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俗嘉年華 元宵似個長
① 莆田涵江區三江口鎮芳山村元宵挑擔盤 馬金焰 攝
② 莆田元宵踩街 馬金焰 攝
③ 莆田文峰宮「尾暝燈」點燭山 馬金焰 攝
④ 莆田元宵火海走古事 馬金焰 攝
⑤ 元宵「福首」 馬金焰 攝
⑥ 村民在仙遊楓亭鎮麟山宮前表演皂隸舞。 鄭志忠 攝
⑦ 莆田元宵表演「衝花」 馬金焰 攝
⑧ 元宵期間,仙遊度尾大鼓吹在演奏。 鄭志忠 攝
⑨ 打鐵球是莆田涵江區鎮前、下灣頭、七步等自然村元宵期間的傳統遊藝表演。 馬金焰 攝
正月十五是農曆新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借著月圓人圓之夜既是對賀新春的延續,也是對開啟新一年生產生活的美好祝願。
莆田的元宵節以其形式之繁、時間跨度之長、參與人數之多、輻射影響之廣而聞名全國,其熱鬧程度更賽春節。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近一個月時間裡,「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鬧元宵,這些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則匯聚成獨具特色的莆陽元宵文化。地方的也是民族的,那麼,是何緣故促成莆仙大地每年這個時候上演如此蔚為大觀的「民俗嘉年華」?
民俗大賞 賞莆陽大地熱鬧風情
搭棚設案,掛紅燈、建彩門、擺宴桌、祭祀物品滿滿當當……戊戌狗年正月十一晚上,在莆田秀嶼忠門鎮顧金玉家裡,嗩吶和鈸聲彼伏交替,熱鬧非凡。身穿長袍馬褂頭戴插花禮帽的顧金玉是今年村裡鬧元宵的「福首」(俗稱「做頭」),「福首」除了在家舉行祭祖招待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裡廟會活動中充當主祭,亦稱「捧手爐」,並帶領族人不分晝夜繞境賜福。根據年齡輩分輪流選出的「福首」,在民間寓意是族姓中最有福氣的人,對「福首」人家來說意義非凡。
「和結婚一樣隆重,我家裡提前好幾天就開始準備祭祀、宴請用品,提前邀請朋友。」吳龍飛向記者介紹,他的父親吳金弟輪到擔任今年「福首」。「每一年各村、社鬧元宵都會有『福首』,有的3個人,有的5個人不等。」民俗專家程德魯說。
「福首」接「首福」,他們帶領全族人走向新一輪的祈福中。而正月裡有著最為廣泛的群眾基礎的莆田元宵節,也以濃墨重彩的慶祝方式,打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當人們還沉浸在「春風送暖入屠蘇」之時,正月初三江東村浦口村的十五座紅橘塔搭起祭祀梅妃的6米高「果龕」,由此揭開「梅妃春祭」的序幕。緊隨其後莆田荔城區新度鎮蒲坂村,涵江區三江口鎮芳山村,仙遊郊尾鎮、大濟鎮等地也率先開啟鬧元宵大戲。至初七、初八梅妃、媽祖、錢四娘、江國舅鑾駕繞梅亭,巡遊江東全境,至寧海橋,迤邐數裡闔村信眾鳴炮、燒貢銀燃稻草迎神駕……
「各村鎮每年鬧元宵的日子基本不會變,這是約定俗成而延續下來的。」已連續拍攝3年《媽祖故裡》系列文化紀錄片的傳媒人顏明智說。因此春節剛過,網上一份份詳盡的「莆田各地鬧元宵指南」為市民們標註了這場「民俗大觀」的參與路線。還有網友根據各村鎮鬧元宵的精彩程度總結出幾個最:最華麗——新度錦墩村打砂花;最無畏——涵江白塘鎮江村踩炭火;最驚心動魄——莆禧古城元宵爬刀梯散銅錢上演「金簪插神嘴踩刀轎、赤腳登刀梯撒銅錢」;最不可思議——涵江多地都有元宵「僮身」衝火花的習俗等等。
莆仙各地的元宵民俗活動中,「楓亭元宵遊燈習俗」、「新度錦墩打砂花」、涵江延寧宮蔗塔、仙遊楓亭麒山宮皂隸舞和「打鐵球」、莆田九鯉燈舞等民俗活動已分別被列入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程德魯說:「莆田各地開展的鬧元宵形式都不一樣,同一個鎮不同宮、廟舉辦活動也不盡相同。」有靜態的如擺齋菜、點燭山、搭橘塔蔗塔等;動態的有上演莆仙戲,合奏十音八樂,也有踩高蹺、蹈火、弄龍舞獅等,也有動靜結合的所到之處金鼓齊鳴,弦歌達旦,燈月交輝,盡顯濃厚的鄉土風情。
「莆田很多宮廟在相關志書裡鮮少提及,可見莆田元宵基調主要還是以民間活動為主。」莆田市圖書館副館長張翔介紹。《莆田市志》卷四十一民俗第三節記載:元宵節在莆仙相當熱鬧,雖然莆仙各地鬧元宵的時間、內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體現「以神為主,神民同樂」的基調,農村尤為突出。
大有講究 究特色民俗形成原因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有民間說法,那時村中25家立一社宮,100家成立「總社宮」,故各村元宵,多在社宮裡舉行後再在「總社宮」舉行,叫作「總元宵」。莆田正月的元宵節,正是沿襲了這一傳統習俗。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鬧元宵的習俗。「節到元宵興倍生,普天人共樂昇平。有樓紫陌繁華盛,燈火輝煌不夜城。」這是竹枝詞《元宵》中描述莆田元宵盛況的句子。又《觀燈》云:「更深月色正當頭,歌舞聲中燈滿樓。欲住欲行歸去晚,春宵都是醉人遊。」
