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橄欖型社會」離我們有多遠

2020-12-14 人民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中等收入人群堪稱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是構築可持續發展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基礎。那麼,如何看待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現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與轉方式調結構有什麼關係?怎樣通過深化改革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供制度保障……圍繞上述問題,「新論」欄目推出特別策劃「打造橄欖型社會」,約請相關專家學者一起探討。

  ——編 者 

  

  如果用圖形來表現一種比較理想的現代社會結構,那就是「橄欖型」社會,即兩頭小中間大,也叫做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社會。中國的社會結構正在朝這個方向前進。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定中專門提到「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徵是什麼?從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是一個倒丁字型社會結構;到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已經轉變成土字型結構。兩次普查,結構的底部依然是基數很大的農民。但是,從倒丁字型結構變成土字型結構,最大的影響因子就是農民從「五普」的63.2%變成了「六普」的46.49%,也就是說有16.71%的農民,他們或以「農民工」或以「市民化」的形式轉到其他階層中去了。換句話說,很大一部分人的地位上來了。儘管如此,這個社會還沒有走到一個現代化的結構中來。

  不解決農村問題,社會結構就無法實現現代化。我曾下鄉待過9年,而後一直沒有回過那個村莊,但從老朋友處獲悉,不少村民日子仍然過得緊緊巴巴,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抵達「橄欖型社會」,還任重道遠。此外,「橄欖型社會」的形成,需要具備多個方面的條件,包括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的現代化、科技的發展與現代科技隊伍的形成,以及教育的發展、收入分配調整、現代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體制的建設。

  影響社會結構最重要的因素是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社會結構才會隨之發生變化。產業結構轉型將引發人們工作方式的變化,形成新的現代職業結構。歷史上,經濟發達國家演進時產生了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因此在新的職業結構中,出現了專業的管理層。產業結構的轉型導致了白領勞動群體的大量湧現,中國也正在發生這樣的變化。同時,適應現代產業結構的要求,也需要科技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

  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是中等收入群體的搖籃,它與產業演進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係。教育推動勞動者的進步,也就推動了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而進行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的調節,可以通向一個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社會。當然,若要保證一個社會結構的穩固,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也非常重要,至少它使人們不至於碰到一些風險,就一下子落入社會底層。因此,像養老保障、醫療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體制建設,在整個制度建設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等收入群體社會的形成渠道有多種,其中的主體是通過市場渠道完成的。根據「六普」數據計算,僅10年間,在市場平臺中通過勤勞奮鬥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就達近億人。市場渠道身份歧視最少,人人都可以進入,原農民身份者進入的數量和比例也最高。然而,通過市場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者,雖然人數、比例都很高,但其社會地位並不穩定。鑑於小資本經營者地位不穩定,尤其應當在制度建設上為其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避免他們再次落入社會下層。

  社會結構的演變需要具備很多條件,無法一蹴而就。我們預測,到2040年,我國白領勞動者將超過藍領勞動者;2050年,白領勞動者比重將佔到全體從業者的大約60%。屆時,中國將完成橄欖型社會的建設。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27日 05 版)

(責編:崔東、文松輝)

