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東華鎮新發現三件清代文物

2020-12-13 廣東頻道

原標題:東華鎮新發現三件清代文物

  東華鎮新發現三件清代文物。焦瑩 劉海軍 攝

  日前,英德市東華鎮雙寨村徐屋組村民向記者報料,稱該村新發現三件清代文物,邀請記者一看究竟。5月5日下午,在該村民家中了解到,這三件文物原放在村中祠堂,祠堂最近拆舊建新,該文物終於重見天日。

  記者看到,這三件文物分別是牌匾、銅鑼和寶劍。牌匾用梓木板、牛角丁製成,村民用皮尺量了一下,長約134釐米、寬50釐米、厚4釐米,版面斑駁,字體全部陰刻,清晰可見。抬頭為楷體豎寫:「欽定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廣東學政加三級戴熙為」;中間為橫書楷體「歲魁」兩字,每字40×31釐米,字體蒼勁有力;落款內容為:「道光二十六年科考選一名歲貢徐漸東立」;一對銅鑼直徑各約60釐米,重二三十斤,上方有兩耳孔,可穿粗繩,方便抬著走動敲打,鑼面鑼底已長起了一些青鏽,敲之聲音洪亮,跟新鑼一樣;寶劍長93釐米,劍鞘長一米,劍柄鑲嵌著一條既像龍又像壁虎的器物,劍的兩面分別鑲嵌著七粒金色的圓點,當地徐姓村民稱之為「七星寶劍」。

  這三件文物從何而來?它們隱藏著怎樣的故事?今年96歲的徐春華老人清晰地回憶道,這些文物擺放在村中祠堂最裡處,他兒時曾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過。當時祠堂裡還有官轎、轎衣、轎篷、羅傘、金字牌(即官員出門時的執事)、官鑼、銅鼓等官用物品。「我的太公與徐玉堂是同胞兄弟。」老人不無自豪地說,「你知道徐玉堂是誰麼?他就是這些物品的主人,16歲時以放牛娃的身份參加科考,在4000多名考生中考得頭名。」記者看到,祠堂門口至今還豎立著四對旗杆石,足見當時徐玉堂的巨大影響。

  徐春華還告訴記者,當年老祠堂門口上方顯著位置掛著「擢選貢元」的牌匾,「文魁」和「欽點即用知縣」牌匾掛在右邊牆上,「天寵呼珂」掛在左邊牆上。

  連結

  徐玉堂其人其事

  綜合該村族譜和村民講述,這三件文物的來源都與此人有關——清代英德最後一位貢元徐玉堂。

  資料顯示,在清代科舉考試中,士子經過縣試(知縣主持)、府試(知府或直隸州的知州主持)和院試(省學政主持)三級考試成績合格者,稱為生員(即秀才)。生員可以經學政(管理一省教育的最高官員)考選升入國家最高學府京師國子監讀書,因為是「貢獻給朝廷」的生員,故稱貢生。清代的貢生有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五種,合稱「五貢」。其中拔貢每12年(逢酉年)由省學政考選一次,每府選2名,州、縣各選1名。貢生名額很少,對一個州、縣來說,每次大都只有一名,因而也是第一名,故稱「貢元(『元』是第一的意思)」。

  有關專家分析,徐玉堂的「擢選貢元」實際上是作為韶州府或英德縣的生員被廣東省學政考選為拔貢;「歲魁」即當年考選第一,也是指貢生第一名。從落款「道光二十六年科考選一名歲貢徐漸東立」的時間推算,徐玉堂被選為拔貢估計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其「16歲就上京考試」,指的是參加朝考,而不是會試。按清朝科舉制度,拔貢經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縣和教職。

  為什麼在道光版《英德縣誌》裡沒有徐玉堂的記載?

  原來,徐玉堂的姐夫謝蘭省在道光二十五年考中進士,在北京郊縣密雲縣任知縣,他把徐玉堂帶到京城應試高中貢元,由於各種原因,《英德縣誌》沒有載入。

  可惜的是徐玉堂新官上任後便染病辭世。謝蘭省把內弟徐玉堂的遺體、遺物一併送回家鄉,埋葬在雙寨家的馬草園。

  徐玉堂16歲就考選為拔貢,而且朝考合格被任命為縣太爺,應該說是相當了不起的,也足見英德是一處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地方。(焦瑩 劉海軍 鄧國珍)

