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電影《永生羊》對族群認同的建構

2022-01-13 中亞研究
哈薩克族電影《永生羊》對族群認同的建構

梁新榮

(伊犁師範學院 人文分院,新疆 伊寧 835000)

[摘 要]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電影已成為傳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新載體,其通過影像、音樂、語言等藝術形式,從不同角度呈現民族的文化特徵和發展歷史。電影《永生羊》的編劇是著名哈薩克族女作家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是一部完全由哈薩克族人出演的原生態電影。電影《永生羊》以原生態的影像和史詩般的影視節奏呈現和傳遞了哈薩克族群文化,構建出哈薩克族草原文化情感邏輯與生命哲學。

[關鍵詞] 《永生羊》;哈薩克族;身份認同;影像表達

《永生羊》是一部以新疆哈薩克牧民生活為題材的電影,哈薩克族作家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編劇並擔任副導演。《永生羊》曾參加第34屆加拿大蒙特婁電影節電影處女作競賽單元的評選,並成為所有參賽影片中唯一入圍,而且進入競賽單元的中國電影。這部影片除了男女主演外均採用了新疆當地的非職業演員,以原生態的影像全景般地展示了哈薩克族遊牧人生活的風貌,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質地凝重深厚的人文新疆。

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定的地域文化圈因其特定的生態環境而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式。作為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圖譜中的哈薩克族文化因其地域、生活方式、宗教,而具有自身的獨特性。[1]對於哈薩克族——這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而言,人和草原、自然關係不同於他者。在他們眼裡,人與自然以及包含牛、羊、駱駝、馬甚至狼在內的草原生態系統,不存在彼此的差異和相互對立,而是都具有等值的生命價值。《永生羊》電影以其史詩般緩慢的節奏向觀眾娓娓道來,畫面盡善盡美,給人以詩歌般的意境,其間不乏創作者對傳統民族文化的眷戀和反思,同時堅守哈薩克族文化的獨立性和純粹性。這樣的影像表達以新疆地域文化為特色,為哈薩克民族文化立此存照,對於整個哈薩克族文化的書寫是極其有意義的。

一、原生態影像表達下的哈薩克族群文化

「原生態」是指沒有經過特殊人為加工和刻意雕琢,並存在於自然狀態下的質樸本真、自然純淨。對於民族電影中的一員——哈薩克族電影而言,哈薩克族群文化的原生態影像表達是以多樣的電影藝術表達方式、濃鬱的民族元素展開電影敘事的。《永生羊》作為哈薩克族原生態電影的代表之一,在創作注重呈現哈薩克牧民的真實生活,在演員選擇上除主角外全部用本民族非職業演員,在對白上運用母語同期聲,向觀眾呈現出新疆的絢麗草原和冰雪世界的多彩景觀,真實地反映了哈薩克族的遊牧生活。

(一)《永生羊》在電影藝術表達方式上具有獨特的哈薩克族特色

《永生羊》從哈薩克族群的視角切入,散發出自然而純粹的本民族意識。哈薩克族人的遊牧生活和社會記憶是逐水草而居,在周而復始的轉場地點中發生。地理的遷徙構成了哈薩克族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羊群正是在地理的遷徙即牧民的轉場中獲得生命的延續和循環。哈薩克族也正是在這種地理的遷徙中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導演為呈現哈薩克族人這種獨特的時空觀,在《永生羊》的影像表達上,獨具匠心地利用轉場來表現空間的遷徙和時間的流逝。哈薩克族牧民的轉場有固定的路線,遵循四季的變化,有不同的牧場。這種轉場行為是一種遵照族群記憶和習慣的循環遷徙,每一次的出發是為了下一次的回歸。在電影的敘事結構上,《永生羊》沒有採用一般電影慣用的以時間變化為軸的表達方式,而是通過四種空間的轉換,即「春牧場—夏牧場—秋牧場—冬牧場」進行敘事,使人物的情感變化隨著空間的轉換而得以呈現。在春牧場,小男孩哈力遇見紅臉老人,並接受了紅臉老人贈送的薩爾巴斯;在夏牧場,奶奶和叔叔凱斯泰爾為小哈力舉行成人禮儀式,烏庫芭拉在自己的婚禮上愛上花騎歌手阿赫泰後逃婚;在秋牧場,烏庫芭拉守寡後被人陷害,遭受丈夫家族的酷刑,並被丈夫家族驅逐後再嫁凱斯泰爾;在冬牧場,烏庫芭拉忍痛離開哈力一家,去守護自己的孩子;再到春牧場,奶奶離世。四季的遷徙轉場是一種生命的輪迴,在這種周而復始的生命過程中表現了哈薩克族的生活態度及民族精神。

