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希臘化時代
學術界常常把希臘文化在地中海地區和中東地區佔統治地位的時代稱為希臘化時代,這是歐亞非三大洲的古老文明開始交流融會的時代。這個時代始於公元前334年,由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開始向波斯國東徵算起,到羅馬徵服埃及的託勒密王朝,即公元前31年時截止。開啟希臘化時代的主角是馬其頓人。
公元前四世紀後半葉,正當希臘腹地發展了200年的城邦政治制度日趨衰微之時,腓力二世領導下的馬其頓王國即蓬勃崛起、一技獨秀。腓力選擇借鑑了希臘城邦和波斯帝國的經驗,對馬其頓的政治制度和幣制進行了改革。
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在克羅尼亞戰役,進一步挫敗了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盟軍,迫使幾乎全希臘都承認了他的霸權。此後,腓力又擬訂了進一步開疆拓土的戰略方針,他在希臘的擁護者號召把戰爭引向亞洲,把財富奪回希臘,並舉行了向波斯宣戰的集會。公元前336年,壯志未酬的腓力遇刺身亡。
亞力山大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兒子,也就是該國的王子,他實際上是殺死他父親之後登上王位的,接著便開始了他驚人的徵服之旅,很大程度上是受波斯人在公元前五世紀入侵希臘、洗劫雅典的啟發,亞歷山大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大約是波斯戰爭一百多年後,他隨後開始了懲罰波斯帝國的徵程。」
雄才大略的亞歷山大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所向披靡、橫掃歐亞非的軍事天才,他自幼接受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宮廷教育,16歲隨父出徵,因此可謂文武雙全。公元前335年,他組建了一支僅有3萬步兵、5千騎兵、160艘戰艦的遠徵軍。
公元前334年,以亞歷山大為首的希臘東徵軍跨過了赫勒斯滂海峽,在格拉尼庫斯河畔首戰告捷,第二年又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大敗十萬波斯軍,俘虜了波斯國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
然後亞歷山大揮師南下,迅速攻佔了腓尼基、巴勒斯坦,兵不血刃、佔領了埃及。
厚顏無恥的埃及法老神廟祭司立刻尊奉亞歷山大為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在平定了埃及以後,亞歷山大又揮師北上,在公元前331年,在亞述古都尼尼微的附近高加美拉與號稱百萬的波斯大軍展開了決戰,開戰不久,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又一次棄陣逃跑、全軍潰散。
亞歷山大相繼攻陷巴比倫、蘇撒和波塞波利斯三大古都,亞歷山大的軍隊對古都進行了洗劫。
大肆洗劫王宮,僅僅在古都波塞波利斯一地 就報搶劫了12萬塔蘭特的金銀財寶,不久逃往大夏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被謀反的當地總督所殺,宮毀人亡,標誌著以亞歷山大為首的希臘入侵者取代了波斯帝國,在古代西亞的統治地位。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進一步向東擴張。
他越過了東伊朗的北部,到達索格底亞納、大夏地區即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隨後進入印度北部、西印度的北部即現在的巴基斯坦,到達印度河谷後,他停止了前進,他不想再繼續了,於是決定回師,他決定從陸地返回,他們穿過俾路支斯坦和伊朗東部的沙漠,旅途異常艱辛、損失慘重。
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24年初返回巴比倫,歷時10年的東徵方告結束。他認定未來世界的中心不在相對貧窮的西方,而在富庶的東方,故定都巴比倫。從此,古代世界前所未有的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崛起。這個橫跨歐亞非的帝國西起巴爾幹半島,南達利比亞、埃及,東至印度、中亞大夏一帶,北達多瑙河和黑海北岸。在東徵期間,亞歷山大每佔一地,都要留下駐軍委任總督。據說,他在亞非大陸新建了七十多座軍事要塞,都叫亞歷山大裡亞。
