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美團點評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大漲5.65%,盤中最高漲逾7%。
這是繼小米集團之後,在港交所交易的第二隻「同股不同權」股票。在昨日暗盤市場,美團點評開盤報69.2港元,最終收報71.5港元,較招股價漲3.62%,每手賺250港元,成交額達1.92億港元。
截至收盤,美團點評收漲3.65港元,漲幅5.29%,略低於開盤漲幅,報72.65港元,高於69港元招股價。該股總市值一度升至約4000億港元/510億美元,超越小米和京東,僅次於BAT。在超過2000億的超級大盤股中,美團點評創下7年首日漲幅最高紀錄。
如此良好的表現,我們在設想,如果美團在美國上市,會不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畢竟,今年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像拼多多、蔚來汽車都有更為驚豔的表現。
不選擇美國,原因有二:
第一,在香港有類似的成功案例。
美團選擇在香港上市,更多的是想複製今年小米上市成功的案例。小米在上市的第二天,市值就達到了4000億港元,即便之後大市不好,截至今日,市值還有約3700億港元。再看今天美團在港上市首日的表現,開盤就大漲5.65%,市值一度升至約4000億港元。
第二,港股投資者更懂美團。
之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其中有不少公司負責人在公開場合透露,他們對公司在納斯達克所獲得的估值不滿意,認為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投資者看不懂自己公司的價值,認為市場給的估值偏低。
他們認為相較於美國,中國投資者更了解中國企業以及上市和退出機制,香港的資本市場畢竟是華人主導的資本市場,投資者從文化角度和思維方式上更容易互相理解。
現在香港實現了同股不同權上市制度的調整,這為獨角獸赴港上市獲得更寬鬆的環境,因為以小米、美團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在成長壯大擴展規模的過程中往往依賴資本的不斷輸血加持,多輪融資過程中創始人的股權不可避免會被稀釋,香港市場之前的一股一票機制會讓創始團隊在上市後,逐漸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這讓很多企業和創始人不能接受,馬雲當年就是被這個攔在了香港市場的門外,而選擇了納斯達克。
小馬觀全球有讀者群了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我好友即可
風險提示:本文觀點僅作為知識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