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起來感受廬山的美景!

2020-12-15 好劇一起分享

廬山風景名勝區,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位於九江市南36公裡處,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裡,東西寬約20公裡。

景區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是我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和避暑療養勝地,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在古代,廬山最有代表性的地點便是秀峰,這是因為其歷代交通便利,廬山上面到清朝末期才有人到達。秀峰不僅風景優美,氣候更加宜人,宋人洪明有詩讚曰:「山瀑兩道瀉,木葉四時春。日螟不知去,魚鳥會留人。」

龍潭,所謂龍潭就是廬山瀑布一支流水流入此潭中。潭水碧青如玉,明沏見底,水中遊魚可數,但據說深不可測。宋代南康軍守李亦的篆體「龍」字,字體就達4米見方,獨懸龍潭石壁。

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廬山雲霧;李白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秀峰馬尾瀑;毛澤東寫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廬山,傳說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結廬隱居於此,後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廬幻化為山,故而得名。

蘇軾所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繪了廬山的景色,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秀峰景區是一個單獨的景區,並不在廬山大景區之內。秀峰由香爐、鶴鳴、雙劍、姐妹、文殊、龜背等幾個山峰組成,著名的《望廬山瀑布》其實是寫於此處。

相關焦點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起來感受廬山的美景!
    廬山風景名勝區,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位於九江市南36公裡處,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裡,東西寬約20公裡。景區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是我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和避暑療養勝地,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 詩情話意|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因為只有深刻的人生思考,蘇軾才會逐漸對沉浮榮辱持有曠達樂觀的態度,才會將自然現象上升為哲理,生活的感受也轉化為理性的反思。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毋庸置疑,《題西林壁》是蘇軾很有名氣的一首詩,幾乎人人會背,尤其最後14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飽含大智慧,歷來為人所稱道。
  • 【棲·品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北宋】蘇軾《題西林壁》  釋義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
  • 用典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這既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詩。詩人不是抽象地議論,而是緊扣遊山談體會,深入淺出地闡釋哲理。
  • 唐能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華春瑩引用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何翻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麼,這句話該怎麼翻譯呢?一起來看外交部的譯文↓(圖片來源:外交部網站)中國宋朝文學家蘇軾有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美方應該認識到,蓬佩奧國務卿和美國國務院的「謊言外交」已經對美國國家形象和國家信譽造成了多麼巨大而可怕的影響和後果。
  • 廬山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嗖地一下時間不知不覺到了11月份寒潮也漸漸來臨全國各地即將都被冷空氣包圍小夥伴們還想不想出去玩呢卡紗出門玩耍是不會輕易被氣候給影響的而我最近想去旅遊的地方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廬山廬山位於中國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瀕長江
  • 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之美相信很多小夥伴們從小時候學習到的古詩就深有體會了,既有詩仙李白五次遊歷廬山,為廬山留下《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其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更是廣為流傳。而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同樣也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為廬山添了許多傳奇色彩。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廬山留下了丹青墨跡,有毛澤東寫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唐寅《廬山圖》中的觀音橋;周敦頤寫出《愛蓮說》的愛蓮池等等。
  • 【棲·品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北宋】蘇軾《題西林壁》  釋義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
  • 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
  • 人文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九江的酒店到廬山大約20分鐘,先到廬山北山門(從九江過來的都是從北門進),下車購買廬山景區門票,然後去二樓等司機過來接,36公裡的
  • 廬山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嗖地一下時間不知不覺到了11月份寒潮也漸漸來臨全國各地即將都被冷空氣包圍小夥伴們還想不想出去玩呢卡紗出門玩耍是不會輕易被氣候給影響的而我最近想去旅遊的地方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廬山廬山位於中國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瀕長江
  • 用典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這既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詩。詩人不是抽象地議論,而是緊扣遊山談體會,深入淺出地闡釋哲理。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宋詞學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 唐能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三)
    據當地人稱,此水泡茶極好。可惜沒瓶子,不然就可帶點泉水回去了。如此好水白白錯過,真是可惜!反過來又有點羨慕當地人,日日喝著如此甘醇的泉水!現在城市裡的水,都無法評述了!好山好水好風光,廬山腳下的居民是幸福的。鎮日處於喧囂都市的我們,便沒有那個福分。當然,每一種生活都有過膩的時候,我們羨慕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羨慕我們。
  • 用典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這既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詩。詩人不是抽象地議論,而是緊扣遊山談體會,深入淺出地闡釋哲理。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021.2.14        佳豫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幸福大先生,逍遙女作家《未來學院》院長《佳豫太空站》站長豫見生命,綻放天性因上精進,果上隨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解讀論語第349天)日經第686篇(陽貨第十七)經典原文: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