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佛的朋友,平日功課不停,經卷也常在誦念,可是修為卻精進甚少。為此十分苦惱,認為自己凡念重,慧根少,是對佛經無法參悟理解的原因。其實佛法廣大,短短幾句,蘊涵許多人生哲理,佛祖為啟發眾生,常將宇宙中最玄妙的法門藏於片言隻語中,用譬喻來導引學佛、參佛之人。
正如諸前輩所言,學佛要想學好,還需要懂得佛經的譬喻。
「大喻八百,小喻三千」,這個說法正是對佛經中譬喻的重要性最佳的詮釋,正所謂「佛典之文,幾於無物不比,無比而不有言外之意於其間」。正如譬喻的梵文:Avadana(阿波陀那),其本意就是以了知之法顯未了知之法,借他物而寓其意。
佛陀釋迦牟尼智慧超絕,常因人、因時、因地來教導弟子,有所謂漸教、權教、半教、方便教等,而最注重運用譬喻的方法。佛陀往往運用通俗的語言,通過形象生動的譬喻,使玄微的佛理,能為芸芸眾生所理解和接受。正如《百喻經》所言:「如阿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塗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智者取正義,戲笑便應棄。」這裡說的戲笑便是譬喻,學佛的目的是取正義,譬喻只是方法手段,取得正義後,戲笑終應放棄,這是佛教使用譬喻的原則。
根據《涅槃經》卷二七的總結,譬喻大概分為八種:順喻、逆喻、現喻、非喻、先喻、後喻、先後喻、遍喻。佛曰:天降大雨則小坑滿;小坑滿故而大坑滿;大坑滿故而大海滿。如來法雨亦如是,眾生戒滿便至解脫滿,解脫滿故得以涅槃滿。這種隨順俗世之理,按照自小至大的次序來譬喻的就叫順喻。逆喻則和順喻相反,逆於俗世之理,按照自大至小的次序來譬喻。大海本為大河,大河本為小河,乃至溝渠為大雨。如此,則如來涅槃本為解脫,乃至持戒本為法雨。……
總之,一些奧微的佛學奧義,由於用來譬喻,很容易被俗人所理解。同時,被用來譬喻的漢語舊詞因此也重新被賦以新的意思,增加了活力。
「蓮」便是其中之一,《大乘密嚴經》卷下:「如蓮出淤泥,見之生愛敬。如是佛菩薩,出於生死泥,成佛體清淨,諸天所欣仰。」據大乘佛教,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拘泥於生死煩惱、無明習氣而已,猶如明麗的蓮花一般,含裹於淤泥,一旦勘破生死煩惱的汙垢而能得以解脫,便證見清淨佛性而得成佛。而菩薩證見佛性後,還鬚髮大慈悲心,重回汙濁塵世去普渡眾生。菩薩已破除人、我之見,怨、親之別,故能身處汙濁而其心不染,一如蓮花。
「蓮」這個極其普通的漢語名詞在佛經這產生了系列的譬喻,如「蓮座」指佛菩薩的專座;「蓮界」用以指稱佛國、佛寺;「蓮房」用以稱僧人居住之所;「蓮眼」或「青蓮」喻佛眼;「蓮宗」成為淨土宗的別稱;我國淨土宗的初祖東晉慧遠便在廬山與道友組成「蓮社」;「蓮邦」為西方極樂世界的別稱;「蓮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是佛教的象徵了。
譬喻在佛教和佛經中無處不見,因為譬喻,一些深奧的佛理變得生動易懂,因為譬喻,讓深含宇宙間最大智慧的佛理也能讓普通俗人知曉、明白。今天,拋磚引玉,做一短文,旨在交流,而譬喻的相關問題還尚有許多,如有興趣和探索之心,請在下面評論區留言,熊貓知道後,會根據大家所需,再續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