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製鞋業異地求生:規模總體縮水,還在摸索創品牌

2020-12-16 第一財經

看到六盤水的鞋廠終於開始盈利,東莞永都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文雄鬆了一口氣。自從3年前他到貴州六盤水開了分廠,廠子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今年6月,才實現盈虧平衡。

徐文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初選擇六盤水其實是當地政府主動找過來,希望承接一些產業轉移。

事實上,自2004年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籤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相關各省就在積極引導產業有序轉移承接。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泛珠合作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其中,引導產業有序轉移承接作為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重要內容,仍被擺在重要位置。

內地開廠:工人薪水可省一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鞋類生產和出口國。對於製鞋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最大的成本支出就是人工和廠租,而這正是內陸省份突出的「比較優勢」所在。

徐文雄記得很清楚,3年前去貴州六盤水的工業園考察時,當地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在1800~2000元,那時候東莞的工人工資水平為每月3800~4000元,也就是說,當地工人的工資水平僅為東莞的一半。

那時候,六盤水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全市經濟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制定包括支持產業用地在內的一系列優惠政策,還組織招商小分隊到沿海發達地區開展定點式、跟進式、持續式的精細化招商,著力提高招商項目入園率。

「到了今天,六盤水的成本優勢依然存在。目前六盤水工廠的工人月薪為2800~3000元,東莞工廠的則要5000多元,再加上我們剛去的時候當地政府給免了2年的廠房租金,所以總的來說,那邊的成本要低很多。」徐文雄對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說。即便加上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成本,仍然是划算的。

一開始建廠的投入,再加上前幾年的虧損,徐文雄前前後後投進去差不多2000萬元。這對於近年來屢受國內外市場衝擊的製鞋企業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不過徐文雄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他說,工人招進來是生手,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從工廠正常運作到實現盈利一般要2年多的時間,這個是去任何地方開廠都無法避免的。好在六盤水的工廠已經可以看到回報。

同樣位於東莞厚街的另一家鞋廠昌健鞋業有限公司比永都鞋業更早去內陸開廠。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昌健鞋業董事長童水順就把鞋廠開到了湖南和江西。

「那個時候迫於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想嘗試去成本更低的地方,選擇湖南和江西是因為我們東莞廠裡的工人就來自於這兩個地方,後來去了發現,確實成本低。」童水順說。

自「泛珠合作」提出以來,東莞的製鞋業就逐步向湖北荊州、安徽阜陽、河南周口市、江西贛州與南昌以及湖南的常德、益陽、郴州等內陸各省市轉移,同時呈現出從簡單的鞋面加工向整條中低檔生產線轉移的趨勢。

規模縮水:招工不易效率不高

儘管成本低廉,但童水順在湖南和江西的工廠維持到2014年還是關了,遷去了越南和柬埔寨。讓童水順沒想到的是,除了關稅問題,招不到人成為關廠的最主要原因。

「去了當地反而招不到人了,可能大部分人還是願意來廣東打工,薪資比較高。我們在當地的工廠只招到幾百人。工人不夠(規模上不去),成本就降不下來。」童水順說。

在東莞製鞋業的鼎盛時期,童水順在東莞開過5家工廠,員工近萬,年產500萬~600萬雙鞋。但他目前已經把這些工廠壓縮到了兩家,一共才不到600人;東南亞的工廠有1000多人,總產量一年100萬雙。

永都鞋業目前在東莞的工廠700人,在廣東四會和貴州六盤水的工廠加起來1300人,共計年產量約為200萬雙。

然而,永都鞋業在六盤水的工廠也遭遇了招不到人的窘境。原本第一年招到了1000人,形勢一片大好,但緊接著第二年就陷入了「用工荒」,這讓徐文雄很鬱悶。今年,招工情況又有所好轉,就連徐文雄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

對東莞鞋業研究了20年的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東莞鞋企的用工規模正不斷縮小是不爭的事實,現狀是工廠越變越多、規模越來越小、就業人數越來越少。

李鵬分析說,去內陸招不到人的原因很多,首要的因素就在於把一個農民工培養為產業工人需要時間;有些人願意在家門口就業,但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工作時間沒法接受固定的朝九晚五,更別提加班了。

此外,當地的風俗對企業經營也有影響。比如,有個員工家中有老人過世辦酒席要一周時間,親戚朋友都要參加,工廠就沒人上班了。再比如,內陸許多地方重人情,一年下來送禮的錢比工資都多,許多年輕人寧願外出打工,避開這些舊俗。

「其實東莞的製鞋業70%都已經轉移出去了,從一開始往江西、湖南、廣西、湖北轉移,到後來轉到貴州、雲南、陝西、內蒙古,甚至東南亞,但很多企業去了內陸卻招不到人。中國本身並不缺勞動力,缺的是有效的勞動資源整合。」李鵬說。

