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為一個「古樸」的省會,它的風韻相比其他都市氣息特別濃厚的省市更顯得難能可貴。今日,小編如約而至,繼續帶領各位熱愛「古鎮」獨有氣韻的旅遊愛好者暢遊在浙江這魅力無限的土壤上。今日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個不僅擁有眾多「名勝古蹟」更是世世代代皆有「文人墨客」誕生在此地的,傳奇古鎮「雙林鎮」。
雙林古鎮,是我國馳名中外的綾絹古鎮。距離物產豐富的湖州市大約31公裡,其自東北與苕南鄉交界,由西南處連接鎮西、莫蓉鄉。地勢極佳,位處杭嘉湖平原水網地區的中部。因為雙林鎮區地勢平坦,擁有眾多河港水塘,因此雙林鎮不僅氣候溫和,更因為物產富饒而得名。整個雙林鎮區面積僅為2.85平方公裡。
雙林鎮歷史悠久,早在漢唐時代就是一座古老的村落原名東林村,當時所隸屬的上級縣被稱為「烏程縣」。根據如今保留完好的《雙林鎮志》中的內容來看:早在公元前(982)年間宋朝太平興國掌政第七年,將烏程縣東南方向的十五個鄉劃分位屬於安縣的,其中就包含了如今的雙林鎮。而到了公元前(1008~1017)宋大中祥符期間重新劃分之後,雙林鎮再度歸屬為安縣松亭鄉太平裡。
南宋時聚商於東林村,故該村又稱商林。西面約2裡有叫西林的村落。明永樂三年(1405),合東西二林之名,把興起的西林村改為雙林鎮(見清同治《湖州府志》民國6年《雙林鎮志》)清從明制,雙林鎮屬湖州府的歸安縣。民國元年(1911)廢府後,烏程、歸安兩縣並為吳興縣,雙林鎮屬之。
雙林水陸交通方便。鎮北雙林塘是東苕溪的支流,穿鎮向西流入太湖,為湖一申複線,現系八級航道,平均寬度45米,枯水期最低水位1.5米,可通航的最大噸位船隻為40噸。
雙林綾絹「輕如晨霧,薄如蟬翼」,生產歷史悠久在鎮西20公裡處錢山漾遺址發現的蠶絲織物一-絹片,證明它始於原始社會。東漢時有吳綾蜀錦」之稱,而當時的湖州是「三吳」之一的「西吳」。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記載:「三吳的絲織業很可觀,在當時穿著綾絹織成的衣裳是一種風尚,各種文人墨客也經常以蠶織等作為題詩作賦詩賦的主題。」從唐代起,雙林綾絹更是被當時的帝王欽賜列為貢品之一,從此以後便遠遠的銷售至日本這些地區。元代時,綾絹生產更加興旺。至明代,雙林倪家灘村倪家所織的雙龍綾,龍睛突出,有光澤,世稱「倪綾」,為朝廷所專用。嘉靖年間(1522~1566)雙林已成為擁有上千家以織綾絹為業的大集鎮。明朝的詩人姚文泰曾經作賦《雙溪擢歌》中說道:「因為街上的人都穿著倪綾織成的衣裳,印的街上似乎燈火通明看起來就像天還沒有黑似得。
雙林名勝古蹟有:雙林三橋(萬元、化成、萬魁)。雙林四周環水港漢似網,津梁相連,歷史上曾有52座石橋。因為水鄉橋多,故雙林素有「開窗見河,出門過橋」之說。萬元、化成、萬魁三座三孔石拱橋,同跨雙林塘上,三橋造型壯觀、挺拔並列鼎峙,氣勢雄偉。它們遙遙相對,依依相望,化成橋居中,距東南的萬元橋225米,距西南的萬魁橋122米。二頂俱,名110·湖州市雙林鎮不僅擁有不同通道,北聯苕南、鎮西、塘南、重兆四鄉,每日往來行人如織,行旅都認為這裡的交通非常便利。
當遊客們登上「雙林三橋」四處張望時,就會發現為何水鄉雙林鎮昔日曾經有「形似鳳凰飛舞」的說法了。1其中位於鎮南的楊道橋為鳳首;橋堍雙井為鳳目;鎮東的虹橋與鎮景物,盡收眼底。還金亭,位於虹橋東畔,鬥拱飛簷,兀立水濱,槐柳參差桑麻掩映,為雙林勝景之一。亭始西的大通橋相對,喻為鳳翼;鎮北三橋為鳳尾。
