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完成公司制改革的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鐵集團」)第一次召開年度工作會議,明確了今年的工作目標。除了京滬高鐵,還將有多個鐵路公司要上市。
國鐵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陸東福表示,2020年將加快推動國鐵企業股份制改造,全面提升國鐵資本經營質量和效益。繼續推動優質資產股改上市和上市企業再融資。確保京滬高鐵、中鐵特貨、金鷹重工、鐵科軌道公司等企業股改上市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果。
關於2020年的鐵路投資目標,陸東福表示,將努力擴大直接融資,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鐵路投資任務,確保投產新線4000公裡以上,其中高鐵2000公裡。而交通運輸部此前明確,2020年鐵路投資將達8000億元。
民生銀行(6.370, 0.01, 0.16%)研究院研究員郭曉蓓告訴記者,中國的鐵路仍有很大的建設空間,預計每年中國鐵路投資保持8000億元的水平可以持續一段時間。
從空間布局來看,未來幾年我國鐵路建設仍有較大空間。國家2016年7月發布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顯示,在高鐵「四縱四橫」的基礎上打造「八縱八橫」,實現相鄰大中城市間1~4小時交通圈、城市群內0.5~2小時交通圈。
由於中西部高鐵建設發展較晚,中西部地區仍將是鐵路補短板的重點;而且,城鎮化發展進入下半場,都市圈、城市群範圍的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鐵路等軌道交通,是當前各地建設的一大重點。
努力擴大直接融資
上述會議透露,2019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29億元,其中國家鐵路完成7511億元;投產新線8489公裡,其中高鐵5474公裡。到2019年底,全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13.9萬公裡以上,其中高鐵3.5萬公裡。
近年來,鐵路投資一直處於高位。郭曉蓓對記者分析,鐵路投資是基建穩增長、拉動內需的重要發力點,在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郭曉蓓表示,除了財政資金外,許多鐵路都向社會資本開放,在土地綜合開發方面也享受相同政策,儘管目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還不多,但是未來包括民營資本、外商投資都會參與到鐵路建設中來。
在過去的2019年,國鐵集團持續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雄安高鐵、浩吉鐵路等項目吸引社會投資117億元。一批土地綜合開發項目落地實施,實現土地及地上資產處置收益超過200億元。利用富餘能力支持市域交通發展,政府購買服務或給予財政補貼逐步形成機制。
面向2020年,國鐵集團將開闢鐵路經營開發新的增長點。推動一批土地綜合開發項目落地實施。加強鐵路優勢項目產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運用並實現經營效益。用好國鐵融資租賃公司平臺,深化鐵路裝備投融資改革。完善國鐵吉訊公司服務平臺,拓展鐵路客運服務產業鏈。發揮鐵路局集團公司專業優勢,拓展地方鐵路和非控股合資鐵路運維市場。整合鐵路全產業鏈大數據資源,充分挖掘鐵路大數據資源的市場價值。
郭曉蓓表示,鐵路建設需要大資金量,而且規劃期比較長,對資金的安排需要充分考量,目前國鐵集團也在吸引社會投資,積極推進鐵路的資產證券化。此次國鐵集團稱將開闢鐵路經營開發新的增長點具有積極意義,尤其在實現鐵路高質量發展特別是高鐵網快速擴張、技術裝備迭代升級、鐵路生產力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此舉有利於發揮鐵路集團公司專業優勢,整合鐵路全產業鏈大數據資源,推動一批土地綜合開發項目落地實施,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資鐵路。
繼續推動優質資產股改上市
2019年6月18日,中國鐵路總公司改制成立的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隨著公司制改革的完成,中國鐵路在走向市場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這一年,國鐵集團的改革包括,推動鐵路優質資產股改上市,京滬高鐵公司IPO通過發審委審核並取得核准發行批覆,鐵科軌道公司正式申報科創板上市,中鐵特貨公司、金鷹重工公司等上市工作積極推進。堅持「一企一策」,研究制定改善合資公司經營方案,運營控股合資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85億元、同比增長15.2%。
產業鏈新業態加快發展,國鐵吉訊公司、中鐵順豐國際快運公司等混改企業經營持續向好,動車組Wi-Fi已累計覆蓋3億人次,「雙11」電商黃金周鐵路快運發送貨物3萬噸、同比增長38.6%;網際網路訂餐完成370萬單,同比增長92%;高鐵+共享汽車業務覆蓋24個城市,全年完成4萬單,同比增長8.8%。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對記者表示,無論是混改,還是IPO,其共同意義在於,一是通過混改或IPO引入戰略投資者與其他新股東,以股權換資金,在增加發展資金供給、增強發展動力的同時,有效降低資產負債率;二是在混改或IPO引入新股東的基礎上,以股東結構的重大變化,倒逼企業完善公司治理,加快建設現代國有企業治理體系,進而提升管理效率,實現效益增長。
京滬高鐵具有強勁的盈利能力,這也意味著京滬高鐵的上市並不是為了單純募資解決經營過程中資金短缺問題,而是要推動整個鐵路行業的體制機制改革。對於行業而言,京滬高鐵上市將帶動鐵路企業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形成行業示範效應。這也意味著京滬高鐵上市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優質鐵路資產上市。
劉興國表示,下一步鐵路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從監管的角度,國務院及財政部應進一步授權放權,將國鐵集團真正打造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化主體;從企業角度,要加快內部改革,構建靈活高效的市場化運營機制。
鐵路補短板空間仍較大
在未來,我國的鐵路建設仍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上月17日表示,2020年,圍繞鐵路高質量發展,將推進川藏鐵路規劃建設,加快推進長江沿江高鐵、沿海高鐵等「八縱八橫」高鐵骨幹通道項目和中西部鐵路建設,積極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城市群、都市圈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推進樞紐配套工程和鐵路專用線等「最後一公裡」項目建設。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中西部高鐵建設發展較晚,中西部地區仍將是鐵路補短板的重點。
孟瑋表示,中西部鐵路方面,16個「雙百」工程交通扶貧鐵路項目中,已開工建設15個,最後一個項目西寧至成都鐵路近期將辦理可研批覆,今年42個計劃新開工及儲備鐵路項目中,有33個項目位於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同時,加大資金支持力度,2019年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436億元支持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較2018年增加140億元。
貴州社科院研究員苟以勇對記者分析,當前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仍很大,尤其是西部許多省份仍處於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階段,城鎮化水平仍然很低,因此未來在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對鐵路的需求很大。加快西部鐵路建設,有利於這些地方農業、旅遊業、工業的發展,加快脫貧致富。
城市群、都市圈的鐵路也是目前建設的重點。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記者分析,隨著我國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當前人口、技術等要素都在向中心城市、都市圈集聚,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高鐵、城際軌道等軌道交通的建設,可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加速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未來我國軌道交通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都市圈、城市群範圍的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鐵路等軌道交通,是當前各地建設的一大重點。
為了加快地區的鐵路建設,去年以來,山東、江蘇、甘肅、廣東、重慶等地紛紛組建、重組鐵路投資平臺。與此同時,軌道+土地的開發模式,已被各地廣泛運用。胡剛說,通過軌道建設和土地開發,軌道交通建起來了,土地價值上漲了,收益可以反哺、支撐軌道建設與運營,這種模式會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