相關焦點

  • 中國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
    近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大幅增長,但分配失衡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由此更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所幸,從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近日國務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再到近期中央一系列涉及收入分配話題的密集表態中,人們看到了收入分配改革的希望。5月,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聞世震、吳曉靈率調研組兵分兩路,分別選取東、中、西部地區的樣本省市進行密集調研。
  • 走向橄欖型社會治理模式從效率轉向公平
    當前繼續進一步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群體(以下簡稱「擴中」政策)的收入戰略,意味著社會結構逐漸從「金字塔型」步入「橄欖型」社會,顧名思義,「金字塔型」是一種窮人佔絕大多數而富人佔少數,同時貧富差距較大的社會結構;而「橄欖型」社會是指社會階層結構中極富極貧的很少,中間階層卻相當龐大。
  • 從「倒丁字」走向「橄欖型」 2050年白領佔比有望達六成
    王志武及其家庭的經歷正是我國社會結構變遷下的縮影。而中國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回答是,大約還需要30多年時間,也就是大概到2050年,我國白領勞動者佔全體從業者的比例能達到60%,那時可以說我國橄欖型社會形成。
  • 人民日報:教育,為橄欖型社會築基
    中等收入群體作為特定的社會階層,有著獨有的階層屬性與群體稟賦。人力資本,則是支撐和維繫中等收入群體階層屬性與群體稟賦的核心要件。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必須強化人力資本,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力度。
  • 橄欖型分配結構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在全社會分配結構中,中等收入者比重大,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對較少,是經濟學推崇的所謂「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直觀的表述就是「兩頭小,中間大」。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的發展歷史表明,這樣的分配結構是最有利於社會穩定的結構,或者說,這是可能給社會民眾帶來最廣泛幸福感的一種收入分配結構。目前西歐、北美等地發達國家都呈現出橄欖型分配結構,其社會矛盾則相對緩和。
  • 無人駕駛離我們有多遠
    無人駕駛離我們到底有多遠?但是大家看到這個題目,肯定會想到底還有幾年呢?首先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前一段時間無人駕駛車就已經出來了,只不過在已經開始試著,無人駕駛!當然也有可能因為技術原因,目前還沒有在市場上開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社會階層」推動「橄欖型」社會結構初具雛形
    近日,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張海東在《北京日報》刊發文章指出:相對於改革開放之前的「體制內」社會群體而言,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新生長出來的「新社會階層」正在不斷壯大,從而推動了社會結構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過渡。
  • 【深度好文】清華社科學院院長:中國目前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
    4月18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社會學家李強教授在清華大學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演講:「中國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    李強是著名的社會學家,長期關注中國社會分層與社會結構問題,是中國社會分層研究領域的權威。
  • 地方小劇場話劇離我們有多遠?
    原標題:地方小劇場話劇離我們有多遠?  原標題:山西的小劇場話劇離我們有多遠?(圖)   小劇場話劇,在北上廣城市很流行,為什麼呢?因為相比大劇場而言,小劇場話劇表演空間小,能跟觀眾有較強的互動性和親近性,而且,演出的都是先鋒話劇,適合中青年觀眾的胃口,是都市人群的減壓利器。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好看不貴。
  • 人民日報:中國足球離倫敦有多遠?
    中國隊在本屆亞運會上接連負於日本隊和韓國隊,比分都是0∶3,但相比和日本隊比賽時的互有攻守,對陣韓國隊的比賽可以說是被全場壓制,鮮有亮點。賽後,無論是中國隊的主教練孫衛還是球員們都不止一次提到了與韓國隊的「差距」。整場比賽,中國隊僅有5次射門,而且大都是缺乏準星的遠射,韓國隊的射門次數是中國隊的兩倍,也更具威脅。
  • 以案釋法 未成年人性侵,離我們有多遠?
    以案釋法 未成年人性侵,離我們有多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之規定,犯強姦罪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姦論,從重處罰;強姦婦女、姦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是死刑:(一)強姦婦女、姦淫幼女情節惡劣的;(二)強姦婦女、姦淫幼女多人的;(三)在公共場所當中強姦婦女的;(四)二人以上輪姦的;(五)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是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 我們離現代化還有多遠
    原標題:我們離現代化還有多遠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綜合國力大幅提升。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十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1979年到2012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8%,而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
  • 話題:文明養狗離我們有多遠?
    本周話題——文明養狗離我們有多遠?圖片 | 家翔  阿乙   編輯 | 活著的乙兒養狗,突顯城市孤獨據《2017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中國城鎮養狗人數達到了3500萬人。白領,高學歷人士偏愛養狗,他們更願意在狗身上花更多的錢。
  • 猝死離我們有多遠?
    猝死離我們有多遠? 凌晨一點半,你在幹什麼? 2020年 12 月 29 日凌晨一點半, 一名23歲的女孩,連續加班後在下班回家路上突然捂腹並暈厥倒地,送醫院後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時隔3日,《巴啦啦小魔仙》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因心梗猝死,年僅25歲。   原標題:究竟什麼是猝死? 猝死離我們有多遠?
  • 心臟衰竭離我們多遠?
    心衰中心科普系列心臟衰竭到底離我們多遠?心臟實際是一個容納和排出血液的「泵」,也像是一個發動機,推動著血液在血管裡運轉,然後輸送至全身,當心臟負荷加重或心臟肌肉功能受損失時,心臟就像一隻彈性減退的皮球,泵血功能降低,輸出的血量不能滿足器官及組織的需要,同時器官及組織中的血液也不能順利地回流至心臟,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心力衰竭,簡稱「心衰」。它可由此產生一系列缺氧和淤血的表現。
  • "天問一號"命名有何寓意?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
    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   名稱源於屈原長詩   寓意探求徵途漫漫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葛小春介紹,「天問」的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魯迅離我們有多遠
    ——摘自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魯迅究竟與我們有多遠,魯迅究竟與我們有多近?」要理解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閱讀魯迅,然後閱讀我們的時代。然後你會發現,魯迅不僅屬於過去,更屬於現在與未來。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由中國社科院完成的、日前正式公開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從專家視角,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變動狀況進行了分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對「三個代表」的理解。  12月11日,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正式公開出版,該報告對中國社會階層的分析富於時代感,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關注。
  • 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有多遠」,必須跳出實證主義窠臼
    澎湃的文章主要是根據他的一次講座內容撰寫而成,當然很可能也反映了他的新著《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的主要觀點。由於筆者尚未拜讀喬曉春教授的大作,以下主要是對澎湃文章內容的評論。在筆者看來,如同很多社會科學家一樣,上述分析存在一個「通病」:當社會科學家反躬自問「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他們往往對社會科學的複雜性考慮得比較徹底,卻對用來作對比分析的「科學」本身考慮得太過簡單,甚或是以一種「大而化之」的態度來處理。例如,對於「科學是什麼」的問題,「喬曉春引用國外書籍的定義:科學是解釋經驗現象的一套系統方法。
  • 我們離日本有多遠,震撼無數國人的文章
    今年6月29日,我們一行9人從廣州新白雲機場起飛,3個小時,就降落在大阪的關西國際機場,就好像坐國內航班似的。如果從上海起飛,更短只要一個半小時。如果從遼東半島的大連去日本,就更近,一個小時就到了。從地理距離上看,我們的確離日本很近。從文化上看,你到日本,到處能看到漢字,它的標識系統,你能看懂個7-8成,上洗手間、找樓層,你基本沒有太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