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華廣網5月6日發表東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許川的評論文章說,1945年,蔣介石撤退到臺灣,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移民湧進島內,給原本較為單一的社會結構帶來新的變化,即後來所熟知的族群對立或融合問題。客觀地說,任何社會都難逃族群問題,只是族群問題在政治變遷中扮演何種作用,則需要視不同時空和情境而定。在一些地方,因族群問題最後導致了國家分裂,而在另一些地方,因族群問題政治共同體變成了更加多元文化的國度。

眾所周知,臺灣社會生活著四大族群,分別是客家人、本省人、外省人以及原住民。從這裡的劃分標準便可知曉,臺灣的族群問題,不是狹義上所指涉的「民族」問題,而是由不同的原鄉或地理所構成的具有比較獨特表徵的群體之間的共存問題。

按理說,臺灣的所有族群皆是中華民族脈絡下的分支,本身並不存在不可兼容的材質,因為他們同根同源、五緣相連,不像西方社會那樣有著種族、教派等水火不容的根本性矛盾。然而,事實的情況是在民主化轉型時期,臺灣的族群對立相較於其他分裂社會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不得不探討族群意識的構成要項,以及它們之間何以勢不兩立,又是何以相互敵視。

族群意識「為人我之別的感情因素提供價值基礎,並在與別人接觸的過程中形成相當程度的冷酷與暴力」,其導生於族群之間的差異乃至區隔,是由其群體記憶和群體文化等所形塑出來的社會認知特別是政治認知。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派伊就曾指出:「族群意識可以建立一個國家,也可以撕裂一個國家。」某種程度上,族群意識的異質性是社會對立甚至撕裂的根源。

族群意識的核心是「一個族群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被別人看待」,其在本質上所涉及的是一個人及其他所屬族群的歸屬感與自尊心的問題。每個族群都希望得到平等對待,但是每個族群在政治生活中都被不平等左右。族群之間的平等關係受制於它從社會和他者那裡得到了什麼,以及由此心生的不滿。

不平等與差異相伴相生。差異是界分族群的地平線,「人類因彼此的差異而分人我,各自緊緊抓住或依附著族群的特徵」。差異對於政治權力的主客體而言,並非全然是消極的,有時候它反而成為弱勢群體塑造族群意識可資利用的資源。用來強化差異其實也是用來強化族群認同和族群身份的工具往往是一些自然屬性或非人為特徵,比如地域、語言、名字、歷史與起源。

地域就是以出生地來區分群己,認為只有出生在臺灣的人才是「我們」的同胞,才配得到「同胞之愛」。以地域為核心的圈子一經形塑,那麼在圈子內就會親者更親,而只要走出圈子,似乎就會遭到圈子外他者的威脅,於是圈子內的人都願意繼續捲縮在圈內。受圈內移情的灌輸,族群意識便會膨脹,因為圈子越大,族群意識就會越強。

赫爾德認為,語言喚醒了族群個別的存在意識,並使這種意識得以持續,同時藉此把自己與其他的群體區隔開來。臺灣政治人物為拉近與本省人的距離,以凸顯自己的本省情感,始終對閩南語以及閩南文化念茲在茲。不僅在私下自學閩南語,也在公共場合賣力講閩南語,推動閩南語的普及化。不誇張的說,閩南語已然成為判別族群親疏遠近的標尺。

1998年,臺灣當局擬借「通用拼音」來取代行之有年的漢語拼音。陳水扁上臺後,為配合他的「文教臺獨」和「本土化運動」,也大肆操弄語言議題,要求各小學開設「鄉土語言」課程,規定學生必須在閩南語、客家話或原住民方言中選修一種。2003年,民進黨當局拋出「語言平等法」草案。以上種種的意圖就是要撤廢漢語的獨尊地位,從語言上炮製身份差異。

