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020-12-13 史讀書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

從正面看廬山連綿起伏,側邊看廬山山嶺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來看廬山,廬山的景觀也各不相同。我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那是因為我就處在廬山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一首即景說理詩,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來觀賞廬山的千姿萬態的風景,得出一個結論:我之所以不能看清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處廬山之中,被視野所局限。這首小詩,以簡短的詩句,激起了人們的思考,也帶給了人們啟迪:人們因為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同,得出的結論必然也是片面性;只有認識到事物的全貌,超越傳統的固定思維,跳出框架,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在蘇軾的筆記中,有記載他這次遊覽廬山的事情。蘇軾登上廬山時,被廬山秀麗的景色驚豔到,因為景色物繁多,讓人目不暇接,於是他決定此行不作詩,只好好觀賞風景。蘇軾一路觀賞,到了開元寺中,廟中的僧人見到他都喊到:「蘇子瞻來了!」蘇軾很高興,不覺間就作了一首詩:

「芒鞵(xie)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旦詩興大發了,就收不住了,蘇軾一下子又作了兩首絕句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憶清賞,神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

蘇軾的好友陳令舉曾寄《廬山記》給蘇軾,裡面描繪了廬山的景色,還提到了李白和徐凝有關廬山的詩。蘇軾如今親自到了才知道,才知道廬山真的是人間仙境。

蘇軾進到寺內,主僧久聞蘇軾大名,於是向他求詩,於是蘇軾又作了一首絕句: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謫仙」指的自然就是李白了,而李白寫廬山最著名的詩句莫過於「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徐凝是中唐詩人,他曾寫過有關廬山的詩句「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在《東坡集》中有記載此事:蘇軾認為這兩句寫得甚是凡俗簡陋,而徐凝還偽造白居易的詩句來讚美他自己的詩句是「賽不得」。因此蘇軾在此詩中鄙視了徐凝一番。

圖片來源於網絡

蘇軾在廬山中待了十餘日,從山南到山北,從漱玉亭到三峽橋,勝景實在是太多了,根本記不下來,所以蘇軾就選了最有代表性的兩處美景,又寫了兩首詩:

《開先 漱玉亭》

高巖下赤日,深谷來悲風。擘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亂沫散霜雪,古潭搖清空。餘流滑無聲,快瀉雙石谼。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願隨琴高生,腳踏赤鯶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棲賢 三峽橋》

吾聞太山石,積日穿線溜。況此百雷霆,萬世與石鬥。深行九地底,險出三峽右。長輸不盡溪,欲滿無底竇。跳波翻潛魚,震響落飛狖。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空濛煙靄間,澒洞金石奏。彎彎飛橋出,瀲瀲半月彀。玉淵神龍近,雨雹亂晴晝。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到最後,蘇軾和廬山東林寺長老去遊西林寺的時候,就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題西林壁》,在蘇軾的筆記裡,這首詩和他詩集裡的記載略有不同,這裡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還有一個版本是「遠近高低總不同」。)

以前的詩歌大都是以詩言情、以詩言志,到了宋代,特別是蘇軾,出現了以詩言理的新詩風,可謂是詩壇的一大突破。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語言淺顯、意義深遠,告訴了人們一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在當時來看,這可是「新思想」,還「未經人道過」(《宋詩精華錄》)。

相關焦點

  • 【棲·品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北宋】蘇軾《題西林壁》  釋義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
  • 用典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擺脫貧困·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等文中引用《題西林壁》〔北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
  • 詩情話意|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而歸根結底,蘇軾的詩歌成離不開他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因為只有深刻的人生思考,蘇軾才會逐漸對沉浮榮辱持有曠達樂觀的態度,才會將自然現象上升為哲理,生活的感受也轉化為理性的反思。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毋庸置疑,《題西林壁》是蘇軾很有名氣的一首詩,幾乎人人會背,尤其最後14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飽含大智慧,歷來為人所稱道。
  • 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
  • 唐能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起來感受廬山的美景!
    廬山風景名勝區,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位於九江市南36公裡處,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裡,東西寬約20公裡。景區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是我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和避暑療養勝地,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 【棲·品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北宋】蘇軾《題西林壁》  釋義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
  • 用典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擺脫貧困·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等文中引用《題西林壁》〔北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
  • 「為你讀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為你讀詩》為你讀出更美的世界為你讀詩《題西林壁》.mp304:07來自瀟湘晨報為你讀詩《題西林壁》.mp3來自隨州新聞綜合廣播00:0004:06《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宋詞學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 華春瑩引用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何翻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起來看外交部的譯文↓(圖片來源:外交部網站)中國宋朝文學家蘇軾有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美方應該認識到,蓬佩奧國務卿和美國國務院的「謊言外交」已經對美國國家形象和國家信譽造成了多麼巨大而可怕的影響和後果。
  • 用典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擺脫貧困·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等文中引用《題西林壁》〔北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
  • 唐能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播音:豆豆 & 智在    橫看是山嶺,側看是山峰。遠看、近看、高處看、低處看各有不同的風光。那廬山究竟是什麼樣子呢?為何總是如此千般變化,只因為你是在這個山裡面啊。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起來感受廬山的美景!
    廬山風景名勝區,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位於九江市南36公裡處,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裡,東西寬約20公裡。景區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是我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和避暑療養勝地,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三)
    據當地人稱,此水泡茶極好。可惜沒瓶子,不然就可帶點泉水回去了。如此好水白白錯過,真是可惜!反過來又有點羨慕當地人,日日喝著如此甘醇的泉水!現在城市裡的水,都無法評述了!好山好水好風光,廬山腳下的居民是幸福的。鎮日處於喧囂都市的我們,便沒有那個福分。當然,每一種生活都有過膩的時候,我們羨慕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羨慕我們。
  • 蘇軾與廬山:不識廬山面目,只緣身在此山。山就是身,詩就是心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蘇軾不但對水有喜好,對於山中之廬山的緣分也是非常深。他一生中多次遊覽廬山,並寫下了很多篇關於廬山的膾炙人口的詩詞。《題西林壁》:對事物規律、人生哲理的總結提煉蘇軾和廬山東林寺長老去遊西林寺的時候,就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蘇軾,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大約千年前,有一位47歲的中年官員,在前往河南汝州的路上,途經廬山,望著巍峨廬山在眼前展開,心中感慨不已。他就是蘇軾——1084年寫下《題西林壁》,被後人傳誦。『01』景色幽美,旅途莫測廬山自古風景幽美,山石林密密麻麻,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身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蘇軾當時寫下這首詩,一方面是描述自然風景的曲折通幽,另一方面更是借景抒情。
  • 廬山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嗖地一下時間不知不覺到了11月份寒潮也漸漸來臨全國各地即將都被冷空氣包圍小夥伴們還想不想出去玩呢卡紗出門玩耍是不會輕易被氣候給影響的而我最近想去旅遊的地方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廬山廬山位於中國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瀕長江
  • 「為你讀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為你讀詩》為你讀出更美的世界為你讀詩《題西林壁》.mp304:07來自瀟湘晨報為你讀詩《題西林壁》.mp3來自隨州新聞綜合廣播00:0004:06《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