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影的交融,古文明藝術之巔—亞述浮雕

2020-12-17 指尖上的探索

大英博物館於2018年11月8日開始舉辦亞述帝國精品展,為來訪者講述亞述巴尼拔的故事。1849年,英國業餘考古學家萊爾德在發掘尼尼微的亞述王宮遺址時,在亞述前國王的宮殿裡,發現了兩個後建的圖書館。其面積之大、藏書之多,令人讚嘆。萊爾德在那兒發現了近三萬冊泥版圖書,這個圖書館是亞述巴尼拔建立的。

作為亞述最後的君主,亞述巴尼拔的事跡記錄在尼尼微城的浮雕上。這些浮雕中,王室的血腥被一遍又一遍地頌揚。他們拋捶攻城,取首分屍,其中也不乏獵獅場面。亞述巴尼拔和他們的家族與獅子搏鬥,為的是證明超常的力量和徵服的能力。很多獵獅場面令人震撼,獅子在君主的身邊被箭或矛刺中脖頸,士兵們則舉獅搬運。

亞述巴尼拔喜歡殺戮和徵服,他還喜歡張揚,把王室的事業進行大肆的宣揚。不過,他也是一個喜歡讀書藏書寫書的人。這個還先於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泥板圖書館不但有分類目錄,更有圖書復刻工程。內容更是涉及歷史、軍事、文化、農業等。因此,他推動淺浮雕這個藝術形式來表達王室的事業,是否還有建立立體圖書館的念想在裡邊呢?我們不得而知。

浮雕所以能夠生動地還原亞述巴尼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大量人物安排、氣氛渲染、體積感、重量感、誇張的肌肉、視錯覺應用嗎?是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所有這些要素構成了視覺的立體感,是我們主觀上的立體感讓這些浮雕生動地還原了亞述巴尼拔和王室的輝煌歷史。

我們注意到動物中牛、馬、羊等物種兩眼長在頭的兩側,因此兩眼的視野完全不重疊,左眼和右眼各自感受不同側面的光刺激,這些動物僅有單眼視覺,但是比我們人類有更加寬廣的視野。人和猩猩等動物的雙眼都在頭部的前方,兩眼視野中間部分相互重疊,因此凡落在此範圍內的任何物體都能同時被兩眼所見,這種視覺稱為雙眼視覺。

1839年,英國著名的科學家溫特斯頓發現,雙眼視物時,在左右視網膜上各存在一張視平面圖,兩張圖除了內容不完全一樣,最主要的區別是物體的同一個像點離開視平面圖左邊線的距離不一樣,形成視差。

這個發現讓我們找到了視差d和距離Z的精確關係,視差越小,距離越遠。距離有時也就是厚度和空間深度等感覺,這就是立體視覺。加強立體感的其他要素還包含細節、變形、遮蓋、陰影等因素。比如,深陰影的感覺比淺陰影感覺來得遙遠,此時加強了物體的厚度,產生了立體感。著名的「凹面錯覺」告訴我們,凹面部分看起來象凸面一樣,離我們更近,就是因為凹面中間比較清晰。當然,立體感的產生與生活經驗、眼球的運動也有關係。因此,單眼很多情況下也有立體感。但是,良好的立體視覺只有在雙眼觀察時才有可能。

細節、變形、遮蓋、陰影這些和視差相關聯的概念也都是透視的基本概念,很多平面畫具有立體感,因而騙過我們的眼睛,讓我們信以為真,都是應用了透視原理。浮雕是和繪畫最為接近的一種藝術,亞述浮雕產生的有限的陰影、有限的變形和有限的角變,產生了立體真實感,有效地還原了亞述古戰場的現場。亞述浮雕從此名揚世界。

現代浮雕應用了更多的透視原理和更好的材料,故事再現效果更加明顯。比如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採用白色大理石原料,陰影層次更加豐滿。畫面中包含箱子等立體物品,採用了遠小近大和角度變化等透視技術,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加鮮活,英雄的故事更加生動。