在名字方面,「臺獨」勢力也不停腳步,大力推行「正名運動」。「正名」就是要把非我族類的標識一概清除。「在所有認同的符號當中,名字的確是最簡單、最實在也是最明顯的。」名字是族群的象徵,是對族群文化的傳承和對族群身份的張揚。對自閉於我群當中的人們來說,名字是族群意識投射到社會層面的具象化載體,是族群受到尊重的直接呈現,故而只有將那些刺眼的名字剔除,才能祛除現實世界對其的排斥或否定,也才能撫慰內心世界的不安與焦慮。

而本省人的歷史觀更是大行其道,外省二代或三代很快就拋棄了他們理應承襲的歷史情結,即對自己從哪裡來的軌跡的遺忘。「人們對自己過去的了解,通常都只及於一兩代」,因而祖先的或更為久遠的歷史對年輕人來說都太過陌生,他們在乎的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及其與自身所產生的互動。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臺灣的族群對立越到後來就越趨褪色的根由所在。

由上可知,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異最為明顯,因為他們之間不僅僅只有差異,而且還有因差異而導致的紊亂。本省人認為他們是臺灣土地的主人,也應該是政治權力的主人,可外省人似乎取代了他們的位置,使得他們的身份與地位出現了錯位,錯位一旦產生,為「復位」而引發的對立或者衝突就難以避免。

掙脫這種錯位的枷鎖,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不安全,這種不安全可能是現實生活的真切感受,也可能是集體意識的狹隘想像。但不論是出自哪種動因,都會驅使少數族群走向一個極端,尋找所謂的「姆庇之家」,建構一個只屬於我群的政治共同體,亦即國家。因為他們偏斜的認為,他們只有在「姆庇之家」裡面才是安全的,也才是平等的。

但問題是,所謂被威脅的本省人,在如今的政治變遷中已轉換角色,成為了威脅者。主客易位,依照這樣的邏輯,他們已經翻身,就應該有所消停。可消停不是「臺獨」勢力炒作族群議題的最終目標,折騰才是,不然他們就會喪失製造「臺獨」的必要性和緊迫感。

同時,臺灣社會的族群意識和族群認同是動態的,體現在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族群紛爭不再那麼縱深,以及臺灣人認同逐漸取代族群認同。而今的族群對立,已從臺灣內部轉移到兩岸之間,他們不再突出本省人的自然屬性,而是強調臺灣人的歷史敘事。生產和維持臺灣意識是構設「姆庇之家」的建材,因為「族群意識不僅區別人我,而且切割人我」。

「臺獨」勢力對族群分立意識的轉嫁和措置,使得原本就較為僵化的兩岸關係變得更加不堪一擊,但這正是他們所期望的,「族群的自我認知、評價和取向跟外在的認知、評價和取向出現落差,受到族群認同這種軟材料的撩撥、塑造與滋養,衝突便更火上加油。」一味地重申與彰顯兩岸之間的差異和隔閡,甚至扭曲和醜化事實,都是他們挑撥、激化矛盾,催生「想像的共同體」的養分。

必須要指出的是,「臺獨」勢力對族群認同的刻意離間,不但無法讓昭然若揭的政治陰謀得逞,而且也會將自己葬送於這場無端生事的族群對立之中。因為從根本上講,族群差異及其矛盾的生存空間僅涉及權力場域,而非主權範疇。更何況,主權的完整性是權力的多元化存在的前提。

