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想學好,還需要懂得佛經的譬喻

2020-12-18 熊貓聊歷史

很多學佛的朋友,平日功課不停,經卷也常在誦念,可是修為卻精進甚少。為此十分苦惱,認為自己凡念重,慧根少,是對佛經無法參悟理解的原因。其實佛法廣大,短短幾句,蘊涵許多人生哲理,佛祖為啟發眾生,常將宇宙中最玄妙的法門藏於片言隻語中,用譬喻來導引學佛、參佛之人。

正如諸前輩所言,學佛要想學好,還需要懂得佛經的譬喻。

「大喻八百,小喻三千」,這個說法正是對佛經中譬喻的重要性最佳的詮釋,正所謂「佛典之文,幾於無物不比,無比而不有言外之意於其間」。正如譬喻的梵文:Avadana(阿波陀那),其本意就是以了知之法顯未了知之法,借他物而寓其意。

佛陀釋迦牟尼智慧超絕,常因人、因時、因地來教導弟子,有所謂漸教、權教、半教、方便教等,而最注重運用譬喻的方法。佛陀往往運用通俗的語言,通過形象生動的譬喻,使玄微的佛理,能為芸芸眾生所理解和接受。正如《百喻經》所言:「如阿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塗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智者取正義,戲笑便應棄。」這裡說的戲笑便是譬喻,學佛的目的是取正義,譬喻只是方法手段,取得正義後,戲笑終應放棄,這是佛教使用譬喻的原則。

根據《涅槃經》卷二七的總結,譬喻大概分為八種:順喻、逆喻、現喻、非喻、先喻、後喻、先後喻、遍喻。佛曰:天降大雨則小坑滿;小坑滿故而大坑滿;大坑滿故而大海滿。如來法雨亦如是,眾生戒滿便至解脫滿,解脫滿故得以涅槃滿。這種隨順俗世之理,按照自小至大的次序來譬喻的就叫順喻。逆喻則和順喻相反,逆於俗世之理,按照自大至小的次序來譬喻。大海本為大河,大河本為小河,乃至溝渠為大雨。如此,則如來涅槃本為解脫,乃至持戒本為法雨。……

總之,一些奧微的佛學奧義,由於用來譬喻,很容易被俗人所理解。同時,被用來譬喻的漢語舊詞因此也重新被賦以新的意思,增加了活力。

「蓮」便是其中之一,《大乘密嚴經》卷下:「如蓮出淤泥,見之生愛敬。如是佛菩薩,出於生死泥,成佛體清淨,諸天所欣仰。」據大乘佛教,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拘泥於生死煩惱、無明習氣而已,猶如明麗的蓮花一般,含裹於淤泥,一旦勘破生死煩惱的汙垢而能得以解脫,便證見清淨佛性而得成佛。而菩薩證見佛性後,還鬚髮大慈悲心,重回汙濁塵世去普渡眾生。菩薩已破除人、我之見,怨、親之別,故能身處汙濁而其心不染,一如蓮花。

「蓮」這個極其普通的漢語名詞在佛經這產生了系列的譬喻,如「蓮座」指佛菩薩的專座;「蓮界」用以指稱佛國、佛寺;「蓮房」用以稱僧人居住之所;「蓮眼」或「青蓮」喻佛眼;「蓮宗」成為淨土宗的別稱;我國淨土宗的初祖東晉慧遠便在廬山與道友組成「蓮社」;「蓮邦」為西方極樂世界的別稱;「蓮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是佛教的象徵了。

譬喻在佛教和佛經中無處不見,因為譬喻,一些深奧的佛理變得生動易懂,因為譬喻,讓深含宇宙間最大智慧的佛理也能讓普通俗人知曉、明白。今天,拋磚引玉,做一短文,旨在交流,而譬喻的相關問題還尚有許多,如有興趣和探索之心,請在下面評論區留言,熊貓知道後,會根據大家所需,再續殘文。

