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原創 範衛彬 求真農牧
二零一九年三至八月份,對於南方養豬人來講是永遠無法忘記的痛!南北方養豬人,在2019年春節對非洲豬瘟疫情做了非正式的「交接」。非正式指沒有舉行交接儀式;「交接」指北方疫情確實末於春節,而南方疫情始於春節,泛濫於三至八月份!非洲豬瘟荼毒整個行業,其損失我們不必再講,大家心知肚明,更會銘記於心。問題是我們如何避免悲劇重演,因為穩定生產對於我們才是最重要的。北方秋冬季節,氣溫低不利生物安全防控和提升豬群耐受性;南方春夏季節,雨水多同樣不利於生物安全防控和提升豬群耐受性,這是南北方疫情交替發展的真正原因。雨季即將來臨,南方豬場如何避免非洲豬瘟的反撲呢?
分析
一、存欄量
非洲豬瘟屬於接觸性傳染病,可以講「無接觸,不傳播」!南方豬場經歷春夏季節的非瘟大掃蕩後,八九月份存欄量下跌至近些年最低點。經過半年時間的掙扎與努力,多數場的存欄量在上升,恢復多少以損失大小而不同。無論恢復多少,豬場的飼養密度增加是無疑,存欄量的上升意味著管理增多、豬群接觸增多、物質和人員交換增多,由於非洲豬瘟病原並未消滅,且環境載毒量高於去年同期,此時進入不利於生物安全防控的多雨季節,會無限放大這些感染窗口,豬場再次中槍是大概率事件!,春夏雨季期,以「少接觸」為原則分散存欄和物質傳遞是避免非洲豬瘟反撲基本原則
二、復養潮
復養潮會增加防控大環境的複雜性!無論南方還是北方,每年的春季都是抓豬擴欄的季節。
今年春季,大家抓豬的情緒會更高,原因基於三點:
一、傳統的抓豬習慣;
二、高行情、高利潤的誘惑;
三、本來準備退出養豬業的「傷心人」,在經歷了轉行的挫折後,思來想去還是養豬好,最終決定回歸養豬業!無論是復養還是育肥導致的抓豬運動,無疑都在增大生豬的流通,間接的幫助了非洲豬瘟病毒在各場之間的傳播,為增大環境載毒量埋下了隱患。雨水弱化生物安全和生豬流通帶來的病原傳播,該雙重疊加因素為非洲豬瘟反撲增加了砝碼。春夏雨季期,抓安全豬、精心管控、減少與抓豬場交集是避免非洲豬瘟反撲的基礎措施!
三、環境載毒量
雨水對環境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增大環境溼度,而非洲豬瘟的特點是喜潮溼、怕乾燥。雨水正中非洲豬瘟病毒下懷,延長半衰期,可以讓感染能力保持更久的時間,環境載毒量以「堆積」的形式發展!2019年,求真農牧非洲豬防控研究專家團隊提出非洲豬瘟病毒「堆積性」理論學說!用「堆積性」理論可以解釋南方雨季高發、北方冬季高發和二輪疫情發展速度高於一輪的原因。舉例:非洲豬瘟病毒喜潮溼、怕乾燥,喜低溫、怕高溫,半衰期受此影響。假設非洲豬瘟病毒在常規溫度和溼度的環境中半衰期是21天,低於常規的環境溫度會把半衰期延長至28天,高於常規環境的溼度也會把半衰期延長到28天。而升高環境溫度和降低環境溼度縮短半衰期受多種條件限制很難實現,比如溼度低時多在秋冬季節,但是此時溫度更低,自然環境低溼對半衰期的影響在低溫條件面前可以被忽略;高溫環境多在春夏季節,但是此時由雨水帶來的環境溼度更大,而溫度的自然升高又有限,自然環境高溫對半衰期的影響在雨水帶來的大溼度條件面前,同樣可以被忽略。如此狀況,在常規環境,病毒的新生與衰減形成一個動態平衡,始終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數量,對周圍豬場的感染力相對穩定。但是在常規環境被打破時,延長半衰期的低溫或高溼環境出現,非洲豬瘟病毒的新生與衰減之間的平衡就會被打破,他們之間會形成差值,病毒總量隨著低溫或高溼條件的延長一直增加,對周圍豬場的感染能力也在以幾何倍增的速度擴大!非洲豬瘟病毒的這種變化的現象,類似向前線運輸炮彈,當運送炮彈的速度大於炮兵發射的速度時,炮彈的堆積就會越來越多,風險也就越來越大,我們稱非洲豬瘟病毒這種現象為「堆積性」理論!非洲豬瘟病毒「堆積性」理論,可以讓大家更加明白南方雨季高發的原因。春夏雨季期,降低環境載毒量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環境溼度,最起碼做到豬舍內環境的相對乾燥,這是避免非洲豬瘟反撲的關鍵措施!
四、消殺難
你能夠想像,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剛做了一遍環境消毒,突然來了一場暴雨,你是什麼心情?你能否想像,連續兩個禮拜以上的梅雨天,無法有效消殺又必須正常生產嗎?你能夠想像,雨水倒灌會給豬場帶來多大的風險?春夏雨季期,沒有有效的阻斷和殺滅非洲豬瘟病原的措施,很難避免非洲豬的再次反撲!
總結
牽牛,要抓牛鼻子!防非,要熟知非洲豬瘟病毒特性!雨季來臨,南方豬場是否被反撲,就看你是否抓豬了非洲豬瘟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