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你是豬》來談當地族群困境

2020-12-10 老葉點評

黃明志第五部執導電影《你是豬》(BABI)今年上映,雖然題材敏感無法在馬來西亞上映,但因不符合大多數人的「正確」,因此觸動了不少團體的神經,不僅報警要求調查黃明志,更指責這部電影的侮辱字眼及挑釁內容,是破壞馬來西亞的族群和諧,有損馬來西亞的國際形象。

先不論這些行為是不是有「此地無銀三百兩」式的對號入座,但顯見這部電影無論從片名、海報還是內容,都確實帶有挑起「族群」這一認同與歸屬身份的爭議性。這也正如電影所要傳達出那「並未被媒體報導,卻不曾被人遺忘過」事件的初衷,它確實引起注意——透過校園鬥毆事件學生墜樓喪命的悲劇,以不同角色及族群的角度來看待事件背後的長期結構性問題。

電影聚焦於2000年馬來西亞南方小鎮一個真實的大規模校園暴力事件,進行「解構」、「濃縮」式的改編。短短62分鐘的電影,說著一件涉及三大族群學生、重傷流血的悲憤、及兩條逝去的生命織而成的「小」故事。

這起事件並未被媒體報導,卻不曾被人遺忘過。黃明志用馬來西亞人最為熟悉的語言符碼「BABI」(豬),藉由這起校園暴力事件及墜樓命案的「羅生門式」審問,交錯性虛實相生的敘事下,一步步直白且赤裸地揭示馬來西亞多元族群結構下的各種問題,以及對於非我族類「建構出的他者」(「the Constitutive Other」)的困境確認及固有偏見。長年以來的結構性問題,仿佛被定格在那小小的、昏暗的、充滿壓迫的房間內,最終宣洩於無聲的憤怒與暴力,向著可恨、可怖、可怨的對象,揮舞著拳頭,奪回自我的存在與尊嚴。面對族群與族群之間的BABI原罪,讓以如劇中錫克族緊張或身為觀眾的我們那「局外人」的視野,更顯無奈及悲涼。

劇中無處不展現最屬於本土味道的國民中學(馬來西亞的國立中學,以下簡稱國中)景象,族群幫派團體互相問候的粗言穢語不在話下。其中印象極為深刻的,是宛若輪迴牢籠般的食堂,作為主要場景之一,隨著各族群幫派的領頭學生各自述說所認為的「真實」,不斷再現重複著當中的紛擾、吵雜及一觸即發的沉重之感。每一回重複,故事走向甚至人物的所作所為誰是誰非,是存在差異的。唯一共同的是,各族分桌同食,多語夾雜的現象,讓筆者有夢回中學的錯覺——一方面因議題而感到沉重,一方面則因熟悉的語言而笑得像是老母親般感到欣慰。於我看來,比起很多時候出現空泛單調的標準中文的馬來西亞中文電影,這類市井般「你來我往」夾雜多種語言的相互交鋒,或許才真是接地氣和真實的「馬來西亞」電影。劇中穿插許多長期以來校園多元族群環境下的霸凌與歧視的元素,例如曾引起廣泛批評的「齋戒月廁所用餐事件」,相信許多人仍記憶猶新。

黃明志的野心很大,將馬來西亞看似包容多元環境下的爭執與危機都加以濃縮進時長62分鐘的電影(片尾曲簡直就是最好的註腳)。透過一起校園暴力事件,不僅赤裸裸地揭示且抨擊族群的結構性問題、教育制度的僵化及失敗、宗教的偽善、警暴、跨族群戀情的隔閡、學生幫派…等等議題,不一而足。

圍繞「何謂真實」母題而展開的眾多支線和現象,足以激起任何關心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人們,依循著個別角色不一樣的族群歸屬及世界觀,探尋墜樓意外真相的同時,反思當中包括教育體系、社會偏見及警方暴力等由上而下的階級壓迫。

