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港國際貨櫃碼頭,實現淮河運輸通江達海新局面。
據蚌埠日報報導,2018年10月,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4月,在江蘇淮安召開第一屆淮河生態經濟帶省際聯席會,搭建起沿淮5省省際合作的框架。剛剛在蚌埠召開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第二次省際聯席會和城市合作第2次市長會商會,正值舉國謀劃「十四五」規劃之際,對於促進沿淮29個市縣一體聯動、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未來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蚌埠市在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中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流域城市如何抱團取勢、互聯互通,又該怎樣一體聯動、合作共贏?今日推出專題報導,以饗讀者。
千載以降,千裡揚波,滾滾不息的大河,奔湧著歸澤入海的大禹精神,灌流五省聯通;
勇立潮頭,匯通四海,擁河崛起的蚌埠,秉持著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攜手區域共榮。
走千走萬,還是淮河兩岸。兩年前,《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獲批、淮河流域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淮河流域的兄弟城市,駛向了一體布局、綠色發展的「新航道」。弘揚大禹精神,加速綠色發展。沿淮各地紛紛摩拳擦掌,為建設創新發展之河、協調發展之河、綠色發展之河、開放發展之河、共享發展之河而努力。
作為淮河流域歷史文明的中心,從大禹治水、夏啟建國,到楚漢相爭、淮海戰役,從雙墩文化的早慧到津浦鐵路的開通,蚌埠,流淌著淮河綿延不絕的血脈。作為淮河流域承接上下遊的節點城市,更承擔著建設「兩個中心」的歷史使命,在淮河生態經濟帶這一歷史機遇面前,蚌埠,更是表現出了應有的擔當。
圍繞中心城市定位,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作為,蚌埠,正夙夜不懈。
修 好
最難治理的河流 如斯安瀾
「爹也盼,娘也盼,只盼淮河不泛濫,有朝出個大救星,治好淮河萬民安。」淮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但是數百年來,洪澇交替,水災連年,被黃河多次「奪淮」的母親,曾給沿岸兒女留下了太多哀傷。
直到71年前,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中國,最關心最焦慮的事情有哪些?這個問題可能有千萬個答案,但「治淮」在其中一定非常顯眼。毛澤東主席發出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從此,黨和政府領導人民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治淮戰爭。
光陰荏苒,治淮70年,大水泛濫化為大河安瀾,沿淮百姓終於心安。「解放前淮河發水要死好多人,我小時候親眼見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發大水就好多了,雖然村裡很多人轉移出來,城裡蔬菜難買了些,大家還會害怕,但是不再淹死人了。今年水也大,但是除了有段時間這大壩不讓溜達了,其他沒感覺到啥影響。」從緊挨著淮河大堤的安興苑小區裡散步出來,85歲的胡奶奶說,自己在淮河邊住了一輩子,對這大水總算是放得下心了。
胡奶奶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治淮人幾十年如一日的負重前行。70年治淮,蚌埠相繼開工建設了一大批以治淮為重點的骨幹水利工程,建成節制閘等水利樞紐24座,水庫54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各類堤防1187.42公裡,面上排水大溝200餘條,排灌泵站880多座,總裝機16.6萬千瓦,防洪排澇涵閘370餘座。淮河防洪減災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整體防洪排澇能力明顯提高,基本改變了蚌埠市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落後局面。
「多年來,特別是2007年大水以來的水旱災害治理工程建設在防洪除澇中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市水利局局長施永堅列出了一組數據,今年淮河幹流吳家渡最大流量達8250m3/s,其最高水位只有21.27m,而2003年最大流量8580m3/s,其最高水位達有22.05m;2007年最大流量只有7570m3/s,其最高水位卻達到21.38m。雖然今年吳家渡最高水位僅比2007年低0.11m,但今年的防汛壓力卻明顯小了很多。2007年在啟用荊山湖行蓄洪區和懷洪新河分洪的條件下,境內淮河幹流堤防除淮北大堤和城市圈堤外,其餘的一般堤防險情不斷,臨北段、香浮段行洪堤更是動用了上千名部隊官兵進行防守、搶險,而今年在只啟用荊山湖行蓄洪區的條件下,境內淮河幹流堤防包括行洪堤除出現個別散浸外,沒有發生一處較大險情,且除了正常的巡堤查險人員外,沒有動用任何的搶險隊伍。
