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加快推動農村土地市場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日前,農業農村部表示,2021年要圍繞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深化新一輪農村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動力和活力。新一輪農村改革包括持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包括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早前召開的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與海洋文明、遊牧文明等不同,中國幾千年歷史以農業文明為主,導致人地矛盾比較突出,土地兼具生產要素和社會保障雙重功能。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農民和土地的關係開啟的,新時代深化農村改革,仍然要堅持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為主線,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
新時代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把依法維護農民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在此基礎上,通過承包地確權登記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工作,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並以法律的形式確保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能非法剝奪和限制農戶的土地承包權。
現階段農村土地改革要與中國農業現代化目標結合,既要解決好農業問題,也要解決好農民問題。引導土地向種田能手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並將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與城鎮化進程、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實現動態平衡。雖然發展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必由之路,但要處理好與小農戶家庭經營的關係,鼓勵和支持廣大小農戶走同現代農業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基礎上,改革農村土地徵收制度,要完善土地徵收補償機制,比如提高徵地補償安置標準,完善對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被徵地農民的長遠生計。目前,中國政府已經明確提出從「十四五」第一年開始,全國各省市要分年度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到「十四五」期末這一比例要達到50%以上。此外,還要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總之,土地收益要向集體和農民傾斜,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加大農業農村的資金投入。
目前,市場比較關注宅基地改革。宅基地改革推行的是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但能否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是關鍵。隨著大量人口進城落戶以及農村空心化越來越明顯,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越來越多,已經是農村最大的隱性資產,應該通過改革和探索放寬市場化用地主體的限制,擴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自主權。
中國農村土地改革一方面堅持市場化方向,推動以市場導向配置土地資源,同時,又堅持漸進性改革方式,尤其是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避免一放就亂,確保不翻燒餅、不走彎路,使改革平穩有序持續推進。但是,土地改革實施時期已經不短,改革進程相對有些緩慢,因為改革原則早已經確立,多年以來各地也進行了各種試點,理論上應該到了積極推進的階段。尤其是現階段中國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推動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