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另類攝影師』。」姚建良笑著說。從1990年上海浦東宣布開發開放至今,他以鏡頭為時間軸,記錄下了陸家嘴地區飛速發展的歷程,8萬多張高清照片,足足存儲了800GB的硬碟。浦東28年的巨變軌跡,在張張照片的串連中清晰可見。
土生土長的浦東情結
姚建良是土生土長的浦東人,祖籍金橋。1990年以前,他在建工集團下屬上海三建公司工程檔案室做工程攝影,日常工作是拍攝工地上的廠區和樓房,服務工程建設。聽到浦東也要建金融中心後,他對家鄉未來的繁榮發展心懷憧憬。但看著自己從小一直生活的地方:低矮的房屋、青色的頂棚、捉迷藏跑來跑去的弄堂……想到以後這裡就是高樓林立的金融圈了,他又心存眷戀。於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用鏡頭將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完完整整地記錄下來!為此,他著手做兩件事:首先要把陸家嘴地區開發前的老樣子拍下來,包括每條街道、老宅……接著,再選擇拍照地點,跟隨開發進程每年定點拍攝。
1990年拍下陸家嘴地區的第一張「開機照」時,姚建良的心裡並不篤定。他想:國外一個金融城要上百年才建得好,自己能不能等得到陸家嘴金融中心的建成?好在接下來的每年他都驚喜地發現,鏡頭裡高樓層出不窮,變化是一年一個樣。
1992年,姚建良進入陸家嘴集團,以攝影為事業直接參與浦東的建設工作。1996年,公司項目陸家嘴中心綠地開工建設。不到一年時間,10萬平方米舊房全部換新貌,大片開闊蔥綠的草坪與高層樓宇交錯呼應。而中心綠地建成前的整個施工過程,每一張俯瞰圖都被姚建良收入了鏡頭。
當時拍照用的還是黑白膠捲。「如果那時候就有數位相機該多好,這些影像資料就會更加豐富、細緻了。」
原汁原味的「攝影工程」
對浦東連續28年同景別角度的拍攝,姚建良稱之為「攝影工程」。圍繞陸家嘴金融中心的「攝影工程」,他定了兩個拍攝地點。一個是東方明珠太空艙的下半球內,另一個是黃浦江對岸浦西的和平飯店。每年的7月到10月是姚建良認為最佳的拍攝時段。「要選沒有什麼雲的晴天,太陽從東方明珠背後照射過來,光線充足,不影響建築的立體感。」
姚建良總結經驗時說,每年一張同一畫面的照片,免不了受天氣情況、玻璃幕牆的潔淨程度、空氣品質等客觀條件限制,要經歷少則數次,多則十數次的反覆攝製才能完成。2015年想好要拍陸家嘴「對位」俯瞰圖,可他從開春等到仲夏,從初秋等到立冬,不斷尋找合適條件,直至12月初才拍攝成功。
拍攝陸家嘴明珠環人行天橋照片,也很辛苦且驚險。2010年1月,姚建良用相機記錄下了C形天橋終於接上了缺口,變成O形的建設景象整個過程,其中很多照片都是他在寒冬夜裡去拍攝的。10月1日,明珠環迎來了投入使用後首個大客流日。當天,姚建良趕去現場,得到工作人員許可後,爬到附近地鐵站的頂棚,拍攝下這個讓陸家嘴實現人車分離的重大時刻。
2015年,陸家嘴金融中心基本建成。姚建良的拍攝事業卻沒有完工。他說:「我至少要拍到2020年,到時是浦東開發開放的30周年,我會準備80-100組定點對位的記錄照片,辦個展覽來給浦東獻禮。」
他還準備學習使用無人機對陸家嘴地區進行航拍,「1993年我乘坐雙翼教練飛機航拍過浦東陸家嘴,當時畫面中還是大片大片的農田;如果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重新『飛』一次當年的路線,浦東的滄桑巨變,將在照片中一覽無餘。」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