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5年同一個地點拍攝陸家嘴,他用8萬張照片見證了一個奇蹟

2020-12-14 央廣網

從1994年到2018年,建設中的浦東陸家嘴影像資料,在姚建良這裡都能找到,足足800GB,相當於8萬張高清照片。就連一位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的老編輯都大跌眼鏡,「出了那麼多書,哪怕一個地區都很難留下這麼完整的建設史料,竟然就在一個人身上找到了。」

姚建良不老,剛過62歲,眼前有大把的退休時光。可對於有28年開發開放史的浦東,他絕對稱得上是「老姚」。從1992年進入上海陸家嘴集團從事攝影工作,浦東的成長他沒有一刻缺席。同一個景別和角度,他連續記錄下時光的痕跡:一年一張以東方明珠為原點的浦東陸家嘴俯瞰圖、一年一張從和平飯店望去的浦東岸線……都是浦東飛速建設的實證。如果把它們疊放在一起看,你還會迅速「捕獲」浦東壯大的軌跡。

時值浦東開發開放28年,老姚的心情,顯然不能用一兩個詞明狀。面對記者,姚建良搓著手,略帶緊張地反覆組織語彙,「能參與這樣一場偉大的變革,用相機完成一場艱巨宏大的攝影工程,我很幸福。不,應該是我很自豪,或者說,我很驕傲……」

姚建良 攝

用相機見證東方明珠的「朋友圈」擴容

與絕大多數攝影師不同,老姚的相機並不單單是用來捕捉美,他更傾向於把它當成一個工具,紀錄時代。1994年的老姚還用著成像效果不如人意的老式膠片相機,468米的東方明珠卻已經落成了。這是一樁技術層面的憾事,老姚不止一次想像,如果當時就有了數碼攝影,能留給後人的史料還會更豐富。

當時的東方明珠是孤獨的。整個陸家嘴幾乎沒有一處高聳的建築,全是低矮的房屋和青褐色頂棚,一眼望去如同緊貼地面的苔蘚。老姚舉起相機拍下一張開篇之作,心裡卻有些忐忑,「國外建一座金融城要上百年,我能不能等到陸家嘴落成還不好說」。可歷史似乎有意成全,「頭一年看到的風景,第二年就不一樣了。高樓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到2015年陸家嘴金融城基本建成,老姚的任務也圓滿了。

每年的4-5月、9-10月,是老姚認定的最佳拍攝時期,「太陽從東方明珠背後照射過來,光線充足,又不影響建築的立體感。」老姚的拍攝方式大有講究,「定點對位,每次都拍同一景別、同一畫面,」連起來就是歷史。

但難就難在要「連起來」。老姚的拍攝地選在東方明珠太空艙的下半球內。每一張成功的照片背後,囿於天氣情況、玻璃幕牆的潔淨程度、空氣品質等客觀條件限制,都需要少則數次,多則十數次的反覆攝製。大多數時候是沒有那麼天時地利的。「天氣倒好,偏偏取景的位置玻璃牆外有塊髒東西」「東方明珠剛剛清洗過外牆玻璃,偏偏有霧霾,能見度不行」「一切妥當的時候,可能我有別的工作安排抽不開身」……空氣品質最差的2015年,老姚從開春等到仲夏,從初秋等到立冬,直至12月初,那年的陸家嘴「對位」俯瞰圖總算出爐了。

還有比這更糟糕的事情。2012年,東方明珠的下半球封閉,從此只開放上半球,這意味著拍攝地點移動了,每年對位的照片可能「對不上」。老姚慌了,他找到了相熟的東方明珠負責人,提出要去發射塔尋求角度。可當他真的登上發射塔頂,卻發現這根本不切實際。塔內電波強烈,具有危險性,人上去會明顯感到不舒服。「他們還嚇唬我,上去一個小時,少活三年。」老姚不得不回到太空艙上半球,想方設法去克服因玻璃幕牆球面弧度變化導致的鏡頭成像差異。好在天遂人願,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新的拍攝點不但沒有影響照片效果,反而因為視角更高,將原先拍攝不到的建築物,例如此後建起的上海中心,也包裹在了鏡頭裡。

到今天,老姚一共拍攝了連續的24幅陸家嘴俯瞰圖,其中2016、2017年的兩版,他怎麼也不肯分享出來。「先賣個關子,我想用1994年-2018年完整的照片集獻禮將來浦東開發開放的30周年」。

老姚認真地向記者講述他的故事 瀋陽 攝

鏡頭裡的大工程

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南下巡視,在上海留下了這樣一段話:「浦東開發比深圳晚,但起點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後來居上」。這一年,老姚35歲,還是建工集團下上海三建公司工程檔案室的一名資料員,日常工作是拍攝工地上的廠區和樓房,服務工程建設。

