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藝空間︱臺灣農禪寺,相看兩不厭

2021-02-08 藝宅配


兩岸分隔前,一批大陸法師移居臺灣,把民國時期的佛教形態搬到寶島,避開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之前對佛教與僧侶的摧毀與摧殘,因此較好地保留下了二千年傳下來的法脈。如今,大陸佛教再興,有必要去禮拜一下這些讓根脈續存下來的佛寺與法師。

臺灣農禪寺成立於1975年,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以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如念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周日講經等活動為主。

農禪寺是臺灣四大佛教山頭之一的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啟用。創建之初,東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務農維生、禪修的生活為家風,因此取名為「農禪寺」。

農禪寺早期為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為客房;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寺院周圍遍布菜園、竹林,直到1977年常住眾僅有四人,平日多親手種植菜蔬,以供寺內食用。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周日講經法會,並於1979年成立「禪坐會」,1982年成立「念佛會」,周周舉辦共修,人數最多可達上百人。

1978年4月,農禪寺借給「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1979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該院進一步發展為「僧團」,而初期僧團運作的所在地即是在農禪寺。1989年,由於北投關渡平原重劃開發,農禪寺所在地被納入「關渡平原保護區」而面臨拆遷的命運。在多方努力之下,即在臺北縣金山鄉找到法鼓山現址,因而促使法鼓山之成立。

農禪寺除了定期舉辦共修之外,早期各單位如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均設置在此,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農禪寺的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 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之二層農舍與慈悲門等二處建築物為歷史建築,並建議劃設為「保存區」,自此免於拆遷之命運。

東初老人(1908-1977),江蘇泰縣人,俗姓範,幼即聰穎,性沉靜,容止端雅。年十三時出家,字鐙朗,號仁曙,別號東初。誦習教法,旁及經史百家之學。年二十二,於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先後就讀於鎮江竹林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繼而參禪於常州天寧寺,經年有省,禪定功夫,植根於此。東初老人師嗣法禪宗臨濟,兼承曹洞,戒行嚴謹,威儀具足。

1949年,東初抵臺灣,翌年掩關於臺北北投法藏寺,次年於關中創辦《人生》月刊,1956年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先後影印大正大藏經,並創辦《佛教文化》季刊。曾任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等職,但於卓錫臺灣之後,專心於修持及佛教文化事業之推廣,晚年致力佛教史學之研究,著有《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印佛教交通史》、《中國佛教近代史》三書,為其代表性著作,此外尚有佛教藝術、禪、心經思想史等多種論述,皆收錄於《東初老人全集》。

由於撰作資料之搜集,東初法師曾數度遊訪印度、印尼,日本、美國等地。1977年12月,東初法師結跏趺坐,安然示寂,世壽七十,僧臘五十七,法臘四十二。其弟子聖嚴法師,為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等文教事業;另一弟子聖開法師宏揚人乘佛教,一生致力推行幸福人化,提倡淨化世道人心,用功甚勤。

農禪寺除了寺內常住眾的修學之外,其對外活動則有:

1955年,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同時陸續出版佛教的文物及著作。到1980年,以聖嚴法師的著作為主,同時也出版發行學術性及實用性的佛教書籍。已出版的書籍共有七十多種。同時亦發行「有聲書」及有聲出版品,內容為法師之演講集及各種開示法語。1982年,《人生月刊》以小型報紙形式復刊。1991年5月起,恢復為雜誌型,1989年創刊《法鼓》雜誌,迄今發行量超過四萬份。另有大量印贈小冊子型式的佛學小叢刊十一種。

