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泉州網2月21日訊 2016年2月22日農曆正月十五,又到元宵節。在泉州,元宵節素有「上元小年兜」之稱,是繼正月初九拜天公之後的又一個節日高潮,為春節熱鬧的民俗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
自古以來,民間有「月半大如年」的說法,正月十五上元節更熱鬧,公眾娛樂色彩強烈,遊藝內容豐富,有掛燈、賞燈、猜燈謎等,所以也叫「燈節」、「燈夕」。可以說,元宵節是閩南文化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身為泉州人,你知道泉州都有哪些閩南特色的元宵民俗嗎?
泉州元宵燈會上特色花燈。(資料照片/劉季宏攝)
老泉州人稱元宵為「上元丸」,有祝福高中之美意。
泉州元宵節也是情人節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情人節。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燈節期間,成了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而不是有人膚淺臆想的七夕。閩南地區家喻戶曉的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就是緣起於元宵之夜睇燈時的邂逅。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怎麼來的?上元節的由來和傳說
陳三五娘堪稱古典泉州愛情故事。
火鼎公火鼎婆——泉州民間慶典、迎神賽會「踩街」、「妝人」遊行中喜聞樂見的舞蹈,至今已有300年歷史。
泉州元宵節民俗大盤點
泉州人元宵夜活動豐富多彩,有賞花燈,看大戲,放煙花,踩街遊燈。元宵節早上,全家一起圍坐吃湯圓,泉州元宵丸聞名遐邇、製法獨特。到了晚上,才是舉城同慶,共享歡樂,主角便是泉州花燈,泉州燈俗從唐初建成流傳至今,已聞名全國。
《泉州府志》引明晉江人何喬遠的《閩書》云:「泉中上元後數日,大賽神像,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震鍧,一國若狂。」又引《溫陵舊事》云:「吾溫陵以正月謂之朝拜,亦曰「會」。蓋合閭裡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遺意,相沿已久。」「董其事者鳩金定期設醮,然後迎神周其境內。人家置幾櫝焚香楮甚恭。」神皆四舁,惟通淮關大帝、花橋吳真人、南門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壇元帥,則八抬。」「神之前為道士,又前為鼓吹,又前為巡逆……鑼聲震天地。」
以社會活動過節,俗稱「鬧元宵」,出門遊上元,看花燈、焰火、猜謎語、攻炮城,舉辦文藝踩街:化裝遊行有宋江陣、踩高蹺、迎閣、騎馬隊,樂隊有南音、十音、車鼓陣、籠吹,舞蹈有舞龍、舞獅、火鼎公婆、踢球舞、拍胸舞、劍舞、扇舞等。泉州元宵節傳統習俗 泉州人鬧元宵的來歷和習俗
過去泉州民間有著元宵節吃「上元丸」、潤餅菜的習俗。泉州「上元丸」,古稱「浮元子」,亦稱「元宵丸」,是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此食俗始於宋代,取其圓形,寓有全家人團圓、吉利、美滿之意。食用潤餅菜,須將薄薄的潤餅皮攤開,敷上滸苔、甜花生末、延蕤菜和蒜泥,加人蚵仔煎、炒米粉、炒胡蘿蔔絲、豆乾、肉絲等佐料,收攏捲起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