開發開放的號角震撼著浦東的每一個人,老姚也順應大勢辭了職,進入陸家嘴集團,以攝影為事業直接參與浦東的建設工作。「就像我們的祖輩、父輩,他們生在建黨、建國初期,背負著時代賦予的光榮而宏大的使命。浦東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也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可遇不可求。」

手握相機,老姚做了兩件事:一個是記錄下浦東建設過程中,一點點消失的老城區、老房子、老街道;另一個是跟進並嚴格、完整呈現浦東的開發過程,如同完成一項重大工程。「像一個抄表員,走街串巷地拍;更像一個記者,不錯過任何一個『熱鬧紅火』的場面」。

於是,老姚的相機裡,留下了早已消失的浦東老宅房,留下了陸家嘴中心綠地前身促狹的街區,留下了爛泥渡路和陸家嘴周邊最後的農田。

陸家嘴中心綠地變遷 1996-2016 姚建良 攝

1996年,陸家嘴中心綠地開工建設,短短11個月,20萬平米舊房夷為平地,一片開闊蔥綠的大草坪鑲嵌進高層樓宇間。中心綠地啟用的那天,老姚一早就登上了東方明珠。此前,他已經留下了多張中心綠地施工過程中的俯瞰圖,這一次,他要親眼見證綠地中央那座噴泉的首噴。從上午10點等到下午日頭偏西,噴泉仍未開啟。太空艙內的禮儀小姐不忍心看他餓著肚子,給老姚塞了幾包小孩子吃的零嘴,有魷魚卷、雪餅。「我當時覺得,這應該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了。」

一組陸家嘴明珠環人行天橋的照片,老姚拍得最為驚險。2010年1月,老姚用相機記錄下了C形天橋終於接上了缺口,變成O形的建設景象;同年4月,明珠環貫通,老姚再次登高拍攝;10月1日,明珠環迎來了服役以來首個大客流日,老姚忙不迭趕去現場,見證這個讓陸家嘴地區實現人車分離的重大成果。而這張照片,老姚是趴在附近地鐵站的頂棚上拍的。得到工作人員許可後,老姚麻利地爬上了頂棚,身體趴在積水溝裡,只露出一雙架設相機的手肘和一顆腦袋。天橋上的人抬頭發現了老姚,個個嚇得驚呼。老姚並不害怕,「我是建築工人出身,這點攀爬高度沒什麼稀奇。」更何況,這是他攝影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阻止他。

陸家嘴世紀大道中段建設變遷 姚建良攝

新上海商業城 第一八百伴 1990-2018 姚建良 攝

陸家嘴高度的變遷1994-2015 姚建良 攝

 老浦東人看浦東

除了他的攝影工程,老姚還有一件更驕傲的事,他是土生土長的浦東人,祖籍金橋。

浦東人看浦東,眼中總是有情意的。老姚幼年時,父親在長江上開船,母親是菸草廠的職工。一年中,只有春節期間可以前往浦西走走看看,「我們管那(去浦西)叫去『上海』」。更多的時候,老姚和他的小夥伴選擇把對於浦西的豔羨放在心底,「一群孩子爬進當年的浦東公園,就為了看看對岸來往的電車,就像30年前站在拱北看澳門。」漸漸長大,老姚心中多了不解和疑惑,「都說江河是城市的會客廳,許多歐洲城市都是沿江發展,兩岸同步發力。偏偏在上海,浦東浦西,就是兩個世界。」

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的消息傳來,老姚的疑惑得解。「就好比住在舊房子,突然聽說要改造,覺得生活有盼頭了。」如今,老姚一家仍住浦東,出門便是密集的地鐵站和寬闊的馬路,四下是環繞的高樓大廈,浦東,已然換了新天地。

經過老姚嚴格對位後的陸家嘴俯瞰圖 姚建良 攝

近些年,老姚的攝影工程基本完工,他開始有了新的盤算。「我陸續花了5年時間,把以前膠捲裡的老照片進行了數位化,足足800GB,多得不得了。」為了更鮮明地展現照片背後的歷史沿革,老姚將不同時期同一景別的照片,進行了嚴格而工整的對位疊化,「人們可以直觀地看出,某一年,陸家嘴的某一個地塊『長』出了新樓。」

他還要趕一波「時髦」,學會無人機航拍。「1993年我乘坐雙翼教練飛機航拍過浦東陸家嘴,如果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重新『飛』一次當年的路線,浦東的滄桑巨變,將一目了然。」