從「極其複雜難治」到「全面系統治理」,「上攔、中暢、下洩」的防洪體系逐步建立完善,從除水患到興水利,從受災受難到安居樂業,惟有淮河的安瀾,才能為蚌埠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惟有安瀾的淮河,才有望賦能區域,成為沿岸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用 好
通江達海的樞紐 港通天下
10月,首艘滿載國際貨櫃的貨輪在蚌埠港二類口岸通過聯合驗收、在港區報關後駛離,開往江蘇太倉港,在那裡裝上遠洋貨輪後,蚌埠貨物將可遠達日韓,也可以通過上海洋山港,運往東南亞或歐美等國家。
自2014年開展貨櫃運輸以來,蚌埠港先後開通了蚌埠—太倉、蚌埠—揚州、蚌埠—阜陽、蚌埠—連雲港等四條內貿航線,真正實現淮河運輸通江達海的新局面。2019年6月,蚌埠港二類水運口岸建成並投入運營,開通了蚌埠—太倉(上海)外貿貨櫃航線,標誌著蚌埠市向世界打開又一扇對外開放大門。蚌埠港貨櫃吞吐量逐年遞增,2019年,完成貨櫃吞吐量達3.5萬標箱。今年1-8月,蚌埠港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109.79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3.3%;貨櫃35052標箱,增幅達35.4%。
在高標準水運發展規劃的指引下,我市實施航道暢通工程、港口群建設工程、物流系統工程等水運振興工程,水運發展步伐全面加快。作為全國28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的蚌埠港,千裡淮河第一大港的地位更加鞏固,作用日益發揮,已經成為淮河流域重要的水路交通樞紐港,是皖北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節點,已發展成為淮河中下遊以礦建材料、糧食、煤炭、件雜貨和貨櫃運輸為主,兼顧客運的現代化、多功能的綜合性港口。蚌埠港規劃建成以淮河為幹線,以懷洪新河、渦河、茨淮新河、澮河為支線的「一幹四支」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骨架體系。
今年以來,全市繼續夯實港口經濟,目前已完成水運基礎設施投資1.49億元。一批水運項目取得明顯進展。其中,蚌埠港二類水運口岸已完成全部建設內容,已投入正常運營。中宏碼頭、力源碼頭二期高水位3個1000噸級泊位等工程建設按下「快進鍵」;長淮衛臨港綜合碼頭一期工程、淮河樞紐港綜合物流中心、蚌埠新港物流基地(物流樞紐承載綜合區)工程建設前期工作穩步進行中。提升港口供給品質。形成各等級泊位配套建設,現已建成21個1000噸級、9個500噸級碼頭泊位。與此同時,港口作業環保設施投入使用,建成港口和船舶汙染物接受、轉運及處置設施,加快400總噸以下船舶生活汙水改造裝置1000艘的安裝任務。四大港區建成散貨糧食出口「散改集」作業線5條,港區綠化12000平方米。
一座座碼頭連點成線,一條條航道縱橫交錯,一張更加立體互聯的綜合交通網正在蚌埠鋪展。站在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水運紐帶中央迎來「十四五」,蚌埠以「航道網絡化、暢通化,港口規模化、專業化,船舶大型化、標準化,海事高效化、信息化」為發展目標,以蚌埠港長淮衛綜合碼頭、懷洪新河復航工程為突破口,逐步形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布局合理、安全暢通的水運綜合體系。
護 好
波清岸綠的淮河 人水共生
拎著可耐120℃高溫的聚乳酸制奶瓶,37歲的張明走出位於淮河文化廣場的豐原集團聚乳酸產品體驗店。「六七十塊的價格並不比普通奶瓶貴,用玉米做的,給孩子用放心,重點是還沒有汙染、可以降解。」
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如此在意可降解無汙染問題,張明說,除了身為文明市民的責任感和理念,還因為自己是經歷過1994年汙染的蚌埠人。
1994年7月,淮河發生特大汙染事故。那個夏天,久旱之後的幾場暴雨,裹挾著淮河上遊河道裡積攢多時的高濃度汙染團一瀉百裡造成安徽、江蘇兩省上百萬人飲水困難,水產養殖戶賠得傾家蕩產。「那時我還小,但印象太深刻,站在淮河大堤上就能聞到水裡的臭味,那個夏天家裡時刻備著桶,父母一下班就拎著桶,到處找安全的飲用水。那些年,蚌埠很多百姓都談『化工』色變。」始自淮河,中國大規模環境治理大幕由此拉開。1998年1月1日,淮河流域1562家汙染企業中,有215家停產治理,190家破產、轉產,還有18家因治理無望徹底關停。蚌埠的工業發展,邁出了向生態環保轉型的堅定步伐。
張明購買聚乳酸奶瓶的時候,正在蚌埠召開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第二次省際聯席會和城市合作第二次市長會商會發布了推廣可降解替代塑料製品、加快淮河生態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倡議。無毒、無塑化劑析出,能夠被微生物和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聚乳酸產品,降解過程中不會產生有毒氣體,降解後也無有害物質殘留。