來自:禪藝會

相關焦點

  • 臺灣農禪寺 相看兩不厭
    如今,大陸佛教再興,有必要去禮拜一下這些讓根脈續存下來的佛寺與法師。——純道題記(了解更多關於臺灣佛教與寺院的信息,可免費訂閱微信公眾號《禪藝會》後輸入「15M」查詢。)1982年,《人生月刊》以小型報紙形式復刊。1991年5月起,恢復為雜誌型,1989年創刊《法鼓》雜誌,迄今發行量超過四萬份。另有大量印贈小冊子型式的佛學小叢刊十一種。
  • 參拜臺灣寺院 感受禪藝文化
    第四站:佛陀紀念館。第七站:北投農禪寺。在農禪寺設計之初,聖嚴法師希望透過空間的變化與環境氛圍的轉換,轉化人心,啟發正念。2015年8月15日下午一時十分,「禪悅心生:淨耀法師2015墨寶展》在國父紀念館舉行開幕典禮,臺灣地區「副總統」吳敦義先生出席開幕式並為展覽剪彩。中國大陸禪藝文化赴臺灣交流團一行十五人受邀參加了開幕典禮,陳初光先生代表禪藝會共同為展覽開幕剪彩。在開幕式結束後,正在臺灣訪問的中國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參觀了書法展覽。
  • 70年,ta們相看兩不厭
    「相看兩不厭」《草原》雜誌創刊70周年讀者見面會舉辦悅讀《草原》,閱讀遼闊。由《草原》雜誌社、內蒙古新華書店聯合主辦的「相看兩不厭」——《草原》雜誌創刊70周年讀者見面會,於8月2日下午3點在內蒙古新華書店三樓書城舉辦。《草原》雜誌社老中青三代編者、作者、讀者代表濟濟一堂,共同回顧《草原》七十年的風雨歷程,深情講述與《草原》的難忘往事,展望《草原》美好未來。
  • 70年,ta們相看兩不厭
    「相看兩不厭」《草原》雜誌創刊70周年讀者見面會舉辦悅讀《草原》,閱讀遼闊。由《草原》雜誌社、內蒙古新華書店聯合主辦的「相看兩不厭」——《草原》雜誌創刊70周年讀者見面會,於8月2日下午3點在內蒙古新華書店三樓書城舉辦。《草原》雜誌社老中青三代編者、作者、讀者代表濟濟一堂,共同回顧《草原》七十年的風雨歷程,深情講述與《草原》的難忘往事,展望《草原》美好未來。
  • 《相看兩不厭》:誰是那個女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在想,如果與敬亭山相對看的,是郭德綱,讓敬亭山可就悲慘了。如果相看是小嶽嶽,好像也好不到哪裡去啊。而《相看兩不厭》裡面,相看的兩人就是男主江少安和女主彭嘉魚了。所以這一對「相看兩不厭」,生生叫人心痛男主江少安了。為了營造一對歡喜冤家,所以作者一開始設置的難題是,江少安替角出場跟彭嘉魚搭擋說相聲,然後六十個包袱都沒有抖響,原來觀眾全都跑去花痴江少安的美貌了,這令華中大學相聲社社長的彭嘉魚情何以堪,於是當場扔出一個「誓不同臺」的大話。
  • 詩詞賞析: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譯文】群鳥高飛不見蹤影,一片孤雲也獨自悠閒。兩相對看不生煩厭,只有我和這默默無言的敬亭山。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並暗指詩人遊覽觀望敬亭山已很久了,為下兩句抒情埋下伏筆。緊接著寫詩人與敬亭山相看而不厭,視敬亭山為人生知己,達到物我和諧、物我相忘的境界,是作者寄情山水的突出顯現。寫山的「有情」,是為襯託出人的「無情」。作者悽涼的孤獨之感,在這靜謐的場面中也被凸顯出來。
  • 臺灣丨法鼓山農禪寺
  • 原來這便是相看兩不厭
    原來這便是相看兩不厭.文/李廣鳳.小的時候,遙望著村外黛藍色的遠山,總是浮想聯翩,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不知道那個世界裡有多少我不曾見識的奇蹟。走在山裡,與微風和花香以及木質的清香為伴,心也變得無比清澈,與青山對坐,原來這就相看兩不厭的聲勢浩蕩,從古到今,唯有李白才能吟出這樣的詩句!2020.8.4
  • 禪宗祠臺灣現代寺廟-農禪寺
    農禪寺及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聖嚴法師在被問及對未來寺廟的想法時表示,他曾在禪定冥想時「看到」寺廟的樣貌「猶如空中花,水中月」,於是他說:「取名為水月道場吧」。於是坐落於廣大官渡平原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於焉誕生。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利用這地靈人傑的環境,應在一處清雅幽靜的宗教空間。
  •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注釋: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縣誌》記載:「在宣城縣北十裡。山有萬松亭、虎窺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裡。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盡:沒有了。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朱諫註:「言我獨坐之時,鳥飛雲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