相關焦點

  • 廣東英德東華鎮槍擊案:警方10萬元懸賞楊日初(資料照片)
    12月4日,廣東省英德市東華鎮發生一起槍擊致1人死亡案件。案發後,嫌疑人楊日初在逃。目前,警方正在全力搜捕犯罪嫌疑人,並發布懸賞公告稱,將對提供準確信息抓獲犯罪嫌疑人的市民將給予10萬元獎勵。
  • 廣東英德東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行動
    2019年以來,位於廣東省英德市的東華鎮,高度重視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築牢平臺陣地,壯大志願隊伍,豐富活動載體,細化研究部署,深入探索創新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模式,逐漸形成以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為軸心,各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聯繫點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網格,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網格全覆蓋,引領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 清代沉船「小白礁Ⅰ號」發掘完成 145件新出水文物
    昨天,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歷時40多天「小白礁Ⅰ號」船體發掘與現場保護工作已順利結束,新出水船載文物145件。據現場專家介紹,「小白礁Ⅰ號」是中外造船技術相互融合難得的實物例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和研究價值。特別是船體艙壁與框架的互用結構,被譽為「古代造船技術中西合璧的首例實證」。
  • 震驚:拿著文物堂而皇之出境,來挑釁嗎?深圳海關查獲清代文物6件
    、2018年6月30日,拿著文物就這麼堂而皇之的出境,這是得有一個怎麼樣的心理!是挑釁海關的設備技術還是挑戰自己智商,小編無從知曉,然而,這就是事實!5月26日,深圳灣海關出境大廳,關員在對1名內地旅客攜帶行李進行檢查時,發現其行李箱內有佛像、印章等物品6件。
  • 英德又被國家點名啦!
    我們大英德又被國家點名啦!近日,全國茶鄉旅遊精品線路公布,英德這條旅遊路線脫穎而出,成為清遠唯一入圍的線路。線路推介中華英石園——八百秀才生態茶園——英德奇洞溫泉度假區——龍潤翡翠茶山——茶趣園大茶壺景區——老虎谷漂流——德高信T三有機茶園1中華英石園英石古石街,面積達6000㎡,藏著5000多件原生態奇異的英石和根雕,集奇石展示、觀賞遊覽於一體。
  • 英德又被國家點名啦
    線路推介中華英石園——八百秀才生態茶園——英德奇洞溫泉度假區——龍潤翡翠茶山——茶趣園大茶壺景區——老虎谷漂流——德高信T三有機茶園1中華英石園英石古石街,面積達6000㎡,藏著5000多件原生態奇異的英石和根雕,集奇石展示、觀賞遊覽於一體。
  • 英德東華鎮深入田頭地間宣傳
    盛夏七月,是夏稻豐收的季節,為紮實做好秸稈禁燒工作,有效遏制秸稈焚燒行為,減少環境汙染,近期以來,英德市東華鎮積極行動,多舉措全力做好秸稈禁燒宣傳工作。圖為東華鎮工作人員向農民發放秸稈禁燒倡議書期間,東華鎮環保工作人員駕駛宣傳車,播放著秸稈禁燒相關法律法規、秸稈焚燒危害的廣播,遊走在田間地頭。「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鬆,孔隙度增加,容量減輕,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為了讓東華的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禁止露天燃燒,從我做起。」
  • 寓教於樂,英德東華鎮社工站開展暑期志願活動
    近日,英德市東華鎮社工站組織英華社區青少年開展以「繽紛暑假·快樂度夏」為主題的暑期志願活動,主要以課業輔導,本地文化與僑文化薰陶,交通安全、網絡安全、防溺水知識宣講等內容為主,旨在減少孩子錯誤認知、偏差行為的發生,提高假期安全防範意識,提升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豐富孩子們的假期生活。
  • 廣東英德稀土盜採猖獗 非法採礦者每月收益近300萬
    英德市東華鎮因盜採稀土被挖開的山體支離破碎。李秀婷攝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在清遠市採訪時發現,英德東華鎮稀土礦盜採現象嚴重。英德稀土非法開採只是冰山一角,整治非法稀土礦,迫在眉睫。東華鎮暗藏5個非法採礦點英德市東華鎮東壩、新田、新老幾個村落,環繞著一片山區,裡面蘊藏著貴重的稀土礦。這沒有給本地的村民帶來財富,卻引來了盜挖礦者。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登上山頂,可以看到5個大小不一的礦點,山體被挖開裸露出黃色斷面。
  • 皇太極御用鹿角椅、紅木文具盒……瀋陽故宮展出百件清代宮廷文物
