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提供/揚州趣園茶社
策劃/陶曉東
製作/王猛
採訪/屠明娟
攝影/一縷陽光
猶記得揚州冶春茶社帶著豆沙包等小吃去法國參加美食展時,法國人管豆沙叫「中國的巧克力」。其實揚州巷陌裡曾給街坊帶來愉悅感的小吃,被淮揚白案大廚們改良之後,不單年輕人喜歡,就連老揚州吃起來都會驚豔萬分,完全不輸最近幾年流傳到中國的馬卡龍。
揚州趣園茶社有著近200年的悠久歷史,自2014年3月由江蘇揚城一味餐飲有限公司接手經營,由原本的會所式經營模式成功轉型為大眾餐飲。在這裡,食客可以吃到很多老揚州點心,如雙麻酥餅、水晶湯圓、八珍拉糕等,很多小吃都給人「用心、精緻、生活氣」的感覺。令人印象深刻的雙麻酥餅,一口咬下去能感覺到一層一層的酥在嘴裡慢慢融化,隨之伴著濃鬱的芝麻香。
在這組文藝小吃中,我們可以看到揚州人一年四季都不可或缺的蘿蔔絲油端子、甜美綿長的棗泥山藥糕,以及過去揚州人家裡用「餿粥」製成的梳頭令。這些長在揚州人記憶裡的小吃味道,到了大廚的手裡更是精緻有加,與眾不同,讓食客們忍不住手指同舌尖一起大作戰。
原料
揚州本地白蘿蔔500克,香蔥100克,麵粉200克,鹽10克,色拉油適量。
製法
將香蔥洗淨,切末;
將白蘿蔔去皮洗淨,切絲,加鹽醃製半小時,擠幹水分,加香蔥花、色拉油拌勻備用;
將麵粉加冷水調成糊,均勻刷入花形模具,加入蘿蔔絲餡,再刷上一層糊,入四五成熱油炸至金黃,撈出瀝油,脫模,裝入竹籠屜即可。
點評
集市上的蘿蔔絲油端子是麵糊拌上蘿蔔絲,油炸後有些部分很厚實,咬開後蘿蔔味被麵糊衝淡;這款改良後的做法讓油端子真正的外皮酥脆,酥皮部分薄如紙,蘿蔔絲依然具有脆感。
原料
煮好的稀飯500克,麵粉400克,酵母5克,老紅糖200克,鹼水、色拉油各適量。
製法
將稀飯加麵粉、酵母、紅糖拌勻成厚糊,餳發6小時以上至發酸,滴入少許鹼水拌勻;
不粘鍋置火上,入少許色拉油燒熱,放入內壁一半高度的麵糊,文火慢煎至兩面金黃,取出,改刀切成菱形塊,碼盤造型即可。
製作關鍵
麵糊一次性不能加得太滿,小火慢煎的過程中一般會膨脹一倍大。
點評
「梳頭令」也稱「酥頭令」,因表皮脆、內裡鬆軟而出名,鬆軟中還自帶米甜香。稀飯原本是民間天然的發酵催化劑,如今有了酵母的助力,讓麵團產生蜂窩,使餅的內部變得鬆軟,老紅糖更增加了梳頭令的口感。
原料
淮山藥泥250克,揚州瓊花適量,糯米粉600克,玉米澱粉400克,棗泥250克,白糖400克,冷水400克。
製法
將300克糯米粉加200克玉米澱粉、淮山藥泥、200克白糖、200克冷水製成白色麵糊;
將300克糯米粉加200克玉米澱粉、棗泥、200克白糖、200克冷水製成棗泥色麵糊;
將兩種麵糊分別倒入託盤,入蒸箱蒸40分鐘至成熟;
取出,將兩種麵團分別均勻分成3塊,揉至光滑,擀成厚約2毫米的麵皮;
以白色麵皮為底,上面加入棗紅色麵皮,依次重複5次,改刀切成大小相等的長方塊,裝入盤中,點綴瓊花即可。
製作關鍵
託盤內壁塗勻一層油,防止粘連。
點評
揚州人家裡常見的白糯米甜食,被王猛師傅改良成了養生的棗泥山藥糕,造型淡雅,甜糯可口。
★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烹飪》2018年5月刊,歡迎轉發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號所有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提前溝通,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轉載時請在顯著位置註明來源及作者署名。
編輯|貓頭鷹小姐
點擊連結,查看更多專題菜譜
▼▼▼
排骨 | 牛肉 | 羊肉
雞肉1 | 雞肉2 | 雞湯
小龍蝦 | 紅燒肉 | 素湯
醋餚
……
一鍵下單新刊
▼▼▼
《中國烹飪》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餐飲雜誌,
創刊於1980年,
發行遍及海內外。
微信號:ChineseCuisine1980
商務合作:010-63044739
投稿郵箱:zgpr19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