馬來西亞多元族群下的衝突與糾葛,就如電影所呈現的那般——各自有各自的說辭與所見,卻都在某個角度呈現所認為的「真實」——這就像是獨立以前至今,脫離不了的怪圈。記得自就學以來,不管是課堂教育還是國際宣傳,總在強調「馬來西亞是和諧社會(masyarakat yang harmoni)」,像是個無法祛除的魔咒一般,看似是國家本該如此的前景與方向,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且往往相反,容易因一個事件的多方說辭的「真理」,而視他者為惡魔。生活於此的「我們」與「他們」,即使看似共有著某些事物,卻仿佛是隔著層層的牆,分離於此與彼之間所捍衛的界線中;孤立的同時又以同族為群體凝聚, 捍衛自族的利益與尊嚴。

劇中三位各族「幫派」領頭同學與飛揚跋扈的拿督兒子的審判,道出不同聲音背後的歸屬、責任與利益。正因彼此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觀念,要強調及掌握何謂「正確」及「真相」的話語,而各執己見,證詞都是用主觀「己族」之眼光及立場去作出相應的判斷。或許所說的都是事件的某一面相,但也因此顯現出各族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與偏見。當族群權益被侵犯的時候,就像校園的學生幫派那樣,被欺負就要打回去,以牙還牙,毫不退讓妥協。不同的族群身份與語言思想,有著不一樣的看世界的眼光——有因對環境不公的體認而感到的不滿與憤怒,有因族群權利被侵佔的不屑與睥睨,有因夾縫求存的妥協與不甘——交織成當代,不只存在於多元族群的校園,而是全體馬來西亞社會所面對的困境。

事件本身因各族間各執己見的說辭而有多種似是而非的「己見真相」。那問題真是那一碗麵和可樂,所引發的悲劇嗎?若說劇從四位學生憤慨的供詞僅揭開「誰是兇手?」的審查,表現族群與身份差異下的凝聚與分離,是表層墜樓命案的真偽之推理;那之後代表著「真相敘事者」的華裔女同學黃慧雯與巫裔同學亞欣悲憤與自責的供詞,則像是控訴事件背後結構性悲劇的吶喊,為這起讓校方極力想要「化無」當作意外墜樓處理的事件,帶來更為深刻的連環悲慟。

從片名至內容無不圍繞著「BABI」,點出族群間「歧視」的共享詞彙,藉由「誰才是第一位說出BABI?」的追問——點出馬來至上主義的不公制度以及教育體系徹底僵化失能的無限上綱,造成馬來族群與非馬來族群/原住民(bumiputera)之間的緊張關係——才是這起事件悲劇真正的導火線索。正是那句被現實環境處處受限,因不公制度奪去希望,而宣洩塗鴉的BABI一詞,如那碗引起混戰的湯麵與一杯可樂,看似很小,卻能直接引發緊張關係與誤會之下的種種悲劇。

同時,「馬來西亞是和諧社會(masyarakat yang harmoni)」這口號,或許只是我們一直以來被欺瞞的錯覺——它只不過是為了良好形象而粉飾偽裝的辭藻。既得利益者或是相信此一為「真理」者,用著理所當然的「歧視」建立起認知上的偏差。

歧視幾乎是無處不在,而且並不是單方面的。劇中嘗試用各種角度來突顯族群間共同生活的複雜性。其中,巧妙穿插一位三大族群以外,冷靜的「局外人」錫克族警長,嘗試找出事件背後的真相。然而,當真相如洋蔥般一層一層被剝開之時,其複雜性遠遠超脫於單純的「族群衝突」。歸根究底,正如他為了迴避「用刑」責任而上廁所時,緩緩說著「在馬來西亞,大家能一起尿尿,卻不能坐在同一張桌子吃飯……」的話語,很輕卻十分沉重。本該美好的關係與前途,因腐朽罪惡體制的推波助瀾,壓垮稚嫩的心靈,間接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我想以「無聲的憤怒」來形容劇中那隱藏在粗言穢語及火爆情緒下的「共業」。電影的高潮除了是「羅生門」之下真相的揭露,我認為眾生相下的困境與選擇更能引起觀影者的共鳴,尤其對長年生活在那土地的人來說,相信是非常能夠感同身受的。