優化布局:打造自有品牌

30多年前,東莞厚街鎮正是靠著積極承接世界鞋業產業的國際化再分工和梯次轉移,大力引進和發展鞋業產業,吸引了大批以中國臺灣為代表的境外鞋業企業家、商家落戶,才逐步聚集成了大規模的國際性鞋業製造工業群體。

如今,東莞的製鞋企業紛紛謀求轉型升級,倚仗健全的產業鏈配套,將加工生產環節轉移出去,保留研發設計和採購成為許多企業的共同選擇。

第一財經記者從厚街鎮政府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在該鎮從事皮革、鞋材、鞋機、鞋用五金配件的生產和銷售企業約4000家,其中鞋機生產企業約300家;常駐厚街的貿易商、採購商800多家,美國、巴西、日本等長駐厚街從事鞋業加工、貿易和採購的工作人員多達5000餘人。

更重要的是,東莞已經成為世界製鞋專業人才最主要的集散地,不僅包括製鞋的熟練工,還包括設計師、加工工藝方面的人才。

在李鵬看來,憑藉完善的配套,即便東莞鞋業一直以來走的都是加工貼牌路線,未來也仍然有潛力。

永都鞋業九成以上的產品屬於貼牌代工,但徐文雄並不擔心訂單。因為公司主要生產的是戶外功能鞋,用於打獵、登山、職業攀巖等場合,技術含量較高,對原材料、生產工藝都有特殊的要求,而目前市面上,能夠做這一類功能鞋子的工廠並不多。

永都鞋業目前在東莞的工廠主要承擔研發設計、採購功能,配件生產主要放在四會的工廠,六盤水工廠則是成品鞋的主要生產基地。

「去六盤水開廠實實在在地降低了生產成本,為我們培育自有品牌『積傑』爭取了更多的時間。『積傑』今年預計可以賣到8萬~10萬雙,我的計劃是OEM再做5年,逐步讓自有品牌站穩腳跟。」徐文雄說。

泛珠三角區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九省區(下稱「內地九省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統稱「9+2」區域)。

永都鞋業和昌健鞋業,只是眾多泛珠區域製造企業嘗試產業轉移的縮影。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從2004年提出泛珠合作到2016年上升為國家戰略,欠發達地區對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態度有了一定的改觀,尤其是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泛珠地區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區域融合發展成為共識。

在過去的15年裡,泛珠三角內地九省區設立了數十個不同類別的產業轉移對接園區,形成了珠江-西江經濟帶、閩粵經濟合作區、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粵川自貿試驗區、北部灣臨海產業園、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等跨省產業合作平臺。

以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為例,作為中國目前唯一橫跨東西部的省際合作試驗區,截至2017年底,3年累計招商引資到位資金近3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成為珠江-西江經濟帶新的增長極。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副市長徐文偉曾公開表示,梧州市承接產業轉移的項目60%來自粵港澳地區,其中不鏽鋼、陶瓷產業完全由廣東地區轉移過來,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9月5日,第十二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在廣州召開,以「共享灣區機遇 開放創新發展」為主題,不少省份表態希望繼續承接產業轉移。

李鵬認為,產業轉移對承接地來說不僅僅是創造了就業,還能幫助當地減輕留守兒童問題,並把當地的農民工培養成產業工人。另一方面,產業轉移對於東莞製鞋業本身也是有利的,產業鏈布局得以優化,加快了轉型升級。

「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原本5000人的工廠變成10個研發中心,從經濟效益來說,人少了產值反而高了。雖然工人少了對東莞的第三產業有影響,但卻改善了東莞的居住環境,綠地更多,公共服務設施更好。」李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林江認為,即便政府有承接的意願最終還是要看市場的反應,若是市場自發形成的就應鼓勵。而要引導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承接地的營商環境至關重要,因為這些企業是從發達地區過去的,對市場環境的要求很高也很敏感,這需要當地政府做好「放管服」改革。

「我們還可以從更高的角度來提產業轉移——價值不在於現在做什麼而是帶來新的理念和新的產業。發達地區的企業過去後教當地政府去做產業配套、培育產業鏈、發展現代服務業等等,同時,產業鏈有沒有可能跟先進位造業重疊並連接起來,在經過轉型升級後形成全新的發展格局,這對於中西部地區的意義就很重大了。」林江說。

