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計堂、張翠蘭夫婦在巡山護林。邯報融媒體記者劉學維攝
涉縣蟒張溝林場,13個山頭連綿不斷,幾乎佔到井店鎮全部林場面積的五分之二。
護林員程計堂夫婦在這片林場裡已經守護了30年。
30年的光陰,染白了頭髮,也把大山浸潤得莽莽蒼蒼。
一種韌性:
簡單的事做了三十年
3月26日,又近清明,正是森林防火關鍵期。
程計堂和妻子張翠蘭吃完早飯,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二人穿上護林服,帶上滅火片、望遠鏡和修剪樹枝的大剪刀,喊上大黃狗「虎子」,出了家門。
午飯要在山上吃。這天他們帶的是玉米面餅子。張翠蘭不愛吃餅子,可老程喜歡,說「比饅頭耐飢」。
13個山頭,20公裡路,得走四五個小時。巡山的路是一條隔離
帶,腳下亂石嶙峋,大如磨盤,小如鵝卵,走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山坡陡峭處幾乎直上直下,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滾落下去。
但68歲的程計堂和65歲的張翠蘭行走自如。他們不時拿起望遠鏡瞭望遠處,或清除隔離帶的雜草,或修剪橫斜出來的樹枝。來了興致,老程還會亮起嗓子唱一曲:「……三上山來忍飢餓,心甘情願;四上山來走遍山,鞋底磨爛……」沙啞粗獷的歌聲在山間迴蕩。
蟒張溝林場是井店鎮臺東、臺西、臺南、臺北四個村的集體林場,共2600畝林地。上世紀70年代,為響應國家號召,當地掀起造林運動,在溝溝坡坡上種下三四十萬棵松柏。然而,由於地處偏僻,無專人看護,山火時有發生,加之當時村民普遍缺乏環保意識,進山盜伐愈演愈烈,眼看大量樹木被鋸成光禿禿的樹樁。看護林場,已成燃眉之急。
程計堂來這之前的十來年,蟒蟑溝林場的護林員換得像走馬燈。「沒人願意來,來了『呆不定』,最多三四個月就走了。」原臺西村支部書記、現在的廟峧村第一書記李海平介紹。
1990年,程計堂和同村的5人一起應聘當上護林員。
當時條件異常艱苦。「五間伸手就夠到頂的土坯房,沒水沒電,連聽個收音機都沒信號。夜裡照明靠點煤油燈,出門靠手電筒,平時吃『天水』,冬天吃融化的雪水。要是林場有啥情況,得跑到幾裡之外的廟峧村報信兒。」
沒過半年,另外5人都打了退堂鼓。老程也猶豫了。
「既然答應了,就得做到底!」老程還是留了下來。
妻子張翠蘭白天到林區給他打下手,晚上回家照顧孩子。1995年,她乾脆也搬到了林區。林場不適合孩子成長,狠狠心,把三個孩子丟給了姑姑。那時候,最大的女兒才10歲。
工作是單調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天高度重合;生活是枯燥的,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連見個人影都顯得奢侈。
冬天,大雪封山,「五鍋雪才能熬半鍋水,靠化雪度日一連吃過40多天!」程計堂說,「護林的日子就是這樣一天天熬過來的。」
夏天,暴雨傾盆,簡陋的土坯房搖搖欲墜,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夫妻倆只得捲起鋪蓋卷,和自家的黃牛一起住在山洞裡。
就這樣,一晃三十年。
簡單的事堅持三十年,就是不簡單。
一種憨勁:
護得青山滿畫屏
30年前,林區的樹苗只有一人高;如今,青松翠柏密密匝匝,遮天蔽日。程計堂夫婦的時光也融入到樹木的年輪。
「別人說俺倆是憨子。」老程笑呵呵地自嘲。
附近村民倒更願意用「憨厚」來評價他們:「憨厚,熱愛工作,能吃虧。」「條件很簡陋,很辛苦,人難得。」
「憨」,往往代表著投入和純粹。程計堂夫婦就是這樣的人。
守護山林,防火是第一要事,而隔離帶就是林區的「護城河」。
從守山第一天起,老程就下功夫修建隔離帶。同來的人走了,人手不夠。他咬咬牙,僱了幾個人和他一起幹,工錢從他的護林費裡出。一年下來,結完工錢,他什麼也沒剩下。最難的時候,把以前挖礦攢下的三萬元錢也賠了進去,弄得連買鹽的錢都沒有,妻子急得跟他鬧離婚。