劇中所要表達的不滿表現得如此明顯,這等「憤怒」為何會以「無聲」形容之?毫無疑問,劇中華巫裔領頭同學起身反抗警暴,最後導致全校學生警察教師的大混戰,是全片情緒最高潮最澎湃碰撞的時候。背景樂戛然而止,加入許多角色的回憶;這些對他族仇恨原由的回憶結合先前的證詞陳述,形成「表裡呼應」的交響,讓觀影者更能理解他們揮拳相向的「選擇」何在。從之前看似同儕之間的誤會與偏見所導致的鬥爭,至如今無所差別的,甚而反抗上層階級的警方與校方,其背後突顯的是種種僵化體制下,本來單純的心靈被「扭曲」 ,或是被塑造成他們所希望的樣子——順從、懦弱且誠實——乖學生的模樣。類似我分享的事例,對於這種差別待遇的不公體制,很多人即使敢怒不敢言,往往只限於背後私下的議論,少有真正起身的反抗。這些「憤怒」平常是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它表示著身處在這個環境的我們內心對於體制霸權與壓迫的不滿與悲憤。體制霸權的壓迫不僅僅讓學生們變成「順從」的模樣,亦間接地讓本來就存在隔閡的縫隙,為了要迎合利益所需或捍衛渺小的尊嚴,加劇「凝聚」的需要與「分離」的緊張關係。

正如劇中印裔學生的自白:「我們(印裔)人數不多,所以儘量不介入惹麻煩」,這不正是「乖學生」們一貫的想法嗎?敢於表現的,富有情義的,困於我族的責任與歸屬,將他族視為眼中釘,想一一打倒;不敢表現的,懦弱怕事的,則困於自我與體制的對抗,在迎合與反抗之間苦苦掙扎。又因往往這些憤怒的引爆點,就是族群之間存在不管是能力、身份、特權還是膚色上的差異。體制不僅沒有引導我們好好地去接納包容彼此,反倒很多時候就是讓這些紛紛擾擾更為劇烈的元兇。

甚至,不論是我族他族的區分,體制對於「分離」的助力,即使在我族之間,亦是相當明顯的(基於種姓制度,我印裔老師就曾告訴他兒子別與某某同學交朋友,因為他們的血是骯髒的)。諷刺的是,掌握權勢之人利用上下階層的偏差,利用堂而皇之的意識形態,要求無限的順從及屈服——在探討正確與否之前,這些假道義毫無信仰原則可言的醜陋與偽善,正是禁錮及壓制著向體制反逆的聲音與精神。

前述的種種,最終會導致什麼呢?被傷害的人們會更為「凝聚」,反之與他們眼中的他者更為「分離」,種種霸權體制下的遭遇則加深本來的固有偏見,確認屬於「我族」的困境——於劇中的表現,便是各族幫派學生之間對他族的輕蔑,與對我族的捍衛。當憤怒與怨恨達到群體的共識,偏見就如紮根般,成為標籤與原罪。劇中警長一再地問:「你真的那麼恨某族嗎?」當學生悻悻然說著:「我恨的只是BABI」這詞顯然成了一種符碼,用作標籤、抨擊和蔑視,等同於將自我與其他處在一個極端對立的關係上。當壓抑不住的情感轉化為選擇之時,我們能看見內心憤怒與絕望讓身體動了起來,他們迫使要將這種感覺轉化為具體的聲音——吆喝控訴、毆打(甚至劇中是表現出「殺」的恨意)與自殺——劇中以女學生、學生幫派的領頭同學及受害者們的表現,都在聲音與聲音的碰撞之間,爆發出他們內心那股無處宣洩的憤怒。

