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軟體人才結構如何由 「橄欖型」向「金字塔型」轉變

2020-12-14 搜狐網

  列印 關閉

  當前困擾著中國軟體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障礙依然是「橄欖型的人才結構」。有別於軟體業發達國家的「金字塔型」人力資源結構,中國軟體產業目前稀缺的是「高精尖人才」與「底層實戰型人才」,至於起著中堅作用的軟體工程師則資源豐富。

一位國內知名軟體企業的領導人表示,本土軟體企業在產品設計的初期「往往只考慮國內用戶」,不會結合國際化需求去研發,因此,中國軟體企業實現國際化是比較難的。

  人才的確已成為制約中國軟體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如何使軟體人才結構從「橄欖型」向「金字塔型」轉變,如何使中國軟體人才具有國際化視野,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軟體人才問題」主要表現在結構失衡、局部資源稀缺。當前國內軟體人才總量其實並不少。美國每年由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僅為數萬人,而據統計,2007年中國普通高校新生數量達570萬,其中至少有10%的學生選擇了與IT相關的專業——這些學生往往頭腦聰慧、成績優秀。同年,中國軟體業的人才缺口達20萬,且「這一數字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看似矛盾的數據表明,在中國,軟體人才匱乏不是全局現象,而是局部現象。

  想要做大做強、走向國際的本土企業最需要兩類人才,一類是那種有國際化的前瞻視角、且熟諳大型軟體研發管理經驗的高端精英,另一類則是有助於實現軟體研發規模化、流程化、「工業化」的基層人才。而兩類人才恰恰是「橄欖結構」的上下兩端。這就使得企業總是招不到合適的人,而正規大學培育的學生也往往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因為經驗不足,不可能很快成長為獨當一面、掌控全局的架構師,但若讓他們去基層做「流水線」工作,又未免有些大材小用。

  在我看來,造成中國軟體業人才結構失衡、資源稀缺的根本原因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人才供求的矛盾。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我國軟體產業收入已從2001年的796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834億元,增長了6.3倍,在全球軟體產業所佔份額由2001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8.7%。但是,擔當培養「金字塔底層的實戰型人才」的軟體職業教育,其步伐沒能跟上高速發展的軟體業,以至固有的人才培育模式難以滿足軟體產業快速增長的需求。

  其次是教育內容與企業需求的矛盾。客觀地說,國內高校的教育內容與軟體企業的實際需求仍然存在某種程度的脫節,導致每年軟體專業的畢業生中只有20%的人能夠直接進入企業工作。

  第三是職業技能與思維模式的矛盾。作為正規教育體系的有益補充,民間企業和機構的IT職業培訓雖然為學生提供了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但卻不一定能給他們國際化的視野和應對複雜問題時的思維模式。

  要想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需要強化教育機構與軟體企業間的合作,引入研發實戰教程,提升IT課業的工具性和實用性,使高校培育的人才在走上工作崗位後「來而能戰」、「戰而能勝」;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勵那些研發、管理經驗較豐富的跨國企業積極向本土同行傳輸經驗、傳輸流程、傳輸人才、傳輸「視野」。

  換言之,只有在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上述問題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決。而在此進程中,擁有成功經驗的跨國軟體企業理應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跨國企業參與軟體職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以微軟為例——作為中國軟體產業的參與者和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微軟公司始終將培育軟體精英、推動「智造」升級視為我們的使命。近年來,我們與國內高校及企業間「育人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均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

  我想指出一點,像微軟這樣的跨國公司不斷擴展其研發團隊的規模有利於所在區域乃至整個中國IT產業的人才培養。IT產業從最初形成時起,便被打上了開放、合作與分工的烙印。業內幾乎每家成功的公司都在不斷輸入資金和人才,輸出行業精英和先進的技術與產品。我非常希望在這些員工中,能夠湧現出未來中國的IT業創新領袖。

