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亞歷山大除了繼承波斯典章制度外,似乎沒有明確的治國計劃,也沒指定繼承人。他 在前323年6月在通宵宴會暴飲暴食後,因不明熱病而彌留短時後死去。他有位遺腹子和智能不足的同父異母弟,但顯然都無作為,所以帝國立即陷入紛爭。
這紛爭裡有代溝衝突: 追隨菲利浦的老臣和亞歷山大的年輕近臣;有類似伊斯蘭哈裡發之爭政權要留在亞 歷山大親屬手中,抑或由身邊能幹之士接任;或是軍種步兵與騎兵;或意識形態統一論者和分離論者。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共花費22年時間才在前301年的伊普色斯戰役底定,這是亞歷山大的第一代後繼者時代。但三大王國真正穩定下來,則要等到前275年,是第二代後繼者時代。在亞歷山大過世後,由帕迪卡斯主導政局,因為他握有印信、人質並位 居中樞。他先初步分割帝國,獲得大家默許。但亞歷山大棺柩在移往馬其頓時,被託勒密 劫持到亞歷山德拉。
這是挑戰中央權威的第一槍。帕迪卡斯指派攸門尼斯徵服卡帕多西亞 ,威脅其他亞洲總督,引起恐慌。但當帕迪卡斯親徵埃及時,兵變被殺, 結束了這次統一的企圖。 前321年菲利浦老臣安蒂佩特出面主持會議,調整前323年決議。接下來 政局則由「獨眼龍」安蒂哥努斯一世 主導,並由成年善戰的兒子「攻城者」德米特流斯 協 助,聲勢最為看好。安蒂哥努斯擊敗並殺死攸門尼斯後,收服後繼者時代史家海洛尼姆斯。這對父子在戰場上屢有斬獲,在前305年稱王,儼然君臨天下,這引起了其他人恐 慌,促使他們團結起來。主要參戰者有後來的敘利亞王國塞琉卡斯王朝建立者塞琉卡斯一世 、色雷斯國王黎西馬克斯 ,以及馬其頓攝政卡桑德 。
塞琉卡斯從印度遠徵帶回五 百頭戰象,在前301年的伊普色斯戰役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這場戰爭的結果確定了亞歷 山大帝國的分裂。埃及託勒密並未參戰,但偷偷出兵佔領敘利亞。「敘利亞問題」將成為敘 利亞及埃及這兩個王國未來的主要爭端;歷史上共發生七次「敘利亞戰爭」,徒然削弱了雙 方國勢。 色雷斯國王黎西馬克斯佔領小亞細亞西部,又入主馬其頓,這對塞琉卡斯是極大威脅,於是雙方在前281年於柯律佩迪溫發生戰役,由塞琉卡斯勝出。除埃 及外,亞歷山大帝國突然之間幾乎全在塞琉卡斯手中,在他前往色雷斯途中,「雷霆」託勒 密突然 暗殺他,然後逃往馬其頓,但旋即在前279年被入侵的高盧人殺死。
這些意外使馬其頓及敘利亞王國陷入無主的混亂狀態。塞琉卡斯的兒子安提阿克斯一世逐漸恢復政局穩定,而安蒂哥努斯二世「哥納塔斯」 在前275年正式入主馬其頓。至此希臘化三大王國確立。 這三個王國始終處於競爭互耗中,而其他中小型政治體則在夾縫中求生存,偶爾大放異彩,如帕加姆王國和羅得島共和國,甚至求助羅馬,結果引狼入室,尾大不掉。三國之中,託勒密的埃及是最早獨立的國家,擁有豐富資源,鼓勵希 臘移民囤田,主導希臘化時代初期的國際政治。它控制敘利亞及賽普勒斯作為前進、幹預 亞洲的基地,在愛琴海煽動希臘世界叛亂,牽制馬其頓。
託勒密王朝傲世的圖 書館或世界七大奇觀的法羅斯燈塔是政治性的「威望計劃」, 強調自己國際政治上的高度。但這種競爭耗盡王朝資源,沒有實質及長遠結果,所以在不 到前1世紀便告衰落。前220年時,馬其頓菲利浦五世及敘利亞安提阿克斯三世 趁著埃及 幼主即位,甚至計劃聯手瓜分之。 安蒂哥努斯二世則細心經營馬其頓,恢復亞歷山大東徵所導致的大量人口耗損。他的 孫子菲利浦五世 則將注意力放在希臘及義大利局勢上。他在前217年瑙帕克都斯會議與 交戰的希臘國家決議停戰,因為見到義大利的漢尼拔戰爭勢必將希臘世界捲入。
菲利浦決定在前215年與漢尼拔聯手,羅馬的反制手段是鼓勵馬其頓世仇艾託利亞聯盟起義鬧事,派兵發動前214—前205年的第一次馬其頓戰爭,讓菲利浦疲於奔命,與漢尼拔合作計劃完全歸零,反而遭致羅馬報復,發動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前 196年羅馬在科林斯宣布撤軍,解放希臘,將馬其頓勢力局限在原來國境之內;羅馬甚至 向馬其頓借道、借兵攻打敘利亞的安提阿克斯三世。馬其頓王國必須小心服侍羅馬這位新霸主。但羅馬不喜歡的人選帕修斯在前179年登基,勵精圖治,與比提尼亞 王國結親,並商請羅得島艦隊護航婚禮,彰顯他在希臘世界的影響。
