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趙亮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朝詩人孟郊的一首《遊子吟》,道出了千百年來父母與子女之間最為質樸而動人的深厚情感。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新的形勢下,弘揚孝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和時代特徵。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在各大平臺上播出,經由推委會推選出的10名(組)少年獲得了「最美孝心少年」稱號,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7歲,年齡最大的16歲。據媒體報導,一些學校還特別組織了集體觀看和主題班會。這些最美孝心少年們歷經磨難、孝敬長輩、艱難求學、自立自強的感人故事不僅震撼著、感染著孩子們,也讓「孝心」「大愛」在全社會深入人心。
孝,善事父母者(《說文解字》)。古文字的「孝」字,上部是一個彎腰駝背白髮飄飄的老人形,下邊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攙扶老人的意思。尊重老人,幫助老人,正是孝文化的具體表現。在這些最美孝心少年中,我們驚喜地看到,來自內蒙古包頭的徐佳琦姐弟8年如一日照顧患病母親;河南南陽的王森洋跟隨失明父親和年邁奶奶一同生活,成為這個窘迫家庭的「開心果」;成績名列前茅的上海女孩姚沁雯不僅和媽媽一起照顧年邁的奶奶和患有腦瘤的父親,還將大愛送給社會,關愛養老院的老人。
他們的故事,不僅僅體現出孝心,同時在孩子們身上表現出的那種面對苦難的堅忍、自強、自立、自信的精神更加難能可貴。在山東肥城的王莊鎮花園村,幾乎每天中午都會有一個腳部殘疾的小姑娘在村裡的主幹道上,隨著音樂的節奏歡快地跳舞。這個古靈精怪的小姑娘叫楊峻熙。從2歲開始,她得了非常罕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而好強的俊熙不僅不為別人的目光而困擾,反而學著幫奶奶做不少家務活。小峻熙的故事經媒體報導後,一些醫院主動聯繫對她進行會診。雖然矯正的過程非常痛苦,但是峻熙每天都在咬牙堅持,因為她心裡有個大大的夢想,就是長大以後成為一名舞蹈家,然後去幫助那些幫助過她的人、幫助殘疾人。
同時,我們發現,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孝心孝行故事頗具時代感。在全國抗擊疫情的大背景下,廣東佛山的黃詩桓在父親參加援鄂醫療隊時,主動擔負起照顧家庭的重擔,爸爸「守護大家」她「守護好自己的小家」;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四川涼山的彝族兄妹邱小華和邱萍萍,用稚嫩的雙手為家庭奔小康貢獻力量。
這些不畏艱難踐行孝心、以樂觀的心態和稚嫩的肩膀扛起全家希望的感人事跡,不光對孩子是一種積極引導,也在全社會掀起了倡導孝親善行的正能量。
正如一位山西的學生在觀後感中所寫道的:「正能量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場,就像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磁場一樣,不擇時間與空間,都會釋放正能量的種子,就像這些最美孝心少年,不知不覺中已將愛的種子播灑人間。」
責任編輯: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