  • 經典解讀 白南準:相看兩不厭
    為此,「海傑視界觀」編發藝術家顏長江寫的有關白南準的文章《白南準:相看兩不厭》,這篇文章寫的是白南準的局部,但有助於讀者對這位亞洲之於世界影像藝術史開山式的人物做進一步了解。「在上海遇見白南準」海報。 白南準:相看兩不厭文/顏長江裝置,一般很難引人看下去。
  • 聚焦臺灣,除了金馬獎還有農禪寺丨絕美寺院巡禮
    (微信後臺回復「聖嚴法師」,下載《學佛的群疑》)在以溫泉著名的臺灣北投,背倚大屯山、面朝基隆河的地方,有一座名為農禪寺的佛教寺院
  • 敬亭山裡,李白和她相看兩不厭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宣城文化魂之所在,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皇帝司馬昭名諱,易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雲峰,也是最高峰,海拔324.1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詩仙李白,這個古代「景點帶貨王」,在敬亭山寫的詩有45首之多,其中「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想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成為千古絕唱。如果說謝脁是讓敬亭山走入文人的視野,那李白就是讓這座山大紅大紫的原因。因為他不僅留下了詩句,更留下的故事。請聽我跟你細細道來!
  • 喜迎水月道場 法鼓山農禪寺將舉行首場皈依大典
    法鼓山農禪寺將舉行首場皈依大典(圖片來源: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新建的臺灣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即將於2012年年底正式啟用,而為弘楊正信佛法、賡續普化大眾的使命,扮演法鼓山承先啟後關鍵角色的農禪寺,則定於啟建後的12月30日上午8點,恭請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為民眾正受三皈五戒。
  • 水月道場農禪寺
    農禪寺及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聖嚴法師在被問及對未來寺廟的想法時表示,他曾在禪定冥想時「看到」寺廟的樣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於是他說:「取名為水月道場吧。」座落於廣大關渡平原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於焉誕生
  • 農禪寺水月道場 姚仁喜
  • 皈依法會—臺灣法鼓山農禪寺舉辦千人祈福皈依法會
    聖嚴法師開示果東法師開示虔誠求授佛教在線臺灣訊 2008年4月20日上午9點,臺灣法鼓山祈福皈依大典在臺北農禪寺舉行。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及方丈果東法師赴農禪寺親授皈依,接引在場近一千五百位信眾皈依成為佛門弟子。
  • 【禪藝春秋】顧名思義
  • 在臺北 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 農禪寺水月道場水月道場農禪寺
    座落於廣大關渡平原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於焉誕生。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利用這地靈人傑的環境,營造一處清雅幽靜的宗教空間。臺灣建築師傅姚仁喜視頻:一條在臺北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農禪寺水月道場更神奇的是,建築師把中國最著名的兩大佛經《金剛經》、《心經》鏤空刻在了寺院外牆上。
  • 【在農禪寺「一炮而紅」】
    不久,我開始有機會親近農禪寺。因為同事到農禪寺學打坐,也打了禪三,見人就說禪三多麼殊勝!她的話我雖然聽到了,但並沒有放在心上。到了年底,她要去打佛七,我想自己是個佛教徒,卻連佛七是什麼都不知道,便自告奮勇跟她一起去參加農禪寺第一屆的「彌陀佛七」。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打佛七,也是我生命中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