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聆聽中還教給我們一個大智慧,當注意聆聽道,不要錯過了那個道。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第41章)這是老子對人們聆聽「道」時的不同反應所做出的概括。老子說,上等的士人聆聽到了道,就勤奮地去實行。
中等的士人聆聽到了道,有時想起,有時忘了。下等的士人聆聽到了道,是大加譏笑;不笑就不足以為道了。真的是這樣嗎?我一直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這樣的例子來印證。有一次無意的一件事情,讓我觸悟了。天我上完課回家,走在夕陽中的林蔭道上,很愜意,一個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從後面走過來。這是一個非常天真爛漫的小女孩,紅撲撲的臉,頭上扎了好幾個辮子,背著書包回家,充滿童趣。我就問她,讀幾年級了。小女孩很爽快,說,二年級了。我說:「看你樣子很聰明啊。她自傲地說:「那當然!」我說:「那好,我給你做個題目,願意嗎?她說:「行。我說:「17加14等於多少?」她噗哧一笑,脫口而出:「那太簡單了,等於31。我說:「你真的好聰明啊!」她兩眼放光,很得意,說:「難道不是嗎?我說:「再做一個,3減去2等於多少?她的眼光輕蔑地瞟了我一眼,說:「嗨,這樣的題目還讓我做,我讀幼兒園的弟弟都會做呢!」我說:「行,咱們做最後一道,2減去3等於多少?我一看小女孩子眼珠轉了幾轉,漲紅了臉,一下子又哈哈大笑,嘲笑我說你水平真的很差,題目越出越容易,最後都出錯了!2怎麼可以減3呢?」我笑了,當然小女孩不能讀懂我笑中的含義,因為我突然心中一亮,無意中又進一步讀懂了老子的話了。
負數這個道道,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不就是這樣「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嗎?我再想,其實天底下好多的道道對於我來說不就像這位小學生一樣嗎?不知道其中的奧秘,而聆聽到後的表現是大笑之"。啊,原來好多時候自已就在「下士聞道」的情況上!我再想,啊,原來不僅是我,許多的人、一代一代的人中這樣的「下士聞道」真的不會少,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檔次,比如能「中士聞道」,再至於「上士聞道」呢?說到這裡,我想起了老子的又一段語重心長的話: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春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第70章)老子感嘆地說,我說的話很容易知曉,很容易實行;但是天下的人都不能知曉,不能實行。我的言說是有宗旨的,事理是有根據的。但是因為人們無知,所以不能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效法我的也就顯得難能可貴了。因此聖人身上穿著粗衣服,而懷裡懷著寶玉。這段話,也有不同的解讀。比如有人就這樣解讀其中的內容的:我的言論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實行,可是天下沒人能了解,沒人能實行。
我的言論是有宗旨的,我所講的事理是有綱領的,因為人們無知,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要加害於我的人都是貴人,我是很危險的,只好把我的珍貴的學說藏在肚裡,裝啞巴,裝傻瓜了。因此聖人身上穿著粗衣,而懷裡卻懷著美玉,我也向聖人學習吧!(高享著,華鍾彥校《老子注釋》,河南人民出版社)關於這段話的文意,大家可以自由去進一步理解。我倒是想起另一個問題,可以想一想世界上古今中外有無數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他們用自己的心血研究出許許多多的道,有社會的、人生的、自然的、科學的等等,而有時候我們後人卻不了解,有時候忽略了,有時候遺忘了,有時候還錯誤地批判了,也許歷史上好多傑出的人就像老子說的在感嘆「知我者希」呢?比如老子的道講了幾千年了,有好多晶瑩剔透的智慧美玉在那裡,可是還是不為廣大的民眾所知道,「知我者希」依舊如此。
這或許可以說是智慧在感嘆了!最後我又想起西方哲人歌德的話:「思想家最精美的成就是理解所能理解的東西,同時默默地尊重不能理解的東西。」思想家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一般人了。因此,我們應該從下士做起,而向上士的目標努力,多聆聽道,聆聽古今中外的大哲人從傑出的頭腦中產生出來的道,那麼我們的人生、事業,就會走進充滿智慧的陽光之域,奇花異葩任你欣賞採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