相關焦點

  • 從金字塔型到橄欖型:中國收入階層結構亟需轉變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趙新兵 秦大軍) 中國城鄉居民整體收入的基尼係數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不同收入階層形成「金字塔型」分布,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以至懸殊。目前中國社會出現的「警惕徵候」引起正在參加「兩會」的專家學者的關注。
  • 電商「下沉市場」補貼白熱化,用戶消費結構由金字塔向橄欖型轉變
    下沉用戶使用電商平臺時長:11月日均使用時長突破1小時下沉市場電商用戶日均使用時長突破1小時,網紅直播帶貨模式增加用戶粘性Source:MobTech,2019.114電商下沉用戶消費結構:由金字塔向橄欖型消費轉變下沉市場電商用戶消費結構逐漸從金字塔向橄欖型轉變,低端山寨商品逐漸被中端品牌商品取代Source:商務部、Mob研究院二.
  • 「橄欖型」IT服務人才結構亟須改變
    昨日,微軟發布「中國IT服務產業白皮書」顯示,2007年上半年,中國IT服務市場規模達到311.4億元,相比2006年同期實現了14.1%的增長,預計全年增幅仍將達到15%以上。但制約我國IT服務產業發展的問題之一是,IT服務領域高、低端人才缺乏。
  • 中國收入結構呈金字塔型 需要調整成橄欖型
    不要說為了保住經濟增長的速度,該關的企業不關了,經濟結構不調整了,該改革的事情也步推進了,所以這是要同時保證的。然而在2012年還有一個最大的經濟的變數,那就是國際形勢。怎麼說呢?大家知道我們中國經濟今年很重要的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使經濟增長由過去那種政策性刺激增長把它轉到常態,轉到要以來經濟內生力量讓它自主增長,這是一件很不容易,非常應該做的一件事情。在這件事情我們穩住了經濟增長,當然我們在使經濟增長由政策性刺激轉到這種內生的自主增長的過程當中,我們經濟增長出現增速回落。我講這是我們主動調控的結果,這是必要的。張泉靈:想要的。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由中國社科院完成的、日前正式公開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從專家視角,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變動狀況進行了分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對「三個代表」的理解。  12月11日,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正式公開出版,該報告對中國社會階層的分析富於時代感,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關注。
  • 收入分配改革 期待「橄欖型」結構
    我省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有多大,全社會收入結構是怎樣的,如何多渠道拓展居民增收空間?近日,安徽省發改委經濟研究院測算摸底了我省中等收入群體的總體規模和發展情況,撰寫《中等收入群體的情況報告》,以期推動我省中等收入群體擴容提標,加快釋放內需潛力。
  • 走向橄欖型社會治理模式從效率轉向公平
    當前繼續進一步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群體(以下簡稱「擴中」政策)的收入戰略,意味著社會結構逐漸從「金字塔型」步入「橄欖型」社會,顧名思義,「金字塔型」是一種窮人佔絕大多數而富人佔少數,同時貧富差距較大的社會結構;而「橄欖型」社會是指社會階層結構中極富極貧的很少,中間階層卻相當龐大。
  • 技能人才年齡結構漸趨「橄欖型」
    □ 本報記者 張春曉  當前,技能人才在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尤其是智能製造領域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前期在全省17市展開調研,近日形成《山東省技能人才激勵機制研究》課題報告。
  • 綠城變局:2017年反周期調倉加速周轉 變身橄欖型產品結構
    綠城中國的投資結構更加聚焦,2017年其在一二線城市投資佔比已超87%,同時產品結構向橄欖型轉變。在此前有所掣肘的財務方面也有大幅逆轉,財務結構向低成本、經營型轉變,資金回籠率提高至85%。  2017年末,當多數房企拿地開始趨於保守,綠城卻一改此前的謹慎態度,在土地市場攻城略地,大舉進行反周期投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社會階層」推動「橄欖型」社會結構初具雛形
    近日,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張海東在
  • 中產階級縮水 日本社會結構向「金字塔型」下沉
    新華社東京5月28日專電 財經觀察:中產階級縮水 日本社會結構向「金字塔型」下沉新華社記者沈紅輝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形成中產階級隊伍龐大的「橄欖型」社會。但近年來,「安倍經濟學」未惠及民眾,造成貧富加劇,加上人口老齡化嚴重,社保負擔沉重,就業形勢低迷,日本社會結構逐漸向「金字塔型」下沉。
