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莊園經濟悄然登陸晉中榆次區,正以其獨有的魅力顯示出勃勃生機。在當地政府推動下,經過一年多的重新規劃和投資,今年8月,榆次「十大魅力生態莊園」(以下簡稱「十大莊園」)精彩亮相,讓人頗感新穎的是,莊園經濟從生產產品、營銷服務、休閒觀光等不同環節介入農業,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以新的農業資源、旅遊產品吸引遊客,推動了鄉村旅遊的提檔升級。
今年「十一」黃金周,十大莊園火了,賺的不僅是人氣,更收穫了真金白銀。「這樣的規模在全省比較少見,布局在太原、榆次同城化形成的大都市周邊,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也為我省休閒旅遊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省旅遊局副局長王炳武說。近日,記者走進榆次,從資本、理念、市場等方面對這些莊園進行採訪,以求對鄉村旅遊發展提供有益借鑑。
農業換了新貌 資本開始「上山下鄉」
長期以來,農業發展缺乏資本投入,同樣,鄉村旅遊也存在這樣的瓶頸制約。「要發展鄉村旅遊,首先要讓農業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產業,吸引資本進入。」凱眾山莊總經理王成生,多年經營管材的從商經驗讓他對資本理解深刻。「僅憑政府支農和補農的方式,願望很好,但不夠長遠。」
「在這一點上,政府與企業的判斷一致。通過農業自身積累資本,相當困難。從長遠看,農業發展還得靠社會上的各種資本,並且需要與其他產業的資本投入保持差距不大的收益比例。」榆次區委書記孫光堂說,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去想辦法,讓企業明白投資農業同樣可以獲得一份可觀的利潤。
近年來,莊園經濟發展進入政府的視線。「與普通農家樂不同,莊園是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業生產、經營以及農村文化為一體的休閒旅遊的場所。」省旅遊局法規處陳少卿說,簡單講,它是城區與郊區、農業和旅遊、一二三產業結合的新型產業。生態莊園是實體經濟,具備企業所有的特徵,也就有了吸引資本的條件。
「成熟的莊園,有主導產業、商品基地、龍頭企業等要素。莊園經濟既是發展鄉村旅遊,也是推動農業生產走向現代化、標準化、產業化的一條路子。」孫光堂認為。基於此,2010年,榆次區迅速研究制定農業發展方向,區招商局、經貿局、畜牧中心、棗業中心等部門,以莊園經濟為契機,引導工商企業投資農業。財政部門也整合、捆綁各類項目資金,為發揮莊園經濟給予經濟支持和政策優惠。
政府用心,企業就會動心。凱眾山莊位於李墕村北的西山上,受水電條件限制,建設難度大。「一想到莊園經濟的前景,這樣的困難也就覺得不是問題了。」總經理王成生開始自己修路、架線,僅窯洞建設動土就達幾十萬立方米。經過4年苦心經營,山莊現在佔地面積約400畝,總投資達1.3億元,設施農業100餘畝,建成21座院落、65眼窯洞。
曾經瞧不上農業的資本開始 「上山下鄉」。如今,十大莊園全部由民營企業投資,總額已接近6億元。隨著管理和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逐步進入農村,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
荒地成了寶地 土地流轉「轉」出規模
榆次區東趙鄉地處山區丘陵,綠樹掩映下的村莊一派田園秀色,但世代在這裡生活的農民卻並不富裕。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經商,各村出現了不少棄田。「這些年,種地換不了幾個錢,只圖個口糧,不願多操心了。」上溝村李大娘這樣說。本就效益不高的農業,愈發滑坡。
閒置土地給莊園經濟發展帶來一次難得的機遇。「廢棄村莊、荒山荒坡等閒置土地,通過轉包、入股、合作、租賃等方式流轉到我們手上,農民可以獲得比之前更大的效益。」老樹生態休閒莊園總經理範浩春說,在發展農業方面,企業家眼光長遠,但農民又不願意放棄土地,所以,只有和農民利益捆綁在一起,莊園效益才能穩定提升。
