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佛教:學佛要深體佛祖的慈悲而懂得變通,不要只做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

2021-12-19 佛經地藏經

-

點一下↑↑↑↑↑↑結緣

現在這個社會,學習佛法的人很多,想要精研佛法無上境界的人也不少,而且,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出行的方便程度增加,人們可以更加有效率的在網上查找資料和出家尋找適合自己的依止師,參訪有道的前輩高僧大德以提升自己的修為,為將來的無上正等正覺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但是,既然選擇了佛法的修行之路,那麼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這個修行之路上,必須要隨時隨地都去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靈活運用,否則的話,即使持誦的經典再多,拜訪的高僧大德再多,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鸚鵡學舌,對於將來的覺悟絲毫沒有幫助。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佛祖所說的3藏12部經等所有經典,都只不過是為了度脫有情、利樂眾生,如果做不到《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難免會因為執著於萬物的外相而不懂變通之道,從而錯失了佛祖的慈悲為懷之旨,失去開悟機緣。

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無住為本」,為什麼要無住,因為無住才能圓融自在,不著事相,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霽月光風,從此神運自然,與日月同輝,如果有住,那就只能住於事相之上而不得自然之妙,不能見得自性中的那個清淨本來了。

那麼學佛之人要怎麼做才能算是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呢?下面給大家用一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

有一年夏天,因為暴雨衝擊,將一道河堤的堤壩衝毀,造成了河水暴漲而出行困難,眾人在鋪設應急之道時卻又出現了材料短缺的情況,正在犯難之時,一位外出化緣歸來的禪師見狀立刻便讓眾人去寺廟裡將所有可用之料全部搬來救急。

在這些材料中,不乏有一些雕刻著佛祖、菩薩法像的東西,在堤壩沒有修復之前,每天都在眾人的踩踏之下,有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見佛祖每天都在被眾人踩踏,心中深感不安,於是有一天晚上將一塊雕有佛像的板材偷偷地取回了家中供養。

可奇怪的是,本來是小康之家的他,自從將這個佛像取回家供養之後,各種不如意之事漸有發生,經歷幾次事件,家道竟然日益衰落,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他去寺廟中找禪師請益,禪師為他指出了其中的關鍵,那就是違背了佛祖的慈悲為懷之旨,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雖然學習佛法,但是卻不懂變通,不能深體佛祖的本心,所以即使學習佛法,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華嚴經》中說「一切諸佛一法身」,三世諸佛雖多,都只是各隨機緣而度脫眾生,都是以慈悲為懷之心濟世,所以,垂機設教,不會有什麼計較之心,各行方便之巧而已。

在眾人的應急之道中有諸佛菩薩之像,也可以看作是佛祖的慈悲喜舍之示現,是佛祖慈悲心的顯現,為的是眾生的安樂而已,而佛教徒因為不能深體佛祖之心,將佛像取回家供養,看似是一番好意,實際是違背了佛祖的慈悲之旨。

一是將材料取走,勢必會造成出行群眾的出行困難,招致眾人的咒怨,使這些咒怨之氣臨於己身而難以排解,二是失去了佛祖「苦海化做度人舟」的慈悲心,斷除了佛祖隨機設教的教化作用。

禪師明知材料上有佛祖像,為什麼還能不在意,因為他深知事急從權,能深體佛祖的慈悲之心而懂得變通,不在這些事相上生起分別之心而純任自然,不著人我之相,所以能舍。

而那位佛教徒,雖然有一顆虔誠的學佛之心,但是卻不懂得變通,仍然住於事相之上而不能深體佛意,以為佛是神聖的,不能被世人所踩踏,是心有分別計較而生諸相的執著之意,仍然處在一個執著計較的心中。

在這種情況下,他將佛像取回家供養,看似是對佛祖的虔誠敬養,實則是與佛祖的慈悲之心南轅北轍,無益於己,無益於眾人,亦無益於佛祖,三方皆輸,看似是偶然,但其實卻完全是他自己不能深體佛祖的慈悲之心,不懂變通的緣故所造成的,他雖虔誠學佛,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

在現在這個社會,學習佛法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這種只會照本宣科的木頭人,卻也有不少,持誦抄經,默守成規,看似做得中規中舉,但其實與佛祖的慈悲世人之心了無其益,這些人,不知道有沒有反思過自己在修行中的所作所為呢?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更多精彩推薦:

