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主要是為了阻止或降低病原進入豬場以及傳播的風險,保持並改善豬群健康。當前,非洲豬瘟疫情形勢仍然嚴峻,而且沒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敏感藥物,只有通過構建完善的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徹底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才能實現有效防控。
本指南就豬場生物安全設施建設、豬場常用消毒劑的選擇與使用以及豬場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提出指導意見。
一、豬場生物安全設施建設
1. 豬場選址與布局
(1) 豬場選址的原則及要求
豬場選址的原則是:遠離傳染源,容易切斷傳播途徑。豬場周圍最好有天然的屏障,如河流、湖泊、樹林、山丘、大型溝壑等天然屏障或者實體院牆等。豬場最好遠離動物和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場、動物屠宰加工場、動物診療機構、垃圾處理場、動物和動物產品集貿市場、動物養殖場或養殖小區、車輛公用洗消中心、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區域以及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幹線等高風險場所,豬場離高風險場所越近,風險越高。豬場周圍應有本豬場的專用道路,而且進出道路不交叉。
豬場場址最好能做到:10公裡以內沒有動物和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場、動物屠宰加工場;5公裡以內沒有動物診療機構、垃圾處理場、動物和動物產品集貿市場;3公裡以內動物養殖場或養殖小區數量儘量少,如果有其他豬場在周邊的話,儘量減少共用道路的交叉;1公裡以內沒有車輛公用洗消中心、居民區或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區域;500米以內沒有公共運輸幹線。
(2) 豬場生物安全等級劃分
健康等級劃分
豬場生物安全健康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原種豬場、祖代擴繁場、父母代豬場、商品豬場、育肥豬場。同一豬場內,豬群生物安全健康等級由高到低依次為:種公豬、種母豬(後備、懷孕、產房、斷奶)、保育豬、育肥豬。任何豬場內部,豬只的流動只能從健康等級高的向健康等級低的方向流動,不可反方向流動。
潔淨程度劃分
豬場生物安全區域按潔淨程度可劃分為淨區、灰區和髒區,可以使用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分(例如,圍牆外為黑色,場內生活區為灰色,生產區為白色),顏色越深代表汙染越嚴重;不同區域之間用實體圍牆間隔;未採取相應的生物安全措施時,不得跨區流動。
淨區與髒區是相對的概念,在豬場的任何一個區域裡,都有淨區與髒區的區別。例如,在豬場內部,生活區相對於門衛是淨區,相對於生產區是髒區。對於非洲豬瘟而言,被非洲豬瘟病毒汙染的區域是髒區,沒有被汙染的區域是淨區。灰區是淨區與髒區之間的過渡區與準備區,從任何一個髒區進入到淨區之前,都要先在灰區採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例如,淋浴、消毒、更衣、換鞋或者穿上防護服及鞋套等。
(3) 豬場功能區域布局
豬場功能區域按照生物安全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生產區、內部生活區、外部生活區和辦公區、豬場外。其中,生產區按照生物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種公豬舍、後備舍、配懷舍、妊娠舍、產房、保育舍、育肥舍。
豬場各功能區域按照所在地的常年主導風向合理布局,將生物安全等級高的區域安排在上風向,生物安全等級低的區域安排在下風向。不同區域之間有明顯的物理界限,每個區域都有相應的生物安全措施,實行嚴格的生物安全分區管理。
(4) 豬場生物安全布局
生物安全措施到位的豬場應設置三道實體圍牆:豬場外圍牆、生活區內圍牆和生產區圍牆。外圍牆與生活區內圍牆之間是豬場的外部生活區和辦公區,生活區內圍牆和生產區圍牆之間是豬場的內部生活區,生產區圍牆以內是豬場生產區。
2. 豬場重要生物安全設施
(1) 豬場圍牆
豬場外圍牆是豬場抵禦非洲豬瘟的第一道防線,防控非洲豬瘟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把非洲豬瘟病毒連同受感染的豬以及受汙染的所有人、物、車等一起阻擋在豬場外。豬場建設的三道圍牆需是實心圍牆,牆體嚴密,沒有排水管等任何漏洞。圍牆要有一定的高度,至少2米高,原則上越高越好。
豬場圍牆上的各類大門需要是實心大門,圍牆與大門之間連接緊密,能夠有效阻止非洲豬瘟病毒經物理途徑進入豬場。豬場圍牆及各類大門應該表面光滑,便於洗消。在豬場外圍牆和大門的顯著位置張貼「禁止入內」的警示標誌。
豬場外圍牆,應該埋入地下0.5米,與地面有堅實的接觸,以便把野豬等阻擋在外。豬場外圍牆周邊鋪設石子防鼠帶。防鼠帶是用直徑小於19毫米的小滑石或碎石子鋪成,寬度為25-30釐米、厚度為15-20釐米。防鼠帶可以保護牆腳裸露的土壤不被鼠類打洞營巢,同時也便於檢查鼠情、放置毒餌和捕鼠器等。豬場外圍牆周圍,應該鋪設寬度在1米以上的水泥道路,並且定期消毒、巡查。建議有條件的豬場都要沿豬場外圍牆安裝監控,定期查看。定期清除圍牆牆腳的雜草、藤蔓植物等。不要沿牆腳堆放物品。
(2) 車輛洗消設施
被非洲豬瘟病毒汙染的車輛的流動,是造成非洲豬瘟疫情蔓延最重要的原因。做好車輛洗消工作,對於豬場防控非洲豬瘟至關重要。
車輛洗消最基本的要求是經過兩級洗消:一是車輛洗消中心;二是豬場大門的車輛消毒通道和車輛消毒池。目前,大型集團公司多做車輛三級洗消設計。
車輛洗消點的選址及功能:在距離豬場3-5公裡處設立車輛第一級洗消點,對車輛內外進行一般清洗;在距離豬場1-3公裡處設立車輛第二級洗消點,即車輛洗消中心,對車輛進行洗消及烘乾,對人員進行洗消,並經非洲豬瘟病毒檢測合格;在豬場大門口設立車輛第三級洗消點,設置車輛消毒通道和車輛消毒池,對車輛進行第三次洗消。其中,車輛二級洗消點即車輛洗消中心最為重要,車輛和人員都要經過清洗、消毒、檢測。
車輛洗消中心
車輛在車輛洗消中心進行外表、底盤、輪胎、車廂、駕駛室的徹底清掃、清洗、消毒、烘乾、檢測,駕駛員及隨車人員進行沐浴、更衣、換鞋、消毒、檢測。
車輛洗消中心包括以下幾個功能區:圍牆或者柵欄、入口大門、車輛清掃區、車輛洗消區、車輛烘乾區、車輛烘乾後停放區、人員洗消區、檢測室、出口大門。在車輛洗消中心的設計布局及日常管理上,一定要保證進入洗消中心的車輛和人員從髒區向淨區單向流動,以確保洗消過程完整、有效。車輛洗消中心的工作流程是:預約登記車輛駛入車輛清掃車輛及人員洗消車輛烘乾檢驗合格車輛放行。車輛洗消的流程是:駕駛室洗消預衝洗泡沫消毒劑噴灑精衝洗風乾噴霧消毒烘乾。