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古代的資料,有很多對亞歷山大新建城市的敘述,不斷擴建殖民地在這次徵服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藉此希臘的領土從愛琴海幾乎一直伸展到喜瑪拉雅山。
最大的軍事要塞位於埃及開羅的西北部。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佔領埃及後,下令在瀕鄰地中海岸邊的拉格底梯斯小村一帶建一座軍事要塞,建成以後不久,託勒密一世即定都於該城。公元前四世紀後,亞歷山大裡亞成為地中海和東方各國貿易及文化交流的中心。
亞歷山大裡亞是東地中海的大港口,在亞歷山大死後很久它仍佔據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以亞歷山大而得名,擁有著名的燈塔,有一個有名的圖書館,後被阿拉伯人焚毀,然而亞歷山大裡亞一直是東地中海地區極為重要的港口。
馬其頓希臘人雖然把希臘文化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廣大地區,但並沒有完全消滅或同化本地文化,住在城市的少數講希臘語的上層統治者和周圍廣大的原住民之間難免產生許多矛盾。為了彌合民族矛盾,亞歷山大採取了一些促進融合的強硬措施。首先是拉攏波斯上層,將一部分降臣委任為地方官;然後是鼓勵希臘軍人與波斯貴族女子通婚。亞歷山大本人在攻陷大夏時已娶當地王公之女羅克姍娜為妻,後又納大流士的女兒斯塔提娜等為妃,他下令凡馬其頓人與亞洲女子通婚的皆可免稅。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籌備遠徵阿拉伯半島時突然病亡,年僅33歲。年輕的皇帝沒有指定大位的繼承人,據說他臨死時對繼承人問題的回答含糊的說「最強者」。權力真空導致各省總督擁兵自立、互相攻伐。王后羅克姍娜在他死後兩月所生的王儲名為亞歷山大四世,孤兒寡母無力控制部將群臣的爭權奪利,反被利用,沒過幾年皆被殺害。
經過20年的拼殺,部將中的三位梟雄依歐、亞、非三洲三分了天下,先後出現了在西亞建立的塞琉古王國、埃及建立的託勒密王國和希臘本土馬其頓建立的安提柯王國。持續百餘年的安提柯王朝影響著隨後的幾個世紀的希臘,託勒密王則在埃及取代了法老的地位。直到公元前30年,那位傳奇女王克裡奧帕特拉之死。而西亞和中亞的希臘人國家則將希臘文化與西亞、印度文化融合,影響到中國西域。
三國鼎立之初,各王朝的宗教信仰都還保留著希臘神話的明顯痕跡,例如馬其頓的安提柯王朝崇拜不赫拉克勒斯,埃及的託勒密崇拜狄厄尼索斯,而塞古王國則尊奉阿波羅為保護神。但是。許多東方宗教思想和禮儀也在逐漸向傳統的希臘神崇拜和滲透。
亞歷山大成功地將希臘文化同亞洲文化、非洲文化結合起來,這鼓勵了重視知識的社會風氣的形成,一些當時的發現仍然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
希臘化時代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那時候的科技空前繁榮的主要原因,除了得益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當中古代先進的埃及西亞文明的刺激,也得益於亞歷山大及其後繼者 對科技活動的熱心贊助。
公元二世紀的託勒密著《天文學》13卷,創立了地心說,該學說統治歐洲天文學界一千四百多年。
早在託勒密之前,亞裡斯塔克就認識到地球和行星圍繞太陽旋轉並同時自轉。他首次嘗試測量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他還提出地球小於太陽,可惜未被當時的人們接受。
就數學方面而言,雖然古代西亞、古代埃及的先哲們通過丈量土地等活動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豐富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始終沒有超出感性的、經驗的古樸階段,正是古代希臘的數學家們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抽象出一系列科學的數學概念,例如:點、線、面、平行、大於、小於、等於等等。比方說,現在西方婦儒皆知的畢達哥拉斯勾色股弦定理,現在已經查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即古代的蘇美爾卡德時代就已經有記載,如果不是歷史的巧合和古代文明湮沒以後的再發現,那麼,它就是東學西鑑,也就是東方影響西方的絕好例證。