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一段十來秒的視頻在朋友圈熱傳,大致內容是一位自稱在哺乳期的女子,趕飛機遲到了,在登機口要求航空公司再派一輛擺渡車將她送到飛機上機處,遭拒後嚷道:「我要全國最大的點擊量」「我是個哺乳期的母親,我奶都要被你們氣沒了,晚一分鐘再協調個擺渡車不行嗎?」這一視頻被上傳網絡後,很快在網上發酵。
作為一個成年人,面對規則明確的公共運輸,無論因何理由遲到,這樣撒潑求通融,都顯得突兀。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視頻中情緒失控的寶媽和一再重複「這是規定,我們沒有辦法」的工作人員所形成的鮮明對比。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們可以理智地譴責這位寶媽沒有時間觀、全局觀,但看到工作人員持久而冰冷的回應,也覺得機場服務尚有可提升的空間。
鑑於視頻之外的事實缺失,網友一窩蜂「吊打」寶媽並不合適。現實生活是複雜的,每件事都有「來龍去脈」,對錯認定也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從已有的報導情況來看,被廣泛傳播的那段視頻,是衝突的高潮,但之前發生了什麼,公眾並不知曉。起因、過程不同,解讀也不一樣。
今年7月,同樣是在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也有一名女子因為誤機發飆而驚動全網。但事後據浙江省公安廳機場公安局航站樓派出所副所長復盤得知,這位女乘客因到達機場較早,自助值機換登機牌時還不顯示登機口,她過了安檢後應該詢問了現場工作人員,之後去錯了登機口,等她到達正確登機口的時候,她所乘坐的航班已經關艙了。在這起遲到案例中,機場方也有過失,也正因此,面對機場方事後機械化的回應,女子一度在地上打滾。
更為諷刺的是,這個7月發生的事實,在7日下午的評論文章中,已經嫁接給了剛剛事發的寶媽。一邊是廣大網友沒搞清楚來龍去脈就無腦噴,一邊是一些人張冠李戴,把「此寶媽」當成「彼寶媽」開始辯護,這何嘗不是眾聲喧譁的網絡輿論的一個縮影?
回到最近這位寶媽,前因後果並不明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當天的那趟航班是獨飛的,一旦錯過要隔天才會有,這對需要餵奶的寶媽而言,確實會多一份焦慮。很多網友認為,自恃「寶媽」身份大鬧機場,不是「寶媽」,而是「媽寶」。而在筆者看來,選擇譴責寶媽,抑或容忍「媽寶」,是兩種服務理念的不同呈現。
在任何管理場景中,我們都需要制定規定來約束行為提高效率,但面對特殊情況,如果能在生硬的規則之上,做一些變通,給予一些方便,那便顯現出了管理的溫度。此次事件中,暫且不論機場能否安排一輛擺渡車,但凡工作人員能對寶媽身份多一點理解,在應對時加入幾句善意的寬慰,寶媽的情緒還會不會持續失控呢?
很多現實語境中,當個體和平臺、商家發生矛盾,平臺方的工作人員往往可以不帶感情地回應、解釋甚至道歉。但從呈現的角度,帶著情緒的個體往往會被認為是理虧的一方,恰恰也可能是弱勢的一方。這個時候,任何掐頭去尾的衝突呈現都是片面的,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批評也是未必公平的。真正有效的回應,應該包含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對於在機場發怒的寶媽,輿論一邊倒的洶湧批判已經好幾天了,這真的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