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軾廬山詩談學佛三境界

2020-12-17 重樓逾陀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首傳頌千古讚美佛陀的詩句,是出自宋朝詩人學士蘇軾的手筆。蘇軾可說是中國古代文人之中,受佛教影響甚深的一位。蘇軾一生宦海浮沉,飄泊無定,人生體驗極豐。他寫詩寫詞無數,其詩文多反映出人生哲理的深廣層面,其中亦不乏談到佛教的內容。

蘇軾在49歲那年(1084)遊廬山,並寫了幾首非常著名的絕詩。廬山是中國最有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古今遊人墨客寫詩讚美廬山的,真箇是多不勝數,但只有東坡這幾首詩流傳最廣。廬山景色千變萬化,多重面貌,東坡詩由客觀的廬山景色,推廣出多重意境,令人讀來回味無窮。而這些詩句所表達豁達的人生哲理之外,更能表達出佛家的旨趣。

佛教自印度流傳至中國,古往今來,學道之人均欲了解其入路與階梯,使可以依循而行、拾級而上。印度佛教所傳來的學道階位說法不一,由原始佛教的四果四向,乃至大乘佛教的菩薩階位有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等等。但到了禪宗流傳之後,由印度傳來的繁瑣階位說法已被簡約為三個階段。

其中代表,為《五燈會元》卷十七記載青原禪師所述: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我們現借蘇軾的三首廬山詩,來說明學佛的三個階段。第一首是〈題西林壁〉,詩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初接觸佛教時,簡直被佛教中的不同的派別、不同的經教、不同的思想體系,弄得糊裡糊塗。尤其是現代的佛教徒,面對著不同地域的佛教系統,如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又有不同國家特色的佛教,如中國佛教、日本佛教、韓國佛教、泰國佛教;此外,更有不同的派系,如淨土宗、禪宗、天台宗、唯識宗、密宗等等。

而不同的法師又有不同的說法、各自的主張。初學者似乎是入了佛教之門,但看到佛教中的種種現象,卻又不能認識佛學之真面目。很多人學佛多年,仍然有著這樣的情況。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真正的佛教呢?蘇軾這首詩一方面反映出初學佛者的情況,另一方面亦說出了其中的道理,就是若要清楚認識事物的真相,是不能從主觀層面中認識的,一定要跳出主觀的不同層面,從客觀上去理解,方能掌握其真面目的。

蘇軾廬山詩之第二首《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行者努力學佛一段時間後,開始感覺到佛法的好處,得到佛法的薰陶,體會到佛菩薩的旨意,明白到佛經中所說的「一切微妙言詞,皆是佛法」,順手拈來,無非佛法,觸目皆是道。於是悟得溪聲流水便是如來說法、山河大地亦如清淨法身,夜來體驗無數八萬四千的法門,皆可以教化眾生。與禪師所說的「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儘是法身」有異曲同工之旨意。但到這個時候,雖然有所體驗,又如何能向其他的求道者說過明白呢?正有不知從何說起之嘆。因此有禪師便譬喻這種情況為「啞子吃蜜」。

蘇軾廬山詩之第三首〈瀑布亭〉: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的煙雨與浙江錢塘江潮水,是古來最具名聲的旅遊必到的景點。於是旅客未去之時便百般盼望、千般牽掛,以期前往一覽風光勝景。但當去過之後,便會覺得:廬山煙雨浙江潮不外還是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的前二句亦可譬喻求道者在未悟道前,總是受到煩惱之纏繞,於是以有所得心來追求正道,並幻想期待著悟境後的種種風光,這不外是妄執而已。詩的第三句便說明直正到達了悟道的境界之後,便會知道其實境界還不外如是。以前總以為有一個清淨的理想境界可以去安住,悟後便發覺世間本來就是這樣,根本並非世間之外有另外一個出世間,世間就是出世間,以前無謂的追求至此方能歇息。這首詩的第四句雖與第一句相同,但卻是指出行者悟後的體驗,雖同是一境,心卻已不同,因此與第一句所表現的意義自是各異了。