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據《雙林鎮志》記載:「東鄉區民入郡者,途中必須經過這座叫做「虹橋」的石橋,當時有需要郵寄一些糧食和銀錢的,都因為路上實在太過勞累,遺金甚至選擇拋棄這些身外之物,自行離開的」。鎮子裡面的村民「非常嚴格的執行著自己的職責,將這些遺物拾起來。歷代不曾怠慢的等著這些丟失了東西的人前來索要,通過一番查驗之後便歸還給失主」。「安吉陳良謨(官參政)」高其義,因建亭表之。此即建亭和命名「金」之由來。亭在清代已兩度坍圮,乾隆二十二年(1757)復建,鹹豐年間又圮。光緒二十年(894)鎮人張申甫、蔡召成重建。日寇入侵,亭又遭毀。1982年,書法家費新我關懷故鄉風物發端重建,以揚前人傳統美德。還金亭原石柱已散失,只有「還金亭」三字石碑是舊物,現增值費新我撰寫的《重建還金亭記》按昔年建築風格重建。近又發現「還金亭記」舊碑,更豐富了還金亭的歷史價值。
慶苑,系雙林人香港實業家沈炳麟資助建成的一座公園。第一期工程於1981年1月動工,1982年10月竣工,第二期工程於1989年春落成。開放以來,年遊客人數達15萬餘人次。園門匾額為著名書畫家、鄉賢沈邁士所題。園內花木扶疏,景物清雅,有澹然亭、靜月池凌榭、恬心軒、費廊、新我亭等景點,假山不高,池水不深,但遊魚歷歷,清澈可鑑園內還有清桐閣、慶德簃,分別為著名書畫家王個簃、譚建丞提額。慶德簃《前言》中,備述沈炳麟數十年來關心桑梓文化建設的諸多愛國愛鄉義舉。內有費新我手書「令德隆情惠老幼,和風甘雨樂家鄉」的這幅既有意義的對聯,屋內如今仍然擺放著著米芾所題寫的《晝錦堂記》關於木雕的四副對聯所保留的軸畫,其中由木工親手刻的「十八羅漢聖像」以及沈炳麟捐獻的古陶、古瓷等文物,增添了慶苑的學術文化氣氛。
墨河,又稱墨浪湖。從唐代起雙林綾絹被列為貢品,還遠銷日本等地。元代,綾絹生產興旺,染絹的皂坊都集中在耕塢橋一帶,皂絹漂洗,染黑了橋下一泓清水,「墨浪湖」由此得名。從此雙林鎮又增添了一個「墨浪」的雅號。
洪城遺址,位於雙林鎮東郊雙林塘北岸的洪城村,面積約10萬平方米。50年代發現這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屬於馬家浜文化,遺物豐富,保存較好。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花城遺址,在鎮南不遠的士林村,又名花溪,在緊靠毛家兜東側的小高地上,比田地高出四米,當地稱為花城。50年代發現這個古文化遺址。1975年冬和1976年初,配合農田水利工程進行發掘,出土磨製精緻的石器、骨器,以及輪制、泥質灰胎磨光黑衣陶的鼎、罐、壺等良渚文物,生動地反映了以耕織為主的原始農業經濟面貌。
在鎮的周圍,發現原始社會文化遺址的還有鎮北郊的邢窯,鎮南郊的盛林山等處。
雙林人才輩出,代有名人。元代有與趙孟煩等同稱「興八子」的武康令沈夢麟。元至正十三年(1353),劉基因反對招撫方國珍而被撤去浙江省都事官職,曾流寓花城(即花溪)沈家。詩酒唱和,相處甚密。朱元璋統一天下後,劉不忘舊遊,徵召賢良,沈辭謝之。清代有著名科學家徐有(1800~1860),曾著有《務民義齋算子》二十卷和《測圜密率》《弧三角拾道》等書,
雙林人民有著古樸淳厚、崇尚禮儀、尊祖敬賢、熱愛家鄉、樂事文化之美德。10年來,在港澳和外地工作的鄉賢,十分關懷家鄉,資助建設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有14項。1978年沈季安捐資建設愛國路和愛國橋。
小編非常歡迎各位熱衷古鎮旅遊的「友人」來咱們浙江遊覽,尤其是小編今日大家介紹的這個不僅「氣候溫和」「歷史久遠」,甚至至今仍然保持著自身「古樸」風格的古鎮--雙林鎮。
當您踏著塵土行至這一方水土之上時,定會被它自身的「古韻」所迷醉。小編期望下期再度與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