最終不管是誰先說出那句BABI,都不重要了。當心碎的學生在喧鬧之中,絕望且悲憤地看著昔日友人——體制的既得利益者——的時候,一切爭執與衝突,深深擊碎另一顆愛惜著彼此的心靈。身在熒幕之外的我們,大概正如最後事件一發不可收拾,警長默默遠去的背影那般:當代困境,徒留悲嘆。電影展現暴力衝突及血淋淋的廝殺搏鬥,其校園暴力衝突的表象及深層的結構問題,就是當代馬來西亞困境的對照,楬櫫多元族群環境下難以調和平衡的對立。每當我們感嘆著政治的不公不義,或是體制的壓迫剝削,是否常常在無意間,成為族群對立的共犯呢?面對敢於表達這種「憤怒」並轉為行動的人們,我們是否也抱有同理心去理解這些選擇背後的動力及原由呢?馬來西亞根深蒂固「凝聚」與「分離」的族群問題,似乎已沒有解救的良藥。

結語

馬來西亞政壇風起雲湧的更迭、極端右派話語權的擴大、保守停滯的社會氛圍,似乎讓原有巧妙的調和也漸漸失衡——難保哪天會否真再度讓內心的情緒轉為暴力的衝突。

對於當代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的困境而言,我們所作的努力能否引起一片漣漪,又是否能引來共鳴及理性的回應,往往就像是投石問路,結果敲到在草叢底下休息的獅子而被吃掉那樣——政治與宗教的掌權者無不想要吞噬更大的利益與權力。即使試探性地去要求些什麼,似乎就犯了禁忌,讓法律條文成為保障權利的護身符,打壓眾多或許能帶來一絲生息的風。這是停滯腐爛的土地,風吹不來甘霖;即使落雨,也將被曝曬蒸發,種不出任何希望的幼苗。

電影的最後,集間接的加害者與受害者一身的亞欣,隨著內心的呼喚,墜下樓去了。歷經愛人摯友接連逝去的女孩無力地癱軟在地,周遭充滿血與煙的味道。這時,吹起輕柔的風,捲起覆蓋第一位死者的黑布,二位因體制及誤會漸行漸遠分離在彼/此之界的摯友,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法牽起手,共渡冥河。或許族群之異,就連死去的歸向之處也不一樣吧。此時,內心是無奈且悲涼,輕嘆我們活在歷史的怪圈裡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過去……仍匍匐掙扎著,終而意識到可能再也無法前進了,任由沉淪。

廁所鮮明奪目的血紅色塗鴉,聲嘶力竭地大吼著「BABI!」,竟是活在這片土地的我們彼此共有的原罪與共業。想起《百年孤寂》裡馬康多被颶風摧毀的那一刻:那宛若繼承「擔心生下豬尾巴的孩子」的原罪,延綿不絕的絕望「百年家族」。