如今的老姚,似乎比從前還要匆忙。他心懷一個2020年的夢。那時,浦東值開發開放30周年。老姚想拿出100組歷史影像資料作為獻禮,讓後人看到過往,也讓前人重拾記憶。

相關焦點

  • 8萬張照片記錄陸家嘴28年巨變
    從1990年上海浦東宣布開發開放至今,他以鏡頭為時間軸,記錄下了陸家嘴地區飛速發展的歷程,8萬多張高清照片,足足存儲了800GB的硬碟。浦東28年的巨變軌跡,在張張照片的串連中清晰可見。  土生土長的浦東情結  姚建良是土生土長的浦東人,祖籍金橋。1990年以前,他在建工集團下屬上海三建公司工程檔案室做工程攝影,日常工作是拍攝工地上的廠區和樓房,服務工程建設。
  • 生活在上海 | 姚建良:8萬張照片記錄陸家嘴28年巨變
    「我是一個『另類攝影師』。」剛過62歲的姚建良笑著說。「我把相機更多地看作是一種記錄工具,而不是創作工具。」從1990年上海浦東宣布開發開放至今,姚建良一年一張以東方明珠為原點的陸家嘴俯瞰圖,一年一張從和平飯店望去的浦東岸線圖,無一缺席。他以鏡頭為時間軸,記錄下了陸家嘴地區飛速發展的歷程,8萬多張高清照片,足足存儲了800GB的硬碟。
  • 26年,他用20萬張照片記錄兵馬俑的奇蹟
    26年,拍攝20餘萬張照片,記錄兵馬俑的每一個瞬間......9月29日,「記錄奇蹟」圖片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幕。秦陵博物院攝影師張天柱先生就是記錄「奇蹟」的人,他用26年的堅守和20萬餘張照片,定格了秦兵馬俑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的歷史瞬間,記錄了秦陵博物院發展建設的重要進程,見證了名人政要和普通觀眾發自內心的對兵馬俑的熱愛。這些珍貴的圖片有助於人們多方面了解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秦兵馬俑的價值。
  • 上海變遷|陸家嘴:20餘年,他用鏡頭記錄金融城的誕生
    原標題:上海變遷|陸家嘴:20餘年,他用鏡頭記錄金融城的誕生  編者按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迎來了再一次的出發。  2019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儘管20多年過去,姚建良至今依然記得,1994年,自己在東方明珠塔拍下第一張陸家嘴俯瞰圖時,心中有點忐忑。  1990年4月18日,浦東開發開放拉開序幕。學工程施工管理的姚建良,起意用工程建設原理來啟動一項「攝影工程」。簡單說,就是選好特定的位置,每年在同一地點、同一角度,拍陸家嘴的變化,記錄這裡的成長。
  • 6張到此一遊的照片,無意中見證了一個奇蹟的誕生
    6張到此一遊的照片,無意中見證了一個奇蹟的誕生 每到一個城市遊覽,總有一處景點讓你必須留下一張「遊客照」。
  • 陸家嘴"高大上"的銀城中路竟曾叫"爛泥渡路" 從灘涂到世界金融中心...
    「1985年以前,整個浦東最高的建築不超過30米,黃浦江沿岸是灘涂、農田,登高看著對岸的外灘,感覺是兩個世界。」姚建良說,《大浦東》中的陸家嘴金融城集中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浦東新區的風雲變幻,「過去的陸家嘴水網密布,現在摩登時尚,就如同曾經的爛泥渡路改名為銀城中路一樣,從陸家嘴路名變化中看到了上海飛速發展的縮影。」
  • 兩千萬張照片 見證天通苑發展
    天通苑攝影愛好者協會成立三周年 500名成員 拍攝了大量反映社區建設與變遷的影像資料兩千萬張照片 見證天通苑發展居民天眼攝郎、聖誕紅和歡喜佛分別拍攝了10萬、8萬、5萬張照片 今起至5月還有一系列活動舉辦本周開始,為紀念天通苑「色協」(攝影愛好者協會)成立三周年,500多名家住天通苑的攝影愛好者將組織一次攝影大賽和一系列與社區攝影有關的慶祝活動
  • 連續22年!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他給父親拍下「同款」照片
    還是一拍就拍了22年那種?在廈門,就有這麼一個孝順的兒子,從1998年到2020年,每年國慶,揭先生都會帶父親揭基學到南普陀寺遊玩,在同一地方,從同一個角度拍一張照片。1998年2020年22年過去了,23張照片見證了揭基學老先生從60歲到82歲的變化,每年國慶節拍照也成為家族的期待。
  • 無人機拍攝的25張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
    8.飛機墓地 不可否認,美國在購買軍事裝備上花了很多錢。而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有一個「飛機墓地」。 9.巨人格列佛 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在蘇格蘭愛丁堡上空拍攝了這張照片。這是一個被稱為溫柔巨人格列佛的雕像。