車輛洗消區、車輛烘乾區、人員洗消區,是車輛洗消中心的核心區域。在硬體設施建設上,車輛洗消區可分為全自動洗消系統、半自動洗消系統、人工洗消三種類型。為保證車輛洗消效果,建議有條件的豬場使用全自動洗消系統。
全自動洗消系統主要包括高壓底盤洗消系統、往復式龍門洗消系統、往復式自動風乾系統、龍門式高壓風刀。高壓底盤洗消系統配置有高壓衝洗噴嘴、消毒劑泡沫噴嘴、消毒劑消毒霧化噴嘴,主要對車輛底盤和輪胎進行洗消;往復式龍門洗消系統也配置有高壓衝洗噴嘴、消毒劑泡沫噴嘴、消毒劑消毒霧化噴嘴,主要是針對除底盤以外的車輛外表進行洗消;往復式自動風乾系統,有多個高速風機,從車頭到車尾來回移動,對車體進行風乾;龍門式高壓風刀位於車輛洗消區與車輛烘乾區之間,主要是對車輛外表進行一過性吹乾。全自動洗消系統,也需要配備人工使用的高壓熱水槍、消毒劑泡沫噴灑槍、消毒劑霧化噴灑槍、手持吹水機,主要是對車輛駕駛室和車廂內部進行洗消。
車輛烘乾區(即烘乾房),兩側各設置1臺循環加熱系統,對空氣進行加熱。烘乾房底部設置2臺底部送風風機,每臺功率4kw,將烘乾房頂部的熱空氣通過預置管道輸送至底盤分流器(一拖8,共16個分流器),通過分流器由下向上均勻擴散熱風,對車輛底盤及外表進行烘乾。
車廂內部可以放置20kw可攜式電加熱系統,將車廂內部溫度升至70℃;或者用耐熱軟管連接送風機風管,直接將熱風吹進車廂內,進行烘乾除菌。烘乾房內設置自動排溼機,當環境溼度達到設定的標準時,自動進行排溼,以保證烘乾效果。車輛烘乾非常重要,如果豬場條件有限,首選建設車輛烘乾區,再考慮建立車輛洗消區。
人員洗消區包括值班室、工具房、衛生間、更衣室、淋浴間、換衣室、鞋底消毒池、休息室。人員洗消區的設計和布局與豬場人員洗消室要求一致。
豬場大門的車輛消毒通道和車輛消毒池
車輛在豬場大門口進行最後一次洗消。車輛消毒通道對車輛的外表和底盤進行噴霧消毒,車輛消毒池對車輛的輪胎進行浸泡消毒,人員不下車。車輛消毒通道可以採用靜態360°車輛消毒系統,也可以人工噴灑消毒劑。車輛消毒池的尺寸要根據車輛寬窄、底盤高矮、輪胎周長等設計,並在上方建立遮雨棚,也可以在兩邊設置空中通道,便於人工對車輛外表噴灑消毒劑。
(3) 人員洗消隔離設施
人員流動是非洲豬瘟病毒進入豬場的又一個重要途徑。因此,豬場必須建有人員洗消室、人員隔離宿舍,人員進入豬場要嚴格執行人員洗消和隔離的生物安全管理規定。
人員洗消室
可靠的人員生物安全管控實行的是人員三級洗消管理制度。在跨越豬場第一道外圍牆、跨越豬場生活區內圍牆以及生產區圍牆的位置,都需要設立人員洗消室。人員洗消室跨豬場圍牆而建,設有入口、出口兩扇門,入口門位於圍牆外,出口門位於圍牆內,是人員進入圍牆的唯一通道。
人員洗消室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入口、換鞋區、衛生間、更衣室、淋浴間、換衣室、換鞋區、鞋底消毒池、出口、外工具房、內工具房,有條件的豬場可設置雙飛消毒傳遞窗。
人員洗消室的設計與布局有以下幾點要求:一是,髒區、灰區、淨區劃分明顯,不同區域之間有相應的起物理隔離作用的隔離凳:二是,單向流動,只有通過淋浴間才能進入淨區換衣室;三是,要考慮整個人員洗消室的舒適性與人性化,提供適宜的溫度、乾淨的環境、優質的淋浴用品;四是,保證充足的沐浴時間,可以將淋浴間的門設置智能定時開關功能,髒區的門關閉後自動開始10-15分鐘倒計時,倒計時結束,淨區的門才能開啟。
人員隔離宿舍
人員隔離宿舍是人員洗消室的配套設施。經過人員洗消室洗消的人員進入豬場後,首先進入人員隔離宿舍,隔離48-72小時(也可以在場區外的隔離點隔離48小時,然後由專車送至場區,經人員洗消進場後,在場內人員隔離宿舍再隔離24小時),隔離期間的生活起居、洗漱用餐、娛樂健身均需在隔離宿舍內進行,不得離開人員隔離宿舍房間,以便將在豬場外吃入的有可能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食物徹底排出體外。
人員隔離宿舍的位置相對獨立,房間內生活設施齊備、基本生活用品齊全且能滿足72小時隔離期間使用,安排人員每天按時送飯菜、收餐餘。人員隔離宿舍的工作人員要確保隔離宿舍內的環境、設施及生活用品均經過徹底洗消。在被隔離人員隔離期間,工作人員不要進入隔離宿舍清潔打掃;等人員隔離完畢,離開隔離宿舍以後,工作人員再進入隔離宿舍進行徹底洗消。
進豬舍前的人員洗消室
進豬舍前的人員洗消室位於豬場生產區裡面、豬舍的入口處。已進入生產區的工作人員,在進入自己專管的豬舍前,應該徹底洗手、換工作服、換靴子、鞋底消毒。在豬場生產區內的工作人員不可以串舍,人員定舍定崗,工具專舍專用。
進豬舍前人員洗消室的設計與布局有以下幾點要求:一是,分區明顯,不同區域之間有相應的起物理隔離作用的隔離凳:二是,人員單向流動,只有通過洗手區(灰區)才能進入換衣鞋區(淨區),人員全程不能逆方向行走;三是,每個區域的地面均設有地漏,以便分區域進行環境洗消;四是,要考慮整個人員洗消室的舒適性與人性化,提供適宜的室溫和水溫、乾淨的環境、優質的洗手用品(洗手液、擦手紙、護手霜)、便捷的設施(廢紙簍)等;五是,安裝監控,監督洗消流程。
(4) 物資洗消傳送設施
物資流動是非洲豬瘟病毒進入豬場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所有物資在進入豬場內部生活區和生產區之前都要執行嚴格的生物安全操作程序,避免將非洲豬瘟病毒帶入豬場內部。需要進入豬場的物資主要分為以下幾類:生活用品、生產用品、飼料、食品。物資中轉站、物資洗消室、飼料中轉塔、食物傳遞窗是豬場物資洗消與傳送的重要生物安全設施。
物資洗消室
物資洗消室跨豬場圍牆而建,是物資進入豬場圍牆的唯一通道。設有入口、出口兩扇門,入口位於豬場圍牆外,出口位於豬場圍牆內,中間放置鏤空的氣體消毒架,以區分物資洗消室的髒區與淨區。物資洗消室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入口、鞋底消毒池、清洗池、液體消毒池、氣體消毒架、出口。
物資洗消室要求密閉性良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燻蒸消毒,也可以在置物架的上、中、下三個部位布控紫外燈進行紫外消毒,或者進行噴霧消毒,能加溫消毒的物資也可以採用加熱消毒。
物資洗消室的設計與布局有以下要求:一是,分區明顯,不同區域之間必須有嚴格的物理隔絕設施,氣體消毒架的兩端靠牆,以便將物資洗消室的淨區與髒區徹底分開;二是,單向流動,物資必須通過消毒架消毒後才能進入淨區;三是,保證洗消時間,無論是浸泡消毒,還是燻蒸消毒,都要保證足夠的消毒時間;四是,使用對工作人員安全的消毒劑和消毒工具,或對工作人員有足夠安全的防護措施。
物資中轉站
物資中轉站建在離豬場大約1-3公裡的地方,物資中轉站的作用是減少外來車輛、物資將非洲豬瘟病毒帶入豬場的風險。物資中轉站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圍牆、大門、外部車輛停靠點、物資洗消室、物資倉庫、物資中轉車停靠點、人員洗消室。