回歸到本質,族群差異是否必然帶來對抗甚或分裂?縱觀世界,由族群問題帶來的對抗實屬難免,但在某種意義上,對抗的過程其實也是磨合的過程。而分離只不過是族群關係脫序的一個殘片,既沒有原型,也屬於次品,是族群意識異化的產物。(本文作者許川,系東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華廣】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華廣網5月6日發表東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許川的評論文章說,1945年,蔣介石撤退到臺灣,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移民湧進島內,給原本較為單一的社會結構帶來新的變化,即後來所熟知的族群對立或融合問題。客觀地說,任何社會都難逃族群問題,只是族群問題在政治變遷中扮演何種作用,則需要視不同時空和情境而定。
  • 試論族群建構與文化認同
    在當代,民族-國家是世界範圍內普遍的權力話語模式,在一國範圍內族群認同突顯群體互動和國家權力話語影響兩個因素的合力作用。然而,族群天然具備和「文化認同」的密切關係,特別是意識形態和民族主義的影響使這種關係在當代更顯緊密。族群、民族和民族-國家及其與之相互指涉的族群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的複雜關係和整合過程,對當代人類學和民族學從業者一直以來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引力。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民主作為多數權力的體現,朝野政黨競爭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層面上,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涉及對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國家認同之爭。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就基本的政治學原理來說,國家認同的高度分裂性,必然導致不同政治勢力的意識形態迥異,不可避免的造成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局面,從而嚴重「侵蝕民主鞏固的前提——一個共同認可的政治秩序的疆界」。
  • 「異化」的邏輯及其揚棄之徑——如何釋讀「巴黎手稿」
    原標題:「異化」的邏輯及其揚棄之徑 內容釋讀不僅要闡明其中的思想和觀點,更要把握馬克思論證這些思想和觀點的前後思路和一貫邏輯。就《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三份手稿」來說,它表述了一個由「異化問題的引入——異化的表現——異化的根源——異化的揚棄」構成的邏輯結構,顯示了馬克思「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又以理論把握、透視複雜社會現象和歷史規律的卓越能力。
  • 城市場域中的族群認同與權利保障
    但是,無論是什麼樣的角色,城市都不僅僅意味著生活的居所,更意味著新的身份認同。史密斯的判斷意味著,城市不同族裔人應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作為國家的城市,必須捍衛城市居民共同的公民權利。同樣,城市化進程也是一個社會流動的過程,城市的自由內核又必須捍衛其社會成員的差異性權利。因此在城市族群融合中,城市並不必然意味著族群的衝突。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一方面,該認同之網上存在著按文化圈、文化層的歷史性規律而發展、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同階段和層次序列,其中的不同認同類型,是自族群和地域內部傳承向跨地域、族群、文化傳播的方向,前後依序,順著時針,由小漸大,由點到面,滾雪球般地自然增長,最後形成一張認同階序之網。比如,由族群認同、區域認同、信仰認同到國族認同,就是一個規模大小不一,文化同質程度有異,帶有歷史形成和層次區分特徵的認同階序。
  • 我的族群認同(二)
    一位操黃連口音的婦女在提到彝族人時很自然地用「蠻子」這個詞進行了表述。我當時真的震驚了,沒想到都21世紀了還有人在公共場合用這樣的詞來指稱彝族。這是回憶童年順便想到的一件事。這件事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了我和周圍人的不同。族群認同其實就是一個對自我和他者進行區分的概念。我想,如果我不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長大,我的族群意識和族群認同可能不會那麼早萌發出來。   第二件事發生在布拖。
  • 新書|《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理解中國歷史與民族的關鍵讀本
