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裝滿了故事和傳說,
但又是如此平靜。
在這座有山有水有文章,
養心養性養靈魂的城市裡,
品飲雨花臺上雨花茶,
收穫的不僅是美景,
更是心情。
圖 | 蓋碗泡雨花茶
紫金山南麓是一塊風水寶地,美齡宮就坐落在明孝陵四方城東面的小紅山一帶,附近便是雨花茶茶園。1931年前後宋美齡主持在靈谷寺、梅花山、美齡宮一帶種植了300餘畝茶樹,這300多畝茶園也是以後南京名茶雨花茶的誕生地。如今,茶園依然鬱鬱蔥蔥,採茶女們在林間茶園中採茶,不時穿來陣陣笑聲。
圖 | 宋美齡茶園
不遠處就是梅花山。在全國八大賞梅勝地中,無論是按植梅的歷史、規模、數量還是品種類別,南京東郊的梅花山皆堪稱魁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梅山」。梅花山上還種植了成片的茶園,這些茶樹與梅樹間種,創造出&34;的生態環境。
爭芳鬥豔的梅花
第一梅山
目前,中山陵茶廠在周邊的茶園面積共900餘畝,均為鳩坑種和楮葉種等群體種。冬末初春之時,漫步於梅花山,四季常青的茶樹恰似綠色的地毯映襯著爭芳豔的梅花,繪成一幅優美的梅茶園林圖。茶梅間種,夜露朝霜,茶得梅之清華,其形其質,其味其香,難脫梅之影響,也使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
圖 | 茶梅共生
「雨花茶」 在傳承了我國古代綠茶的炒制工藝的基礎上,工藝更加精細。中山陵茶廠是雨花茶的誕生地,也是目前雨花茶品質最為上乘的基地之一。
圖 | 正在萎凋的茶青
回到茶廠,手工制茶開始了。「雨花茶的手工製作難度很大」,陳盛峰介紹說,雨花茶定名於1958年,製作工藝比龍井、碧螺春更為複雜,雨花茶製作的每個步驟都有嚴格的要求。結合碧螺春和龍井的工藝,雨花茶採制流程主要分為 「精採鮮嫩茶葉、輕度萎凋、高溫殺青、適度揉捻、整形乾燥」五個步驟。
圖 | 年久的蔑床上揉捻茶葉
「尤其揉捻、整形這兩道工序,工人需要5年以上經驗才能熟練掌握」。陳盛峰說,目前,茶廠裡能熟練製作雨花茶的,多為上世紀70年代甚至60年代就進廠的老工人,這些「手上功夫了得」的老工人可以舉重若輕,將鮮茶葉搓成大小整齊的條索,茶葉之間的外形幾乎絲毫不差。
圖 | 揉捻後的茶青
開創了針型茶的茶型的雨花茶,從茶芽到茶葉,需要經過攤晾等十來道工序。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茶葉整形機和炒茶機引入生產線,雨花茶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在產量提高的同時,手工制茶技術卻漸漸被遺忘。雨花茶炒制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況。如今的中山陵園茶場雖然還保留著手工制茶的技術,但真正掌握採摘、殺青、揉捻和整形全過程的工人已是屈指可數。
機械化生產雖然提高了雨花茶產量,也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但真正懂茶的人都知道,用制茶師傅的手炒制、搓捻出來的茶葉才是上品。
圖 | 炒茶
龍井近佛,碧螺春臨道,而南京之雨花,既有出世之風雅淡然,又有入世之中正醇厚。
離開時幸得中山陵園茶廠胡集芬、張玉珍兩位四十年工齡的制茶師手工製作的極品雨花茶。其形,緊、直、圓,細,色澤潤綠,毫茸隱露。初聞罐中茶,香濃且柔,凝而不散。洗茶之後,清香中有淡然竹香飄逸,細聞,又隱有蘭香,久而不去,似從杯中輕騰而起。兩泡後,渾圓輕張,鋒苗挺秀,綠透銀光。而湯色綠而清澈,葉底嫩勻明亮。
圖 | 泡開後的雨花茶渾圓輕張,鋒苗挺秀
入口後,以舌尖品之,滑而不膩,水中含香包滿。突然之間,清雅滿口,瞬間至於全身,呼吸之間,似乎多了一些雅致,和滿溢空間的茶香相交相溶。閉目之間,彷佛神遊太虛間張目四海,如有天下。驚嘆,這雨花茶,竟是吸了鐘山靈氣,自有一種厚重醇和的氣度。
「能以一葉之輕,牽眾生之口者,唯茶是也」。在品嘗過地道的南京雨花茶後,我們方悟出此話的真諦。
圖 | 雨花茶有種厚重醇和的氣度
願雨花茶的醇香氤氳在南京的白晝與黑夜、氤氳在南京人的生活中,像一個美麗而儒雅的故事,讓人在裡面久久地徘徊,卻不願意走出這綿長悠遠的軌跡。
(攝影 | 崔波 任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