物資中轉站的圍牆同豬場圍牆的生物安全建設要求一樣,實體圍牆,牆體無孔洞,牆腳有防鼠溝及防鼠帶。物資中轉站的大門與豬場大門的生物安全建設要求一樣,要求實體大門,平時關閉,大門處設有車輛消毒池。物資中轉站外來車輛停靠點也要設置車輛消毒池。物資中轉站的物資洗消室、人員洗消室的設置與豬場的物資洗消室、人員洗消室的設置相同。物資中轉車是豬場自己的車輛。物資中轉車在物資中轉站裝上已經消毒好的物資,行駛到豬場卸載物資。卸載的物資根據豬場的需要,經過相應的生物安全處理後,進入豬場的各區域使用。外部車輛是外來運送物資的車輛或者豬場自己負責外部採購的車輛。外部車輛停靠在物資中轉站圍牆外的物資消毒室的入口處,將外來物資卸入物資消毒室洗消。
飼料中轉塔
飼料是豬場用量最大的物資,但飼料在加工、運輸及轉移的過程中,原料、飼料外包裝、飼料車都容易將非洲豬瘟病毒帶入豬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從經檢驗合格的正規飼料廠家購買飼料,以保證原料和飼料本身沒有被非洲豬瘟病毒汙染;二是在豬場內部使用飼料中轉塔,這個重要的生物安全設施可以大大降低飼料運輸過程中傳播非洲豬瘟病毒的風險。
飼料中轉塔集中建在豬場外圍牆內側,料車經過洗消後,停靠在豬場外圍牆外側豬場指定的打料車停靠處,直接將飼料打入飼料中轉塔中。然後,再將飼料按配比需要打入到豬場生產區內各豬舍旁的料塔中。
飼料中轉塔的設計與布局有以下要求:一是,密閉性好,飼料中轉塔及傳輸管路密閉,防止飼料變質,防鼠、鳥、蟲、蟻;二是,飼料中轉塔及傳輸管路的材料無毒、無汙染、耐高溫、耐腐蝕、內壁光滑、卸料無殘留,材料透光或有透明窗設計,便於觀察飼料中轉塔內的飼料儲量;三是,飼料中轉塔的容量要適中,既要保證飼料在進場後先儲存一段時間再使用,又要保證飼料能夠在其保質期內發生黴變之前使用完畢;四是,飼料中轉塔頂上應加頂,防止高溫曝曬。
沒有建立飼料中轉塔的豬場,袋裝飼料需要先在物資中轉站進行外包裝洗消,經非洲豬瘟病毒檢測合格後,才可以用豬場中轉車輛運輸到豬場,然後再次在物資洗消室洗消進行外包裝洗消,用豬場內飼料專用轉運車運送到各豬舍使用。運輸的過程中,車輛、人員、路線、操作流程上,都要嚴格遵守豬場生物安全管理規定。
料槽與水槽
料槽與水槽,不能使用通槽,建議改成每個豬欄設置單獨的料槽、水槽(水碗)或者飲水系統。
食物傳遞窗
為減少食物原材料傳遞非洲豬瘟病毒的風險,在豬場生產區內不設廚房。生產區工作人員的一日三餐由豬場內部生活區的廚房烹煮,通過設置於豬場生產區圍牆上的食物傳遞窗傳遞,生產區人員在食堂用餐後,將餐具和餐餘通過食物傳遞窗傳遞迴內部生活區。
食物傳遞窗由箱體、高溫消毒設施、雙開門組成。食物傳遞窗的要求:一是,內部材料表面平整光潔,轉角為拐角設計,便於清理消毒;二是,雙門互為連鎖,不能同時打開,設有電子或機械連鎖裝置,有效阻止交叉汙染;三是,定時高溫消毒,有定時定溫消毒程序,並且與開門裝置相關聯,不進行完有效的消毒程序不開門。
(5) 豬只洗消隔離轉移設施
進豬臺
對育肥豬場而言,全進全出或者套養都可以,但全進全出是生物安全級別比較高的飼養方式,建議有條件的育肥豬場採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無論哪種方式,都建議豬場在引進保育豬時,通過使用進豬臺來保證進豬環節的生物安全。
進豬臺包括:進豬口、進豬通道、進豬緩衝舍。進豬口位於豬場最外層圍牆上;進豬通道是一條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以液壓升降、伸縮的通道;進豬通道的固定端固定在進豬緩衝舍上,可升降、伸縮的一端正對進豬口。進豬臺要求設計合理,便於清洗消毒。
隔離場
對種豬場或者自繁自養場而言,外部引種是生物安全的重要風險點之一,隔離場是豬場外部引種的重要生物安全設施。建隔離場的目的是將新進種豬在離生產區較遠的地方飼養一段時間,進行隔離和馴化。隔離是為了監測新進種豬的健康情況,避免將外來病原帶入生產區;馴化是讓新進種豬逐步適應本場的微生物環境。
隔離場要求建在本場生產區的下風向,距離生產區至少500米的地方。隔離場要配備單獨的工作人員,隔離場的人員、設備、廚房、宿舍等不能與生產區混用。隔離場內可建幾棟隔離豬舍,每棟隔離舍採取全進全出制;為防止新進種豬隔離和馴化的時間比較長,建議隔離場內建立獨立的妊娠飼養區。
出豬臺
出豬臺是生產區豬出欄的唯一出口。出豬臺包括:出豬緩衝帶、出豬口。出豬緩衝帶的一端連接豬場生產區圍牆,另一端連接出豬口;出豬口位於豬場最外層圍牆上,直接連接場外中轉車輛。出豬口與豬場生產區圍牆上的豬只入口需要錯開位置建設,不能直對。此外,建議有條件的豬場在離出豬臺一定距離的下風向,設置另外一個病死豬專用出豬臺,專門供病死豬出豬場使用。出豬臺要求設計合理,便於清洗消毒。
出豬中轉站
建設出豬中轉站,可以徹底杜絕外來運豬車輛接觸豬場的機會,極顯著降低豬場出豬環節的生物安全風險。出豬中轉站建在距離豬場大約1-3公裡的地方,豬場用自己的中轉車輛將豬只運到出豬中轉站,通過轉豬臺將豬轉運到買豬的車輛上。
出豬中轉站由三部分組成:中轉車停靠點、轉豬臺、外來購豬車停靠點。中轉車是豬場自己的車輛,在豬場外牆的出豬口處裝上預售的豬只,行駛到出豬中轉站,停靠在出豬中轉站的淨區,車廂開口與轉豬臺的淨端相連。轉豬臺是連接中轉車與外部購豬車輛的裝置,轉豬臺可以是實體豬臺加升降豬臺組合而成,也可以是移動式的升降豬臺。移動式的升降豬臺應有輪子和固定腳。轉豬臺的左右兩側均設有出口,一側為淨端出口,對接豬場自己的中轉車;另一側為髒端出口,對接外來購豬車。轉豬臺的兩側均設有隔離柵欄,以便將中轉車與外來購豬車的人員、車輛、物品、行駛道路徹底分隔開。轉豬臺有一定的面積,可以容納一定數量的豬只和趕豬的工作人員。外來購豬車是前來買豬的客戶車輛,行駛到出豬中轉站,停靠在出豬中轉站的髒區,車廂開口與轉豬臺的髒端相連。
豬舍連接
在非洲豬瘟疫情下,豬舍與豬舍之間的連接(例如,配懷舍與產房之間、產房與保育舍之間、保育舍與育肥舍之間)應該考慮成豬舍的一部分,設置有效的物理隔離(例如,設置可封閉的通道)將豬場生產區內部進行有效分區,降低病原在豬場內的傳播風險。
豬欄連接
豬欄與豬欄之間使用柵欄有利於橫向通風。但是,柵欄不能有效將病毒在欄與欄之間隔離;對於上進風的豬舍,豬欄與豬欄之間建議改用實體隔板。
(6) 弱豬、異常豬、病死豬處理設施
隨時觀察豬只健康情況,發現有異常時及時處理。如果懷疑或已確診豬只得了傳染病,且沒有繼續飼養價值的,建議直接作為病死豬處理;如果得了非傳染病的豬,有治療價值的,轉移到同舍內的異常豬隔離圈治療及飼養;如果只是生存能力較弱的豬,轉移到同舍內的弱豬護理圈單獨護理。不建議豬場在生產區設立病豬隔離舍,因為病豬隔離舍就像一個病原庫,稍有不慎危及全場,得不償失。
弱豬護理圈
弱豬不是生病的豬,弱豬是指在整個豬群中活力相對較弱、競爭力相對較差的豬。建議每棟豬舍在環境較好的區域(例如,上風區或者中部),設有單獨的弱豬護理圈,把這部分弱豬與其他強勢豬群隔離開,單獨一個圈飼養,給予更多的人為護理,減少經濟損失。弱豬護理圈兩側的豬欄連接最好採用實體隔板,或者在弱豬護理圈兩側留有空欄,進行物理隔離,使得弱豬護理圈的周圍環境相對單一。弱豬護理圈裡的飼養密度可以比其他正常圈稍微小一些,以利於弱豬生長。
異常豬隔離圈
異常豬是指確定生病,但得的不是傳染病,只是個別少量的豬發病,有治療價值的豬。建議每棟豬舍在下風口(負壓風機的近端或者正壓風機的遠端)或者在靠近髒區的一端設立異常豬隔離圈。在異常豬隔離圈中經過治療康復的豬只,由於仍存在遇應激再次發病和排毒的風險,所以不建議轉回原來的圈舍或者普通的育肥圈混群,建議康復後一直相對獨立飼養,直至出欄。