在畢達哥拉斯之後,歐幾裡德創立的幾何學是古代希臘人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之一,歐幾裡德的幾何學在十六世紀被耶穌會士克裡斯託芬、克拉維烏斯編纂、增補為一本非常有名的數學教科書,一共有13章。他進一步系統地總結了歐幾裡德及其前賢的幾何學知識,從假設和公理出發,演繹出最早最嚴謹的公式化的數學體系。這本書在十六世紀末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豆帶入中國,和當時明代的著名學者徐光啟合作,把其中前六章,但是古代呢不叫章叫卷,所以叫13卷本的前六卷翻譯成了中文,這本書的翻譯和介紹,標誌著中西文化(交流)展開了新的一頁。《幾何原本》是引進中國最早、最有影響的古代文獻之一。」
阿基米德也是希臘化時代的西西里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曾到過亞歷山大裡亞留學,並結識了一些學者,他是古典力學、流體力學的奠基人。他著有《論球體的圓柱體》、《論星圖》等著作,他求出圓周率的值在3.14至3.141之間,他還正確求出球體和圓柱體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古希臘從來沒有一個數學家象阿基米德那樣把數學、力學、機械學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研究,並投入實踐應用。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阿基米德發明製造的投石起重機械,在抵禦羅馬人進攻巨拉古的防衛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曾使強大的羅馬海軍近兩年望城興嘆、一籌莫展。公元前212年,75歲高齡的阿基米德正在凝視幾何圖形的時候,死在羅馬士兵的刀劍之下,後世的數學家尊稱他是數學之神。
位於小亞西北部的帕加馬王國,是希臘化時代的第二個文化中心,它的圖書館規模僅次於亞歷山大裡亞,而它的希臘式神廟和王宮建築在當時的地中海世界卻獨樹一幟、馳名遐邇。其宙斯大祭壇規模宏大、技藝高超,宙斯大祭壇是阿塔力德王朝為了紀念對高盧人的勝利修建的。
大祭壇為一座U型建築,東西長34.2米、南北長36.4米,有希臘式柱廊,臺下是約6米高的基座。它的傑出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圍繞基座的一條長120米的浮雕,浮雕展示的是希臘神話的戰鬥場面,象徵的卻是帕加馬對高盧的戰爭勝利。
1878年至1886年出土以後,雖然多數浮雕的人物面部已經損毀嚴重,但軀體動作千姿百態、衣紋飄指飛揚,可見其雕刻技藝之高超精湛。雕塑是古希臘成就最高的藝術形式,但在希臘化時代,希臘雕塑藝術中心從雅典逐漸向小亞和愛琴海周過諸島發展。
在愛琴海總部的薩莫色雷斯島發現的大理石尼凱女神像是公元前二世紀初的傑作,這是一個高2.45米、站立著、展開巨大雙翼的女神像。這是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女神像,又稱維納斯女神像。
1820年發現於米洛斯島,希臘人叫愛情女神阿鞭羅狄特,後來的羅馬人改叫維納斯,她身材頎長,面容秀麗端莊,使她成為高雅女性的典型形象。希臘化時期的阿芙羅狄特或維納斯女神像還有許多,但大都是羅馬時代的複製品。由此可知古希臘羅馬時代欣賞女性肉體美成為長時期的藝術潮流。
那個時代的拉奧孔雕像更有戲劇性。
這個公元前一世紀的希臘大理石雕像群高2.42米,由雕塑家阿耶桑德羅斯等3人集體創作。雖然雅典不再是雕刻藝術的中心,但這個城市仍舊是希臘化時代的哲學中心。
希臘化時代的哲學中心沒有東移,仍然在雅典。當時有三大學派叫做伊壁鳩魯學派、斯多格學派和犬儒學派,當時的倫理哲學的主要追求是,自我滿足、反對趨炎附勢。公元前306年,伊壁鳩魯在雅典創立的叫做享樂主義的學派認為,人生的終級追求目標是快樂,是簡樸的快樂。雖然自然的快樂是基礎,但不是終極的,心靈的快樂是更高等級的快樂。人要想趨樂避苦,就得遠離仕途、經濟,就得清心寡欲,就得節制,所以伊壁鳩魯的主張,這種快樂主義的主張經常被後世誤解、歪曲、乃至誹謗,他的學說從公元前四世紀開始到公元後四世紀,前後延續了800多年。」
芝諾於公元前300年在雅典創立的斯多格學派主張理性、節制、甚至苦行,反對追求快樂。狄奧吉尼斯創立的犬儒學派則主張放棄所有文明享樂,回歸到原始的生活方式。希臘化時代的新文化面貌的實質,就是在互相交流衝撞中,孕育出一個當地新文化。當西亞、北非逐步希臘化的同時,希臘移民也在無可避免日漸明顯地東方化。這是一個同步發展互為補充的歷史進程,它影響了歐洲大陸以後的歷史。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