8月,安徽豐原集團年產8萬噸乳酸、5萬噸聚乳酸產業化示範線投產成功。10月27日,固鎮經濟開發區,安徽豐原集團年產50萬噸乳酸、30萬噸聚乳酸項目現場,項目建設正在按計劃推進。豐原集團副總經理喬樹兵說,項目預計2021年下半年投產,建成後能夠形成年產50萬噸高光學純乳酸和30萬噸聚乳酸生產能力,滿足下遊包裝、注塑、紡織、3D列印等各個行業的需要。作為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龍頭企業,豐原集團經過多年深耕培育,已掌握從玉米到乳酸、再到聚乳酸發酵、提取、聚合以及下遊聚乳酸纖維和聚乳酸塑料製品製造的全產業鏈生產技術。
「發展生物質產業,實現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轉化,變石油煤炭的『黑金經濟』為生物質加工的『綠金經濟』,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傑這樣描述企業在聚乳酸領域的希冀。
綠色發展,天闊地寬。依託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兩大國家級創新戰略平臺,聚焦矽基、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雙輪驅動,蚌埠正在全力打造「創新之城?材料之都?製造高地」。目前,全市共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190家,國家級研發平臺10家,突破了矽基、生物基主導產業領域的一批「卡脖子」技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不僅樹立在蚌埠的青山綠水畔,也樹立在每一個蚌埠人心間。與自然共生、可持續發展早已不是豐原集團一家企業的願景,而是內化為蚌埠工業發展理念、城市建設理念、市民文明理念。
扮 好
水韻千裡的明珠 迎客八方
「山青水綠,還滿滿的歷史韻味,隨手拍圖就是大片,期待園區正式開放的那天!」在月初那個讓人難忘的超長黃金周,來自上海的朱小彤與同伴共遊龍子湖畔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讓她流連忘返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其實尚未完成全部建設。但是旖旎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全國各地收集來的400多座不同風格的古建築重現,讓遊客徜徉山水時從雕梁畫棟和翹角飛簷間品讀歷史,在蚌埠一地盡覽中華建築的不同風骨。「在國慶中秋黃金周的8天裡,我們提前讓遊客參觀,有近30萬遊客領略了園區的風採。」園區總經理助理王鵬博告訴記者。
以河為魂,蚌埠山水資源獨特,歷史底蘊濃厚,文化兼容並蓄。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禹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兩個國家遺址項目均已完成項目報批,項目建設有序推進,預計2021年底掛牌開放。大明文化產業園,花博園,荊、塗二山,張公山公園,龍子湖公園,三汊河溼地……這座得山水之靈秀、扼中國地理南北之要衝的城市,既有著北方的雄偉壯麗,又有著南方的溫潤清新。
近年來,蚌埠以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遊產品為目標,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著力推進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2019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06.79億元,佔GDP比重超過5.6%,文化企業總數突破4500家,規上文化企業增至164家。2019年全省文化產業發展考核綜合排名第三。其中,「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及落實」「文旅融合發展」等多個單項排名全省第一。蚌埠旅遊業發展連續多年居皖北第一。2019年全市國內旅遊人數5110.98萬人次,增幅14.73%,位居全省第5;旅遊總收入355.78億元,增幅19.58%,位居全省第4。全市旅遊總收入佔GDP比重達13%。目前,全市文化旅遊在庫項目共194個,總投資額4239.71億元。
講好淮河故事,傳承淮河文化。「十四五」期間,為淮河旅遊發聲,探索和推動沿淮城市文旅資源互換、優勢互補、客源互送,合力助推淮河生態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展,蚌埠將以淮河生態經濟帶文化旅遊聯盟為紐帶,與各兄弟城市攜手共濟。
採寫:郝玉琳 餘小喬 李茂峰
攝影: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