病死豬處理設施
對於異常死亡或者確定得了傳染病(例如,非洲豬瘟)的豬只,會威脅到其他豬的健康,應立即按照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為了保障大環境的安全,建議有條件的豬場在生產區下風向的一個角落,建立自己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中心,以便及時處理本場的病死豬,應建實體圍牆將豬場無害化處理中心完全隔離,豬場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方式建議採用焚燒法或高溫生物發酵法;需要將病死豬送到無害化處理場進行集中處理的豬場,建立一個本豬場專用的無害化處理移交點。
A. 焚燒法
焚燒法是最為徹底有效的無害化處理方法。焚燒法可視情況對病死豬和相關動物產品進行破碎等預處理,然後投至焚燒爐本體燃燒室,經充分氧化、熱解,產生的高溫煙氣進入二次燃燒室繼續燃燒,產生的爐渣經出渣機排出。燃燒室溫度應≥850℃。燃燒所產生的煙氣從最後的助燃空氣噴射口或燃燒器出口到換熱面或煙道冷風引射口之間的停留時間應≥2秒。焚燒爐出口煙氣中氧含量應為6-10%(幹氣)。二次燃燒室出口煙氣經餘熱利用系統、煙氣淨化系統處理,達到GB16297要求後排放。焚燒爐渣與除塵設備收集的焚燒飛灰應分別收集、貯存和運輸。焚燒爐渣按一般固體廢物處理或作資源化利用;焚燒飛灰和其他尾氣淨化裝置收集的固體廢物需按GB5085.3要求作危險廢物鑑定,如屬於危險廢物,則按GB18484和GB18597要求處理。焚燒法操作時需要注意:嚴格控制焚燒進料頻率和重量,使病死豬和相關動物產品能夠充分與空氣接觸,保證完全燃燒;燃燒室內應保持負壓狀態,避免焚燒過程中發生煙氣洩露;二次燃燒室頂部設緊急排放煙囪,應急時開啟;有煙氣淨化系統,包括急冷塔、引風機等設施。
B. 高溫生物發酵法
高溫生物發酵法採用高溫生物降解技術處理病死豬,將病死豬攜帶的病原殺死,將屍體轉化成有機肥組份。高溫生物發酵法的優點是:處理過程無廢水、廢油、廢氣排放,對環境影響小;處理工藝簡單,用水量少,動物油脂混合在處理物中;通過在物料中添加生物降解菌種及輔料進行發酵降解,處理後的產物可以作為有機肥組分;整個處理的過程自動控制,不產生二次汙染。豬場可根據自身規模購置適宜規格的專用高溫生物發酵設備。
高溫生物發酵法的操作過程是:將病死豬添加到可密閉的料槽內,動刀轉動,在動刀和定刀的共同作用下,將病死豬進行切割、粉碎。在切割粉碎的過程中,由加熱管加熱導熱油(設定油溫150℃),對病死豬進行高溫滅菌,同時添加生物降解菌種和輔料(粗糠粉或植物秸稈)發酵降解。通過分切、絞碎、發酵、殺菌、乾燥五道工序,進行全自動化的處理,及時高效分解病死豬和相關動物產品,處理後的產物為較為乾燥疏鬆的有機肥組份。對有機肥組份進行二次發酵,有效分解油脂和蛋白質。
高溫生物發酵法的處理過程環保。整個處理過程無煙、無臭、無廢水、無廢油,實現病死豬和相關動物產品的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C. 無害化處理移交點
需將病死豬轉運到無害化集中處理場集中處理的豬場,應在離場區500米以上的地方建立一個本豬場專用的無害化處理移交點。無害化處理移交點的作用是阻斷外來車輛、人員與豬場內部的車輛、人員接觸。
無害化處理移交點的使用流程是:首先,豬場將病死豬嚴密包裹後,由專人、專車、走專用道路運送至本豬場專用的無害化處理移交點,沿途不得撒漏,並且不能與外來無害化處理車輛和人員接觸;然後,無害化處理場的車輛或者其他外部車輛,來到無害化處理移交點將病死豬收走。如果病死豬不能被及時收走,應將病死豬暫存在冷凍櫃中。
(7) 糞汙處理設施
糞汙處理的方式有多種,建議豬場採用乾濕分離的方式,對固體糞便、液態糞水分別進行無害化處理。固體糞便宜採用好氧堆肥技術進行無害化處理,首先使用機械清糞機收集幹糞,然後將幹糞送到異位發酵床,處理成有機肥再次利用;液態糞水宜採用厭氧發酵進行無害化處理,規模豬場可通過建設沼氣工程或厭氧發酵池密閉貯存處理,對於非規模豬場可以使用蓄糞池和田頭調節池貯存尿液實現無害化處理。糞肥外運時,需要用本場車輛運到場外一定距離後再交接給外場車輛,本場車輛經過徹底洗消後再回場,不要讓外場車輛、人員進場或靠近豬場。
(8) 防鳥鼠蚊蠅設施
鳥類、鼠類的爪子及糞便中容易帶有非洲豬瘟病毒,蚊、蠅、節肢動物(蚤、蝨子、蟎、蜱)也會攜帶非洲豬瘟病毒,並通過叮咬傳播病毒。因此豬場對於鳥類、鼠類、蚊蠅、節肢動物的防控也是必須的。
防鳥網
在所有能接觸到豬只的豬場開放部位,都要增設防鳥網或防蚊蠅網,例如,豬舍門窗、轉移豬只的通道等。防鳥網是一種網狀織物,材料最好能夠具有拉力強度大、抗熱、耐水、耐腐蝕、耐老化、無毒無味、廢棄物易處理等特點。如有散落在外的飼料,要及時清理乾淨,避免吸引鳥類來食;水源和飼料不要露天存放,避免被鳥類、蚊蠅汙染。豬場也可以播放一種類似哨子的聲音或者播放驅鳥音樂,來驅逐鳥類,減少鳥類對疾病的傳播。
防鼠設施
除豬場外圍牆周邊需要鋪設石子防鼠帶外,還應安裝防鼠網,並進行捕鼠滅鼠。
A. 防鼠網
對不能堵塞的孔洞,特別是暴露在地表的糞溝、表層水道、庫房和廚房的窗戶、排氣扇、通氣孔、排水孔等重要部位,都要安裝防鼠網,防止鼠類從這些地方進入。糞溝和水道的出口處橫截面也要安裝防鼠網,可安裝活動的裝有防鼠網的擋板。所有的管道和電纜通過牆壁的地方都要用水泥抹平縫隙。防鼠網一般由鍍鋅鋼絲編織而成,鋼絲的直徑不應小於1毫米,網眼為40目(網眼孔徑小於6毫米),編織牢固,硬度強,不易被老鼠咬壞,網面平整,表面鍍鋅防鏽處理,耐腐蝕,防生鏽。除防鼠網外,還需要及時清理雜草、糞料殘留、垃圾等,搞好豬場內外的環境衛生,減少鼠類生存空間。
B. 捕鼠滅鼠
對於已存在老鼠的豬場,一是使用鼠夾、粘膠板等器械捕鼠;二是通過化學藥物滅鼠,應選用比較安全、慢性、低毒的藥物(例如,敵鼠鈉、殺鼠醚、殺鼠靈等),嚴禁使用劇毒藥物滅鼠,鼠藥應投放於老鼠比較集中、隱蔽的地方,防止豬只誤食,確保人畜安全,滅鼠後要及時清理死老鼠和剩餘的毒餌料,並進行無害化處理;三是建立完善的滅鼠制度,根據豬場實際情況有效滅鼠。建議有條件的豬場可請專業的滅鼠人員指導豬場定期滅鼠,以減少飼料的浪費和疾病的傳播。
防蚊蠅設施
對於蚊蠅,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豬場及周圍的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乾燥。每天將產出的糞便及時收集處理;搞好豬舍內環境衛生,及時清理撒落的飼料;及時清除豬場周邊和豬場內的雜草和積水;集中處理汙物。
消滅蚊蠅的辦法:一是,在門窗上使用紗窗,有效阻擋蚊蠅的進入;二是,用滅蚊蠅藥物塗在有粘性的紙板上,吊在豬舍裡;三是,在豬舍內多處使用滅蚊燈滅蚊或使用畜牧專用蚊香驅蚊;四是,在蚊蠅產卵繁殖的場所投放殺蟲藥。
二、豬場常用消毒劑的選擇與使用
詳見農技耘2020年6月17日專家發布《豬場常用消毒劑使用指南》(點擊文字連結查閱)
三、豬場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 豬場內外環境生物安全管理
(1) 道路