2006年,老範與9戶農民出資100萬元,成立了晉中老樹紅棗專業合作社。到2008年,老範通過300畝自營紅棗種植基地,帶動周邊紅棗種植1.17萬畝。隨後,老範又與6戶農民,在上黃彩村成立了「天下谷」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市區科技部門的支持下,引進黑小麥、綠小米、苦蕎麥等10餘個新品種,2009年建成小雜糧種植基地3000畝,去年增加到1萬畝。如今,「天下谷」牌雜糧已擺上了超市的貨架。
土地的集中,讓莊園經濟漸成規模。莊園經濟不僅做了一家一戶農民難以做大的事情,而且使其成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示範園。從前,最不具備農業發展條件的丘陵山區,如今反而成為現代農業最活躍的發展區域。
農村廢地也被當做「寶貝」利用。300多畝的廢棄舊磚廠,大坑最深處超過30米,堆滿了垃圾,也妨礙著農民的生活。去年,晉中明樂農業生態莊園在這裡拔地而起。董事長劉利子說:「在農民眼裡,土地失去了耕種,就成了廢地,但在我們眼裡則是商機。」通過承包,目前整體莊園已建起了特色文化、賓館會務、特色農產品購物、馬術訓練等休閒服務功能區。
隨著莊園經濟的發展,在榆次區範圍內已形成「種養加」「產供銷」「工農貿」緊密結合的整體產業化模式。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民營企業家已深感發展莊園經濟的潛力、鄉村旅遊的魅力,強烈渴求補充科技知識、信息資源、技術人才等。
出行多了選擇 鄉村旅遊有了「升級版」
「十一」長假,太原居民袁暉沒有去擠熱門景點,而是希望與家人同行,尋找田園一景。一邊打問,一邊尋覓,驅車不足50公裡,一家名為「百草園」的生態莊園映入眼帘。
原本以為是農家樂,只為品嘗地道的農家菜,可來了就改了主意。「在這裡,土窯依山而立,因山勢高低而錯落有致,掩映綠樹之中。」袁暉說,這裡的確有莊園的味道,大片土地之上布滿了現代農業,就休閒規模來說,比農家樂大得多,功能也齊全得多,有餐飲住宿、垂釣採摘等。
其實,與袁暉不同,有不少遊客是慕名而來的,可見人們對生態莊園的喜愛。普通的農家樂、採摘園往往比較單一,遊客逗留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半天。而榆次十大莊園給遊客的吸引力絕不僅僅只有1天,很多遊客或遊泳館水中暢遊,或茶藝館品茗休憩,或球場上揮汗健身;倘若獨自一人,靜坐池邊垂釣,放鬆心情……甚至,那些只有高收入群體才能享受的高爾夫、馬術等運動,普通的平民百姓也可體驗一番。
生態莊園有著旅遊產業的重要特徵。尤其在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剩餘勞動力轉移,擴大勞動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了解到,僅富通上莊、鳳麟山莊年接待遊客量分別接近20萬人次,在農忙時節僱傭勞動力超過100個,冬閒時也有50多個。
「服務城市,為市民提供休閒度假場所,成了榆次莊園的一個明顯特徵。這極大地豐富了城市人的休閒方式。」王炳武說。如今,榆次區推出的十大莊園,已經形成了園林生態、垂釣休閒、農業觀光、民俗體驗、特色餐飲、健身競技等多元化格局。
據悉,榆次區目前已有大大小小莊園106個,引資7億元。「十二五」末,榆次生態莊園計劃發展到300個,拉動社會投資30億元,帶動農戶1.5萬戶,目標是把榆次建設成為省城的後花園,打造全國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
今年,「十一」黃金周再現「井噴」,遊客扎堆的現狀再次表明休閒旅遊資源的匱乏。榆次十大莊園的興起無疑為太原市民休閒旅遊增添了內容,相信未來生態農莊將會成為都市人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本報記者 嶽晉峰
來源:山西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