龍樹菩薩在《中論》觀涅槃品第廿五說:「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便名為涅槃。」不執受取著種種因緣,離煩惱執取,便稱之為涅槃,並非另外有一個境界叫做「涅槃」,亦非有一個「究竟」的果位可得到的。到達這個境地,便明白到世間就是出世間,一切佛法,當下現成,毫無缺乏。如此便得大自在,逍遙人生矣。

蘇軾的禪理詩詞甚多,這裡只略舉三首,試以符應學佛悟道之三階段。至於其餘詩詞之佛門哲理內容,有待大家有興趣者繼續研習發揮之。

相關焦點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蘇軾臨終之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廬山煙雨》,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人生的無常!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其實這正是蘇軾的高明之處。蘇軾想要告訴我們:廬山的煙雨跟錢塘江的潮汐都是值得一看的風景,要是此生不去,難免會有一些遺憾,但是當你真正到了廬山下,錢塘江前,真的看到了這煙雨濛濛,看到了這潮水湧動,你又會感覺也不過如此,最後你會發現它們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它們只是廬山煙雨與錢塘江潮。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這是從境界的分類而言談的,但是我覺得,關於人生的境界,沒有誰能比古人蘇軾還說得清,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28字內,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我想沒有比蘇軾說得更加清楚的了,不信你看看蘇軾的臨終詩,僅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廬山煙雨》宋 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淄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語錄中的「三般見解」說的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是入禪的三種境界。其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其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1101年夏天,蘇軾長途跋涉,身困力乏,腹瀉之後,又遇熱毒,齒間出血不止,竟氣絕而逝。蘇軾在去常州之前,寫給兒子一首《廬山煙雨》,也是臨終前寫的最後一首詩。《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此時的蘇軾已不再意氣風發,已是風燭老人,多年參禪的他對於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這首詩的名字叫做《廬山煙雨》唐以詩為榮,而宋則以詞為榮。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詞上的造詣登峰造極。可其作詩卻同樣入木三分,首首結為經典之作。而蘇軾臨終前作此詩,即為一代文豪的臨終絕唱,也是他為子孫後代留下的忠告。
  • 蘇軾與廬山:不識廬山面目,只緣身在此山。山就是身,詩就是心
    雖然三次遭貶,但並不妨礙他從人生困境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到事物的客觀規律,並以這些規律運用到日常當中,表現在詩文當中。《題西林壁》在這首詩中,寓理於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手法,把辯證的哲理自然而然的表達出來,從此可以看出蘇軾詩詞創作能力水平之高。《初入廬山三首》:身處逆境,仍舊樂觀豁達的精神廬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嚮往之地。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蘇軾的一首禪詩,首尾兩句重複,卻境界迥異,充滿禪意
    蘇軾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有意而言、言盡而止,不可鸚鵡學舌、無病呻吟。同時蘇軾也經常與僧道朋友交往,更在其詩文中體現出禪宗的影響。比如他的《題西林壁》,語淺意深,卻寄至味於禪理。再如他的《琴詩》,表達了有無相生是萬物生成之本,也富有禪機。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禪詩,首尾兩句重複,卻境界迥異,充滿禪意。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臨死前寫一首詩,短短28字提起蘇軾,大多數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詩人,但他還是一個身有官職的朝廷官員。二十歲那年他就考中了進士,稱得上是年少有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卻並不平坦,做官期間他有過三次被貶的經歷。