確定豬場外的 「髒道」(外來車輛行駛的道路)和「淨道」(豬場場外中轉車輛行駛的道路),髒道與淨道儘量不要交叉。豬場場外中轉的車輛,要嚴格在淨道行駛,且原則上不得在豬場內使用;若必須進入豬場外部生活區,則必須先經過嚴格的車輛洗消、烘乾、人員洗消,並經檢驗合格後駛入;嚴禁進入內部生活區及生產區。豬場外的髒道和淨道在每次使用後,都要及時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乾燥,以保證豬場周圍環境的安全。
(2) 門崗區
門崗區是豬場生物安全工作的前沿陣地,包括豬場大門口內外、門衛室、豬場圍牆周邊。
每天清掃豬場大門口內外(包括道路、綠化帶、空閒地、消毒池)的垃圾,定期洗消路面,保持環境乾淨整潔;
門衛室每天打掃,保持四壁乾淨整潔,每天早晚各消毒1次,定期更換門口的鞋底消毒池和洗手盆裡的消毒液;
定期組織人員清理豬場周邊的溝渠,使之暢通,減少積水,清理周邊雜草以減少蚊蠅,檢查防鼠設施是否完好。
(3) 辦公區
辦公區是有可能有外來訪客的地方,一定要做好生物安全防範工作。
由專職人員每天做好辦公區室內外的清潔衛生,人員下班後及時做好室內、樓道、過道的環境消毒;
清潔人員對辦公區域內外來人員易接觸到的用具及時清洗、消毒;
辦公區定期大掃除,及時清理區域內的溝渠、積水窪地,以減少蚊蠅及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及時分類處理辦公區的垃圾。
(4) 外部生活區
廚房:每天做完飯後要清掃地面,並保持地面乾燥;清理牆面,減少油汙;及時清理廚房垃圾,減少老鼠、蟑螂、蚊蠅等;
食堂:每天用餐後及時清洗餐桌、地面油漬,使用專用消毒水消毒,及時清理剩餘飯菜;
員工宿舍:員工每天在員工宿舍裡休息時都要進行沐浴、更衣,注意自身清潔;員工上班後,由專職保潔人員清掃員工宿舍的樓梯、過道、房間,清洗髒衣物,並做好自身及環境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汙染;
定期進行外部生活區環境大掃除,及時清理溝渠、積水窪地,以減少蚊蠅及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外部生活區垃圾:按照各類垃圾的生物安全管理規定,及時分類處理。
(5) 生產區
定期清理豬舍外圍的溝渠,不能留有糞尿,保持暢通,以減少蚊蠅及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每天清掃豬舍內外的地面,清除撒落的飼料等;
每天做好場內生產垃圾的清理及處置,減少交叉感染;
定期清除雜草,及時清理廢舊設備和工具,以便消毒時不留死角,使消毒更徹底,也減少小動物的藏身場所。
(6) 衣物及工具
衣服
豬場應備有充足的工作服,工作人員每人配備2-3套當季工作服交替使用。安排專人洗消工作服;換下來的髒工作服需要在消毒液中浸泡30分鐘以上,有條件的豬場建議在洗消衣物的工具房內配備烘乾設備和紫外消毒設施,以便對衣物進行烘乾和紫外消毒。豬場不同區域工作人員的工作服最好用顏色加以區分,不可以混穿(裝豬臺的銷售人員尤其要注意):當豬場工作人員在進豬、出豬後,或者處理過疑似疫情或病死豬時,要立即更換工作服,並進行人員洗消及衣物洗消。
鞋
在豬場不同的區域,配備不同顏色或者樣式的工作鞋,加以區分;嚴禁混穿。每天下班前,徹底清洗鞋上的汙物,尤其是被踩在鞋底的糞汙,洗消後底部朝上放在鞋架上晾乾備用。
手套
正確使用手套可以有效減少病原的傳播。可以使用一次性手套,也可以使用徹底消毒後的乳膠手套。手套應該經常更換,特別注意在不同窩間操作時要及時更換手套。
日常工具
日常工具要專舍專用,嚴禁串舍使用;如果有料車,每天要清空料車,防止殘餘飼料發黴;料車走淨道,糞車走汙道,不要有交叉;維修工具在進入不同豬舍的前後都要進行嚴格的洗消,以免傳播病原。
2. 豬舍日常生物安全管理細節
豬場生產區內的工作人員不可以串舍,人員定舍定崗,工具專舍專用。各豬舍工作人員的衣服、靴子、口罩、手套、工具的顏色不同,以便嚴格區分。不同豬舍的具體生物安全管理細節如下:
(1) 進豬緩衝舍
進豬緩衝舍在使用前要進行徹底洗消,並至少空舍1周;進豬緩衝舍在使用後也要及時洗消、晾乾,備用。
(2) 配懷舍、妊娠舍
每日檢查飼餵設備衛生,打掃欄舍內環境衛生,觀察豬群健康情況、採食表現等,異常豬及時隔離並給予治療。
(3) 產房
產房儘可能採取全進全出制,產床使用前要進行徹底洗消,並空欄1-2周;嚴格遵守洗豬和斷奶程序,待產母豬上產床前要進行洗澡、消毒,然後再進入產床;及時處理每天的垃圾、胎衣、死胎、木乃伊、病死仔豬;做好對異常母豬和仔豬的護理和治療工作,每天觀察每頭母豬和仔豬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並治療問題仔豬,對拉稀仔豬,發現一頭,治療一窩;每批仔豬斷奶轉舍後,要對產房的所有設備進行徹底洗消;工作人員儘量避免上產床,抓仔豬時戴手套,保證每張產床固定一副手套、一副鞋套;仔豬斷臍、剪牙、斷尾時,要選用合適的消毒劑對傷口及時進行消毒處理。此外,在產房內進行窩間寄養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病菌很容易傳給沒有足夠母源抗體保護的易感仔豬,應儘量避免。
(4) 保育舍、育肥舍
豬只儘量採取全進全出制,儘可能減少人員的出入。保育舍和育肥舍在使用前要進行徹底的洗消,並空欄1-2周;進豬後,及時調整豬群,按強弱、大小分群,日齡差異不要太大,保持合理的密度;平時做好帶豬消毒;每天打掃豬舍衛生時要注意觀察豬只的健康情況,及早發現異常豬,並及時處理或對症治療,對懷疑有烈性傳染病的病豬要及時淘汰;及時對對有發病豬的欄舍環境、人員、衣物、工具等進行徹底洗消,尤其是鞋底帶有的分泌物、排洩物等一定要洗消乾淨。
3. 豬場日常生物安全管理
(1) 門衛管理
門衛是把守所有人員與物資進出豬場的唯一關卡,必須嚴格執行豬場規定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履行以下工作職責:
門衛全天候值守豬場大門,無人員與車輛進出時,保證豬場大門處於關閉狀態;
門衛負責所有進出豬場的車輛、人員、物資的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實與監督執行;
門衛負責監督靠近豬場的車輛在豬場大門口的洗消流程,對必須下車的駕駛員配給一次性鞋套和一次性防護服,並監督必須下車駕駛員的活動範圍(只能在車輛附近活動);
門衛提醒和監督人員做好進出豬場登記,並按要求進行人員洗澡、更衣、換鞋、鞋底消毒;
門衛必須獲得豬場生物安全負責人的許可,才可以讓外來訪客入場,做好登記,並講解入場程序,引導訪客實施人員進場生物安全流程;
門衛負責收集訪客及回場員工換下的髒衣服,並進行清洗、消毒、烘乾、摺疊,放在指定位置備用;
門衛對員工和訪客帶入的隨身物品進行檢查,嚴禁帶生鮮凍品、豬肉或肉製品(含火腿腸、培根、香腸與臘肉等)入場,對必須入場的物資拆除外包裝在物資洗消室進行嚴格的燻蒸消毒,並經檢驗合格;
門衛負責定期更換豬場大門消毒池裡的消毒液及保持水位;
門衛負責定期或根據需要隨時對豬場大門區域進行環境消毒。
(2) 車輛流動管理
車輛單向流動原則
