學純乳酸和30萬噸聚乳酸生產能力,滿足下遊包裝、注塑、紡織、3D列印等各個行業的需要。作為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龍頭企業,豐原集團經過多年深耕培育,已掌握從玉米到乳酸、再到聚乳酸發酵、提取、聚合以及下遊聚乳酸纖維和聚乳酸塑料製品製造的全產業鏈生產技術。

「發展生物質產業,實現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轉化,變石油煤炭的『黑金經濟』為生物質加工的『綠金經濟』,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傑這樣描述企業在聚乳酸領域的希冀。

綠色發展,天闊地寬。依託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兩大國家級創新戰略平臺,聚焦矽基、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雙輪驅動,蚌埠正在全力打造「創新之城?材料之都?製造高地」。目前,全市共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190家,國家級研發平臺10家,突破了矽基、生物基主導產業領域的一批「卡脖子」技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不僅樹立在蚌埠的青山綠水畔,也樹立在每一個蚌埠人心間。與自然共生、可持續發展早已不是豐原集團一家企業的願景,而是內化為蚌埠工業發展理念、城市建設理念、市民文明理念。

扮 好

水韻千裡的明珠 迎客八方

「山青水綠,還滿滿的歷史韻味,隨手拍圖就是大片,期待園區正式開放的那天!」在月初那個讓人難忘的超長黃金周,來自上海的朱小彤與同伴共遊龍子湖畔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讓她流連忘返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其實尚未完成全部建設。但是旖旎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全國各地收集來的400多座不同風格的古建築重現,讓遊客徜徉山水時從雕梁畫棟和翹角飛簷間品讀歷史,在蚌埠一地盡覽中華建築的不同風骨。「在國慶中秋黃金周的8天裡,我們提前讓遊客參觀,有近30萬遊客領略了園區的風採。」園區總經理助理王鵬博告訴記者。

以河為魂,蚌埠山水資源獨特,歷史底蘊濃厚,文化兼容並蓄。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禹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兩個國家遺址項目均已完成項目報批,項目建設有序推進,預計2021年底掛牌開放。大明文化產業園,花博園,荊、塗二山,張公山公園,龍子湖公園,三汊河溼地……這座得山水之靈秀、扼中國地理南北之要衝的城市,既有著北方的雄偉壯麗,又有著南方的溫潤清新。

近年來,蚌埠以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遊產品為目標,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著力推進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2019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06.79億元,佔GDP比重超過5.6%,文化企業總數突破4500家,規上文化企業增至164家。2019年全省文化產業發展考核綜合排名第三。其中,「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及落實」「文旅融合發展」等多個單項排名全省第一。蚌埠旅遊業發展連續多年居皖北第一。2019年全市國內旅遊人數5110.98萬人次,增幅14.73%,位居全省第5;旅遊總收入355.78億元,增幅19.58%,位居全省第4。全市旅遊總收入佔GDP比重達13%。目前,全市文化旅遊在庫項目共194個,總投資額4239.71億元。

講好淮河故事,傳承淮河文化。「十四五」期間,為淮河旅遊發聲,探索和推動沿淮城市文旅資源互換、優勢互補、客源互送,合力助推淮河生態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展,蚌埠將以淮河生態經濟帶文化旅遊聯盟為紐帶,與各兄弟城市攜手共濟。

