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在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時要求夯實農業基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就是要端穩自己的飯碗。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當前,全球極端天氣頻現,全球農業生產很容易遭受打擊,中國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較大,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發,一旦供需緊平衡的糧食生產受到衝擊,糧食生產周期長,就會出現糧食安全問題,幹擾社會穩定、經濟運行與發展大局。
但是,更重要的是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形勢複雜變化,中國要把握髮展主動權,就必須夯實農業基礎,守好「三農」這個戰略後院。也就是說,在當前關鍵歷史節點上,必須堅決守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始終繃緊保持生產穩定增長這根弦,從政治高度看「三農」、抓「三農」,把抓好糧食生產擺在首要位置,作為明年農業農村工作「要害中的要害」抓穩抓牢,全力以赴奪取明年糧食和農業豐收,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牢堅實基礎,贏得戰略主動。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必須採取精準有力的措施,具體落實到位。首先,從管理上要分品種制定工作方案,稻穀、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品種要分區域提出面積、產量分解任務,明確目標任務、工作機制、投入保障、技術路徑等;其次,加大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力度,穩定種糧基本收益,讓農民有錢賺,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其三,要加強農業科技對糧食生產的指導服務;要加強監測預警,制定抗災預案,做好科學防災減災工作。
夯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基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關鍵性、基礎性產業,農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農民是我國人口佔比最大的職業群體。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村穩則社會穩,農民富則百姓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進度和質量成色。與此同時,當前正處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交匯期,積極穩妥做好脫貧攻堅戰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是實現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樣需要挖掘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但是,需求釋放是在增收基礎上產生,因此,必須夯實農業基礎,促進農業農民增收,提高勞動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
從戰略上看,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中國需要確保糧食、擴大內需以及實現現代化,都需要守好「三農」這個戰略後院,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公共服務還待進一步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有待提高,城鄉發展存在不平衡,農村發展仍不充分,農業農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
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重視「三農」工作,避免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業在水利建設、科技投入以及現代化生產等方面欠帳較多,土地改革尚待推進,農業補短板的壓力大。隨著中國農業種植人口數量繼續減少,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就越迫切。
夯實農業生產基礎,確保糧食供應安全,從長遠看就是要發展現代農業,加大對農業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的投入,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優化產業布局,穩定糧食生產。同時,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鄉村振興,最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6億農民是中國最大的職業群體,國家現代化大頭在三農,基礎和潛力也在三農,要儘快通過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加強政策引導,推動農戶儘快實現由自然小農人到市場人,再到現代社會人的轉變。這也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