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2020-12-24 百家號

老子在聆聽中還教給我們一個大智慧,當注意聆聽道,不要錯過了那個道。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第41章)這是老子對人們聆聽「道」時的不同反應所做出的概括。老子說,上等的士人聆聽到了道,就勤奮地去實行。

中等的士人聆聽到了道,有時想起,有時忘了。下等的士人聆聽到了道,是大加譏笑;不笑就不足以為道了。真的是這樣嗎?我一直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這樣的例子來印證。有一次無意的一件事情,讓我觸悟了。天我上完課回家,走在夕陽中的林蔭道上,很愜意,一個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從後面走過來。這是一個非常天真爛漫的小女孩,紅撲撲的臉,頭上扎了好幾個辮子,背著書包回家,充滿童趣。我就問她,讀幾年級了。小女孩很爽快,說,二年級了。我說:「看你樣子很聰明啊。她自傲地說:「那當然!」我說:「那好,我給你做個題目,願意嗎?她說:「行。我說:「17加14等於多少?」她噗哧一笑,脫口而出:「那太簡單了,等於31。我說:「你真的好聰明啊!」她兩眼放光,很得意,說:「難道不是嗎?我說:「再做一個,3減去2等於多少?她的眼光輕蔑地瞟了我一眼,說:「嗨,這樣的題目還讓我做,我讀幼兒園的弟弟都會做呢!」我說:「行,咱們做最後一道,2減去3等於多少?我一看小女孩子眼珠轉了幾轉,漲紅了臉,一下子又哈哈大笑,嘲笑我說你水平真的很差,題目越出越容易,最後都出錯了!2怎麼可以減3呢?」我笑了,當然小女孩不能讀懂我笑中的含義,因為我突然心中一亮,無意中又進一步讀懂了老子的話了。

負數這個道道,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不就是這樣「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嗎?我再想,其實天底下好多的道道對於我來說不就像這位小學生一樣嗎?不知道其中的奧秘,而聆聽到後的表現是大笑之"。啊,原來好多時候自已就在「下士聞道」的情況上!我再想,啊,原來不僅是我,許多的人、一代一代的人中這樣的「下士聞道」真的不會少,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檔次,比如能「中士聞道」,再至於「上士聞道」呢?說到這裡,我想起了老子的又一段語重心長的話: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春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第70章)老子感嘆地說,我說的話很容易知曉,很容易實行;但是天下的人都不能知曉,不能實行。我的言說是有宗旨的,事理是有根據的。但是因為人們無知,所以不能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效法我的也就顯得難能可貴了。因此聖人身上穿著粗衣服,而懷裡懷著寶玉。這段話,也有不同的解讀。比如有人就這樣解讀其中的內容的:我的言論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實行,可是天下沒人能了解,沒人能實行。

我的言論是有宗旨的,我所講的事理是有綱領的,因為人們無知,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要加害於我的人都是貴人,我是很危險的,只好把我的珍貴的學說藏在肚裡,裝啞巴,裝傻瓜了。因此聖人身上穿著粗衣,而懷裡卻懷著美玉,我也向聖人學習吧!(高享著,華鍾彥校《老子注釋》,河南人民出版社)關於這段話的文意,大家可以自由去進一步理解。我倒是想起另一個問題,可以想一想世界上古今中外有無數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他們用自己的心血研究出許許多多的道,有社會的、人生的、自然的、科學的等等,而有時候我們後人卻不了解,有時候忽略了,有時候遺忘了,有時候還錯誤地批判了,也許歷史上好多傑出的人就像老子說的在感嘆「知我者希」呢?比如老子的道講了幾千年了,有好多晶瑩剔透的智慧美玉在那裡,可是還是不為廣大的民眾所知道,「知我者希」依舊如此。