    書中第一部分主要陳述了全書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說明了華夏族群邊界形成的人類生態背景;第三部分闡述了華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礎,即周人的族源傳說與歷史記載,並通過荊楚吳等例子,說明了邊緣族群華夏化與非華夏化的往復遊移;第四部分著眼於近代華夏邊緣的再造,通過40年代民族調查過程中的微觀事例,分析了個人、族群與社會在認同建立過程中的張力。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但是,這只是以社會群體而言;社會群體的認同是自利的,或受一群自利的優勢群體所掌控。值得注意的是,社會雖由許多個人組成,但個人的認同抉擇卻不一定符合社會潮流,或甚至違背個人利益。為了族群情感,許多人可以為本族群犧牲。在改朝換代之後,許多人改變了他們的認同,有些人卻成為不合時宜的「前朝遺老」。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對異族不同的歷史記憶,也表達了華夏心目中寬嚴不等的族群邊界。華夏對朝鮮人開放其族群邊界,希望其成為華夏,但對於西羌,則此方華夏邊緣之族群界線便相對嚴格。無論如何,由於歷史上朝鮮半島上的邦國貴族一直保持或創造其自身的祖先歷史記憶,因此一直將自己維持在華夏之外。凝聚華夏的是集體歷史記憶,由此產生的族群感情模擬同胞手足之情;這是族群認同根基性、情感的一面。
  • 哈薩克族電影《永生羊》對族群認同的建構
    哈薩克族電影《永生羊》對族群認同的建構梁新榮
  • 認同·迷失·重構——臺灣穆斯林文化認同的思考
    文化認同對一個國家的生存發展和一個民族的長期延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作者通過訪談和觀察,同時輔助文獻法收集資料,分析了臺灣穆斯林文化認同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研究發現,1949 年國民黨赴臺後,伊斯蘭教主要服務於政治,發揮著外交的作用。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其母語為閩南語臺灣話,未受戰後國語政策的影響,亦以標準漢語為通用語。在此族群的組成中,祖籍位於福建省泉州府以及漳州府的泉州裔和漳州裔人數超過五分之四,其餘為福建其他各地的移民、廣東省潮州府以及惠州府的潮州人和海陸豐人。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臺灣原住民閩南人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閩南人或閩南裔等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以前移民來臺的閩南人後裔。
  • 關凱 基於文化的分析:族群認同從何而來
    族群間的社會互動模式既可以是個體情境化的主觀選擇,也可以是將個體納入和排除於自身集團的群體行為選擇,由此從個體的能動性與群體結構兩個方面表現出群體的內部凝聚力及其與外部的邊界。 1969年,巴斯在其所編的名著《族群與邊界》中提出了族群邊界理論,認為族群是一個由社會互動所決定的一種社會邊界。
  • 「臺灣認同」不等於「臺獨」:民意調查中臺灣人認同變遷與迷失
    2020年7月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民調結果顯示,臺灣人認同感是67%。自2014年臺灣社會爆發太陽花學生運動以來,臺灣人認同曾達60.2%,其後每年臺灣人認同逐漸下降,現又增高,這與臺灣社會反中政治氛圍有關。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其母語為閩南語臺灣話,未受戰後國語政策的影響,亦以標準漢語為通用語。在此族群的組成中,祖籍位於福建省泉州府以及漳州府的泉州裔和漳州裔人數超過五分之四,其餘為福建其他各地的移民、廣東省潮州府以及惠州府的潮州人和海陸豐人。閩南人是「綠營」的主要支持者,尤其在臺灣南部。
  • 從沈富雄的尷尬看臺灣社會的族群對立
    有「臺獨之父」之稱的李登輝批評沈富雄的講話「不切實際,強調年底的立委選舉主軸應該仍是『認同臺灣』」。而另一位「臺獨」大老林濁水則批評沈富雄與民進黨越來越遠。當然沈富雄「愛臺灣」四項認知也得到一些泛藍群眾和普通民眾的支持與認同,有的寫文章,有的打電話為沈富雄加油,但是已經被扭曲的臺灣社會,這種支持與鼓勵顯得單薄和脆弱。
  • 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及其啟示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 異化 異化理論異化的涵義理解及其理論的發展異化的涵義理解。「異化」涵義的早期經歷了「物化」和「對象化」的兩個階段。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中,異化的內涵主要是指「分離、疏遠」,即本屬於人的東西或人活動的結果,在人的對象化活動過程中,取得了獨立性,並反過來成為制約人、統治人的力量,其外延主要在經濟領域。異化總體上看雖然是一種駕馭人、統治人的力量,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上看,它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為社會的進步就是在人們與異化的不斷抗爭中實現的。
  • 《旺報》社論:臺灣人被改造的祖國認同
    臺灣人口皆為大陸移民明清時代大量的閩粵人士開始向海外移民,尤其是通過廈門和鹿耳門這一正口渡臺的閩南族群為最。閩南族群是中原漢族融合了閩越族群形成,而臺灣的漢化過程與閩越地區一樣只是因為地理因素導致時間早晚的問題,閩南和其他地方的漢人將代表漢文化的儒學,以及中原的農耕和美食製作的技藝傳播到臺灣島上,更和閩越後裔的臺灣少數民族逐漸形成血緣文化的融合,不只大大的發展了臺灣島上的生產力,勞動資本的積累也開始形成了區域貿易活動,以及進入到國際間爭奪的視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