採寫:郝玉琳 餘小喬 李茂峰

攝影:劉晨

相關焦點

  • 感觸蚌埠崛起的腳步感受合肥創新的能量
    感觸蚌埠崛起的腳步感受合肥創新的能量 2012-11-12 16:05:29   來源:皖江晚報
  • 導購丨五大優勢解讀正在崛起的蚌埠高鐵新區
    眼下,隨著蚌埠的快速發展,高鐵新區已經成為了熱門板塊之一,那麼,今天就為大家總結一下,高鐵新區有著哪些不可忽略的優勢吧!城市規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蚌埠圍繞高鐵站所建設的新區規劃定位為未來城市副中心,計劃把高鐵新區打造成京滬沿線上新的風貌,城市東進發展政策得以落實。近年來,蚌埠高鐵南站周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蚌埠人討論!如果把鳳陽劃給蚌埠,蚌埠現在能排安徽第幾名?
    在看到有人提問「安徽省如果把鳳陽劃給蚌埠,蚌埠現在能排安徽第幾?」就簡單回答了一下自己的看法,比較膚淺,歡迎大家討論。作為一個在從讀大學就在蚌埠生活的人,現在在做蚌埠本地資訊類自媒體,對蚌埠也有一定的了解,說實話,首先鳳陽縣很難劃給蚌埠,十年內可能性幾乎為零,其次,說一下如果劃給蚌埠的話,蚌埠在安徽的排名會提高多少。
  • 瀘定橋畔,紅色小城的「綠色密碼」
    奔向我的小康生活【瀘定橋畔,紅色小城的「綠色密碼」】瀘定,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是進藏出川的必經之地。滔滔大渡河穿城而過,紅色小城因「飛奪瀘定橋」而聲名遠揚。如今,群山環繞下的瀘定,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又解鎖了屬於自己的「綠色密碼」。2018年,瀘定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 中國首個生態省的「綠色密碼」:浙江,一片山水的綠色崛起
    站在向「十四五」邁進的重要歷史節點審視浙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作現實,全域大美格局逐漸形成,一批「耀眼明珠」從大花園建設中脫穎而出,「變盆景為風景」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浙江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鮮明特徵。浙江東白山,群山起伏。 範宇斌 攝一條道路的重新抉擇浙江的綠色躍進從兼顧好「要有所為」與「有所不為」起步。
  • 蚌埠人的幸福生活——美食特產,應有盡有!
    由於避免高溫、爆炒速食油膩,從而保持了花生的維生素原有成分,久食不上火,而且有健胃,平衡血壓的輔助功能,被譽為真正綠色食品。燒餅夾裡脊,安徽蚌埠特產,起於引車賣漿之流,不登大雅之堂。但確實受到了大量年輕人(尤其是女孩子)的追捧,幾乎所有的蚌埠人都吃過。
  • 舌尖上的蚌埠——蚌埠美食小吃
    2、蚌埠石榴湖溝燒餅在蚌埠、宿州、固鎮一帶頗為著名。4、老任橋牛肉由於避免高溫、爆炒速食油膩,從而保持了花生的維生素原有成分,久食不上火,而且有健胃,平衡血壓的輔助功能,被譽為真正綠色食品。 6、懷遠泥鰍
  • 白金明:用蚌埠特色打造皖北中心城市
    3月6日晚,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市長白金明做客由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和人民微博共同推出的「微聚中國-百城市長共述中國夢」系列訪談,談到自己的蚌埠夢時,直言要將蚌埠打造成皖北中心城市。  蚌埠夢:走千走萬還是淮河兩岸  「中國夢是每個人的夢,也是每個地方的夢。」中國夢、蚌埠夢對於白金明和蚌埠人民來說,「應該是重振雄風、再創輝煌,重返全省第一方陣」。
  • 蚌埠發力戰略性新興產業 衝刺全省第一方陣(圖)
    2015年8月,以蚌埠玻璃設計院為龍頭的蚌埠矽基新材料產業基地被列為安徽省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之一。而這將承載著蚌埠市「十三五」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主引擎作用。 曾幾何時,蚌埠以其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一度引領安徽工業進程,第一臺空氣壓縮機、第一塊手錶、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冰箱……安徽工業多個出自蚌埠的「第一」及聞名全國的「五大機」,曾經讓蚌埠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然而改革開放以後,由於體制、機制、市場等各方面原因,蚌埠工業開始滑落,最低潮跌出全省前十。「蚌埠目前的發展差距在工業,潛力在工業,希望也在工業。
  • 快來,我在蚌埠等你
    在這裡,你可以探尋塗山風景區的壯闊秀美,品讀大聖寺、棲巖寺的禪意佛心8月26日,為了更好地宣傳蚌埠文化旅遊資源,蚌埠文旅攜手永達傳媒,在南京南站開展了精彩紛呈的「蚌埠專列」場景互動營銷。,有機會路過蚌埠一定要去轉轉。」
  • 蚌埠市長白金明對話@人民日報:打造皖北中心城市(實錄)