相關焦點

  • 東莞鞋業「陣痛」:留下來的會活得更好
    東莞智造之鞋業  訂單縮水、利潤變薄、成本暴漲、產能出走,東莞製鞋業正在經歷著艱難轉型。眾多鞋企希望在產業轉身洗牌過後,靠技術、創新和品牌繼續活下去,做智能鞋、走高端化是突圍的方向之一。儘管仍有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但也有鞋品經營者堅信,這種轉移並非壞事,東莞製鞋業的「第二春」即將到來。
  • 東莞每年兩三百家鞋廠倒閉 製鞋業面臨洗牌浪潮
    擁有600多名員工的東莞樟木頭貝家鞋業董事長王偉告訴記者,東莞不少中小型鞋企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些實力較弱的鞋企已悄然倒閉。  當前,東莞正大力推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和升級,鞋業該何去何從?在東莞這個被稱之為「世界鞋都」的城市,製鞋業老闆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抉擇,新一輪的洗牌浪潮已悄然來臨。
  • 鞋業大鱷力凱轉戰緬甸 東莞工廠「縮水」減人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東莞全球生產規模最大的運動鞋生產企業———裕元集團、中國最大的女鞋生產企業———華堅集團,以及大力卜集團(綠洲鞋業、綠揚鞋業)、順天集團(力凱鞋業)等多家風靡全球的製鞋集團,紛紛都在轉移。  這些年,經常傳出東莞企業倒閉的消息。實際上,真正倒閉的大企業是很少的。
  • 東莞製鞋業工廠的現狀究竟如何呢?
    萬人鞋廠只剩千多人 以前東莞就有3000多家(鞋業代工廠),產業升級以後,很多大鞋廠就外遷,大鞋廠現在目前剩下就不多了,才有幾家了,20家左右了。東莞就剩下了一些採購中心、研發中心,以這樣的為主。。
  • 7成東莞鞋廠異地求生:內陸薪資可省一半,但還是招工難
    自「泛珠合作」提出以來,東莞的製鞋業就逐步向湖北荊州、安徽阜陽、河南周口市、江西贛州與南昌以及湖南的常德、益陽、郴州等內陸各省市轉移,同時呈現出從簡單的鞋面加工向整條中低檔生產線轉移的趨勢。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規模縮水:招工不易效率不高 儘管成本低廉,但童水順在湖南和江西的工廠維持到2014年還是關了,遷去了越南和柬埔寨。讓童水順沒想到的是,除了關稅問題,招不到人成為關廠的最主要原因。 「去了當地反而招不到人了,可能大部分人還是願意來廣東打工,薪資比較高。我們在當地的工廠只招到幾百人。
  • 耐克、普拉達等世界品牌代工廠東莞興昂鞋業結束生產!
    耐克、普拉達等世界品牌代工廠東莞興昂鞋業結束生產!東莞興昂代工女鞋產品,主要客戶包括耐克、普拉達等世界知名品牌。 i黑馬訊(王亞奇)1月15日消息 近日,全球十大鞋業製造商之一東莞興昂鞋業宣布停產的的消息再次引發代工廠行業震動。
  • 東莞向家具製鞋業開刀治臭氧
    原標題:東莞向家具製鞋業開刀治臭氧 臭氧是東莞目前最突出的汙染因子,記者1月4日從市環保局獲悉,東莞市已發布臭氧汙染防控專項行動計劃,整治家具、製鞋等與臭氧汙染緊密相關的行業,在一定區域內採取限入、限產、搬遷等措施。今年底前,東莞全面清理VOCs非法產能,基本完成集中供熱區域燃煤鍋爐淘汰,實現臭氧濃度年評價值比前年下降6%。
  • 東莞鞋業出口遇新對手 越南鞋類出口上升為全球第二
    不過,東莞製鞋業出口正面臨一個競爭威脅。根據商務部網站消息,7月越南一家媒體報導稱,越南2016年鞋類出口達到11億雙,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這意味著,東莞鞋業出口面臨來自越南的競爭越來越大,而且,未來後者人工成本等優勢將繼續凸顯。
  • 東莞鞋業重現「臺灣光景」臺資鞋企將分流裂變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臺資鞋企轉移到東莞已經20年。東莞的臺資鞋企是否會繼續轉移?未來東莞在臺資鞋企版圖布局中,將是怎樣的定位?臺灣地區鞋業資深專家,國際鞋業會議秘書長孔繁郇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東莞的臺資鞋企轉型升級將出現分流,高端鞋的代工企業將繼續在東莞升級,低端鞋的代工企業則正在加速轉移到成本低廉地區,此外立足大陸市場的企業將堅守東莞,而以國際市場為主的企業,將轉移部分訂單到東南亞等地。
  • PAL'H時尚休閒鞋分析中國製鞋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然而,進入風雲變幻的2008年,一枝獨秀的中國製鞋業開始了新的裂變,在國際貿易壁壘、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勞動力短缺,特別是國家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的影響下,一直處於強勢地位的中國製鞋業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中國製鞋業的轉移危機以及產業升級的緊迫性,全球製鞋業新的格局如何變化,已成為全球業界關注的焦點。