(二)《永生羊》展現了濃鬱的哈薩克民族元素

影片中夏牧場拍攝地點選擇了阿勒泰的那仁草原,位於我國新疆的最北端,與哈薩克斯坦、蒙古國、俄羅斯隔山相望。秀麗迷人、寧靜致遠的自然草原風光,體現出了哈薩克族群文化中的靜默氛圍,讓人領略到了那種在寧靜中蘊蓄的民族審美張力。哈薩克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這種春夏秋冬不停遊牧遷徙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其生活用具的特點。在《永生羊》鏡頭中出現的易拆易搭的氈房、收納衣物的木箱、防潮隔溼的地氈、方便拆裝的兩頭高木床等生活用具正是哈薩克族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家什。影片中這些拍攝道具的歷史真實性和客觀性,進一步再現了哈薩克民族的生活記憶。還有溫暖寧靜的冬窩子一方面烘託了人物的思緒情感,另一方面也呈現了哈薩克人與自然和諧的自然觀。服飾是特定民族和時代的形象表達,《永生羊》影片以中間灰、紅土底、松樹褚、炭火黑、橄欖綠等彩色為主基調的哈薩克族服裝為電影提供了重要的形象空間。哈薩克語的使用是電影突出身份認同的又一重要表現。該片全部採用哈薩克語對白,並配有中文字幕。哈薩克母語的使用既可以喚起哈薩克族觀眾內心強烈的身份認同,又能將「自我」族群存在傳達給他族觀眾,強有力地構建出了哈薩克族群原生態文化。

電影影像也是一種文化解釋,當我們把電影影像看作是文化解釋的另一種特殊文本時,其中所展現的各種文化也隨之或淺描、或深描地呈現出來。《永生羊》編劇兼副導演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以其特有的鏡頭語言真實地展現了她對於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認同與堅持。電影《永生羊》通過虛構與現實的混合還原了新疆哈薩克民眾的日常生活。哈語對白、哈薩克族非職業演員出演、實景拍攝,生活化地展現了新疆哈薩克族牧民真實的生活。《永生羊》導演非常高超地將哈薩克文化隱沒在日常的瑣碎中,從而引起文化觸動,這是作為具有族內視角的民族電影影像所獨有的魅力。這部大範圍用原生態演員的民族電影,貫穿整部影片的溫情、隱忍及堅強,極具滲透力和表現力。它直白坦誠、淳樸鮮活的影像表達特性,使這個平和靜謐的電影在眾多世界優秀影片中成為加拿大蒙特婁電影節電影處女作競賽單元的一個意外驚喜。

二、傳遞哈薩克族草原文化情感邏輯與生命哲學的影視節奏

節奏即律動,是事物有規律的運動。《禮記·樂記》疏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鬥轉星移,春去秋來,花開花落,這是宇宙萬物普遍運行的節奏,這種萬物運行的自然節奏內化在電影藝術中則形成了精彩的影視敘事節奏。電影是由活動的影像畫面構建而成,電影節奏就是電影藝術家們將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情節、鏡頭的綜合運動以藝術的方式結合起來的運動形式。

