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券人民幣是我國使用量較多的一款面額紙幣,自建國以來我國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每套也都含有五元券。目前在社會上流通最多的五元券屬於我國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於1999年建國50周年之際正式發行流通,共印有1999和2005年兩種版別,正面圖案是毛主席頭像和水仙花飾,背圖是東嶽泰山。(圖為1999版第五套人民幣五元券)。
我國的第一套人民幣採用的是舊制,最小貨幣單位是元,沒有角、分小面額輔幣,於1949年正式發行流通。因面值過大不便使用,1955年我國進行了幣制改革,第一套人民幣按一萬比一的比率兌換為第二套人民幣,前後流通6年。第一套人民幣五元券共有4款,圖為其中之一「帆船版」五元券。
第一套人民幣「牧羊版」五元券。第一套人民幣設計形制沿用舊制繁體字,讀寫順序自右向左,正圖版別年份採用民國紀年,背圖採用公元紀年。
第一套人民幣「牛車版」五元券。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時限於條件,紙張與印刷質量參差不齊,在防偽性能上除了一些特寫的暗記外,均無水印。
第一套人民幣「輕紗版」五元券。
1953年中國人民銀行設計印製了第二套人民幣(又稱53版),於1955年起發行流通,這也是我國首套實行主輔幣制的一套人民幣,其面額體系成為後來各套人民幣面額體系基礎。第二套人民幣五元券票面呈醬紫色,主圖為各族人民大團結。這版紙幣顯著特點是票面兩側分別印有大小寫面額及數字編號,正反面左右花飾、文字完全對稱。此券由國內設計繪樣委託前蘇聯代印,後因中蘇關係惡化於1964年停止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幣五元券有兩版,除了「53版」外還有「56版」,「56版」主色為棕黃色,圖樣紋飾和「53版」相同,為區別這兩款五元券通常稱53版為「紅五元」,56版為「黃五元」。這套紙幣首次採用水印紙印製,並且在背面印有藏、蒙、維三種少數民族文字,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這版五元券是我國自行設計印刷的五元券人民幣,一直流通使用到七十年代後期。
中國人民銀行於1960年設計了第三套人民幣,這套人民幣也稱為「60版」,1962年正式開始發行,與第二套人民幣同等比價共同流通。五元券主圖深棕色,正面為「煉鋼工人」圖,象徵工業「以鋼為綱」。這款五元券是我國紙幣中的精品,達到了創作藝術與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堪稱傑作,還獲得了國際鈔界「最佳鈔票及世界最佳紙幣」設計大獎。
第三套人民幣五元券背面圖案為國徽露天煤礦,象徵發展能源工業。這款五元券色彩鮮明設計美觀,在人民群眾中有良好口碑。第三套人民幣自上世紀60年代發行以來,一直流通至2000年,是迄今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
中國人民銀行於1980年設計了第四套人民幣,第四套人民幣也稱為「80版」。1987年起開始發行流通,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相比第三套人民幣,第四套人民幣增加了五十元、一百元兩款大面額紙幣。五元券於1988年正式發行流通,主色調為棕色,正面是藏族女子和回族男子的頭像,左側是「仙鶴松樹」圖。
第四套人民幣五元券背圖為「長江巫峽」。第四套人民幣主幣設計除正面人物頭像外,背面主景取材於中國的名山大川風景名勝。如今第四套人民幣和第五套人民幣共同在社會上流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