地藏經讀誦58分鐘 簡體字幕 教念

佛學:心經生命大智慧4身心靈實踐中,應該獲取智慧而不是知識或信息

佛學常識:出家人的「五堂功課」是哪五堂|出家人|楞嚴經|常識

相關焦點

  • 學佛要深體佛祖的慈悲而懂得變通,不要只做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
    那麼學佛之人要怎麼做才能算是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呢?下面給大家用一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後來他去寺廟中找禪師請益,禪師為他指出了其中的關鍵,那就是違背了佛祖的慈悲為懷之旨,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雖然學習佛法,但是卻不懂變通,不能深體佛祖的本心,所以即使學習佛法,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
  • 佛法、佛教、佛學、學佛
    現在有所謂佛法、佛教、佛學、與學佛,四者之範圍雖差不許多,可是其中多少是有些不同的。  何謂佛法?曰佛者具足雲佛陀耶,譯雲覺道。覺有自覺、覺他、覺滿,亦曰知覺、覺悟。在佛的方面來說,是有覺而又有道;在迷淪的眾生方面來說,則是有覺而無道,覺非其道,則為妄覺、錯覺。
  • 學佛要想學好,還需要懂得佛經的譬喻
    很多學佛的朋友,平日功課不停,經卷也常在誦念,可是修為卻精進甚少。為此十分苦惱,認為自己凡念重,慧根少,是對佛經無法參悟理解的原因。其實佛法廣大,短短幾句,蘊涵許多人生哲理,佛祖為啟發眾生,常將宇宙中最玄妙的法門藏於片言隻語中,用譬喻來導引學佛、參佛之人。
  • 學佛三書(正信的佛教、佛學入門、學佛群疑)
    佛學入門:聖嚴法師根據當代佛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勾勒出了佛教發展的基本脈絡,還原了佛教的本來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義。釋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義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團發展。佛教對於菸酒賭博的看法怎樣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怎樣成為一個佛教徒呢佛教為什麼要信仰三寶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嗎佛教相信懺悔嗎佛教相信天堂與地獄嗎佛教相信閻王嗎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給他人嗎佛教相信輪迴是確實的嗎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佛教崇拜神鬼嗎
  • 南懷瑾的告誡:不要輕易學佛,因為學佛者最易犯這3個毛病
    佛教常講: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如今,學佛的門檻越來越低,我也漸漸發現身邊相熟的人開始學佛,終日參禪悟道,不亦樂乎。哪知道,老同學學佛不久,整個人就變得心慵意懶,精神萎靡,一味地抱怨社會,說盡喪氣話。我們和他交談興味索然,感受到的只是他的負面思想。時間長了,有誰願意做他的「情緒垃圾桶」呢。其實,我的這位老同學明顯違背了學佛的初衷。他不懂得自省,也就化解不了負面情緒,是嘴在學佛,心在學魔。
  • 佛教啟示:在家如何學佛?
    南無阿彌陀佛非常歡喜,有越來越多的人,親近佛教,信仰佛教,這是一份佛緣,也是一份善緣。但很多人,心中一直疑慮重重,因為沒有明師,雖然想學佛,卻並不知道在家裡學佛,該怎麼開始,該怎麼做。今日,我們便來講一下,在家裡該如何學佛。
  • 學佛與佛學:學佛不離開戒定慧,離開戒定慧叫佛學
    佛教歷經3000年的流傳,依舊為世人所傳承,自然有他的作用,可如果只是吃齋念佛,那佛教的無上妙法與思想又由誰來傳承呢?學佛之人自是要懂得佛法的奧妙真理,但如果只是研究佛教學問又說不上是一個純粹的學佛之人,所以學佛與佛學二者的概念自然不容混淆。
  • 佛教:為什麼自己念佛誦經的功德很小?學佛人一定要知道!
    今天有個同修給我發了一篇「佛教文章」,我看了一下,其實就是一篇所謂的「佛教雞湯」,讀起來很無聊,這篇文章是關於如何學習佛陀的寬宏大量,如果你生氣了,是你自己的原因:是你不夠慷慨,如果你因此變得沮喪,就是你不夠大度,你悲傷,就是你不夠堅強等等。
  • 懂得這個簡單的道理,即可在學佛路上殊勝無礙
    千手觀音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閱讀佛經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在家我們也要有理性的思維,要弘揚佛法,必須確立正確的知見。學佛首先你要是個正常的人,過正常的生活。不能在家只是一味的學佛,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幹,班也不上了,天天跑道場共修,甚至啃老,完全不顧及自己的現實環境和家人的感受,這是不行的。
  •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是學佛的原則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與慈悲之法。學習佛法,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益眾生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學佛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學習佛法最主要的是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佛祖曾在《般若經》中說:「手中掌握一法,就等於掌握一切法,這一法是什麼呢?
