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採摘的季節,自然少不了夏天最愛的西瓜。相比櫻桃、草莓等小型瓜果來說,西瓜個頭又大重量又沉,並不是市民郊遊採摘的首選。不過,新培育出的「獨生子女小西瓜」倒是彌補了這個缺憾——重不過幾兩、大不過一個巴掌的小西瓜便於採摘,也日漸成為京郊農業採摘園的新寵。
優勝劣汰培養出的「獨苗」
走進密雲區康順達農業科技生態園,在農業大棚裡,我們見到的並不是匍匐在地面生長的普通西瓜,而是像黃瓜和西紅柿一樣,懸在半空中生長的小個頭西瓜。一棵棵瓜秧依附著支架盤旋其上,一個個成熟的小西瓜吊在枝蔓上,一棵秧上只有一個成熟西瓜,如黃瓜、豆角一樣掛在了半空中,新奇又好玩。雖然還沒有到盛夏時節,大棚裡的小西瓜都已經成熟。
摘下這樣的西瓜,只需輕輕一扽,記得千萬不要太使勁。因為西瓜的瓜皮只有大約1.5毫米厚,很容易就裂開了。切瓜時刀子剛剛碰到小西瓜,「啪」的一聲西瓜「開口笑」了,小西瓜瓜瓤紅潤,吃在口裡甜爽無比。這種西瓜也被稱為「紙皮西瓜」,有的甚至還能像橘子皮那樣剝著吃。
這麼特別的西瓜可不是到哪兒都能吃到的,這是北京農科院的專家陶安忠教授的拿手絕活「吊蔓西瓜」——西瓜吊著長是一種立體種植方式,康順達生態園生產部技術人員紀軍介紹,西瓜性喜暖熱、乾燥、日照充足之氣候,屬於深根性,鬚根不發達,耐乾燥不耐水溼。西瓜被吊起來長後,瓜形很圓,由於受到陽光全面照射,所以瓜上沒有陰陽面,加上種植的過程中通風透氣,可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這裡的西瓜個個都是優生優育的「獨生子女」,還有身份證。在每一個小西瓜的藤蔓上都掛著一張小卡片,上面標註著小西瓜授粉的時間,並用不同顏色的線繩區分。為了保證小西瓜的品質,小西瓜長到雞蛋大小時,就開始進行疏果淘汰——根據結瓜部位、瓜體大小等因素綜合考量,一條藤上只保留一個小西瓜,而且從授粉到採摘的時間都有嚴格的控制,一般30天就要採摘。
紀軍解釋,小西瓜畝產4000斤,這比其他品種的西瓜產量要低得多。因為在生長過程經歷了殘酷的優勝劣汰,「獨生子女小西瓜」的含糖量能達到13度,而且口感細膩。
自家門口侍弄優質瓜果
來回忙碌的工人有不少都是當地農民。5月的一個周末,下午五點,院裡採摘的客人都已經走得差不多了,李淑香和王淑春兩名工人還在大棚裡清點數量。最近是採摘季節,她們的工作相對輕鬆一些,三四月份是她們最忙碌的時候。
在春天給瓜果授粉的時候,早上8點到中午11點,工人們高度緊張,手裡一刻也不能停,哪怕汗如雨下,也要趕在11點之前給西瓜全都授完粉。如果是陰天,就晚一個小時授粉。「授粉最關鍵的是時間,千萬不能耽誤」。雖然這些來自河南寨的農民都有一手種地的手藝,但是到採摘園裡工作之初,還要接受技術培訓。李淑香和王淑春已經在這裡工作3年多了,是建園後的第一批員工,她們從園裡只有20多個大棚做起,眼看著現在已經發展到200多個大棚。
不耐冰鎮的小西瓜
作家崔金生回憶,幼時的北京,每逢夏天,賣西瓜的推車沿街叫賣,那叫賣聲抑揚頓挫,自成風韻。歐陽原功《漁家傲》詞,是詠北京風俗的,其中有兩句是「六月都城偏畫詠,轆轤聲動浮瓜井……」那會兒買了西瓜後,有錢人家都用「冰箱」(木箱)鎮涼,一般百姓還吃井水,都到「井窩子」即水站打井水,即「井巴涼」,放在大盆裡,把西瓜泡上,泡上三四個小時,其間還要再換一兩次水,才能把瓜泡透。等全家人都回來,吃過晚飯,把西瓜撈出來放案板上,用菜刀先切下瓜頂上一片,擦擦刀,再把西瓜切開分瓣,大家圍在一塊吃西瓜,那是暑熱天裡的最高享受。
冰鎮西瓜是不少人的最愛,不過,要是您吃的是這巴掌大的小西瓜,技術人員倒是不建議長時間冰鎮。因為西瓜小甜度高,所以最好的口感是吃之前放進冰箱不超過30分鐘,時間過長則會影響味覺享受。
眼下,各地西瓜漸入成熟期,相比很多地方的西瓜三個月左右的採摘期,大棚裡的密雲小西瓜則可以一直採摘到11月份,可謂「長壽西瓜」。
為了增加市民的採摘體驗,園區還專門在餐廳增設了幾間設備齊全的廚房,遊客在這採摘了蔬菜瓜果,還可以現場烹飪,展示廚藝。
密雲旅遊委副主任賈麗梅介紹,如今京郊農業採摘園數量、種類繁多,密雲的一些採摘園在園區規劃等方面推陳出新,比如在蔬菜大棚的外立面進行彩繪裝飾,設置專門的兒童活動區域和景觀區域,增加市民採摘的舒適度。
■ 貼士
地址:北京市密雲縣河南寨鎮平頭村西
公交:東直門乘980路快,走京承高速密雲出口第一站下,對面坐密雲10路平頭下,前行約300米路南即到
自駕:京承高速在密雲口出——河南寨(順密路)方向直行可見去平頭方向路標——單平路口右轉向西直行約4.2公裡至京承高速橋洞(途經釣魚臺、沙塢、金溝村、平頭村)——過橋洞300米路南即到
紙皮西瓜
吊著長的西瓜
獨生子女小西瓜
巴掌大的小西瓜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薈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薛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