車輛遵循從淨區到髒區的單向流動原則。在車輛生物安全管理體系中,凡是本豬場的人員、車輛和豬只等,均屬於淨區範圍;客戶的豬場、人員、車輛、豬只以及屠宰場區域等,均屬於髒區範圍。車輛只能從淨區向髒區單向流動,不可逆行;如果車輛想從髒區向淨區流動,則必須先採取相應的生物安全處理措施,例如,車輛的清洗、消毒、乾燥、隔離、檢測等,才能進入淨區。
車輛屬地管理原則
車輛在停放、使用以及消毒處理過程中,必須遵守不同體系或區域的車輛生物安全管理原則,即屬地管理原則。例如,車輛到達不同客戶豬場區域,必須按照不同客戶豬場的車輛生物安全管理要求進行停放和消毒處理。
車輛程序管理原則
車輛在用於運輸豬只、飼料、人員、物資等不同用途的過程中,停放在不同的區域,必須遵守該區域的車輛處理與管理程序。
車輛管理的禁止性原則
禁止豬場不同區域的車輛跨區域使用;禁止豬場外的車輛及駕駛員進入豬場內;禁止豬場使用木質材料的車輛,以便洗消;禁止豬場使用未經徹底清消和乾燥的車輛;禁止同車運輸不同豬場來源的豬只;禁止豬場的運輸車輛在集貿市場、活畜禽市場、屠宰場、病死豬處理場停留或停靠。
(3) 人員流動管理
外來人員管理
人員流動是豬病傳播最常見、最危險、最難以防範的途徑,加強外來人員管理是豬場生物安全錯施的關健所在。養豬場應儘可能謝絕參觀訪問,嚴格控制外來人員進入生產區。
外來人員,分為必要來訪者和非必要來訪者。必要來訪者是指具有職能要求的能夠進入生活區或生產區的外來人員,主要包括監管機構的政府官員、獸醫顧問、服務人員、設備維護基建人員以及後端處理人員等;非必要來訪者是指沒有職能要求的外來人員,包括供應商、參觀者、家屬、朋友、保險人員、豬販、司機等。豬場應該儘量限制非必要來訪者的進入,如有需要進入生產區的外來人員,應至少提前72小時向豬場提交申請,豬場生物安全負責人對訪客進行風險評估,批准訪問或拒絕訪問。所有訪客必須嚴格按照豬場規定的生物安全流程進場。
內部人員管理
基於豬場生物安全體系的建立,建議豬場增加負責整個豬場生物安全的專門崗位——生物安全部長或生物安全組長,負責整個豬場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並且,按豬場的不同功能區域設置不同的區域生物安全小組長,負責豬場具體某個區域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豬場生物安全部長或生物安全組長應直接向豬場總經理匯報,也可以由總經理兼任或者由豬場總獸醫師兼任;各生物安全小組長,可由各生產功能區負責人兼任,並向生物安全部長(或組長)匯報。
必須讓豬場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在思想中引入生物安全的意識,並且貫穿到日常工作的始終,時刻嚴格按照豬場生物安全管理原則進行生產工作。所有人員在豬只轉群時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指定專門的出豬人員,出豬人員一般安排即將休假的生產區工作人員,其中一人負責在出豬臺的淨區趕豬,另一人負責在出豬臺的灰區趕豬,注意在趕豬期間只能在自己所負責的區域活動,不得跨區域流動,在本次趕豬結束後,出豬人員直接從出豬臺的髒區出豬場,進行正常休假。豬場內部其他員工(例如,辦公人員、採購人員、廚房人員、物資中轉人員等)只能在本區域流動,不可跨區域流動。
(4) 物資流動管理
外部物資
需要從豬場外進入到豬場內的物資都屬於外部物資,例如,食品、疫苗及獸藥、飼料、快遞、五金、防護用品、耗材等。外部物資都需要先運到物資中轉站,在物資洗消室徹底洗消,經非洲豬瘟病毒檢測合格後,方可用豬場自己的物資中轉車輛送到豬場。再根據豬場需要,經過規定的生物安全處理程序後,分配到豬場的不同區域使用。
內部物資
進入生產區的飯菜必須是由本場內部生活區廚房提供的熟食,生的食材或外帶食品禁止進入生產區。進入生產區的飯菜只能通過食物傳遞窗進入,用餐後的餐餘和餐具也經食物傳遞窗消毒後傳送至內部生活區處置。
生產工具、易耗品、防護品以豬舍或者生產區為單位儲存及使用,嚴禁在不同豬舍之間交叉使用。生產工具每天使用後,及時清洗消毒,放在本豬舍指定的地點,晾乾備用。易耗品和廢棄物置於本豬舍專用的垃圾桶內。生產區工人日常使用的防護服、手套、靴子、護目鏡、毛巾等防護品,每天使用後都要進行更換,及時清洗消毒,晾乾後放到指定位置備用。生產區使用的精液保溫箱、疫苗保溫箱等防護品,每次使用後要及時進行清洗消毒,晾乾後放到指定位置備用。
疫苗、藥品、醫療器械從生產區物資儲藏室按豬舍領出後,只能本豬舍使用,嚴禁交叉使用。醫療器械,如針頭、注射器、輸液管等,要求每頭豬使用一套,杜絕在不同豬之間交叉使用醫療器械。如非一次性醫療器械,在使用前按照相關產品的消毒要求進行消毒;建議豬場使用一次性醫療器械,使用前要檢查一次性醫療器械的包裝是否完好無損。使用後的廢棄疫苗瓶、藥品包裝、一次性醫療器械,要放入指定的醫療廢棄物垃圾桶中,集中處理;使用後的非一次性醫療器械,要及時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烘乾後放到指定地點備用。
不能做到每棟豬舍獨有的可移動儀器設備,例如,背膘儀等電子產品,在一棟豬舍使用完畢,進入下一棟豬舍使用之前,一定要進行徹底的消毒;最好能在消毒後放置24小時以上,再轉入下一個豬舍使用。電子產品臭氧燻蒸30分鐘後,用75%的酒精擦拭;其他設備噴霧消毒30分鐘後使用。生產區的車輛按照內部車輛生物安全規定操作。
(5) 豬只流動管理
外部引種
首先,對引進種豬進行疫病調查,確定種源的健康狀況良好,無重大傳染病且生產性能良好。在引種的過程中,種豬經過長途運輸,且進入一個新的環境,由於應激較大,一些病原微生物對豬群的影響就會表現出來;此外,新進種豬對新豬場內的微生物環境也需要提前適應。所以,需要先對新引進的種豬進行嚴格的隔離與馴化。
內部豬流
內部豬群流動要求單向流動,同一豬場豬群只能從生物安全等級高的區域向生物安全等級低的區域流動。單向流動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將病原帶入上一級或者更易感的豬群。
出豬
出豬臺、自己豬場的中轉車,在出豬前,需要提前清洗、消毒、烘乾或者晾乾;使用後要及時清理,並清洗、消毒、晾乾備用。將豬趕上出豬臺後,進入出豬臺灰區的豬嚴禁掉頭再回到淨區。
(6) 免疫操作管理
為了給豬只安全地進行免疫操作,應注意:
免疫接種前要對鑷子、針頭等非一次性器材進行清洗和消毒,準備好足夠的一次性注射器、酒精棉球、免疫接種記錄本、筆等。
每隻豬使用一支針頭或一個一次性注射器,嚴禁同一支針頭或同一個一次性注射器免疫多頭豬。
如發現從注射針孔處溢出疫苗或流血,要及時補註,注意補註時要更換針頭或使用新的一次性注射器吸取疫苗及補註。
注射前用酒精棉球對注射部位進行消毒,降低病原經針孔傳播的風險。
用過的非一次性器械拆開,用清水洗淨,煮沸消毒15-20分鐘,晾乾備用;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經消毒處理後,作為醫療廢棄物處理。
在產房或保育舍免疫豬只的工作人員,儘量不要上產床或欄舍地板,儘量減少人為汙染仔豬和母豬欄舍的機會。可兩人配合操作,使用鉤子或抓豬器輔助抓取仔豬,抓豬人員均需戴手套、穿鞋套,且保證對每張產床操作時,每名工作人員固定使用一副手套、一副鞋套。
(7) 配種管理
外購精液的生物安全管理