  • 佛學智慧,學佛人具足三點,福報與功德無量具足!
    所謂人生無處不修行,生活無處不道場,佛教文化中修行也是一種文化傳承,主要以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讓人們從自我約束的戒律中到修心本性,修正我們的德行。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學智慧,學佛人具足三點,福運召來,福報與功德無量具足!
  • 學佛與佛學,正確的修行,真正的念佛!
    3、「佛學」是通過學佛實踐才能產生,只有自己親自實踐、修證,假以時日,才能形成自己的佛學思想和見地; 4、學別人之「理」,或只可用於談玄說妙,而並不能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具體實質問題; 5、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忠於自己的本職,都要通於本職,成為本職之「專才」,否則便是罪過!
  • 學佛要想學好,還需要懂得佛經的譬喻
    很多學佛的朋友,平日功課不停,經卷也常在誦念,可是修為卻精進甚少。為此十分苦惱,認為自己凡念重,慧根少,是對佛經無法參悟理解的原因。其實佛法廣大,短短幾句,蘊涵許多人生哲理,佛祖為啟發眾生,常將宇宙中最玄妙的法門藏於片言隻語中,用譬喻來導引學佛、參佛之人。
  • 佛教:學佛後身上會有三個變化,你有幾個?
    學佛後我的心胸應該變得更加寬廣了,應該懂得去包容其他眾生,遇到善知識我們要心生讚嘆隨喜,遇到惡知識我們要懂得理解對方,而不是開口就是詛咒對方下地獄的話,如果有這樣的行為,真正犯錯的人是你,而不是被你嫉妒怨恨或是詛咒的那個人。第二種改變,學佛後欲望變得越來越少了。
  • 學佛六種人,你是哪一種?
    雖然都是佛學路上的同道師兄,但學佛的心態各有不同,本文羅列了六種不同形式的學佛人,對比一下,看看你是哪一種呢?2求佛人有的人知道佛教很偉大,認為理所當然的佛祖應該會幫人的忙,因此平時雖然沒有想為佛教做什麼,但是一旦遇到生病、貧窮、失意、失敗、失業等人生困境時,就想到求佛幫忙
  • 佛教:學佛不能盲目,做好這兩點,就能修成正果,南無阿彌陀佛
    其實並非這樣的,我們學佛,就應該有一顆虔誠的心,我們應該善良的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不能盲目的拜拜佛,念念經就可以了。要想成佛,我們必須要學會用善良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每個人,只有善良才能讓我們的心單純如紙,一塵不染。今生,我們要懂得多多的修繕,那樣才有可能成佛,否則的話,你只是拜拜,心裡不尊敬佛,那麼你拜太多的佛,都只是無用的,而且你這樣的話,也完全悟不到佛學中的佛道。這樣做也只是徒勞一場。
  • 佛教:抬頭看路,低頭走路——就是學佛
    須知我們辛苦的修行就是為了不著「我人眾生壽者」這四相,其中第一相就是「我相」,但凡還有「我」這麼個念頭就距離開悟還差得遠,更不要說證果了,佛菩薩要真還有這種雜念也馬上就跌回凡間了。所以我們要學佛,起碼要明白一些佛學的基礎概念,比如佛,菩薩,羅漢,三寶,皈依,三界六道,三世因果,輪迴,業報,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法印等,否則的話不要說佛經了,就連譯文和佛學文章都看不懂。然後明白了這些之後,佛門大乘八宗,各有殊勝,但最終都能成佛,您總歸也要找一條適合自己的吧?就像是您打算去旅遊,起碼要選好路線和出行方式才行,否則要去西藏最後弄不好就去了海南了。
  • 如果你認為佛教是迷信,是騙人學說,請看這裡
    你自己學的東西,只要合乎道理,合乎佛的慈悲和善念,就可以。不要去執著是誰說的,更不要去崇拜某位人物或權威人士。就算這個人再厲害再有權威,但是如果他說的不對,我們也要是拒斥的。2,佛經要具體對待。學習佛學首先要讀佛經,而不同的佛經針對的是不同的問題,有的佛經是針對具體問題講的佛法,有的是整體全面性闡述佛法,所以要具體對待。比如說,《心經》《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這些都是佛教中的大乘經典,是從整體性把握佛學智慧的。我們不能割裂開看,那樣就會陷入井底之蛙的小視野之中。
  • 佛教:學佛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嗎?看完恍然大悟!
    學佛更是失去,失去內心的障礙煩惱困惑,失去各種貪嗔痴慢疑等惡的習氣,讓自己的內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慈悲。我們不要指望佛菩薩能幫我們改變命運,信佛,是相信善良,相信因果,相信善因結善果。有了慈悲的根,有了堅定的信念,修行的路就要靠自己走下去。也許會有諸多坎坷,但都是在歷練和成就自己。
  • 南懷瑾的告誡:不要輕易學佛,因為學佛者最易犯這3個毛病
    佛教常講: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如今,學佛的門檻越來越低,我也漸漸發現身邊相熟的人開始學佛,終日參禪悟道,不亦樂乎。哪知道,老同學學佛不久,整個人就變得心慵意懶,精神萎靡,一味地抱怨社會,說盡喪氣話。我們和他交談興味索然,感受到的只是他的負面思想。時間長了,有誰願意做他的「情緒垃圾桶」呢。其實,我的這位老同學明顯違背了學佛的初衷。他不懂得自省,也就化解不了負面情緒,是嘴在學佛,心在學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