這情形以及帕加姆從中離間,激起羅馬懷疑,導致前171—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結果王國被滅。馬其頓在政治上成為真空地帶,蠻族入侵,希臘大陸首當其衝,羅馬最後被迫幹預建省。 羅馬在前196年於科林斯宣布希臘城邦獨立自主,敘利亞王國安提阿克斯三世登陸色 雷斯,聲稱這是祖先留下的權益。這讓羅馬不悅,他收留漢尼拔更是刺激羅馬。羅馬決定出兵亞洲,在前190年擊敗安提阿克斯,將他的勢力逐出小亞細亞,並處以巨額罰款。安提阿克斯不得不訴諸強制徵收手段,搶奪神廟時被殺害。他的兒子安提阿克斯四世 在前 168年幾乎兼併埃及,三位羅馬特使及時出現,僅需交給元老院命令,便不費一兵一卒強 迫敘利亞大軍撤離。
羅馬即使在東方希臘化世界尚未實質佔領,影響力也既廣且深。許多資料透露出許多 希臘國家在前2世紀上半葉做重大決策時,無不將羅馬人會如何反應列入首要考慮。埃及 則是從託勒密四世 即位後即陷入長期內爭,難有作為;爭位的法老常訴諸羅馬乾預,反 而成為被勒索的對象。狄奧多羅斯在前60年於埃及見到羅馬特使團,便與埃及法老以巨額 賄賂爭取愷撒及龐培支持有關。希臘人在主觀上已經認定羅馬是帝國主義。上述事件除了 見證希臘化三大王國忙於內鬥互耗,無視羅馬崛起,因此註定無法抵擋羅馬擴張外,也很 清楚地指出了如波利比烏斯所言,從前220年起當時已知世界因為羅馬崛起,已經彼此糾結,牽一髮動全身,是真正世界史的開始。
羅馬自前167年起支持猶太人反叛敘利亞王國,以及埃及持續動亂,希臘化政治已經 無所作為;在更東方則有羅馬未來的勁敵帕提亞人崛起。波利比烏斯詳細敘述 了自己在羅馬曾協助人質德米特流斯一世 如何逃離回敘利亞短暫執政,但此時任何的希 臘光點都是迴光返照,雖然希臘化時代歷史要等到屋大維於前31年在阿克興擊敗安東尼與 克裡奧帕特拉七世,入主埃及,才算真正結束。不過在政治上希臘人在羅馬帝國之內雖不 再獨立,但文化上十分活躍,一直延續到拜佔庭帝國時代。
在進入狄奧多羅斯的羅馬史部分之前,需要簡單交代西西里及大希臘歷史,因為這是 羅馬人和希臘人最先發生關係的地方,在《希臘史綱》中佔有一定分量。這也是史家狄奧 多羅斯的故鄉。在《希臘史綱》的神話部分,狄奧多羅斯借用泰密烏斯,經常提及希臘大 陸的神話也有西西里版本,因為移入的希臘人會帶來家鄉神話。這些改造的希臘神話算是 愛鄉愛國的產物,希望藉此證明西西里也有一樣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 古代作家認為西西里有三支原住民:在中部的西堪尼人、在東部的西西利人,以及在西部的伊利米人。修昔底德說這三支族群分別來自伊比利、義大利及特洛伊,但在文化上其實甚難區別。
希臘人在前8世紀移入西西里,之後才是腓尼基人殖民,而且後者只盤踞在西西里西部有限的地區,因為腓尼基的殖民傳統主要是控制臨海的貿易據點,其鄰近伊利米人所形成的主要聚落中心,如塞吉斯塔 ,傳統上是迦太基盟友。移民的希臘人勢不可當,經常驅走原住民或將其降為農奴,只有少數能和平共存,如李昂蒂尼。在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滲透 到山區,這整個地方已經大致融合完畢。 正如希臘大陸,古風時期西西里雖然由貴族控制小區,但常有僭主出現。這最主要是 源於迦太基及西西里島原住民長期威脅影響希臘城邦的政治穩定,導致強人政治的出現。
最早一位僭主是傑拉的希波克拉底;他組織強大的傭兵,狄奧多 羅斯的希臘英雄格隆當時便是騎兵司令。希波克拉底建立的勢力是從傑拉沿著西西里南岸 卡瑪瑞納,一直伸展到東岸納克索斯及內陸李昂蒂尼;他擊敗敘 拉古,卻始終無法取下。他的繼承者僭主格隆成功地將首都移到敘拉古。當時一些受到威 脅的希臘城邦慫恿迦太基人制止格隆及阿克拉加斯城的瑟隆聯手。結果格隆在 前480年時,於北岸的希米拉一地大敗迦太基,幾乎統治整個西西里,在經濟繁榮及文化 成就上皆達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