2012年5月的一天,程計堂忽然發現離林場不遠處有火情。打電話向上級報告後,他和妻子立即投入滅火的戰鬥中。火借風勢,一躥就是好幾米。他們拼命用滅火片扑打火苗,努力將火擋在林場之外。隨後,鎮裡數十位滅火隊員趕來支援,火苗很快被撲滅了,林場沒有受到損失。
這次成功救險,隔離帶起了不小的作用。老程對修建隔離帶更重視了。
多年來,環繞林場的隔離帶越修越寬,從最初的二三米擴到如今的七八米,繞行一圈需要4個多小時。雖然有過幾次火險,但因為隔離帶的阻隔,林場一直安然無恙。
防盜是護林人的另一項重要任務。當初進山時,村民偷伐樹木的現象還很嚴重。在護林這件事上,程計堂「六親不認」,先把「醜話」說到前頭,「都是自家人,沒事誰也不能去林場,否則別怪我不客氣」。一位鄰村村民要建新房,到林區砍樹,正好被巡山的程計堂發現,他抓住不放,硬是逼著村民把砍伐的樹還回林場,又補栽了樹苗。
為了護樹,他沒少得罪人,曾有人夜裡到他的住處進行威脅。記者問他怕不怕,他說:「我不怕,伐樹是違法的,我是正義的!」
守山護林,程計堂兩口子一年的補貼是12800元。有人說:「隨便打個工,一天就掙50元,你掙這點錢圖個啥?」
「不圖啥!什麼回報不回報的,攤上這工作了,賠錢也要幹。」
樹木無言,用悄無生息的成長作為回報。指頭一樣粗細的松柏,長成了直徑十幾釐米的大樹;落下的樹籽被土壤覆蓋,年年都會有新苗破土而出。
密林深處,成了野生動植物的樂園,原來一度銷聲匿跡的野豬、狍子、山雞、土豹子又重現山林,成為護林人的「鄰居」。
一種熱愛:
這輩子活得值了!
大山不是被遺忘的角落。程計堂、張翠蘭夫婦的生活在不斷發生變化。
近年來,當地政府給他們蓋了三間磚房,通了電,送上水,裝了太陽能。一條拓寬硬化的防火通道也修到了門前。
夫妻二人護林之餘,在房屋周圍
開荒種地,種上蔬菜和玉米,養牛養雞,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
簡樸的家裡,顯眼處擺放著程計堂最珍視的物品:幾本鮮紅的榮譽證書和幾個子女的照片。政府多次把「防火護林先進個人」「先進護林員」的稱號授予他,這是他無比自豪的榮光,
門口的牆壁儼然是簡易版筆記本,聯繫電話、重要事情,他都用粉筆一一記在那裡。「市委書記來看望我」,最近,程計堂又「驕傲」地添上這一句。
採訪中,程計堂常常講起幾屆鎮黨委書記對他的鼓勵和支持,說到激動處,滿眼淚花:「我沒有辜負他們!」說到市委書記高宏志來看望他們,聽他們說心裡話,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程計堂伸出他粗黑的手來:「高書記就這麼拉著我的手,跟我聊天。」
有了這樣的支持,有了對山林的熱愛,老程把別人眼中的苦日子,過成了有光的歲月。
風霜沒有在他們臉上刻下苦澀,他們說起話來快人快語:「看這林子多密,不怕下雨,也不怕太陽!」「就是這兒,前幾天我發現了野豬的腳印!」在他們眼中,每一塊休息時坐過的石頭,每一棵修剪過的樹木,還有那反覆吟唱的《十上山》小調,都是美好的存在。
井店鎮武裝部長康二江介紹,全鎮有40個護林員,程計堂夫婦守護的林場面積,差不多佔到全鎮林場面積的五分之二。「老程護林,跟很多護林員不一樣,他是帶著感情做事。」「他用自己的全部保衛林區的安全,這就是他的最大貢獻!」
作為普通護林員的程計堂不知道,比蟒張溝大得多的涉縣,正在努力建設「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比涉縣大得多的邯鄲市,正在對照國家森林城市指標,建設美好生態家園。而老程夫婦的堅守,正是「綠水青山」這曲交響樂中一個動聽的音符。
「我什麼也不愛,就愛這蟒張溝。」老程動情地說,「這輩子活得值了!——俺兩口說好了,死後就埋在這兒,俺倆留在這兒繼續守林子。」(記者王玲玲、耿昕)
來源:邯鄲日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