(一)敘事節奏

電影的敘事節奏是指在電影劇情中矛盾衝突的發展節奏,它對整部作品的節奏有著充分的影響。凱薩琳·喬治在其《戲劇節奏》一書中認為:「劇作家用文字向我們提供最終將出現在觀眾面前的內容。而其他的藝術家則起著把紙上的文字變成話,呈現給觀眾的作用。他們都必須對節奏(劇作家的節奏)具有敏感,必須在他們各自的藝術領域裡運用節奏。」[2]這段理論雖然是針對戲劇節奏的理論,但在電影領域也同樣適用。電影《永生羊》通過哈薩克老人哈力少年時的回憶,用史詩般的敘事節奏,講述劇中人物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將觀眾帶進了哈薩克小男孩的世界。導演將鏡頭對準華美壯麗的喀納斯,再加上悠揚的配樂,讓觀眾領略到濃鬱的新疆自然風光及哈薩克族的人文情懷。攝影機游離在新疆阿勒泰草原上,所有的演員以及被包容在電影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緩緩流淌出所有關於哈薩克文化的信息:慈悲、寧靜、和諧與包容。《永生羊》敘事節奏是緩慢的,它紮根於哈薩克族文化的寬廣草原,致力於表現哈薩克民族的人文歷史變化,努力讓電影回歸本位,用淳樸的哈薩克牧民和並不曲折複雜的故事情節去講述,用哈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古老民俗去發聲,用平淡自然的節奏去發聲,讓觀眾在真實的長鏡頭中,去體味時光靜靜流逝的過程。宰羊的獻祭儀式如潺潺細流貫穿於《永生羊》全片中:影片開場小哈力以巖畫的方式在巖壁上再現了這一儀式;在小哈力的成長儀式上,凱爾泰斯念著「你死不為受罪,我生不為挨餓」的祭祀語實行了獻祭;叔侄二人在冬牧場偶遇一群凍死的母羊,並在風雪中對即將垂死之羊實行了獻祭儀式;許多年後,長大的哈力為去世的奶奶實行了羊的獻祭。老年哈力在影片結尾處說:「生命世界原本就是循環往復的。縱使有太多的薩爾巴斯為我們犧牲,依然有更多的薩爾巴斯延續著它的生命。」[3]《永生羊》的敘事節奏基調如一部哈薩克族人的抒情史詩,沒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與波瀾壯闊的矛盾衝突,卻有著寧靜的韻味,如同靜靜流淌的額爾齊斯河。

(二)影像節奏

影像節奏對於電影,也是極其重要的。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萊翁·慕西納克曾說:「很少有人懂得賦予一部影片以節奏和賦予畫面以節奏有著相等的重要性……電影就是節奏,不然就是死亡。」[4]《永生羊》導演採用靜止的長鏡頭去講述故事,影像節奏是緩慢而充滿詩意的。影片沒有花哨的構圖、絢麗的色彩等時髦的鏡頭處理,大部分鏡頭都是依靠緩慢的長鏡頭來完成的。悠長而緩慢的鏡頭運動路線和大幅度的鏡頭調度和拍攝角度使得演員的走位、表演得以完美呈現。草原大戶人家蘇丹的女兒烏庫芭拉美麗多情,被父母強行許配給母親家族中的人。她在婚禮舉行過程中,與前來赴宴的花騎歌王阿赫泰一見鍾情並私奔。哈力的叔叔凱斯泰爾深深暗戀烏庫芭拉,卻羞於啟齒。後來烏庫芭拉丈夫因病去世,她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卻受到丈夫家族的猜疑和欺凌。哈力與莎拉奶奶救下了落難的烏庫芭拉,並撮合了烏庫芭拉和凱斯泰爾。但強烈的母愛驅使烏庫芭拉主動放棄來之不易的幸福,重返前夫家。《永生羊》中每一幀畫面,以及潛流於鏡頭底下的情緒張力,在某種深層意義上闡釋了哈薩克族草原文化的情感邏輯與生命哲學。影片的一個經典鏡頭就是凱斯泰爾叔侄倆宰羊祭祀的儀式,叔侄二人、羊和草原呈剪影狀,為祭祀儀式提供了莊重、神聖的視覺感。導演用細膩精妙的鏡頭去呈現這一段,並沒有十分刻意地去表現環境,而是讓人物的情感自然而恰當地流溢在每一個與自然環境有關的鏡頭裡,從而使影片的整體觀感純真質樸。《永生羊》電影中的新疆影像是民族電影文化敘事的一支,也是新疆歷史敘事的一部分。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版圖上,少數民族電影是一支中國與世界對話不可或缺的文化生力軍。影片《永生羊》有著濃鬱的地域元素,用新疆本土化的語言,承載了哈薩克族的傳統精神,具有民族電影特有的地域文化特性。電影《永生羊》營造了一個質樸真實的哈薩克族的影視表達空間,讓觀眾心靈進行了一次淨化之旅,同時也讓人明白了對世間所有生命的尊重與關懷。《永生羊》中這種大自然和哈薩克民族所賦予的平衡性,使觀眾感受到一種對生命的虔誠與和諧,其反映了哈薩克人對待生與死、對待愛、對待親情和對待生活的一種平和、謙卑之態。在當前全球一體化又日漸多元化的語境之中,尤其是在以商業片為主的影視傳媒語境中,邊疆民族電影漸趨邊緣化,游離於主流文化之外。因此,邊疆少數民族電影的身份認同對於解決邊疆少數民族電影發展的市場困境、弘揚民族文化、鞏固邊疆地區的穩定與團結有著重大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美〕凱薩琳·喬治.戲劇節奏[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3] 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永生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 李恒基,楊遠嬰.外國電影理論文選[M].北京:三聯書店,2006.