  • 5年拍攝5萬多張照片他用鏡頭講述鄭州公交人的故事
    張志強將作品貼到牆上河南商報見習記者徐冉通訊員鄭明歌文/圖2015年,因為拍下同事喝水的照片而受到稱讚,鄭州21路公交車車長張志強多了「攝影師」這重身份,5年間他拍攝5萬多張照片,記錄下同事們的工作點滴
  • 4歲到27歲同一地點不同時間 22張照片濃縮父愛
    27歲  「照片從4歲到27歲,同一個地點,不同的時間,見證一位父親的大愛。」5月20日,一條名為「父親的愛」的微博悄然走紅。微博附帶了一組照片,是一個女孩不同年齡在同一地點所照,從矮到高,從小可愛到大姑娘,22張照片記錄了她的成長變化。  在微博上點開這組照片,你會看到地點很單調,一直沒有變化,但照片上的主人公卻一年一個模樣。在每張照片下方,都有女孩的年齡。
  • 男孩10年探尋重慶老城秘密 拍攝10萬張照片
    花了近10年時間,不僅收穫了10萬張老街照片,還收穫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現在,我整理下這些年收集到的素材,準備寫一本關於記錄探尋老街的書。」日前,重慶晚報記者見到了這個叫趙爽的男孩,聽他講述這些年探尋老街背後的故事。
  • 25張極具爭議的詭異照片!
    拍第二張照片時,遺照後出現了一雙神秘的腿,這雙腿同樣沒有穿鞋子。8.夜釣是許多人的喜好,當釣上魚後想拍照留念及向友人炫耀時,可能亦有「人」想一起出鏡。9.另一張於釣魚時拍攝的照片,男童身後正有一個「神秘的頭」浮出水面看著他。會否只是塊石頭?
  • 25張流傳很廣的詭異照片,你看過幾張?
    在現今PS極為容易的年代,每每出現疑似靈臆現象的照片,大家不可避免地都會往造假這方面去想,畢竟每次出現的照片都是模糊不清的。以下分享25張詭異的照片,真假無從分辨,爭議也比較大,大家權當打發時間來看看就好。1.
  • 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困惑網友多天 如今謎底揭曉真的是臥佛寺嗎?
    前幾天網友「頤和吳老」在微博上貼出一張1870年代的照片,是北京一座寺廟的庭院內,正殿廡殿頂,前有月臺,月臺前有幾棵柏樹和兩通碑,院子的兩側有廂房。對於這張照片拍攝的是哪座寺廟幾位朋友展開了討論,我只看了下結果:雖然還有一些細節不一樣,但認為是臥佛寺的朋友佔多數。
  • 蘋果iphone12怎麼連續拍攝照片 連拍10張照片技巧教程
    蘋果iphone12怎麼連續拍攝照片 連拍10張照片技巧教程  iphone12如何連拍?還不知道方法的朋友們,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相機連拍方法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 給浦東的生日禮物 光影記錄「城市綠肺」30年變遷
    今年64歲的姚建良,是陸家嘴集團的一名退休職工,從1990年浦東宣布開發開放至今,姚建良一年一張以東方明珠為原點的陸家嘴俯瞰圖,拍攝下了浦東發展的時光痕跡,他也把這樣的拍攝方式稱之為「對位」復拍法,現如今,陸家嘴的天際線基本定型,姚建良表示,他目前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一份特殊的「禮物
  • 40年60萬張照片!他的「辦公室」是天安門廣場 | 中國有故事
    40年60萬張照片!他為各地遊客留下超過60萬張的天安門紀念照。他的鏡頭底下,可以說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他,就是「天安門」攝影師高源。天安門紀念照是幾代中國人家庭相冊裡的標配。和當年太多人一樣,這種「天安門紀念照情結」,同樣貫穿了高源的生活。
  • 他用16張照片告訴我們,國境線的另一番景象
    他用16張照片告訴我們,國境線的另一番景象 李路 2015-09-0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
  • 5年拍攝30餘萬張照片 攝影師用鏡頭丈量長城
    為期兩個月的2020年北京長城文化節正在火熱進行,楊東打算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5年來,這個會計專業出身的小夥子,用30餘萬張照片記錄下長城之美。照片由受訪者提供透過他的鏡頭,不僅可以看到眼前的巍峨建築與自然風光,還能讀出背後的歷史故事和精神力量。他被一代代長城守護者的執著所感動,也在努力用作品影響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