對於需要外購精液的豬場,每次外購精液前,均需要由供精方提供所用公豬的健康情況表和精液相關病原檢測報告,以保證供精公豬健康,所採精液的相關病原檢測結果為陰性。運送精液車輛按照「場外運輸物資車輛管理」要求進行洗消後,將精液送至物資中轉站,在物資中轉站的物資洗消室裡對精液的外包裝進行徹底洗消,經非洲豬瘟病毒抗原檢測合格後,用本場的中轉車輛,按照豬場指定路線運送到豬場;經過豬場的物資洗消室對保溫箱的外表再次進行洗消,經非洲豬瘟病毒抗原檢驗合格後,進入生產區的精液處理室妥善保存,或者直接送到配懷舍使用。
內部採精的生物安全管理
對於採用本場種公豬精液供精的豬場,為防止在採精過程中有汙物掉落到採精杯裡,應該採取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施:在種公豬進入採精室前,需要確保採精室乾淨衛生、假畜臺經過徹底的洗消及乾燥;如果種公豬體表的髒汙較多,需要提前對種公豬體表進行清洗並擦乾水漬;採精前,用清水清洗種公豬包皮口的髒物;按摩陰莖鞘,排空包皮內的積液;用一次性紙巾清潔包皮區域;種公豬射精時,需要丟棄開始和最後射出的精液,以降低病原汙染精液的概率;採精前,採精員需要提前更換好乾淨的防護服,消毒手臂,佩戴口罩,避免唾液汙染精液,佩戴雙層一次性無菌乙烯基塑膠手套,外層手套用於關門、移動公豬以及刺激陰莖,內層乾淨的手套用於採精;採精用品,例如採精杯、無菌袋、塑料杯、紗布、濾紙、精液分裝瓶、恆溫箱、運輸箱等,都需要提前徹底洗消、乾燥,且非洲豬瘟病毒抗原檢測為陰性。紗布和濾紙使用完畢,需要丟棄在採精室內的指定垃圾桶內集中處理,不可以帶進精液處理室;採精室和精液處理室建議安裝空氣過濾系統,以防止氣溶膠或者粉塵對精液造成汙染;精液處理室內建議配置超淨工作檯或者生物安全櫃,在超淨工作檯或者生物安全櫃中對採集的精液進行操作,避免汙染;精液放置到消毒處理好的保溫箱或恆溫箱後,按照指定路線配發至配懷舍使用;採精和精液處理結束後,要對採精環境、精液處理環境進行徹底洗消,並晾乾備用。
(8) 弱豬、異常豬、病死豬管理
弱豬
飼養員要隨時觀察豬只情況,發現較弱的豬,而非病豬,及時向本豬捨生產負責人及生物安全負責人匯報,立即轉移至本舍的弱豬護理圈中飼養,以減少經濟損失。在轉移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使用本舍內部專用的轉移工具,例如,手推車等;轉移工具在使用前後要在本舍指定的工具消毒間徹底洗消,並晾乾;在抓、趕弱豬時,動作輕盈,儘量減少豬只特別是弱豬的應激;弱豬進入弱豬護理圈後,飼養員給予更多的動物福利,可根據需要適當增加飼料營養或添加飼料添加物,減少應激,提高生產效率;如果將原屬於不同豬群的幾頭弱豬同期趕入同一個弱豬護理圈中,要注意觀察弱豬混群後的情況,避免豬只爭鬥引起更大的應激;弱豬體質較弱,轉入弱豬護理圈,護理一段時間後,即便生長情況好轉,也儘量避免再次混入原來的群或者其他群飼養,儘量維持現群飼養直至出欄;弱豬護理圈使用前後,要經過徹底洗消,並晾乾。
異常豬
飼養員要隨時觀察豬只情況,發現異常豬只,要第一時間向本豬捨生產負責人、獸醫及生物安全負責人匯報,並根據異常情況採集樣品送實驗室檢測。對於確診生病的豬只,根據疫病種類判斷去留。如為危害豬群的傳染病(例如,非洲豬瘟),要立即按照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並對周圍環境進行徹底洗消,對同圈、臨圈豬只進行密切觀察;如為一般疾病豬只,要轉移到同舍的異常豬隔離圈中單獨飼養,進行康復治療,減少經濟損失。轉移病豬到同舍的異常豬隔離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使用本舍內部專用的轉移工具,例如,手推車等;轉移工具在使用前後要在本舍指定的工具消毒間徹底洗消、晾乾,並對被轉運病豬所攜帶的病原進行檢測,結果應為陰性;在抓、趕病豬時,動作準確,儘量避免病豬接觸到其他健康豬只;直接將病豬趕上轉移工具,避免病豬在轉移過程中接觸舍內地面或其他環境設施;如有接觸,必須進行徹底洗消,並經特定病原檢測合格,以確保環境沒被汙染;病豬在異常豬隔離圈中治療後,如病症有所改善,也不能再次混入豬群,達到出售標準後儘快出售;如治療後病症沒有好轉,無繼續飼養價值,建議儘快作為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異常豬隔離圈在使用前後,要經過徹底的洗消、晾乾,且保證特定病原檢測結果為陰性。
病死豬無害化處理
經豬場獸醫確認為應當立即進行無害化處理的病豬或者病死豬,要立即用拉病死豬的專用車輛將需處理的豬送去進行無害化處理。在轉運過程中要注意:拖運病死豬的車輛要封閉,避免死豬的血液、排洩物、分泌物在轉運過程中散落;拖運病死豬的道路儘量不與其他道路交叉;運送人員應穿著防護服;拖運到位後,應立即對拖運病死豬的道路、工具、人員、車輛等進行徹底洗消,避免對場區造成汙染;在進行無害化處理時,需要注意防洩漏,防汙染,確保滅菌徹底;無害化處理後,應立即對無害化處理設備外部與病豬接觸過的地方、周圍環境、人員等進行清洗消毒。
建有本豬場專用的無害化處理移交點的豬場,將病死豬嚴密包裹後,由豬場專人、專車、走專用道路運送至本豬場專用的無害化處理移交點,沿途不得撒漏,並且不能與外來無害化處理車輛和人員接觸,等待無害化處理場的車輛或者其他外部車輛將病死豬收走;該豬場專車返回前,車輛和沿途道路應徹底清洗消毒,轉運人員在完成一次轉運後也應嚴格清洗消毒。外來車輛拉走病死動物後,應對該區域嚴格清洗消毒。
病死豬需要送到集中無害化處理場處理的豬場,需由本場專用車輛將病死豬轉運到場外本豬場專用的無害化處理移交點,嚴禁場外車輛、人員進入生產區拉病死豬,包括保險公司的車輛及理賠人員。病死豬需嚴密包裹,由專人、專車、走專用道路運送,沿途不得撒漏,並且不能與外來無害化處理車輛和人員接觸。該專車返回前,車輛和沿途道路應徹底清洗消毒,轉運人員在完成一次轉運後也應嚴格清洗消毒。外來車輛拉走病死動物後,應對該區域嚴格清洗消毒。不能及時收集時,可將病死豬暫存在冷凍櫃中。
非必要情況儘量不要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如需解剖,需在指定地點,並避免病豬解剖物汙染環境,解剖後應立即對接觸的人員、場地、工具等進行徹底洗消,對剖檢屍體進行無害化處理。
(9) 汙物處理
豬場垃圾分為生活垃圾和生產垃圾。豬場生活垃圾分為四類: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豬場生產垃圾主要是醫療廢物(包括醫療廢液)、糞汙、汙水等。應該分開收集,分類處置,及時處理。
汙物管理原則
豬場汙物管理應遵循以下生物安全管理原則:在汙物處理過程中,防止豬場各區域交叉汙染;豬場各區域有明顯的汙物存放地標識,汙物只能在各區域指定的地點存放;各類汙物有指定的運輸路線,避免道路交叉;各類汙物有明確的運輸人員、運輸車輛、處理地點、處理程序、處理人員,不能混用;汙物處理管理制度規定有明確的汙物處理時間和處理程序,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規定對汙物進行及時處理,防止汙物滋生蚊蠅;汙物堆放處要注意蓋好垃圾桶蓋,防止鳥類或動物接觸,以免汙染環境;做好豬場及其附近區域的雨汙分離,嚴防洪水衝散汙物和豬糞,或洪水倒灌汙染豬場。
生活垃圾管理