    深藏於瀋陽故宮的皇太極御用鹿角椅、乾隆年間紅木琴棋書畫文具盒、清郎世寧設色竹蔭西狑圖等100件珍貴文物於4月1日在瀋陽故宮正式展出。瀋陽故宮博物院 資料圖 張風/攝瀋陽故宮從10萬件館藏文物中遴選出的這100件文物,包含歷史文物、瓷器、琺瑯、漆器、雕刻、書畫、織繡、宮廷遺物等文物類別,既有清早期歷史文化特徵鮮明的清開國皇帝御用之物
  • 英德公認的24個美女,一個比一個讓人驚豔!
    今日之東華鎮是活力四射、市場繁榮、社會穩定、政通人和的新鎮,是英東地區的商貿、農貿、金融中心之一。華僑工業園▼盛產用材林、經濟林、筍竹、蒿水竹,是英德主要林區之一。大樟沙灘▼▼白沙鎮是革命老區,鎮內有太平、白沙、雙頭三個圩場,其中太平街是該鎮的黨政機關駐地,是該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小區花壇裡發現「寶」了!專家:清代文物
    哈爾濱小區裡發現了古文物你想不想看一看?日前,松北區某小區居民劉先生反映,在他們小區裡看見類似文物的石器,一直放在草地裡風吹日曬,有點可惜。劉先生說,如果是文物,那就要好好收藏保存。記者看到,眼前這個用石頭做的槽子長約兩米多,裡面有一個排水孔,外側的花紋雕刻工藝精湛。經過一番勘察,畢老師給出結論:"這個石槽,是清代用來餵馬的馬槽,距今應該有百年以上。"別說還真的是文物哈!
  • 廣東英德青塘鎮發現13500年前人體骨架化石
    廣東英德青塘鎮發現13500年前人體骨架化石 2016-09-2721:23: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古代文物的新發現——《蒙古山水地圖》
    嘉峪關因為這件《蒙古山水地圖》手卷是中國古代文物的新發現,原圖為明代中葉皇家宮廷繪製,繪製了從明朝的邊關嘉峪關到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寫有211個明代地名,涉及歐、亞、非三大洲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黎巴嫩、突尼西亞、土耳其,堪稱「中世紀世界地圖」,反映了絲綢之路的最後輝煌
  • 2016中國英德紅茶英石旅遊文化節盛大開幕!
    1959年,第一批英德紅茶問世,之後,大批量投放國外市場,並以獨特的風味品質蜚聲海外,可與印度紅茶和斯裡蘭卡紅茶相媲美。1963年,英國女皇曾在盛大宴會上用英德紅茶招待貴賓,受到高度讚揚和推崇。英德紅茶憑著「色澤烏潤、條形緊直、香氣高銳、茶湯紅亮、滋味濃醇、甘美怡神、即可清飲又可調飲」等特點廣受好評。近年來,英德不斷提升種茶技術、制茶工藝,研發新品種、新產品,英紅九號為其中佼佼者。
  • 英德這條溫泉茶香甜蜜之旅你走過嗎?
    東華鎮:紅色、華僑文化小鎮、秀美茶園、歸僑故事、茶科所。橫石水鎮:物阜民豐的淨土、美麗田園、四點金樓、攝影天堂。東華鎮是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原大鎮、魚灣、黃陂、英華等四鎮,於2004年6月18日合併而成的新鎮。既年輕而又歷史源遠流長的革命老區之一,其中魚灣是蘇維埃政權最早成立之地。來到東華鎮,記得到黃陂茶場(現八百秀才茶園基地)打卡,在九號紅茶莊園裡一品英九茶香,到東華雅堂村感受英德市十大美麗鄉村的新風貌與古情懷。
  • 土司執照與放氏土司治理 ——清代芒市土司三件文物考釋(一)
    後來,由於清代鹹豐、同治年間的持續戰亂和後來的匪患,村子變得冷落了。又由於交通線路的改變,村子的位置脫離了商道,區位也變得偏遠了。我們在下鄉採訪中得知,河頭村村民楊定福家中,收藏著祖上留下來的3件清代嘉慶、鹹豐年間的文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變遷。在此,我們把這幾件文物試作介紹,希望有關專家學者進一步開展考證、研究。
  • 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 廈大人類博物館新認定5000多件文物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據統計,這次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普查期間,全國新發現、新認定文物超過708萬件/套。其中,廈大人類博物館就認定了5000餘件文物。這個數量,也讓廈大位列全國高校前茅。
  • 東華鎮高梘橋重建工程項目通車
    南方日報訊 (記者/鄧文燕 通訊員/何偉榮)日前,英德市東華鎮高梘橋重建工程項目通過驗收並通車。新高梘橋總投資170多萬元,長27米、寬4.5米,為周邊5個村民小組6500多名群眾暢通了出行之路,也為高梘片的貧困戶們鋪就了脫貧之路。
  • 廣東小夥繼承姨媽英國遺產,在地窖發現十萬件故宮文物,價值數億
    30年來哈徹打撈了80多艘沉船,將我國大量文物偷運到海外,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泰星號」沉船,哈徹帶走了36萬件珍貴的清代瓷器,獲利3000多萬美元。趙泰來和何鴻燊一樣,都是幫助國寶回家的愛國人士,趙泰來一共捐獻了6萬件左右文物,其中三級以上文物150件,總價值超過八億。趙泰來為什麼會擁有這麼多國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