相關焦點

  • 懂得這個簡單的道理,即可在學佛路上殊勝無礙
    很多初學佛者不知道從哪開始學,首先要先明白自己學佛,最終是為了什麼?求一個人天福報、世間美滿還是徹底解脫這麻煩不斷的輪迴又或是以佛菩薩作為自己的榜樣?千手觀音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閱讀佛經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 學佛也需要「選專業」,你拜的哪位佛菩薩為師?
    很多人學佛日子不短了,但是仍然懵懂。別人吃素,他也跟著吃素;別人誦經,他也跟著誦經,學佛已久,但是似乎只落得個表面功夫。不過,如果能夠做到吃素誦經,與人為善,學佛的功夫也算是沒有白費。但是相信很多人並不滿足於此,那麼如何「正確且快速」的學佛呢?在此,我談一點自己的愚見和做法。
  • 家裡的佛經不要隨便亂放,罪業很重,要注意了
    佛經是如來的法身舍利,我們對待佛經要像對待佛一樣恭敬,請到家裡的佛經,千萬不要隨便亂放,罪業很重,要注意了。家裡的佛經應該如何擺放?在《金剛經》上還有一句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安置佛經?如果把佛經擺放在其他聖賢經典的下面,豈不是對佛不敬?如果把佛經擺放在其他聖賢經典的上面?豈不是又著相了?
  • 修行非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不,你想多了
    佛經上說,要成佛,從發願修行開始,需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功德圓滿成佛。02三大阿僧祇劫啥是阿僧祇劫呢?佛他老人家是怎麼想的?讓我們學佛卻出了這樣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古至今敢回答學佛就是為了成佛的人,書上記載的,好象只有六祖惠能了。他當年是個嶺南的窮苦樵夫,衣食溫飽都不周全,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供養老母親。一次偶爾的機會得到人的資助,千裡迢迢的從嶺南到黃梅禮拜五祖弘忍。
  • 佛教:抬頭看路,低頭走路——就是學佛
    01《紅塵說禪》系列第279篇到底應該怎樣學佛,才能更快的取得成就呢?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師兄心中的共同疑惑,不管是沒上路,正上路,還是已上路的。須知我們辛苦的修行就是為了不著「我人眾生壽者」這四相,其中第一相就是「我相」,但凡還有「我」這麼個念頭就距離開悟還差得遠,更不要說證果了,佛菩薩要真還有這種雜念也馬上就跌回凡間了。
  • 心經是不是佛經?
    這一講我們談談《心經》,在我沒有學佛以前,就聽到過它,還曾抄寫過,用來平靜內心。學佛後,背誦的第一部經也是它。它是一部在中國最有知名度的佛教經典,歷來被無數善男信女背誦並抄寫。是因為《心經》蘊含了什麼格外深刻的道理嗎?
  • 年輕人學佛,其實是一件好事
    佛法越早接觸越是一件好事,但是此話說得容易,這還需要善根機緣,如果我們有幸接觸到了佛法,看到了佛經,請一定珍惜並好好學習,畢竟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事情。年輕人如果有此機緣接觸到了佛法,那真是一件好事情,如果繼而認真學習,按照佛陀的教育規正自身的行為,那麼未來的道路一定不會走偏。
  • 學佛三書(正信的佛教、佛學入門、學佛群疑)
    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給他人嗎佛教相信輪迴是確實的嗎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佛教崇拜神鬼嗎佛教徒相信祈禱的功能嗎佛教是主張焚燒紙庫錫箔的嗎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嗎佛教徒都願往生極樂世界嗎佛教重視神跡嗎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嗎佛教是反對自殺的嗎佛教是厭世與出世的宗教嗎從信佛到成佛需要多長時間呢
  • 學佛必知:十三個學佛基礎名詞解釋,值得收藏!
    很多人學佛不知道,從哪裡入門開始學習,如果你還在迷茫,不妨先了解一下,佛教中經常提到的一些名詞,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入門方式,這些名詞,都是必須要理解的。無論你看那一本經,作為學佛的入門,都會遇到很多佛教名詞,不懂名詞,學經聽法就會處處碰壁,比如經文中提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徳相,你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眾生?什麼是如來?什麼又是智慧德相?便很難深刻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入門方式,每天學一點佛學名詞,都是必要的。
  • 從蘇軾廬山詩談學佛三境界
    很多人學佛多年,仍然有著這樣的情況。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真正的佛教呢?蘇軾這首詩一方面反映出初學佛者的情況,另一方面亦說出了其中的道理,就是若要清楚認識事物的真相,是不能從主觀層面中認識的,一定要跳出主觀的不同層面,從客觀上去理解,方能掌握其真面目的。
