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張照片記錄陸家嘴28年巨變

2020-12-14 新民晚報數字報
  生活在上海  

  「我是一個『另類攝影師』。」姚建良笑著說。從1990年上海浦東宣布開發開放至今,他以鏡頭為時間軸,記錄下了陸家嘴地區飛速發展的歷程,8萬多張高清照片,足足存儲了800GB的硬碟。浦東28年的巨變軌跡,在張張照片的串連中清晰可見。

  土生土長的浦東情結

  姚建良是土生土長的浦東人,祖籍金橋。1990年以前,他在建工集團下屬上海三建公司工程檔案室做工程攝影,日常工作是拍攝工地上的廠區和樓房,服務工程建設。聽到浦東也要建金融中心後,他對家鄉未來的繁榮發展心懷憧憬。但看著自己從小一直生活的地方:低矮的房屋、青色的頂棚、捉迷藏跑來跑去的弄堂……想到以後這裡就是高樓林立的金融圈了,他又心存眷戀。於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用鏡頭將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完完整整地記錄下來!為此,他著手做兩件事:首先要把陸家嘴地區開發前的老樣子拍下來,包括每條街道、老宅……接著,再選擇拍照地點,跟隨開發進程每年定點拍攝。

  1990年拍下陸家嘴地區的第一張「開機照」時,姚建良的心裡並不篤定。他想:國外一個金融城要上百年才建得好,自己能不能等得到陸家嘴金融中心的建成?好在接下來的每年他都驚喜地發現,鏡頭裡高樓層出不窮,變化是一年一個樣。

  1992年,姚建良進入陸家嘴集團,以攝影為事業直接參與浦東的建設工作。1996年,公司項目陸家嘴中心綠地開工建設。不到一年時間,10萬平方米舊房全部換新貌,大片開闊蔥綠的草坪與高層樓宇交錯呼應。而中心綠地建成前的整個施工過程,每一張俯瞰圖都被姚建良收入了鏡頭。

  當時拍照用的還是黑白膠捲。「如果那時候就有數位相機該多好,這些影像資料就會更加豐富、細緻了。」

  原汁原味的「攝影工程」

  對浦東連續28年同景別角度的拍攝,姚建良稱之為「攝影工程」。圍繞陸家嘴金融中心的「攝影工程」,他定了兩個拍攝地點。一個是東方明珠太空艙的下半球內,另一個是黃浦江對岸浦西的和平飯店。每年的7月到10月是姚建良認為最佳的拍攝時段。「要選沒有什麼雲的晴天,太陽從東方明珠背後照射過來,光線充足,不影響建築的立體感。」

  姚建良總結經驗時說,每年一張同一畫面的照片,免不了受天氣情況、玻璃幕牆的潔淨程度、空氣品質等客觀條件限制,要經歷少則數次,多則十數次的反覆攝製才能完成。2015年想好要拍陸家嘴「對位」俯瞰圖,可他從開春等到仲夏,從初秋等到立冬,不斷尋找合適條件,直至12月初才拍攝成功。

  拍攝陸家嘴明珠環人行天橋照片,也很辛苦且驚險。2010年1月,姚建良用相機記錄下了C形天橋終於接上了缺口,變成O形的建設景象整個過程,其中很多照片都是他在寒冬夜裡去拍攝的。10月1日,明珠環迎來了投入使用後首個大客流日。當天,姚建良趕去現場,得到工作人員許可後,爬到附近地鐵站的頂棚,拍攝下這個讓陸家嘴實現人車分離的重大時刻。

  2015年,陸家嘴金融中心基本建成。姚建良的拍攝事業卻沒有完工。他說:「我至少要拍到2020年,到時是浦東開發開放的30周年,我會準備80-100組定點對位的記錄照片,辦個展覽來給浦東獻禮。」

  他還準備學習使用無人機對陸家嘴地區進行航拍,「1993年我乘坐雙翼教練飛機航拍過浦東陸家嘴,當時畫面中還是大片大片的農田;如果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重新『飛』一次當年的路線,浦東的滄桑巨變,將在照片中一覽無餘。」林景 

