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女神晶
這是一家起源於舊金山灣區的連鎖咖啡店,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它成為比星巴克更潮的咖啡代名詞,被稱為咖啡界的Apple和Nike,它就是「Blue Bottle Cafe」,藍色瓶子咖啡。
創造有品質的咖啡單品
Blue Bottle 這個品牌名稱源自1683年歐洲第一家咖啡店的店名,「做一家開創先例的咖啡店」是創辦人James Freeman對品牌的期望,最初他將市場瞄準了對咖啡口感有特別偏好的小眾人群,自家烘焙的有機咖啡豆超過48小時未用就必須丟掉;使用昂貴的咖啡機,現點現做的手衝工藝;店員親手把煮好的咖啡倒入一個個滴濾器,咖啡壺的壺嘴纖細優雅,仿若天鵝的長頸……藉助手衝、冰滴這些既費工又耗時的方法,Blue Bottle提供的咖啡有著一般連鎖咖啡店難以匹敵的口感,而這恰好滿足了這些」怪咖「的喜好。
豐富咖啡文化品牌IP內容
隨著一家家連鎖店開放,Blue Bottle開始在店中售賣原料咖啡豆,每個包裝袋上都貼有標籤,包括咖啡豆的品種、產地、貿易認證等信息。
有了原料,更需要相配的器具,於是便有了造型前衛的咖啡壺Moka Pot、以及旅行咖啡裝備等一系列器具。這些咖啡器具給了咖啡狂熱者更多「狂熱」的理由。
Blue Bottle 出版關於咖啡製作方法的書籍,滿足消費者的自製需求。
開創開放與可視化的場景交互體驗店
東京一號分店開在江東區的清澄,一開店就引起了轟動。這家店以倉儲大樓重新改造而成,大型的透明門窗打造了一個開放空間。內部空間包括咖啡廳、辦公室、咖啡師培訓區及咖啡烘焙坊。在這裡,你不僅可以看到咖啡如何從一顆顆咖啡豆變成你手中那杯香味撲鼻的精神補給品,也可以透過天花板的透明設計和交錯的綠色植物縫隙看到二樓辦公室裡的工作場景。這樣一種開放與可視化的場景交互體驗,絕妙地與你手中咖啡的香氣和口感融為一體,帶來獨特而獨家的消費記憶。
增加線上渠道不斷擴張產品市場
作為「第三次咖啡浪潮」的黑馬,Blue Bottle不斷擴張著自己的產品線和產品渠道,先後收購了在線咖啡豆零售商Tonx、舊金山烘焙品牌Handsome Coffee、Perfect Coffee,以及矽谷最受歡迎的麵包店Tartine Bakery。增加的線上渠道使得Blue Bottle的消費者可以直接從咖啡種植農戶那裡獲得咖啡豆,並教會消費者輕鬆地衝泡咖啡豆,讓消費者在家中的廚房直接獲得體驗。
基於咖啡場景的延伸打造共享辦公空間
與WeWork、優客工場等其他創客空間不同的是,Blue Bottle在這個空間中仍同時出售自家品牌的產品。國內最接近這種模式的是「3W咖啡」和「車庫咖啡」,而Blue Bottle的高明之處在於,在空間被賦予新內涵的同時,店內的咖啡也早已烙下了品牌本身的靈魂。憑藉全新的「咖啡+電商+聯合辦公」模式,Blue Bottle完成了高達7 000萬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它被視為生活美學品牌,也被定義為科技公司。
回顧Blue Bottle如何將咖啡文化做到極致:從最終小小一杯咖啡成品,向前溯源到品牌的誕生地舊金山灣區。也許是受出生地的原始基因影響,Blue Bottle天生便帶著矽谷的科技感氣質,加上其深度植入的「眾創空間」模式,深受美國科技從業者的青睞便也在情理之中。Blue Bottle的經營模式喚醒了許多被制式條規所限制的連接與溝通方式。精細優美的器具、烘焙者一絲不苟的匠人技藝,以及人文感與現代感結合的場景空間,這些是否讓你想到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也許這就是Blue Bottle被稱為咖啡界Apple的原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