相關焦點

  • 試論族群建構與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與族群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學族群研究的重點探討領域,族群性與族群原生文化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群體認同的實踐性整合過程突顯行動主體的能動行為抉擇,在建構論模式下人們的群體認同指涉理性選擇基礎之上的動態、流變特徵,從一般的情況來看文化認同與族群建構之間呈現多樣性的因果互構。族群研究是當代民族-國家普遍化背景之下,人類學和民族學探討的重點領域。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一方面,該認同之網上存在著按文化圈、文化層的歷史性規律而發展、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同階段和層次序列,其中的不同認同類型,是自族群和地域內部傳承向跨地域、族群、文化傳播的方向,前後依序,順著時針,由小漸大,由點到面,滾雪球般地自然增長,最後形成一張認同階序之網。比如,由族群認同、區域認同、信仰認同到國族認同,就是一個規模大小不一,文化同質程度有異,帶有歷史形成和層次區分特徵的認同階序。
  • 關凱 基於文化的分析:族群認同從何而來
    本文試圖從文化分析的維度,分析族群認同的社會特性以及在社會互動與民族—國家建構工程中的作用,並通過對兩種民族主義(公民民族主義與族群民族主義)的分析,探討如何在承認族群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協調社會成員多重身份認同中的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
  • 新疆哈薩克族婚禮儀式傳播研究
    哈薩克婚禮儀式傳播通過儀式主體間的互動,強化了人們之間情感建構和再生產著人們生存其間的社會及其關係。通過哈薩克婚禮儀式傳播,我們看到的是這個民族潛在的文化認同。 關鍵詞:哈薩克族;婚禮儀式;傳播 婚姻是每個個體生活經驗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形成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無論對於個體還是社會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邊疆時空】關凱 基於文化的分析:族群認同從何而來?
    本文試圖從文化分析的維度,分析族群認同的社會特性以及在社會互動與民族—國家建構工程中的作用,並通過對兩種民族主義(公民民族主義與族群民族主義)的分析,探討如何在承認族群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協調社會成員多重身份認同中的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關鍵詞:文化  身份認同  族群  民族主義  民族-國家建設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差異是界分族群的地平線,「人類因彼此的差異而分人我,各自緊緊抓住或依附著族群的特徵」。差異對於政治權力的主客體而言,並非全然是消極的,有時候它反而成為弱勢群體塑造族群意識可資利用的資源。用來強化差異其實也是用來強化族群認同和族群身份的工具往往是一些自然屬性或非人為特徵,比如地域、語言、名字、歷史與起源。
  • 我的族群認同(二)
    族群意識的增長      我對自己族群身份的進一步敏感受到兩件事的刺激。其實說起來這兩件事都不是什麼大事,但卻真的把我刺激到了。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當今安倍晉三政府非常注重通過傳統文化符號的再利用來建構國家認同。表徵日本文化特質的傳統文化符號被抽取出來,賦予意義,並有意識地運用於對內國家認同的建構,深入剖析其建構國家認同的方式和建構「他者」的過程對構築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但是客觀的文化相似與相異程度,並不是造成同一族群或不同族群的標準。造成族群認同的共同語言、文化,常是該人群中精英分子的主觀想像或創造。它不一定符合或經常不符合語言學者、考古學者與民族學者的語言、文化分類系統。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但是客觀的文化相似與相異程度,並不是造成同一族群或不同族群的標準。造成族群認同的共同語言、文化,常是該人群中精英分子的主觀想像或創造。它不一定符合或經常不符合語言學者、考古學者與民族學者的語言、文化分類系統。
  • 族群認同下的「華夏記憶」 拱嶼「純如軒」十番樂隊調查報告
    重審「中國性」  族群是一個有著共同思維方式、文化認同的群體,它不以血緣、地緣為唯一划分標準。王明柯認為,族群是一種以文化親親性為根基,以集體記憶與結構性健忘為工具,凝聚和調整人群,以應付現實資源之爭的人類社會結群現象。社會環境變遷導致人群利益關係的重組,這是造成族群認同變遷的因素,因而在移民社會或是在急劇政治經濟變遷中的社會,正是觀察認同變遷的最佳對象。