豬場生活垃圾按照垃圾分類原則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豬場在辦公區、外部生活區、內部生活區分別設立這四類垃圾的垃圾桶,並在垃圾桶上註明收集類別。注意:垃圾桶上蓋注意隨時關閉,避免汙染環境;垃圾桶置於通風陰涼處,避免陽光暴曬;垃圾桶內放置大小適宜的不漏水垃圾袋;不同類別的垃圾用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和垃圾袋加以區分。分類後的垃圾,及時分類處理。
醫療廢物管理
豬場醫療廢物是指豬場獸醫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常見的豬場醫療廢物有廢棄的藥瓶、疫苗瓶、一次性無菌注射器、一次性無菌輸液器、一次性手套、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鞋套、酒精棉球、止血棉球、棉籤、拭子、注射針頭、手術刀、手術剪、止血鉗、其他生產用具、醫療廢液等。應按照國務院令第380號《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分類回收,及時處理。
糞汙管理
規模豬場的糞汙通常有兩種利用方式,一種用作肥料,另一種作為能源物質,如生產沼氣等。尿和汙水經淨化處理後作為水資源或肥料重新利用,如用於農田灌溉或魚塘施肥。無論以上哪種方式處理糞汙,都應該遵循以下生物安全管理原則:嚴禁使用新鮮糞汙在生產區施肥種菜,必須經過發酵製成有機肥才能使用,以免糞便中的病原微生物汙染生產區。每周對糞汙暫存池(場)的周圍進行2次消毒。嚴禁外來車輛靠近豬場,用豬場自己的專業吸糞車在豬場圍牆外吸取並轉移糞汙;豬場吸糞車及人員每次運輸糞汙前後,都要在豬場指定的二級洗消點進行徹底的洗消,並且按照豬場規定的路線行駛;吸糞車每次轉移糞汙後,經過的豬場附近路面需要進行徹底的消毒,以免漏糞汙染淨區。建議各豬舍的糞尿由管道輸入糞汙暫存池(場);如果需要在生產區用車輛轉運豬糞,則需要使用每棟豬舍自己的專用車輛和工具,車體密封性好,各豬舍之間運輸豬糞的道路不交叉;在糞汙暫存池(場)與豬舍之間設有清洗和消毒點,車輛和工具必須經清洗消毒後才可進入豬舍;每次運輸完畢,及時對車輛所經道路進行清洗消毒。乾濕分離後的幹糞在發酵棚經發酵製成有機肥,如發酵棚建在生產區內,則需要將發酵好的有機肥裝在密封袋裡運輸。外來購買有機肥的車輛和人員,必須嚴格執行豬場規定的生物安全流程後,方可在豬場指定的地點裝車;外來車輛裝車完成離開後,豬場及時對裝車點周圍以及50米內的道路進行清洗消毒。豬場的汙水處理場需要建立圍牆,與生產區分開管理。豬場汙水處理場進門處需要設立洗消設施,汙水處理場工作人員進出需要清洗水鞋,並踏過消毒池進行鞋底消毒。
四、豬場生物安全體系的監測
1. 採樣
唾液學的非洲豬瘟病毒檢測是實現早期淨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建議推廣使用。自然感染實驗結果顯示,非洲豬瘟自然感染情況下,唾液可以早於血液3-20天檢測出非瘟病毒,便於早期篩查。豬群一旦出現不吃料、減料、輕微發熱等疑似發病症狀,可立即採集豬的唾液或者唾液與鼻拭子混合樣檢測,有助於疫情的提早發現。如果在血液中檢測到了非洲豬瘟病毒,說明豬場很有可能已經較大面積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因此建議在無症狀豬群定期排查時使用唾液作為檢測對象。
採集的唾液樣本要求清亮、透明,不含有食物殘渣,故採樣之前的停食至關重要。原則上要求停食12小時以上,正常飲水。例如,晚上20:00吃完料開始計算停食時間,正常飲水,到第二天早上8:00即可以採集唾液樣品。含有保護液的唾液中的核酸可以採用濃集法檢測,即離心唾液,試管底部取樣。由於口腔內的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往往處於初始階段,病原核酸含量相對較低,所以對非洲豬瘟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敏感性要求較高,要求儘量能夠實現單拷貝檢測。螢光定量PCR檢測方法敏感,更合適檢測早期唾液樣本。
針對容易接觸到豬場外環境的地方,如豬場大門口、運豬臺、人員進出通道等,需要經常消毒,定期抽取環境樣本進行螢光定量PCR檢測。環境採樣前先準備採樣工具,在採樣管內添加0.5-1mL無菌生理鹽水備用,準備無菌棉籤、無菌吸管等工具;將無菌棉籤在環境固體表面擦拭,放入無菌生理鹽水中洗脫備用;取無菌吸管,吸取環境液體樣品0.1-0.2mL,滴入採樣管混勻備用。
2. 檢測方法
目前,我國非洲豬瘟病毒主要採用三類方法檢測:螢光定量PCR方法、核酸等溫擴增類和快速檢測試紙條類。
螢光定量PCR方法可以從低微含毒量樣本中擴增病毒特異性核酸片段,實現對非洲豬瘟病毒的準確檢測。該方法的優點明顯:敏感度高、特異性強,可用於環境樣本的檢測,也可多樣品混合檢測。但是同時其缺點也明顯:操作複雜、成本高,需要配備專業人士和專業設備,花費時間也比較長,單個樣本的檢測時間超過一個小時;如果操作失誤,對檢測結果影響大,同時有可能造成檢測實驗室汙染。由於螢光定量PCR檢測條件要求高,一般只鼓勵具備一定規模的豬場配置,進行日常篩查工作。農業農村部也鼓勵規模豬場、種豬場配置檢測儀器設備,自行開展非洲豬瘟檢測,提高排查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目前,市場上同類型試劑盒比較多,不同的試劑盒的靈敏度和穩定性存在一定差異,建議使用經農業農村部批准的檢測試劑盒,如青島立見診斷技術發展中心的「非洲豬瘟病毒螢光PCR檢測試劑盒」等。進口的IDEXX公司「非洲豬瘟病毒DNA實時定量PCR檢測試劑盒」、Thermo Fisher「VETMAX非洲豬瘟(ASF)qPCR檢測試劑盒」也可以選用。
核酸等溫擴增技術是一類核酸體外擴增技術,其反應過程始終維持在恆定的溫度下進行。與傳統PCR技術相比,由於不需要升溫降溫,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實現擴增,對儀器的要求大大簡化,反應時間大大縮短,更能滿足快速簡便的需求,但該方法在操作時易出現假陽性。
快速檢測試紙條操作簡單,成本低,無需配備價格昂貴的設備,但是敏感度不及螢光定量PCR,一般只適合用於發病豬全血或內臟組織等的檢測。
3. 監測制度
(1) 定期採樣檢測制度
豬場每次清洗、消毒和乾燥後,對內外環境進行多點採樣檢測,驗證洗消效果,只有豬場內外環境所有的採樣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才可以進行飼養。
(2) 定期休假制度
鼓勵員工每個月按時休假。對於全進全出的豬場,也可以在一批豬清場後,安排人員集中休假。人員休假後返場前,要嚴格按照人員進場程序進行消毒與隔離。
(3) 獎懲制度
對於在豬場生物安全體系監測工作中執行到位的員工給予獎勵;對於監測失職的員工進行懲治。
附件:
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與非洲豬瘟防控關鍵技術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