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分隔前,一批大陸法師移居臺灣,把民國時期的佛教形態搬到寶島,避開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之前對佛教與僧侶的摧毀與摧殘,因此較好地保留下了二千年傳下來的法脈。如今,大陸佛教再興,有必要去禮拜一下這些讓根脈續存下來的佛寺與法師。
臺灣農禪寺成立於1975年,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以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如念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周日講經等活動為主。
農禪寺是臺灣四大佛教山頭之一的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啟用。創建之初,東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務農維生、禪修的生活為家風,因此取名為「農禪寺」。
農禪寺早期為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為客房;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寺院周圍遍布菜園、竹林,直到1977年常住眾僅有四人,平日多親手種植菜蔬,以供寺內食用。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周日講經法會,並於1979年成立「禪坐會」,1982年成立「念佛會」,周周舉辦共修,人數最多可達上百人。
1978年4月,農禪寺借給「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1979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該院進一步發展為「僧團」,而初期僧團運作的所在地即是在農禪寺。1989年,由於北投關渡平原重劃開發,農禪寺所在地被納入「關渡平原保護區」而面臨拆遷的命運。在多方努力之下,即在臺北縣金山鄉找到法鼓山現址,因而促使法鼓山之成立。
農禪寺除了定期舉辦共修之外,早期各單位如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均設置在此,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農禪寺的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 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之二層農舍與慈悲門等二處建築物為歷史建築,並建議劃設為「保存區」,自此免於拆遷之命運。
東初老人(1908-1977),江蘇泰縣人,俗姓範,幼即聰穎,性沉靜,容止端雅。年十三時出家,字鐙朗,號仁曙,別號東初。誦習教法,旁及經史百家之學。年二十二,於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先後就讀於鎮江竹林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繼而參禪於常州天寧寺,經年有省,禪定功夫,植根於此。東初老人師嗣法禪宗臨濟,兼承曹洞,戒行嚴謹,威儀具足。
1949年,東初抵臺灣,翌年掩關於臺北北投法藏寺,次年於關中創辦《人生》月刊,1956年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先後影印大正大藏經,並創辦《佛教文化》季刊。曾任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等職,但於卓錫臺灣之後,專心於修持及佛教文化事業之推廣,晚年致力佛教史學之研究,著有《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印佛教交通史》、《中國佛教近代史》三書,為其代表性著作,此外尚有佛教藝術、禪、心經思想史等多種論述,皆收錄於《東初老人全集》。
由於撰作資料之搜集,東初法師曾數度遊訪印度、印尼,日本、美國等地。1977年12月,東初法師結跏趺坐,安然示寂,世壽七十,僧臘五十七,法臘四十二。其弟子聖嚴法師,為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等文教事業;另一弟子聖開法師宏揚人乘佛教,一生致力推行幸福人化,提倡淨化世道人心,用功甚勤。
農禪寺除了寺內常住眾的修學之外,其對外活動則有:
1955年,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同時陸續出版佛教的文物及著作。到1980年,以聖嚴法師的著作為主,同時也出版發行學術性及實用性的佛教書籍。已出版的書籍共有七十多種。同時亦發行「有聲書」及有聲出版品,內容為法師之演講集及各種開示法語。1982年,《人生月刊》以小型報紙形式復刊。1991年5月起,恢復為雜誌型,1989年創刊《法鼓》雜誌,迄今發行量超過四萬份。另有大量印贈小冊子型式的佛學小叢刊十一種。
來自:禪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