相關焦點

  • 非洲電影代名詞「尼萊塢」:快速成長卻面臨變革困境
    近期,美國電影《好萊塢往事》因對李小龍形象的刻畫問題引發了巨大爭議。撇開這點不談,這部電影本身表現的是在好萊塢的「黃金時代」末期,美國電影業在新舊文化浪潮的衝擊下所經歷的變革。儘管已經成為往事,但這樣的「好萊塢往事」,卻正是非洲「瑙萊塢」當下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 相比當地的分散族群,沙巴客家人主要集中在城市
    這裡有你想去的地方,想看的風景。人生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沙巴人民分為 32 個官方承認的族群。最大的非土著族群是華人(13.2%)。在沙巴最主要的漢語方言是客家話,其次是粵語和福建話(閩南話)。
  • 哈薩克族電影《永生羊》對族群認同的建構
    這部影片除了男女主演外均採用了新疆當地的非職業演員,以原生態的影像全景般地展示了哈薩克族遊牧人生活的風貌,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質地凝重深厚的人文新疆。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定的地域文化圈因其特定的生態環境而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式。作為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圖譜中的哈薩克族文化因其地域、生活方式、宗教,而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 相比當地的分散族群,沙巴客家人主要集中在城市
    這裡有你想去的地方,想看的風景。人生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沙巴人民分為 32 個官方承認的族群。最大的非土著族群是華人(13.2%)。在沙巴最主要的漢語方言是客家話,其次是粵語和福建話(閩南話)。
  • 【Stevan Harrell】再談「民族」與「族群」 ——回應李紹明教授
    (圖片來自網絡)再談「民族」與「族群」                                ——回應李紹明教授[美]郝瑞
  • 「快樂豬」陷入困境
    河南省生態農業示範村蘭考縣南馬莊村,一群無公害養殖的「快樂豬」陷入了困境。   「2010年春節前,幾十頭『快樂豬』很快銷售一空,還有很多客戶來了訂不到豬的,於是養殖戶們就增加了2011年『快樂豬』的養殖量,從2010年的30多頭,增加到2011年的120多頭。」蘭考縣南馬莊村黨支部書記張硯斌告訴筆者。
  • 這部紀錄片,呈現了中國LGBT族群的抗爭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IDFA創了一個新的歷史記錄——所入圍女性電影人在IDFA史上是佔比最高的一次,有64%的競賽單元作品來自女性作者,67%的女性項目入選IDFA提案大會等。紀錄片《李二毛的雙重人生》,是男性導演賈玉川,女性製片人餘天琦合作完成,關注在中國的變性人群體。LGBT的話題在荷蘭越來越受到關注,甚至是流行,然而在中國,這個話題、以及這個族群仍然缺少話語權。
  • 馬來西亞華人否認受歧視 稱與當地族群關係融洽
    當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歧視華人的事件時,馬來西亞華人與其它族群的交流與融合,分歧與爭端,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但在採訪中,馬來西亞華人卻一再表示,當地的族群關係十分融洽。  我們暫且不去探討婚姻之於宗教的屈服究竟是否合理,這種你情我願的通婚至少彰顯出,馬來西亞這個多元文化國家的民族融合。  不過,與婚姻所帶來的人員交融相比,不同語言跨越疆界的相互傳播,也許更能表現民族的融合。在馬來西亞,絕大多數華人除了掌握帶有濃重口音的普通話和自己的方言外,都通曉馬來西亞最大族群馬來族的語言,馬來語。
  • 美豬瘦肉精是什麼?吃了會怎樣?哪些族群不能吃?怎麼煮降瘦肉精
    臺灣政府宣布將開放美豬進口,引起社會關注。民眾最擔心的議題不外乎進口美豬中所含的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而瘦肉精攝取量有沒有安全規範,民眾該如何避免攝取過量,哪些族群又需要特別注意,都是國人最關切地面向。
  • 李安談色戒稱用情最深的電影 唯被刪大尺度激情床戲是假戲真做?