  • 人民日報:「橄欖型社會」離我們有多遠
    中等收入人群堪稱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是構築可持續發展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基礎。那麼,如何看待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現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與轉方式調結構有什麼關係?怎樣通過深化改革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供制度保障……圍繞上述問題,「新論」欄目推出特別策劃「打造橄欖型社會」,約請相關專家學者一起探討。
  • 橄欖型分配結構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在全社會分配結構中,中等收入者比重大,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對較少,是經濟學推崇的所謂「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直觀的表述就是「兩頭小,中間大」。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的發展歷史表明,這樣的分配結構是最有利於社會穩定的結構,或者說,這是可能給社會民眾帶來最廣泛幸福感的一種收入分配結構。目前西歐、北美等地發達國家都呈現出橄欖型分配結構,其社會矛盾則相對緩和。
  •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推動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表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既要堅持發展,做大蛋糕,也要解決好發展的均衡性,分好蛋糕。蔡昉解釋,作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提高收入水平既是確保脫貧攻堅和社會政策託底效果長期可持續的關鍵,也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時代目標的重要內容。
  • 從「倒丁字」走向「橄欖型」 2050年白領佔比有望達六成
    王志武及其家庭的經歷正是我國社會結構變遷下的縮影。而中國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回答是,大約還需要30多年時間,也就是大概到2050年,我國白領勞動者佔全體從業者的比例能達到60%,那時可以說我國橄欖型社會形成。
  • 「金字塔」型社會 結構穩固
    在古埃及 後天努力可改變人生  「古埃及的社會結構穩固,尤如他們建造的金字塔一般。不同階層的人在各自應處的位置上履行應有的責任與義務。而無論高低,身份皆是世襲,所以古埃及人從出生起就註定了自己的職業和生活。但也有一些人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人生,比如掌握文字讀寫能力的書吏,可以從其他職業中轉變,進入政府機關,成為基層文職人員甚至晉升為法老身邊的重臣。」
  • 桂林旅遊由觀光型向休閒度假等綜合型轉變
    桂林旅遊由觀光型向休閒度假等綜合型轉變 2014-10-08 12:12: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桂林10月8日電(歐惠蘭
  • 金字塔原理之表達的邏輯,如何構建基本的金字塔結構
    本篇推送將針對第一篇表達的邏輯要點進行小結整理;本篇介紹了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利用這一原理構建基本的金字塔結構。本篇的內容足以使你理解和應用簡單的公文寫作技巧。本篇內容提要本篇解釋了為什麼受眾最容易理解和記住金字塔結構,以及組成金字塔的子結構之間如何互相關聯;介紹了如何利用金字塔結構梳理需要寫入文章的思想,如何為這些思想確定清晰的相互關係;詳細分析了序言的邏輯,並澄清了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這兩個容易讓人混淆的概念。
  • 肖鋼訪談:通過七大轉變改變A股「倒金字塔」結構
    肖鋼:信息披露是註冊制的核心理念,註冊審核從「選秀」、「選優」轉變為督促企業向投資者披露充分和必要的投資決策信息,監管部門將不再對披露的信息做實質性判斷。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改革,其實質在於理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讓監管機構和市場主體釐清職責邊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 倒三角型是什麼樣的組織結構
    文|組織形態管理 楊少傑之所以提出「倒三角型」組織結構,是因為有「正三角型」,也就是金字塔型組織結構,包括了直線型組織結構與職能型組織結構兩種形式,當金字塔型組織結構出現問題時,自然會對傳統組織進行變革,在中國最先提出倒三角型組織結構的知名企業是海爾,隨後又有一批企業認為組織結構是倒三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