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
當前困擾著中國軟體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障礙依然是「橄欖型的人才結構」。有別於軟體業發達國家的「金字塔型」人力資源結構,中國軟體產業目前稀缺的是「高精尖人才」與「底層實戰型人才」,至於起著中堅作用的軟體工程師則資源豐富。
一位國內知名軟體企業的領導人表示,本土軟體企業在產品設計的初期「往往只考慮國內用戶」,不會結合國際化需求去研發,因此,中國軟體企業實現國際化是比較難的。
人才的確已成為制約中國軟體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如何使軟體人才結構從「橄欖型」向「金字塔型」轉變,如何使中國軟體人才具有國際化視野,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軟體人才問題」主要表現在結構失衡、局部資源稀缺。當前國內軟體人才總量其實並不少。美國每年由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僅為數萬人,而據統計,2007年中國普通高校新生數量達570萬,其中至少有10%的學生選擇了與IT相關的專業——這些學生往往頭腦聰慧、成績優秀。同年,中國軟體業的人才缺口達20萬,且「這一數字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看似矛盾的數據表明,在中國,軟體人才匱乏不是全局現象,而是局部現象。
想要做大做強、走向國際的本土企業最需要兩類人才,一類是那種有國際化的前瞻視角、且熟諳大型軟體研發管理經驗的高端精英,另一類則是有助於實現軟體研發規模化、流程化、「工業化」的基層人才。而兩類人才恰恰是「橄欖結構」的上下兩端。這就使得企業總是招不到合適的人,而正規大學培育的學生也往往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因為經驗不足,不可能很快成長為獨當一面、掌控全局的架構師,但若讓他們去基層做「流水線」工作,又未免有些大材小用。
在我看來,造成中國軟體業人才結構失衡、資源稀缺的根本原因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人才供求的矛盾。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我國軟體產業收入已從2001年的796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834億元,增長了6.3倍,在全球軟體產業所佔份額由2001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8.7%。但是,擔當培養「金字塔底層的實戰型人才」的軟體職業教育,其步伐沒能跟上高速發展的軟體業,以至固有的人才培育模式難以滿足軟體產業快速增長的需求。
其次是教育內容與企業需求的矛盾。客觀地說,國內高校的教育內容與軟體企業的實際需求仍然存在某種程度的脫節,導致每年軟體專業的畢業生中只有20%的人能夠直接進入企業工作。
第三是職業技能與思維模式的矛盾。作為正規教育體系的有益補充,民間企業和機構的IT職業培訓雖然為學生提供了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但卻不一定能給他們國際化的視野和應對複雜問題時的思維模式。
要想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需要強化教育機構與軟體企業間的合作,引入研發實戰教程,提升IT課業的工具性和實用性,使高校培育的人才在走上工作崗位後「來而能戰」、「戰而能勝」;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勵那些研發、管理經驗較豐富的跨國企業積極向本土同行傳輸經驗、傳輸流程、傳輸人才、傳輸「視野」。
換言之,只有在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上述問題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決。而在此進程中,擁有成功經驗的跨國軟體企業理應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跨國企業參與軟體職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以微軟為例——作為中國軟體產業的參與者和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微軟公司始終將培育軟體精英、推動「智造」升級視為我們的使命。近年來,我們與國內高校及企業間「育人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均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
我想指出一點,像微軟這樣的跨國公司不斷擴展其研發團隊的規模有利於所在區域乃至整個中國IT產業的人才培養。IT產業從最初形成時起,便被打上了開放、合作與分工的烙印。業內幾乎每家成功的公司都在不斷輸入資金和人才,輸出行業精英和先進的技術與產品。我非常希望在這些員工中,能夠湧現出未來中國的IT業創新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