    李安談色戒稱用情最深的電影 唯被刪大尺度激情床戲是假戲真做?時間:2016-06-13 12:50   來源:搜狐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李安談色戒稱用情最深的電影 唯被刪大尺度激情床戲是假戲真做? 搜狐娛樂訊 6月12日晚,上影之夜發布會在上影集團海上五號棚舉行,李安出席了活動。
  • 臺灣沒有族群對立的本錢
    拜郭冠英事件之賜,「行政院」責成「內政部」草擬族群平等法,經「行政院」通過後即可送交「立法院」進入「立法」程序。族群平等法完成「立法」的重要性,在於它可避免部分刻意擴大族群對立的行為。臺灣除了原住民及外籍配偶外,族群的差異並不大,可是經過有心人士的政治操弄,使族群問題彷佛是臺灣一項非常嚴重的問題,隨時可能爆發。
  • 中國歷史早期,華夏族的「南進運動」,是怎樣與當地族群融合的?
    而帝國南方疆域內仍有許多族群並不接受政府的直接控制。這些族群一般生活在山地,早期的技術限制了秦漢帝國在徵伐過程中對於山區的統治。加之秦、漢帝國在南方設置的郡縣相比北方而言,數量少而轄境大,統治基礎薄弱。據復旦大學周振鶴先生研究統計,漢武帝時期,若以今天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來算,南、北方郡國數之比為3:7,而北方人口是南方的3.2倍。帝國對於南方的管控力度之弱可想而知。
  • 豬年談豬:和豬有關的動漫,看過第二個的都老了
    眾所周知,今年是豬年,所以今天我們別的不談,來說一說——豬。說起豬來,不知道在大家腦中浮現的是怎樣的場景呢?喜歡美食的大概會想到很多名菜,像紅燒肉,東坡肉什麼的,我就不一樣了,我喜歡紅肘子、白肘子、燻肘子、水晶肘子、蜜蠟肘子、鍋燒肘子、扒肘條。
  • 網際網路居民九大族群 來對號入座看看你是哪一族?
    原標題:網際網路居民九大族,你屬哪一族?   移動互聯時代,網上居民大體可以分為九大類族群,有「讀書破萬卷,跟帖才有料」的跟帖族,也有對任何信息都追求臨場感的直播控,還有科技遊俠、開門族、VC族……網易傳媒與北京大學雙方聯合研究的首部《移動時代下的中國態度族群》報告,在法國當地時間6月18日「2016年坎城國際創意節」上發布。
  • 蘋果的「族群危機」
    打造「族群」是企業王道  自從iPhone5發布後,蘋果就開始陷入重重困境。析易國際商業模式研究院認為,在賈伯斯時代,蘋果的最大競爭力不僅是創造了難以逾越的符號,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自己的族群——果粉族或稱蘋果控。可以說,這個龐大的、死忠的族群,正是蘋果這棵大樹結出的最有價值的「果實」。
  • 「顏」、「才」成為主旋律電影吸引年輕族群要素
    原標題:主旋律電影靠什麼吸引年輕族群  要不靠「顏」 要不就靠「才」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現在的主旋律電影也試圖擺脫傳統主旋律影片固有的說教風格,希望能從更活潑更年輕化的角度去吸引年輕族群的眼光,畢竟現在的90後、95後甚至00後才是電影觀影的主力人群。從近期的兩本主旋律影片《建軍大業》和《戰狼2》的火熱宣傳和超高人氣的口碑來看,此類電影吸引年輕人,要不靠「顏」要不靠「才」。
  • 趣聞| 中國的豬是從哪裡來?
    那麼走進千萬中國家庭餐桌的豬是從哪裡來的呢▼講述了中國豬種的出口歷程它們後來與當地豬雜交育成了古羅馬的著名豬種那不勒頓豬這個過程一直在持續經達爾文考證當時歐洲農戶養殖的家豬都是混入了來自中國和當時暹羅(泰國)的混血種東亞豬豬一直在影響全世界人民的餐桌
  • 馬來西亞電影《你是豬》,逼問出來的不是真相,而是社會的假象!
    這邊說的「政治不正確」並不是否定,它只是帶有堅定立場、沒有打算各方討好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你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思考自己認不認同這部電影,畢竟在敘事上它也沒有保留空間讓觀眾去選邊站。我非常喜歡《你是豬》的懸疑敘事方式。
  • 文德斯談電影修復(四):電影檔案收集與保存
    最近,我們陸續發布了5月20日文德斯電影修復主題講座速記整理的第一部分:文德斯談電影修復(一):45年之後,這些終於實現了;第二部分:文德斯談電影修復
  • 亞洲通才黃明志這次不搞笑 最新執導校園暴力電影《你是豬》聚焦...
    《你是豬》聚焦馬來西亞真實的校園暴力事件,隱含對馬來西亞政府種族政策的批判,一改以往搞笑嘲諷的風格,以嚴肅態度渲染他所關心的議題,黃明志為了呈他關心的議題,劇本也花盡心思編寫,為了渲染馬來西亞種族多元引發的問題,他特別用了在馬來西亞會使用的5種語言來編寫劇本,他笑稱:「光是要讓所有演員和工作人員看懂全部劇本,花了很多心力翻譯,語文眾多,溝通困難就是馬來西亞的真實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