內容來源:「指尖探索·科學」平臺

相關焦點

  • 科普|古代文明藝術之巔—亞述浮雕掠影
    古代亞述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亞述人先後臣服於阿卡德人、庫提人、蘇美爾人的統治,後來才獲得完全的獨立。從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七世紀末,是所謂的新亞述,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亞述的雕塑非常著名。「亞述之於蘇美爾如同羅馬之於希臘」,亞述文明取自兩河流域,卻又自成一格,藝術風格從古拙質樸轉向寫實主義,對雕塑藝術影響很深。亞述浮雕用很多詳實的畫面表現戰事,融歷史、歌頌和審美為一體。當然,亞述雕塑依然留存很多質樸的藝術理念,完整性特徵尤為突出。亞述浮雕刻畫的人物造型很完整,手、腿都很清晰,追求細微寫實的風格。
  • 伊拉克國寶——古代亞述宮殿浮雕精品
    浮雕右上部刻有「神樹」局部。出土於尼姆魯茲城西北宮殿(房間與浮雕編號不明)。北部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境內。亞述文化,公元前865-860年。展出於伊拉克庫德斯坦蘇萊曼尼亞博物館。(Osama S. M. Amin攝。)
  • 亞述文明展浮雕鑑賞 3000年前的雕像如此令人讚嘆
    30多塊大型浮雕是「藝術與帝國———大英博物館藏亞述珍品展」的亮點,這些曾經放置在宮殿周圍的裝飾性藝術品將徵戰、狩獵和祭祀等場面一一展現。上海一些藝術家和評論家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對3000年前有如此高超的藝術成就讚嘆不已。
  • 大英博物館講述「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11月8日起,「亞述之王:亞述巴尼拔」(I am Ashurbanipal,king of the world,king of Assyria)在大英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主要展出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相關的約200件展品,種類包括石雕、壁畫、金屬器、象牙家具配件等等,以講述亞述帝國一位偉大的國王亞述巴尼拔的故事。
  • 波斯波利斯的浮雕
    那是雕梁畫棟、機樞盤繞的帝王宮室,埃及的門楣、亞述的神獸、希臘的雕刻、斯基泰的動物紋飾、波斯的柱頭構建起這一千零一夜中的瑰麗城堡。這裡,每一塊磚石都記載著點滴的故事,也體現著波斯帝王們的偉大理想——建立一個世界帝國。但整組浮雕依然展現的是波斯帝王寬容的政治理念,這點我們要從波斯浮雕的前身亞述浮雕中找到答案,通過對比才能看到西亞的政治是如何從嚴苛走向包容的。
  • 光與影,賦予空間獨特的藝術美感!
    可折射出變幻的影影,通過投射可產生迷人的魅力光與影,總是可以構造極具設計感和現代感的畫面,賦予空間獨特的藝術美感。設計師通過頂部自然光的引入,室內空間採用分散照明,體現空間的利落感,讓感性和理性彼此交融。淺卡其色的木作如調和劑般貫穿頂面與立面,像薄暮下的林野般溫暖、閒適與恬靜,在綠植適當的點綴下充滿生機與溫度。
  • 大英博物館:亞述制度是福音還是詛咒?解析亞述帝國為何自掘墳墓
    如果你喜歡西方藝術,那麼羅浮宮是你不得不去的地方。但是如果你問藏品最為豐富的博物館有哪些,那麼大英博物館絕對是名列前茅的。無論是中國的瓷器還是羅馬的雕塑,好像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在其中。如果你想看某個文明的文物,大英博物館是最好的選擇。
  • ISIS摧毀的亞述古城曾經有過哪些震驚世界的發現?
    亞德的發掘成果一經出版, 引起世人注目,掀起了研究和收藏亞述文物的熱潮。 亞述人性格驟悍, 崇尚武功, 英勇善戰, 他們的生活基本和戰爭聯繫在一起, 他們的歷史也就是一部戰爭史。而亞述藝術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孕育出來, 無論是宮殿建築、浮雕, 還是壁畫、工藝美術作品, 從內容、樣式等各方面都體現出他們身上的英勇氣質。
  • 凝固的符號:亞述王權的講述者
    在亞述帝國時期,特別是阿舒爾巴尼拔(前668—約前630)時期,王宮中的浮雕敘事功能進一步強化,採用多幅浮雕連環畫式地描述一個事件,並配以文字說明。通過豐富的手段展現宏大敘事,表現亞述「國王的榮耀和功績」。
  • 210件大英博物館的珍品,和孩子探索古文明帝國的奢華生活