  • 多讀一句佛經,少想一點煩惱,這8部經典你都讀過嗎?
    多讀一句佛經 少想一點煩惱 翻開經書 點一瓣心香 這是苦樂人生中共同回憶釋迦牟尼佛的言教 由此形成文字版的佛經 後人將所有佛經合稱「三藏十二部」
  • 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三寶」是佛教的根本,信仰佛教必須要三寶具足,那麼「三寶」究竟是指的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三寶」其實就是指的佛、法、僧。佛就是指佛陀,是已經證得無上智慧的人,是我們所皈敬,依附的對象。他悟道成佛了,也要幫助我們這個世間的一切眾生成佛,救拔我們脫離苦海。佛陀早就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滅度了,什麼依靠什麼來救度眾生呢?那就是佛法,和僧人了。
  • 《金剛經》的智慧 整部佛經解空意 字字珍貴金句多多
    《金剛經》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部佛經。流行甚廣幾乎是家喻戶曉,至於為何如此流行,大概與禪宗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唐宋以來禪宗盛極一時,尤其是以六祖慧能最為著名,根據《六祖壇經》的記載五祖傳法于慧能所依之經便是《金剛經》,著名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出《金剛經》。
  • 佛經浩瀚廣大,各種動物在佛經裡的代表寓意
    佛法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無二的,在本質上並無差別。由於因緣果報的關係,所以現前的生命形態各有不同。而佛陀善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迴苦海。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 學佛後,業障反而多了?高僧說:這時候,你就需要注意了
    我們很多人學佛是為了增長自己的福德與智慧,財富與福報。他們希望自己在學佛後,事業和生活能夠更加順利和諧,身體和心靈可以更加健康安定。而很多人在學佛後,人生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心態越來越好,生活也越來越順心如意。
  • 佛教:這兩件事不知道,學佛後,會諸事不順!
    很多人學佛是為了學佛,學佛後總想著如何成佛,如何離一切相,因為你越想離開六道,就越是無法離開,你越執著學佛,就越會與佛法背道而馳。六祖慧能大師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求兔角。」學佛不是為了讓我們遇見佛,而是為了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學佛其實就是在學習如何做人,人成即佛成。
  • 他們學佛學成迷信,夢參老和尚道出學佛本質,你還沒覺悟嗎?
    在學佛之路上,只要你細心觀察,你總能發現在你的身邊會出現零零星星的迷信學佛的人,在學佛之路上「漸行漸遠」,偏離了正信、正學、正知見,在學佛的過程中雜入了我慢心,見不到「真佛」,也讓周圍人把自己看成了學佛之路上的「神棍」,實在惋惜!一、為什麼學佛會進入偏執的迷信?
  • 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會對佛不敬,折損福報!
    學佛人家裡都會有幾本佛經,如果你家裡也有佛經,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隨便亂放,會對佛不敬,折損福報。《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我們對待佛經,要跟對待佛菩薩一樣,要恭敬對待,如果你對佛經不敬,就等於對佛不敬。有人說家裡的佛經,不能跟其他書擺放在一起,也有人說家裡的佛經最好不要放在床頭,更不能放在枕頭下面,會對佛菩薩不恭敬。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所以說,學佛者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明心見性才行,更要知道,該如何才能明心見性?明,就是明白的意思,而心在佛教中,有多所指,這裡不多說,在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也說過,自己有很多心,不知你要看那顆心?所謂明心,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各種心。明心還要見性。見性才最關鍵,所謂性,就是不變的意思。
  • 學佛之後,身上有這三個變化,說明你在佛法上有了長足進步!
    世人學佛不論是因厭離心,欲求出離苦海,還是想獲得世間福報,提高生活品質,人人皆求在佛法上有所進步。其實,佛學的成就與年齡性別,甚至學佛的時間長短,都沒有必然關係。譬如經文中記載,龍女八歲因為受持《法華經》,即身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