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在第二屆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上,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向勇以「新基建背景下文化旅遊業的融合創新與共生發展」為題,發表主旨演講。向勇現場提問道:「大運河文化帶跨越七省一市,3200多公裡,這樣巨大體量的文化資源,如何通過文化創意形成一條文化發展帶、文旅消費帶?」
讓商品具有人品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下半場,新基建是新的驅動力。這個驅動力除了經濟價值之外還有文化價值、審美價值,這就要求供給側要讓「商品」具有「人品」。向勇表示,以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關注的是物的生產效能,主要模式是物質經濟和時間經濟。現在變成以人的生命體驗、生命感知,以文化力為核心的新經濟。這種新經濟有兩個範式,一個是符號經濟,一個是場景經濟。大運河IP的維護、開發、運營是符號經濟的重要的載體,場景經濟則有三種體現:多業共享的價值觀,大運河屬於全中國,屬於每一個行業;多元敘事的故事性,千百年來的喜怒哀樂要能講述出來,並且是多種手段表達;通感場域的體驗性,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都能體驗,這就是文旅消費正在進行的迭代升級。
硬基建+軟基建=巧基建
新基建視野下的新經濟,數位技術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5G、新能源都是推動我們社會發展的基礎,也為人的進步提供了重要範式。 硬基建之上還要有軟基建,內容、專利、數據要與硬體結合在一起,它們有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數位技術、智能技術的消費應用和生產應用在文旅消費領域發展得蓬蓬勃勃,這裡面核心就是我們的數據資產。網際網路平臺、大數據、新基建會帶來思維方式的改變,而人類那些偉大的頭腦已經貢獻出了非常重要的思維範式它們包括:蔡元培先生的美善思維、愛因斯坦的批判性思維、貝聿銘的設計思維、馬斯洛的生命思維。
新基建時代的新4P管理
所謂「4P管理」,向勇認為,首先是Property,它指的是數據資產、文化產權、文創IP。值得注意的是,文創IP不同於文化IP,它本身是一個共享的資源,一個公共版權,大家都可以開發,就像大運河文化帶,本身是一個文旅IP。
第二個是Platform,平臺。平臺的主要功能是連接、賦能、共享。 第三個是Partner,大家要形成一個共享價值觀,形成命運共同體。 最後就是Power,價值,這是一種影響力、輻射力。 對政府和企業,都要加強所謂的數據領導力,對個人也要不斷地塑造和提升我們叫數字智商和數字情商。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我們要重新塑造一種新文創的生態思維,賦能,連接,共生。
從創意資本到創意旅遊
文旅融合現在需要發展創意旅遊,全過程都在創意和體驗過程中。向勇說,大運河文化帶沿線不僅是有城市,還有更漫長的鄉村,在鄉村如何營造這種場景美學? 村落的價值連接一般來說一是尋找鄉愁,二是去遠方,前者是我們生活空間的故鄉,那裡有生活場景的記憶,後者是精神的鄉愁和靈魂的鄉愁,大運河就承載著中國人的精神鄉愁,成為信仰和價值的依託。號稱日本畢卡索的岡本太郎說:「傳統應當由活在當下的我們重新創造。」傳統即創造,他沒有說原汁原味,所有的文化尤其是活的文化,非物質文化一定是當下要重新創造的。 用這樣的新文創思維看新文旅,旅遊目的地一定是全生態的兼容體,我們去一個地方看那裡的天地人,及其構建的審美感,民眾在生產、交往中積累的風土人情,這種消費意的最終指向就是價值,尤其是文化價值。 大運河的文化價值我們可以借鑑村落美學分三個層次:一是美學膜拜價值,二是美學展示價值,三學美學體驗價值,它們構成了文化旅遊的創意資本。 創意旅遊是一種可持續的新型旅遊形態,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創新產物,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包括主動學習地方手工技巧,體驗地方文化氛圍,激發自身創意潛能,實現自我的創新提升。創意旅遊促進了一種轉變,即從地方高雅文化旅遊(以古蹟、博物館、藝術、音樂等為目的旅遊)旅遊向地方娛樂文化旅遊(以娛樂、休閒、宗教、生態、節慶、活動等為目的旅遊)和地方日常文化旅遊(以習俗、養生、生活方式、手工藝等為目的旅遊)的轉向,增強了文化的體驗價值,開拓了文化旅遊的藍海市場。
把巴山村莊變成世界村落
向勇介紹,他的老家在四川達州白馬鎮一個村落裡,還保留著傳統的巴文化。2015年,父輩想把老家的舊房子重修一下,藉助網際網路思維,一場把小家重修變成國際鄉村創意園地的實驗開始了。
想再造巴文化高地,有自然山水也有歷史遺產,還有民俗公園。「我們做了詳細的規劃,希望藉此來表達美麗鄉愁,讓我這樣的人既去得了遠方,也回得了故鄉,還要讓更多的人來了之後覺得這就是我自己內心的故鄉。比如我們建了一座花田間國際鄉村創客營地,整幢建築融合巴山民居和民國建築風格,內部有創作空間、展陳空間、社交空間和研習空間,這個小小的文化綜合體讓建築融于田野,給村落賦予文化。這還不夠,怎麼撬動自下而上的運營?我們建立了白馬花田村的網際網路善行平臺,行善有積分、有回報,居民參與性非常高,現在很多大學,包括英國、韓國等國家的大學,都把這個作為他們的文創研學的基地。我們還辦藝術節,請鄉民一起來策劃、執行和營銷,讓他們建立自豪感。我們還對農產品和老手藝進行設計,把它們變成文創產品,當你到村裡時,每家每戶都是文創的實體展示窗口,它們都用『花田』這個統一的品牌。我們今年通過藝術展會、藝術景觀、公共藝術對地這個IP進行展示,我們在全國招了800多個志願者,現在已經去了100多個,還請各路藝術家在這裡辦展覽、搞創作,留下了一批景觀作品。在這裡,可以見到和北京、上海一樣的各種人才。」
通過新技術開拓文創思維,通過新文旅開展創意旅遊,這對大運河同樣適用,實現了文化連接、教育連接、人才連接之後,下一步就是進行場景賦能、文創賦能、產業賦能,最後達到效益共生、價值共生、生態共生。 交匯點記者 王宏偉 攝影 邵丹 圖片來源 嘉賓演講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