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於2018年11月8日開始舉辦亞述帝國精品展,為來訪者講述亞述巴尼拔的故事。1849年,英國業餘考古學家萊爾德在發掘尼尼微的亞述王宮遺址時,在亞述前國王的宮殿裡,發現了兩個後建的圖書館。其面積之大、藏書之多,令人讚嘆。萊爾德在那兒發現了近三萬冊泥版圖書,這個圖書館是亞述巴尼拔建立的。
作為亞述最後的君主,亞述巴尼拔的事跡記錄在尼尼微城的浮雕上。這些浮雕中,王室的血腥被一遍又一遍地頌揚。他們拋捶攻城,取首分屍,其中也不乏獵獅場面。亞述巴尼拔和他們的家族與獅子搏鬥,為的是證明超常的力量和徵服的能力。很多獵獅場面令人震撼,獅子在君主的身邊被箭或矛刺中脖頸,士兵們則舉獅搬運。
亞述巴尼拔喜歡殺戮和徵服,他還喜歡張揚,把王室的事業進行大肆的宣揚。不過,他也是一個喜歡讀書藏書寫書的人。這個還先於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泥板圖書館不但有分類目錄,更有圖書復刻工程。內容更是涉及歷史、軍事、文化、農業等。因此,他推動淺浮雕這個藝術形式來表達王室的事業,是否還有建立立體圖書館的念想在裡邊呢?我們不得而知。
浮雕所以能夠生動地還原亞述巴尼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大量人物安排、氣氛渲染、體積感、重量感、誇張的肌肉、視錯覺應用嗎?是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所有這些要素構成了視覺的立體感,是我們主觀上的立體感讓這些浮雕生動地還原了亞述巴尼拔和王室的輝煌歷史。
我們注意到動物中牛、馬、羊等物種兩眼長在頭的兩側,因此兩眼的視野完全不重疊,左眼和右眼各自感受不同側面的光刺激,這些動物僅有單眼視覺,但是比我們人類有更加寬廣的視野。人和猩猩等動物的雙眼都在頭部的前方,兩眼視野中間部分相互重疊,因此凡落在此範圍內的任何物體都能同時被兩眼所見,這種視覺稱為雙眼視覺。
1839年,英國著名的科學家溫特斯頓發現,雙眼視物時,在左右視網膜上各存在一張視平面圖,兩張圖除了內容不完全一樣,最主要的區別是物體的同一個像點離開視平面圖左邊線的距離不一樣,形成視差。
這個發現讓我們找到了視差d和距離Z的精確關係,視差越小,距離越遠。距離有時也就是厚度和空間深度等感覺,這就是立體視覺。加強立體感的其他要素還包含細節、變形、遮蓋、陰影等因素。比如,深陰影的感覺比淺陰影感覺來得遙遠,此時加強了物體的厚度,產生了立體感。著名的「凹面錯覺」告訴我們,凹面部分看起來象凸面一樣,離我們更近,就是因為凹面中間比較清晰。當然,立體感的產生與生活經驗、眼球的運動也有關係。因此,單眼很多情況下也有立體感。但是,良好的立體視覺只有在雙眼觀察時才有可能。
細節、變形、遮蓋、陰影這些和視差相關聯的概念也都是透視的基本概念,很多平面畫具有立體感,因而騙過我們的眼睛,讓我們信以為真,都是應用了透視原理。浮雕是和繪畫最為接近的一種藝術,亞述浮雕產生的有限的陰影、有限的變形和有限的角變,產生了立體真實感,有效地還原了亞述古戰場的現場。亞述浮雕從此名揚世界。
現代浮雕應用了更多的透視原理和更好的材料,故事再現效果更加明顯。比如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採用白色大理石原料,陰影層次更加豐滿。畫面中包含箱子等立體物品,採用了遠小近大和角度變化等透視技術,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加鮮活,英雄的故事更加生動。
內容來源:「指尖探索·科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