為什麼莆田鬧元宵有如此豐富多樣的形式?程德魯認為,這與莆田歷史有很大關係。「西晉時期,中原地區人民為躲避戰亂大規模南遷,『八姓入閩、衣冠南渡』後,中原文化與當地產生融合發展。」他說,由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的仙遊楓亭麟山宮皂隸舞就是其中代表。同時,姓氏研究典籍中的一些族譜發端於河南,也可作為佐證。
「為了展示由中原帶過來的一些獨特的鬧元宵形式,他們選擇錯開表演,這樣就有很多人來看。」程德魯說。此外,莆田鬧元宵之所以持續時間這麼長,為了能讓莆田各社(宮)信仰的每尊神都輪流巡安布福也是有直接關係。同時中原姓氏文化在元宵活動中表現尤為明顯。如陳姓家族鬧元宵,會邀請族外的人一起參加,享受歡樂、共慶佳節。通過請元宵,加強交流,增進感情,促進族與族、村落與村落的和諧,推動社會的融入協調發展。
莆田民間流傳一句話,「鬧元宵文峰宮起,文峰宮止」。莆田元宵從正月初六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正月廿九,最後一晚為莆田市區文峰宮的「尾暝燈」。元宵後,以「頭牙」為界限,進入春耕季節,莆田人才開始新一年真正的忙碌。民俗專家黃國華解釋說,過去莆田的元宵是從市區文峰宮開始,有「元宵頭」「元宵中」「元宵尾」之說。
據了解,由於文峰宮古時就處在行政中心區域,附近就是官衙,在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官方地位,因此官方參與的元宵活動被視為鬧元宵開始。「文峰宮止」是因為文峰宮舉行的「尾暝燈」活動,被當作元宵結束的「總元宵」。到現在,市區文峰宮每年正月廿九舉行的「點燭山」儀式和文藝踩街活動,都吸引大批市民觀看。
「也有元宵是在二月的,荔城區黃石鎮一些地方元宵就在農曆二月初。」黃國華說。據了解,荔城區黃石鎮下江頭村的元宵在農曆二月初二。下江頭歷史上曾是抗倭的主戰場,抗倭歷史對其影響最為深刻。以前,該村二月初二才「做大歲」,後來把「做大歲」移到正月初四,與莆田其他地方「做大歲」同步。而鬧元宵定在二月初二,是為了紀念先人,不忘歷史。
文藝競追 追不盡戀戀家園情懷
一年復一年,新年的春風裁出莆陽民俗大賞。莆田元宵節也成為眾多攝影師每年必追的一個重頭戲。為一睹那麼多神秘、神聖、神奇的瞬間,民俗攝影風行水上,在他們的鏡頭裡,既留下大量的鄉土鄉情,也展示了莆田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時代變遷下,攝影師的作品,也帶出濃濃的鄉愁。
莆田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馬金焰是拍攝莆田元宵相關作品最早的一批攝影家。「從80年代就開始跟了,拍了30多年,當時還是用膠捲衝洗,對拍攝元宵節有特殊的感情。」馬金焰的鏡頭語言充滿了生動熱鬧的現場感,大量的家園題材作品形成他獨特的個人標籤。
連日來,自由攝影師張力為拍到滿意的作品,騎著摩託車,一天跑三個村莊。「先找好目的地,然後去蹲守,有時候連續幾天都沒拍到好照片,不少照片都是在路上偶然抓拍到,所以要跑得勤快些。」20餘年行走在各個鄉鎮親曆元宵,張力說:「留下不少遺憾,有些特別的元宵形式逐漸消失了。」其中讓他感受頗深的有仙遊的板凳燈,從前村民生活困難,鬧元宵時就地取材把紙燈安在板凳兩頭,形式比較原始,後逐漸演變,被遊龍燈取代,過去點蠟燭而今用的是電子燈,失去味道。還有在蘿蔔上雕刻孔雀、牡丹的蘿蔔菜頭燈,鬧元宵時都要用幾千個菜頭燈。過去蘿蔔50公斤2塊錢,現在一公斤就要10塊多,加上會雕刻的藝人少了,如今仙遊楓亭鎮鬧元宵用菜頭蘿蔔燈就少了。
「過去鬧元宵用花燈是必不可少的。山區裡夜晚滾燈、舞『火龍』很好看,各地都有很多的大型燈會,花燈都是藝人自己做的,現在會工藝的少了,也逐漸削弱了元宵燈的比重。」程德魯說。
對莆田人來說,正月鬧元宵是一次盛會,亦是一次精神的歸宿。各地以充滿生活氣息的形式表現出來,不斷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和專家、學者前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據悉,今年仙遊楓亭鎮聯合中國攝影家協會圖片社舉辦了以元宵為主題的全國攝影比賽,吸引了大批來自泉州、廈門等地的攝影愛好者。正月初九到十三,仙遊蓋尾前連村鬧元宵吸引了100多人來駐紮拍攝。
豐富多彩的元宵形式,也為莆田文藝界提供源源不斷的鄉土題材。攝影、散文、詩歌、記錄片等各類形式的作品也進一步豐盈了莆陽元宵文化內涵。「加上今年拍攝的,我們記錄下了莆田30多個地方的元宵活動,留下這些史料文物,也是為了完善地方文化資料庫。」顏明智說,藉助網際網路的推廣,莆田元宵文化得到更廣泛的關注。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傳統節慶文化的在年輕人手中有流失亦會有繼承,日新月異的傳播媒介也會讓元宵這場「年俗嘉年華」越來越多元化。保護傳統文化,順應時代發展,在年俗裡出門賞月、燃燈祈福、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在對故鄉的眷戀裡也圖來一份安寧和幸福。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