    在安徽省「十二五」規劃中也有明確的定位要求,「將蚌埠打造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光伏、生物、精細化工、裝備製造基地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成為皖北中心城市,帶動皖北崛起的增長極。」   說是「機遇」,這是自身加速崛起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機遇。從自身發展態勢看。近年來,我們攻堅克難,經濟社會發展勢頭不斷向好,皖北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觸發了崛起,開啟了跨越。
  • 阜陽、蚌埠,誰會成為皖北中心城市
    近年來,隨著中部崛起計劃的實施,安徽整體實力逐步提升,省內各大城市也迎來發展曙光,增速逐日明顯,如果標題不是安徽省北部的中心城市,而是安徽省的第三大城市,那麼很多城市都在競爭,其中,實力突出的是安慶和馬鞍山,但是從安徽省的地理區域來看,合肥是安徽省的中心城市,蕪湖是安徽省的中心城市
  • 蚌埠,向綠色深處挺進
    這幾年,位於淮河之畔的蚌埠市,以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為引領,以林業增綠增效和「四旁四邊四創」行動為主攻方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加快國土綠化步伐,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工程。
  • 舌尖上的蚌埠
    在蚌埠,大街小巷、美食很多。民以食為天,品嘗美食是作為吃貨的小編認為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蚌埠的各色美食~燒餅夾裡脊燒餅夾裡脊,安徽蚌埠特產。起於引車賣漿之流,不登大雅之堂。但確實受到了大量年輕人的追捧,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吃過。
  • 和政 綠色崛起正當時
    和政 綠色崛起正當時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雲祥 「對面工地就是我們正在建設的花卉產業項目,建成後,這裡將成為全省最大的花卉中心。」
  • 蚌埠大成食品有限公司
    大成集團於2005年10月在蚌埠市固鎮經濟開發區成立了大成萬達(天津)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2009年元月1日轉變為獨立法人公司(蚌埠大成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通過三年的努力經營,及政府部門的支持, 現已發展成為安徽地區具有影響力的禽產品加工企業。  公司2007年飼養肉種雞3.5萬套,生產飼料3萬噸、年加工肉雞550萬隻,有員工696人,並帶動了當地380戶農民走上規模養殖肉雞行業,使每戶農民平均年收入達到6萬元以上。
  • 蚌埠:出口退稅「無紙化」 外匯業務開通「綠色通道」
    此外,該市還開通外匯服務綠色通道,非現場服務減少聚集風險。外匯局蚌埠市中心支局編制外匯業務在線操作指南並採取多渠道宣傳,向各申請主體公示諮詢電話、QQ、微信號等,鼓勵網上辦、郵寄辦等「不見面」方式辦理外匯業務,引導涉外主體通過「事先查詢諮詢,事中郵件申辦,事後補交材料」的綠色通道辦理。特事特辦保障復工復產。
  • 點綴蚌埠名人星空的「明星」
    點綴蚌埠名人星空的「明星」從東晉恆溫到現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蚌埠從來不缺政治名人;蔣雯麗、祖海、馬思純等演藝界的明星更是讓蚌埠的名人星空更加璀璨。李毅中國足球運動員李毅,中國足球運動員。經過幾年的蟄伏之後,史玉柱依靠「腦 白金」和「徵途」重新崛起,人生呈現一個精彩的「N」形轉折。蔣雯麗熒幕形象多為中國傳統婦女蔣雯麗,中國影視女演員。1999年,參演《牽手》奪得第1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女演員獎。2010年,憑藉導演處女作電影《我們天上見》獲得第14屆釜山國際電影節「觀眾最喜愛影片獎」。馬思純充滿靈氣的表演能力馬思純,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 安徽在建一座機場,總投資30億元,等級為4C,蚌埠有望崛起
    蚌埠處在安徽省的北部,是皖北的中心城市。從地理環境上來看,蚌埠地處南北方之間,所以當地整體氣候比較溫暖舒適。同時它還是溝通全國的重要交通中轉中心,淮南鐵路、京滬高鐵等好多條鐵路途經當地。之所以被稱為「蚌埠」主要是當地在古代是採珍珠的地方,所以以此命名。
  • 從代工廠到全國冰淇淋龍頭,木倫河10年專注「冷」行業|深讀綠公司③
    如今,河南省正在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在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一大批河南食品企業在綠色崛起中找到新出路,在創新迭代中構築市場競爭「護城河」,向高效的供應鏈要效益,河南農業產業化步入發展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