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微信團隊在廣州開了一場「公開課」,宣布小程序將在 1 月 9 日上線。騰訊微信事業群負責人張小龍也是第一次對外解釋小程序是怎麼回事。
沒有什麼東西能像微信小程序一樣吸引中國應用開發者的關注了。
自 11 月初內測開始,它的微信討論群、線下討論會、收費培訓班就活躍了起來。
不難理解開發者的狂熱。根據微信剛剛公布的數據,到今年 9 月,每天有 7.68 億人打開微信。當中有一半人每天在上面花超過 90 分鐘。
在中國,再沒有什麼應用有更多的「流量」了。無論微信把小程序的入口放在哪裡,都是開發者想要爭奪的地方。
但今天微信宣布的計劃,和開發者們想得不太一樣。張小龍說:「我並不認為我們有能力去做一個作業系統,但是我們可以有機會,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一個可以運行程序的程序。」
微信沒有小程序入口,一切圍繞二維碼
關於微信小程序最多的討論裡,位置和入口是最受關注的。是否放在訂閱號的位置?還是在朋友圈入口的同一屏?他們將帶來多大的導流作用?
那些已經早早開始嘗試做小程序的的開發者,恐怕不會忘記這張照片。
這張據說是張小龍朋友圈裡的照片,一臺屏幕破碎的 Android 手機的主屏幕上,有很多像本地應用一樣的圖標,但它們是小程序可以放在桌面上的「入口」。
但張小龍今天反而強調小程序在微信裡將不會有單獨的入口,不會小程序「應用商店」,用戶僅可以通過分享和搜索獲得小程序。
「如果是我們有一個基礎的入口的話,那大家可能搶奪的都是微信裡的入口,如果我們有推薦的話也不是一個好事情。我們的推薦就會變得有更多人訂閱。」
微信認為他們對小程序的處理和對微信公眾號是一樣的。微信官方也沒有給公眾號做什麼推廣,都是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者會想辦法把自己的二維碼鋪到所能夠鋪的地方去。這樣公眾號的入口其實不是在微信裡面,而是在二維碼裡。
相比點一個連結,二維碼在數字世界並不方便。但在線下店和廣告牌上,二維碼比讓你輸入連結方便得多。
這個選擇說明了小程序的目標。
微信說了七個例子,基本都是線下
今天的發布會上,張小龍沒有做任何展示,只是簡單口述了七個例子:
1. 用戶來到餐廳,掃店家的二維碼,打開店家的小程序就可以排隊、點菜了;
2. 用戶來到汽車站,掃二維碼就能打開小程序買票上車;
3. 公交小程序,等公交的時候,掃二維碼查詢下一班車什麼時候來;
4. 發一個投票小程序到微信群,用戶可以看到具體哪些人投了票,因為小程序直接關聯了微信帳號,不用再填寫名字;
5. 股票小程序,用戶看中某支具體股票、分享給別人,對方能看到「活的數據,是當前我看的信息」(沒說具體怎麼活);
6. 時鐘小程序,在群裡會顯示出一個動態的時鐘,張小龍沒有提到為什麼會需要分享時鐘;
7. 線下消費小程序,「比如說在三公裡以外有一個士多店(粵語裡的便利店),那麼你可以看到並立即打開它的小程序,然後買一點什麼東西,這是很有可能的」。
總結下來大概是:
代替在線下特定場所才會用的應用或者服務號,不用為了吃飯買單去訂閱一個服務號了。
微信內的預覽功能會更強大,變成動態的。
相比內容豐富的網頁應用,小程序的優勢是直接整合微信的功能——姓名、支付、地理位置等。
張小龍這次說得更多的,是小程序的限制
小程序不會給新用戶入口。和公號一樣,如果你沒有打開過任何小程序,是看不到入口的。
小程序不會有「應用商店」,也沒有官方推薦或者下載排名。
小程序不像公號一樣記錄關注數量,只有打開的次數。
小程序不會讓你的手機彈出推送。它支持推送,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通知存在感會很弱,並且需要確認推送。
小程序不能分享到朋友圈,只能分享給個人或者微信群。
小程序不能用來做遊戲。
想要爭取「入口」和「流量」的應用開發者大概會失望了。
但小程序不適合所有的應用
小程序在技術上就是一個微信定義的網頁應用。
它是一個在微信裡更方便的網頁應用,一方面微信原本對網頁的支持不好,每次關閉都會清空數據,不能保存登陸狀態;另一方面小程序可以調用微信的支付、用戶信息等功能。
基本上本地應用能做的大部分事,它都可以做,只是性能稍差一點。
但今天公布的限制,也使得它不太適合所有應用。比如新聞閱讀應用和播客既需要推送,也需要讓人分享到朋友圈。這兩點在小程序上都遠不如原生應用。
只有訪問、沒有註冊用戶數據,也是多數負責運營、推廣的部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從今天公布的信息來看,小程序還是更多為線下服務而準備。它的開發比做 Android、iOS 應用簡單,之後也不用提交到應用商店做推廣、鼓勵用戶下載。企業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做出小程序,解決一些問題。
微信不做下一個 App Store,或者輕量級作業系統
不管微信有沒有能力,作為一個在 Android 和蘋果應用商店裡上架的應用,變成作業系統,或者說在微信內部做應用分發都是 Google 和蘋果目前的應用商店規則絕對不可能允許的事情。
今天張小龍的演講當中,也透露了這個信息:小程序的設計就不是按照本地應用那種全功能、可分發的思路來做的。
在各種功能限制下,微信小程序並不是給開發者們帶來流量的工具。
相反,微信小程序主要面對的使用場景是線下,以二維碼為入口。
這種場景下,將會有大量的流量和用戶匯集到微信來,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開發者能把流量帶走。
小程序內測當天,無數討論它的微信群建立起來。「Techpartiy-微信小程序組」就是其中之一,半天時間加了三百多人。
之後兩個月裡,每天也都有人討論小程序的技術和產品。
今天張小龍的演講結束後,群內在問是不是還要繼續開發小程序的時候。出現的回答是:
「還沒開發[齜牙]」
「高價轉讓小程序[捂臉]。」
「小程序就是微信這個瀏覽器裡的 web 網站。」
之後就是商量如何繞開微信不讓發朋友圈的限制了。
題圖來自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