相關焦點

  • 生活在上海 | 姚建良:8萬張照片記錄陸家嘴28年巨變
    「我把相機更多地看作是一種記錄工具,而不是創作工具。」從1990年上海浦東宣布開發開放至今,姚建良一年一張以東方明珠為原點的陸家嘴俯瞰圖,一年一張從和平飯店望去的浦東岸線圖,無一缺席。他以鏡頭為時間軸,記錄下了陸家嘴地區飛速發展的歷程,8萬多張高清照片,足足存儲了800GB的硬碟。浦東28年的巨變軌跡,在張張照片的串連中清晰可見。圖說:姚建良。
  • 連續25年同一個地點拍攝陸家嘴,他用8萬張照片見證了一個奇蹟
    從1994年到2018年,建設中的浦東陸家嘴影像資料,在姚建良這裡都能找到,足足800GB,相當於8萬張高清照片。就連一位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的老編輯都大跌眼鏡,「出了那麼多書,哪怕一個地區都很難留下這麼完整的建設史料,竟然就在一個人身上找到了。」姚建良不老,剛過62歲,眼前有大把的退休時光。
  • 上海變遷|陸家嘴:20餘年,他用鏡頭記錄金融城的誕生
    原標題:上海變遷|陸家嘴:20餘年,他用鏡頭記錄金融城的誕生  編者按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迎來了再一次的出發。  2019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儘管20多年過去,姚建良至今依然記得,1994年,自己在東方明珠塔拍下第一張陸家嘴俯瞰圖時,心中有點忐忑。  1990年4月18日,浦東開發開放拉開序幕。學工程施工管理的姚建良,起意用工程建設原理來啟動一項「攝影工程」。簡單說,就是選好特定的位置,每年在同一地點、同一角度,拍陸家嘴的變化,記錄這裡的成長。
  • 26年滄桑巨變:陸家嘴詮釋上海舊城改造最成功案例
    本報訊(記者 閔琦)林立高聳的摩天大樓環抱著10萬平方米的中心綠地;8600平方米的人工湖描繪出整個浦東新區版圖,猶如一塊晶瑩剔透的綠寶石鑲嵌在整個綠地中;6.5萬平方米四季常綠的草坪與香樟、垂柳、白玉蘭、銀杏等大樹相映成輝,勾勒出早春四月陸家嘴中心綠地的勃勃生機。
  • 獻縣農民自辦攝影展 記錄21年馬本齋故裡巨變
    長城網6月30日滄州電(左大中 董傳輝)21年來,農民攝影家趙文嶺用鏡頭記錄了民族英雄馬本齋故裡的巨變。昔日光禿禿的村路兩旁,如今已綠樹成蔭、工廠林立,破舊的土坯房被高標準的瓦房和樓房取代,低矮的校舍變成了設施完善的教學樓……。
  • 26年,他用20萬張照片記錄兵馬俑的奇蹟
    26年,拍攝20餘萬張照片,記錄兵馬俑的每一個瞬間......9月29日,「記錄奇蹟」圖片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幕。秦陵博物院攝影師張天柱先生就是記錄「奇蹟」的人,他用26年的堅守和20萬餘張照片,定格了秦兵馬俑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的歷史瞬間,記錄了秦陵博物院發展建設的重要進程,見證了名人政要和普通觀眾發自內心的對兵馬俑的熱愛。這些珍貴的圖片有助於人們多方面了解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秦兵馬俑的價值。
  • 河北獻縣農民20年鏡頭記錄民族英雄馬本齋故裡巨變
    新華網石家莊4月5日電(周洋、範世輝)「這是1991年拍的獻縣本齋村的照片,還是用膠捲拍的,有的還是黑白的……」河北滄州獻縣陳莊鎮苗莊村農民趙文嶺指著自己拍攝的照片說。作為一個普通農民,今年56歲的趙文嶺1990年便拿起相機,用鏡頭記錄民族英雄馬本齋故裡20年的巨變。馬本齋是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 日本黑帶爸爸用1萬張照片記錄「死而復生」的女兒!
    日本黑帶爸爸用1萬張照片記錄「死而復生」的女兒!石川:只要女兒活著,我什麼都不要!因為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石川祐樹決定用相機記錄下女兒的每一天,作為他和女兒的戰鬥回憶。十年如一日的「戰鬥記錄」 除了照片,石川會在博客裡寫下平時和女兒相處的點滴。
  • 24歲小夥用8萬張照片「宣傳」重慶 賣700套明信片
    本報記者苑鐵力 攝24歲小夥 用八萬張照片「宣傳」重慶24歲的趙爽,是重慶老建築的痴迷者,拍攝了8萬張老重慶的照片,並將部分製作成了明信片。 國慶期間,他賣了700多套明信片。 「通過這種方式把重慶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我很榮幸!」
  • 給浦東的生日禮物 光影記錄「城市綠肺」30年變遷