  • 佳伊媽媽:講蘇軾寫廬山與李白筆下的廬山有什麼不同?
    佳伊媽媽說:「首先你們要知道李白和蘇軾他倆相差三百三十歲」。三百多年後,又一位文學大家——蘇軾,也來到廬山,蘇軾彼時在黃州被貶已經五年了,由於各種原因,皇帝要把蘇軾調到離開封不遠的汝州,蘇軾再去汝州的路上,先去了九江看望弟弟與朋友,廬山就在九江,蘇軾就在朋友的陪伴下,去了廬山。
  • 同寫廬山瀑布,蘇軾為什麼褒揚李白貶低徐凝呢?
    前言上一篇文章《一場高考移民的鬥詩活動,為什麼白居易薦徐凝屈張祜》說了徐凝因一首《廬山瀑布》詩勝過了張祜。但是這首詩在蘇軾的眼裡,被拿來和李白是對比,竟然被批評成了一首「惡」詩。另有範攄《雲谿友議》記載白居易選了徐凝為解元,並且點評徐凝《廬山瀑布》詩勝過張祜。徐凝的《廬山瀑布》全詩是: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不過,在蘇軾的眼裡,這首詩和李白相比,就是一首低劣的作品了。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在徐凝出生時,大詩人李白(701年—762年) 已經去世2、30年了。
  • 蘇軾,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大約千年前,有一位47歲的中年官員,在前往河南汝州的路上,途經廬山,望著巍峨廬山在眼前展開,心中感慨不已。他就是蘇軾——1084年寫下《題西林壁》,被後人傳誦。『01』景色幽美,旅途莫測廬山自古風景幽美,山石林密密麻麻,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身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蘇軾當時寫下這首詩,一方面是描述自然風景的曲折通幽,另一方面更是借景抒情。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這麼可愛、有趣的蘇軾,臨終絕筆之時,卻一改他一貫的豪放之氣,也沒有用其擅長的婉約之風,如輕聲細語般娓娓道來,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寫盡了人生真諦。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的這首詩,將廬山和錢塘江都寫進詩中,四句詩有兩句一模一樣
    在蘇軾文集中,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說不少,尤其是蘇軾初次登上廬山時,他一連寫下五首描寫廬山風景的詩篇。原來宋神宗元豐七年 (1084) 三月,蘇軾在黃州接到朝廷新的任命書,到汝州任團練副使。四月,他告別黃州赴任,經過江西九江的時候,他遊覽了了廬山,一來是寄情山水,二來是借山水消除因工作為他帶來的疲勞。
  • 讓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廬山原來位於江西九江!
    其中,「敷淺原」就是廬山別名;此外,廬山還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別名。而最早以「廬山」之名被寫進史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廬山而大部分人是從蘇軾的這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中得知廬山的,這句詩來自《題西林壁》,全文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
  • 蘇軾臨終頓悟留下1千古奇詩,道破人生3重境界,多數人只到第2層
    蘇軾的生平,大部分人都很了解,但我們還是簡單介紹下這首詩創作的背景:蘇軾先後娶了王弗、王閏之為妻,生下4個兒子,小兒子早夭,另外三個分別是蘇邁、蘇迨、蘇過。這首詩標題是《廬山煙雨》,也叫《觀潮》,雖然看起來只是普通的七言絕句,實際卻屬於一道偈子: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當時,蘇軾的弟弟蘇轍在距廬山不遠的雲州,蘇軾遂決定經廬山去雲州與弟弟一會之後,再返回廬山、九江與家人會和,然後再一道去汝州上任。在廬山,蘇軾在兩個僧人好友佛印與道潛作陪下遊觀廬山。上山之後,蘇軾發現,廬山不僅風景秀麗、風光宜人,而且保留著許多前人才子遊觀留下的詩詞。
  • 閉關出現境界怎麼辦 2018年廬山東林寺八月下旬閉關圓滿
    2018年8月25日,諸佛讚嘆,梵剎生輝,正逢佛歡喜日,廬山東林寺八月下旬十天百萬佛號閉關圓滿結束。這兩位女居士在關房遇到了不好的境界,心生恐懼而苦惱。監香法師對她們所遇境界給予開示:「所遇不好境界,乃凡夫分別心分別出來。若見到好境界就歡喜,見到不好境界就憂愁、害怕,說明沒有用平等心對待。所謂不好境界,也是過去惡業所現之兆,雖境界有所善惡,但轉變全在於心。惡業現前,專心念佛,則惡緣轉變善緣。
  • 誰識廬山真面目?並非蘇軾,毛主席的詩裡有答案
    廬山位於江西北部,聳立鄱陽湖,長江之濱,江湖水氣鬱結,雲海瀰漫,多裸巖峭壁,清泉飛瀑勝景,樹木蔥蘢,氣候宜人,歷來為著名的休養遊覽勝地。文人墨客為廬山題詩著文者不計其數,我們熟知的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蘇軾是否識廬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