  • 【華廣】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差異是界分族群的地平線,「人類因彼此的差異而分人我,各自緊緊抓住或依附著族群的特徵」。差異對於政治權力的主客體而言,並非全然是消極的,有時候它反而成為弱勢群體塑造族群意識可資利用的資源。用來強化差異其實也是用來強化族群認同和族群身份的工具往往是一些自然屬性或非人為特徵,比如地域、語言、名字、歷史與起源。
  • 城市場域中的族群認同與權利保障
    城市場域中的族群認同與權利保障姚尚建城市化伴隨著大規模的族群流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基於歷史傳統和文化共識的族群認同的地理空間和社會空間被空前擠壓,傳統族群的文化固守與城市化的一致性規則形成了新的張力,從而增加了城市治理的複雜性。城市並不簡單體現為族群生活的集聚。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民主作為多數權力的體現,朝野政黨競爭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層面上,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涉及對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國家認同之爭。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就基本的政治學原理來說,國家認同的高度分裂性,必然導致不同政治勢力的意識形態迥異,不可避免的造成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局面,從而嚴重「侵蝕民主鞏固的前提——一個共同認可的政治秩序的疆界」。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王潤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中華文化與東南亞/西方的文化交流最早發生在馬六甲,他通過幾個典型的中國文化新發展個案,探討了鄭和登陸馬六甲之後,中華文化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問題。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民族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族群民族主義長期隱伏於公民民族主義主導的國家建構實踐中,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推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文化多元主義成為主流價值,國家內部多元族群的文化認同不斷擠壓統一公民身份的認同空間,沉寂已久的族群民族主義開始抬頭,復甦的族群意識甚至種族意識不斷侵蝕國家意識與公民意識。
  • 李玉電影賞析:女性主體的建構及欲望表達,你看懂了嗎
    也就是說,李玉電影中的女性不再是影片中男性的「他者」,是男性慾望或意義的能指;相反,她們是獨立的存在,通過建立女性的絕對主角身份,李玉的電影成功地建構了女性的主體地位。其次,女主角的主體建構也是建立在她們自主決定、果敢行動,以及年輕一代對母親的叛逆基礎之上的。這在李玉的最初兩部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今年夏天》中兩位女同性戀人勇敢、執著地追求自己的愛情。
  • 果敢漢族的族群意識與身份認同
    而外界對果敢民族的理解也存在多個版本,那些故事被傳揚出去之後,給果敢人的身份認同造成了很大幹擾,加之受到先入為主的偏見及某些價值觀的影響,導致人們只願按照其固有認知去進行判斷。本書用了40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去呈現和解釋「果敢民族」一詞的由來、意義和作用;果敢華裔的精神內核、文化傳承及價值觀,但很多讀者始終只看得到他們願意看到的部分內容,只願意理解他們本來就已經認定的內容,對那些他們不曾知曉的社情、民情、國情、族群心理因素及歷史政治演變根本不屑理會,這就是先入為主造成的固執,人們的思想觀念通常會被固定在其知識和見聞裡,再也無法接受不同的觀點和現實,因此,為了不讓那些虛假的不利於果敢族裔發展的故事先前一步闖入陌生人的耳朵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民族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族群民族主義長期隱伏於公民民族主義主導的國家建構實踐中,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推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文化多元主義成為主流價值,國家內部多元族群的文化認同不斷擠壓統一公民身份的認同空間,沉寂已久的族群民族主義開始抬頭,復甦的族群意識甚至種族意識不斷侵蝕國家意識與公民意識。
  • 從電影《你是豬》來談當地族群困境
    黃明志第五部執導電影《你是豬》(BABI)今年上映,雖然題材敏感無法在馬來西亞上映,但因不符合大多數人的「正確」,因此觸動了不少團體的神經,不僅報警要求調查黃明志,更指責這部電影的侮辱字眼及挑釁內容,是破壞馬來西亞的族群和諧,有損馬來西亞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