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魅力,不僅僅在森嚴的紫禁城、巍峨的長城那一條條灰色的胡同是老北京的「根」
並不明亮的路燈,簡單的小店,還有胡同口用京味兒拉家常的當地人,找條胡同,慢慢逛…
除了南鑼鼓巷、五道營等這些著名胡同,
北京還有不少值得逛的「小胡同」
花香中的悽美故事
百花胡同 · 西城區新街口南大街西側
「百花的深處...等著出徵的歸人」,一首老歌,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百花深處的悽美故事。胡同中的老婦人,等待出徵的歸人,但「歸人」已經戰死疆場,永遠無法歸來。
傳說,在明朝萬曆年間,這裡住著一對張姓夫婦,他們在此種花種草,胡同內常年百花飄香,於是這條胡同就被傳為「百花深處」。如今這裡沒有了「百花「,但依然有「安詳的老人」。
胡同內的16號,是北京「百花錄音棚」所在地,唐朝的《唐朝》、張楚的《姐姐》、何勇的《垃圾場》都出自這裡。在百花深處溜達時,不妨聽聽這幾歌,應個景。
老北京的「煙花」場所
八大胡同 · 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以北
昔日老北京「煙花巷」的代名詞,當年與蔡鍔將軍演繹了「美女救英雄」的小鳳仙,就居住在其中的陝西巷內。
當年的青樓建築,到如今早就被改建成了民居與商鋪。這裡的生活節奏挺慢,居住在胡同裡的老北京們,溜著小狗小貓,悠閒地騎著自行車進出。
現在常說的八大胡同,是指百順胡同到李紗帽胡同(建國後改名為小力胡同)的八條街巷。
當年的「八大胡同」其實並不僅有這八條街巷,而是泛指前門外大柵欄一帶的近百家場所,而這八條胡同的級別較高,所以才這樣出名。
達官顯赫扎堆處
帽兒胡同 · 東城區交道口街道
在清代,這條胡同內有制帽作坊,所以被稱為帽兒胡同。胡同東邊連著南鑼鼓巷,西邊通往地安門外大街。
小小的胡同內,居住過不少前朝的達官顯赫,末代皇后婉容就居住在胡同的37號,13號曾經是馮國璋的故居…很多宅院如今是私宅並不能隨意入內,但體驗一下濃厚的本地生活氣息,還是挺不錯的一件事。
與喧囂一街之隔
北鑼鼓巷 · 東城區鼓樓東大街北側
與熱鬧非凡的南鑼鼓巷一街之隔,北鑼鼓巷的「人氣」暫時還沒有那麼火。想遠離大批遊客、拍拍胡同與文藝照?來這裡是不錯的選擇。
巷子內還原了一個老北京胡同原本的生活狀態,青磚的院牆、緊閉著的大門,路邊停放著居民自行車,老住戶們淡然地出出進進。
閒逛在巷子中,能碰到一些不錯的小餐館與文藝小店,找個有眼緣的店鋪,坐下來喝點東西或者淘點自己喜歡的小玩意。少了一份喧囂,多了一點清淨。
明朝內宮監所在地
恭儉胡同 · 西城區北海公園西側
恭儉,有溫良恭儉的意思,也是「宮監」的諧音,這條胡同在明朝是內宮監所在地,三寶太監鄭和每天上下班都經過這裡。
清代這裡叫內宮監胡同,是普通太監居住的地方。隨著時代變遷,胡同逐漸成為了平民百姓的住所,胡同的名稱也從「宮監」改成了「恭儉」。
胡同內曾經有明清年間遺存的冰窖,冰窖內的冰塊在清代專供紫禁城御膳房,如今冰窖已經改成了一家主題餐廳。
798的胡同版本
方家胡同 · 東城區雍和宮大街西側
在清代,這裡是鑲黃旗的地盤,還駐有神機營所屬的內火器營馬隊。胡同內的13、15號,曾經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永璋的循郡王府,如今成為小學校。
方家胡同46號院,曾經是中國工具機廠的廠址,現在改造為「文化創意園區」,有小劇場、文化沙龍和設計工作室,充滿了文藝的氣息。
相比熱鬧的南鑼鼓巷,毗鄰國子監的方家胡同顯得很安靜,老舍先生曾經在這裡居住過兩年,並把這裡寫入了小說《趙子曰》。
因豆腐賣的好而得名
豆腐池胡同 · 東城區鐘樓以北
在明代這裡屬於「金臺坊」,傳說居住了一位陳姓做豆腐的,生意不錯,胡同就叫了豆腐陳胡同。到了清代,改成了現在的名字。
胡同內有古剎「重修清淨宏恩觀」一座,這是一座「太監道士廟」,1923年,紫禁城中大批太監被遣散出宮,這裡成為了太監的容身之所。胡同內十五號,是楊昌濟故居,毛澤東主席曾經在這裡居住過。
名人輩出的小胡同
史家胡同 · 東城區東四南大街東側
英國威廉王子拜訪過的一條胡同,居住過眾多的名人,其中有:接受「和平解放」的傅作義、紅色資本家榮毅仁、民國教育總長章士釗等。
胡同內有一家「史家胡同博物館」,原是民國時期的才女凌叔華的居所,也被稱為:小姐的大書房,據說比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成名更早。
史可法祠堂舊址,也位於胡同內。清朝在舊址上建起了「左翼宗學」,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子弟,如今成為了史家小學。十一世班禪曾經在史家小學接受過小學教育。
元曲中出現過的胡同
磚塔胡同 · 西城區西四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出現在元代的戲曲中,也有人叫這裡是「北京胡同之根」。胡同中有一座青磚古塔,金、元之際的高僧萬松老人的葬骨塔,胡同因此得名。
磚塔胡同68號是一個關帝廟,據說是清末大太監小德張的外宅,這是北京城裡唯一一家私人供奉關帝的寺廟。現在關帝廟保存尚好,只是已經改為了居民院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