    姚建良是學工程施工管理出身,浦東開發開放拉開序幕之時,他也起意用工程建設原理來啟動一項「攝影工程」,簡單說,就是選好特定的位置,每年在同一地點、同一角度,拍陸家嘴的變化,記錄這裡的成長。這張在和平飯店上拍攝的照片是姚建良「攝影工程」的開篇之作,當時,放眼陸家嘴,除了東方明珠,幾乎沒有一處高聳的建築,全是低矮的房屋和青褐色頂棚。
  • 追火車的人:90後拍攝40萬張照片,記錄京張鐵路百年變遷
    撰文 | 石鳴25歲時,王嵬拍下了他第40萬張火車照片。他拍的是京張鐵路,不過照片中鐵軌已經被覆蓋了一大半,變成了市區的普通道路,火車更是蕩然無存。此時是2016年11月7日,京張高鐵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老的京張鐵路的市區路段都被逐段拆除。
  • 4萬張照片記錄鄉土變遷 攝影師:其實是在拍自己
    潘莊村村委會展區的一個展室內,包括「鄉村醫生」「留守青年」「王四的8年城鄉生活」等攝影作品在此展出。受訪者供圖村莊當展廳,板凳、磚頭做展架,潘莊村裡展出的377張照片,集納了「四季農耕」「婚喪習俗」「生活變遷」和「在他鄉的潘莊人」等10多個專題圖片。這是在山東工業技師學院從事宣傳工作的劉磊,連續14年拍攝的潘莊村。
  • 陸家嘴"高大上"的銀城中路竟曾叫"爛泥渡路" 從灘涂到世界金融中心...
    姚建良說,《大浦東》中的陸家嘴金融城集中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浦東新區的風雲變幻,「過去的陸家嘴水網密布,現在摩登時尚,就如同曾經的爛泥渡路改名為銀城中路一樣,從陸家嘴路名變化中看到了上海飛速發展的縮影。」
  • 老照片:記錄彭德懷剛直一生的15張珍貴照片
    原標題:組圖:記錄彭德懷剛直一生的15張珍貴照片   組圖:記錄彭德懷剛直一生的15張珍貴照片   組圖:記錄彭德懷剛直一生的15張珍貴照片   組圖:記錄彭德懷剛直一生的15張珍貴照片
  • 用40年拍攝火車上的旅途百態 數10萬張照片記錄鐵路變遷[組圖]
    在接下來為期40天中,全國預計將有29.8億人次的乘客身背行囊,手拉行李,或返鄉過年,或外出旅行......這些身份各異、去處不同的遊子踏上同一趟列車,組成一個「流動的社會」,上演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攝影師王福春手中的相機要捕捉的就是這些旅途百態。過去的40年間,他跑遍全國鐵路線,在火車上用光影記錄下改革開放這趟時代列車上發生的點滴變化。
  • 模仿美軍硫磺島勝利擺拍,蘇軍卻自取其辱,十張照片記錄二戰風雲
    兩天之後,英法兩國正式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進入高潮,攝影師用他們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戰場上每一個難忘的時刻。1940年5月,德軍繞過了重兵把守的「馬其諾防線」,利用閃擊戰術橫掃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盟軍之間的聯繫全部被切斷,超過40萬英法聯軍被困在法國北部一個叫「敦刻爾克」的小鎮。盟軍緊急部署撤退,成功救出了有33.8萬人,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 男孩10年探尋重慶老城秘密 拍攝10萬張照片
    花了近10年時間,不僅收穫了10萬張老街照片,還收穫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現在,我整理下這些年收集到的素材,準備寫一本關於記錄探尋老街的書。」日前,重慶晚報記者見到了這個叫趙爽的男孩,聽他講述這些年探尋老街背後的故事。
  • 50年,他用數萬張照片記錄峨眉山,訴說對家鄉的熱愛
    今天讓我們走近峨眉山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薛良全他從71年開始拿起相機攝影生涯至今已有50年他拍攝的每一張峨眉山的精彩照片數萬張照片記錄家鄉點滴,他鏡頭裡的仙山獨具魅力金頂日出峨眉山雲海峨眉是他的家鄉,峨眉山自然是創作的「心頭寶」。
  • 隆德:每個村莊都可以拍成「桌面」照片
    在漫漫歷史長河裡只是彈指一瞬間  隆德縣攝影家李玉  用10年時間  記錄了家鄉滄桑巨變的一個個瞬間  (李玉拍攝的陳靳村10年村容變化)  2009年  因為熱愛  李玉用人生中第一臺照相機  站在山頭為家鄉拍下了第一張照片
  • 5年拍攝5萬多張照片他用鏡頭講述鄭州公交人的故事
    張志強將作品貼到牆上河南商報見習記者徐冉通訊員鄭明歌文/圖2015年,因為拍下同事喝水的照片而受到稱讚,鄭州21路公交車車長張志強多了「攝影師」這重身份,5年間他拍攝5萬多張照片,記錄下同事們的工作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