    尼姆魯德作為亞述古城遺址,有著「亞述珍寶」的美譽,是伊拉克最著名的考古地點之一。這裡曾發掘出數千件牙雕,大多是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的製品,是當前世界上最豐富的牙雕寶藏。統治者們用浮雕記載生活、娛樂,還有領土擴張的豐功偉績。尼尼微為古代亞述帝國的都城,位於底格裡斯河的東岸,大約在今天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附近。可以說,浮雕是亞述王朝時期的寫照。
  • 杜鋼建:2020年考古發現的亞述巖雕與亞述歷史
    摩蘇爾附近的亞述巖雕遺址的發掘工作始於2012年。2012年,由Morandi Bonacossi帶領的考古團隊在這裡發現了6塊浮雕。由於後來ISIL即ISIS組織的戰事活動臨近該地區,考古學家將亞述巖雕等文物隱藏起來。戰爭結束後,Morandi Bonacossi和來自伊拉克庫德斯坦杜胡克文物部的HasanAhmed Qasim一起發現了10塊浮雕。
  • 上古文明:亞述帝國
    ,進而使巴比倫與亞述合併,自己成了巴比倫之王。在阿薩爾哈東統治時期(公元前681年-668年),亞述輕易奪取了埃及的孟菲斯(前671年),接受了埃及之王及衣索比亞之王的稱號,不過亞述滿足於讓埃及人每年進貢180公斤黃金和9噸白銀而已,於是不久後埃及又重新獨立。伊薩爾哈東之後的是亞述巴尼拔(公元前668-627年)。
  • 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圖書館,一座泥版圖書館——亞述巴尼拔圖書館
    01 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是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巴尼拔圖書館。這座圖書館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存在了,不得不說這是祖師級圖書館。據悉這座圖書館要遠遠早於亞歷山大圖書館。是古文明遺址中發現最早、圖書種類最齊全且規模最大的圖書館,而且這座圖書館目前保存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完整的。
  • COSPLAY光與影的藝術——外景篇
    光與影的藝術在二次元的世界中同樣適用。對於攝影師來說,光影的運用就是用光影講述,適應各種環境和人造光源,徵服它們。變幻的天氣和各種環境光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我拿起相機拍攝COSPLAY有好幾年了,每次到一個新的環境拍照都會感嘆,幸虧有COSER跟著,不然浪費了那麼好的景色。俗話說,月有陰晴圓缺,攝影會遇到的天氣也會是千變萬化,等待契合時機的好天氣也需要運氣。
  • 【百花】岷山之巔
    岷山之巔  景曉鍾  峰巒疊嶂,岷山蒼茫,數千裡綿延逶迤而去,如一群揚鬃馳騁的野馬,豪氣在飄逸的彩雲間盡情喧囂,血性在深邃的峽谷裡恣意張揚。  我要以幸福的名義點燃記憶的火種加入群山的合唱。
  • 《世界宗教源流史》古西亞埃及宗教之三:亞述宗教
    古西亞埃及宗教之三:亞述宗教亞述位於兩河流域北部底格裡斯河中遊地區,約公元前 3000
  • 世界各地散布眾多遠古浮雕,有很多相似之處,巧合還是它們所為?
    雕刻,從古至今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用來抒發人們對於一件事物的崇拜或者是厭惡之情,也有事件記載的作用。發展至今,雕刻聚集之處都已經成為了許多遊客光臨的地方,成為了大家討論藝術,感受藝術的聖地。
  • 岷山之巔
    山歌是岷山一朵樸素的花,與那些世代躬耕的牛在一起,與那些胸懷樸素愛情的人相依,山歌的平仄,頗似層層田疇間起伏的鋤光鐮影,山歌用它的清香,修飾著一方水土,滋潤著山民善良敦厚的品格和堅強不屈的精神。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曾經,岷山頂上千面紅旗在揮舞在躍動,構成一幅幅長卷展現在中國寒冷的冬天,預言了一個春天的誕生,演奏出一曲氣勢磅礴的交響曲。
  • 郭海博:以工匠之心鍛造鐵板浮雕之魂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5月10日,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開幕,眾多製作精良、創意十足、彰顯燕趙氣韻的藝術精品驚豔亮相,其中包括省級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
  • 「百花」岷山之巔
    岷山之巔景曉鍾峰巒疊嶂,岷山蒼茫,數千裡綿延逶迤而去,如一群揚鬃馳騁的野馬,豪氣在飄逸的彩雲間盡情喧囂,血性在深邃的峽谷裡恣意張揚。山歌是岷山一朵樸素的花,與那些世代躬耕的牛在一起,與那些胸懷樸素愛情的人相依,山歌的平仄,頗似層層田疇間起伏的鋤光鐮影,山歌用它的清香,修飾著一方水土,滋潤著山民善良敦厚的品格和堅強不屈的精神。「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