  • 【行業】東莞鞋業現狀:產業鏈完整,持續轉型升級,對接新零售
    當大型代工鞋廠紛紛轉移、關閉或壓縮規模時,一批微小型鞋企突然間湧出,以新模式對接網際網路時代,正逐漸形成東莞這一全球最重要製鞋基地的新常態。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近期頻頻到東莞鞋業中摸底產業現狀時,他吃驚地發現,儘管東莞製鞋工人數量依然呈現減少趨勢,但鞋企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
  • 鮑峰庭會見東莞鞋業協會何家明一行
    12月29號,縣委書記鮑峰庭會見東莞鞋業協會會長、義大利捷仕美國際集團董事會主席何家明一行。縣領導賴松林、段求明、董外院分別參加。鮑峰庭對何家明一行的到來表示誠摯歡迎,並簡要介紹了我縣首位產業發展情況。
  • 葡萄牙的製鞋業:出口情況及優勢與挑戰
    葡萄牙製鞋業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發展,1975年,全國製鞋企業僅500家,從業人員15000人。而此後,受到新興製鞋大國崛起和本身戰略方向的影響,產業規模逐步下滑。直至近兩年,葡萄牙製鞋業開始注重海外市場開拓戰略和增強產品創新能力,產業規模重新趨於穩定。二、產業現狀2011年產量約7400萬雙,總產值約16億歐元,同比增長10.9%,佔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0.9%。
  • 鮑峰庭會見東莞鞋業協會何家明一行
    12月29號,縣委書記鮑峰庭會見東莞鞋業協會會長、義大利捷仕美國際集團董事會主席何家明一行。縣領導賴松林、段求明、董外院分別參加。鮑峰庭對何家明一行的到來表示誠摯歡迎,並簡要介紹了我縣首位產業發展情況。
  • 人民幣貶值無法挽留港資鞋業外遷 中國鞋業加速東南飛
    現在,要在東莞厚街找個朋友吃飯都很難。我們也在考慮今年要不要在越南設立公司。」一家亞洲鞋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2015年1月,我國鞋類產品出口的數量與金額皆出現大幅下滑,當月鞋類出口56.99億美元,出口額同比下滑10.9%,出口量同比下滑13.5%。2014年,中國鞋類出口562.5億美元,同比增長10.8%,數量增長4.5%。
  • 鞋業OEM遷移產能背後
    東莞高埗鎮東江河畔稍潭工業區,裕元鞋廠三片青白相間的廠房錯落聳立,全世界最大的耐克等品牌鞋代工基地多年來成為這裡的名片。
  • 義大利製鞋業現狀及成功經驗
    鞋業是義大利的傳統優勢行業,其製造的鞋類產品品質優良,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義大利的經濟遭受了嚴重打擊,許多行業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但義大利製鞋業卻在危機中表現較為亮眼,2011年出口額還取得了增長。
  • 溫州製鞋業面臨洗牌:康奈、奧康、紅蜻蜓三足鼎立
    包括製鞋業在內的輕型消費品製造業是溫州最初賴以起家的幾個支柱產業之一。而近年來隨著其比較優勢的逐漸喪失,製鞋業將何去何從?21世紀經濟報導就此採訪了溫州鞋革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謝榕芳。  「溫州製鞋業還有一段發展時期」   記者:近年來,人們討論較多的一個問題是,隨著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類似於製鞋這樣的快速消費品行業有可能會遷移到其他成本窪地,溫州有可能變成一個純粹輸出品牌、資本和技術的地方,你怎麼看溫州當前鞋業發展形勢?   謝榕芳:我不這樣認為。
  • 女鞋巨頭銷售數據下滑 鞋業傳統銷售模式受衝擊
    這兩家女鞋品牌在東莞都有代工廠和上遊廠,加之今年1月份以來,鞋材的各主要原料跟隨上調,純苯和A A的價格有20%-30%的上揚,鞋廠的壓力變大。其中有實力的鞋廠也在加快轉型步伐。  百麗去年6-8月 內地關店276家  李先生當時進入百麗鞋廠工作,就衝著這是個「大廠」。
  • 莆田鞋產業:創品牌 闖新路
    這是莆田鞋業創品牌、闖新路的一個實例。  自1958年莆田縣鞋革廠建廠後,60多年來,莆田鞋業逐步發展。「十三五」以來,莆田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動產業加速換擋、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2015至2018年期間,全市鞋企規模以上產值從589.8億元提升到865.1億元,年均增長13.6%;規上鞋企數從256家提升到311家,淨增55家,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如今,全市有製鞋及鞋材企業4200多家,年生產能力超過12億雙,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達5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