這或許可以說是智慧在感嘆了!最後我又想起西方哲人歌德的話:「思想家最精美的成就是理解所能理解的東西,同時默默地尊重不能理解的東西。」思想家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一般人了。因此,我們應該從下士做起,而向上士的目標努力,多聆聽道,聆聽古今中外的大哲人從傑出的頭腦中產生出來的道,那麼我們的人生、事業,就會走進充滿智慧的陽光之域,奇花異葩任你欣賞採擷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41章解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第41章書法【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這一章老子重點告訴人們依道修德的具體方法。春秋時期,士人可以分為三等,即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指的是高明的貴族階層;中士指的是平庸的貴族階層;下士指的是淺薄的貴族階層。在本章中,老子也把人類分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個等級。
  • 上士聞道,勤而行下,同道同德,多多益善——弘道積德社區平臺
    上士聞道,勤而行下,同道同德,多多益善——道德書院打造「弘道積德」社區服務平臺理士的生命意義對於一個尊道修德的理士而言,「財貨有餘明道建德、善生善融、守正出奇才是救世之道!生命的規律(程序)是規定好的。道生天地無名始,德蓄萬物無為有。尊道貴德常自然,弘道積德安泰平。道生天地,自然無為,德蓄萬物,清靜無欲。尊道貴德,是為常道常德之常人;背道失德,就是無道無德、無常之人。
  • 關閉生死之門的方法(宣化上人)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無論胎卵溼化、飛潛動植、四生九有,都具足這個道。在《道德經》上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是老子所說的道理。研究起來,很有哲理。
  • 初解道德經41——老子說的到底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
    為何這樣說?我們來看下「大器晚成」出處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開篇,老子根據人聽聞道後不同的態度,將人劃分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我就不翻譯了。我們來看生活中的實例,來思考一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有沒有人勸告過你要一心向善?
  • 老子:一個人最高的德行,是平凡
    在《道德經》裡有這麼一句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意思是:有上等資質的人,接觸到大道之後會努力去實踐;資質一般的人,對所謂的大道始終持懷疑態度,舉棋不定;而資質很差的人,在接觸大道之後會大笑著嘲諷。
  • 如何用《老子》取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寶寶名,罕見好聽
    水柔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解釋: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
  • 《易經》和《老子》為什麼都強調「變」?為什麼要「和光同塵」?
    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而走之。孔子在《禮運篇》上說:「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及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這段話大意是說:「用人的智慧在於去掉人的奸詐。用人的勇氣在於控制人的衝動易怒。用人的仁愛在於去掉人的貪念。吃飯和男女之間的情愛,是身為人而須存有的。死亡、貧窮、困苦,這是社會上人人都厭惡卻無法消除的。想要做壞事的人,是由自己內心主導的。
  • 道家一語 | 下士聞道,大笑之。
    攝影丨尹霜林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 道家一語 | ​下士聞道,大笑之。
    攝影丨尹霜林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早見於《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道德經》:聖人做事不過分,不貪多,沒有驕傲之心
    《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僅僅用五千個字,就把宇宙、人生、自然、世界給說了透徹明白。如此簡潔有力的語言,恐怕也只有中華文明的漢語能做到。《道德經》究竟厲害在哪裡呢?它為我們的世界和人生都有哪些指導意義呢?
  • 佛說:這三種人慧根最高,很容易開悟,看看有你嗎?
    第一種人:與佛有緣之人。佛緣越深的人,慧根就越高,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佛緣,《六祖壇經》上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六祖慧能大師說:《金剛經般若波羅蜜經》,是為慧根較高的人所說,如果慧根較低,聽聞金剛經後,可能會狐疑不信。一個人不信佛法的人,佛也度不了他,因為這樣的人慧根較低,聽不進去佛的教法,因為這樣的人貪、嗔、痴太重,所以障礙了他的智慧。
  • 與《了凡四訓》立命之說的關係
    在老子的《道德經》也有類似的描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而去之。這裡所說的上士、中士、下士,是對道的三種不同的態度。從另一方面講,這三種人有著三種不同的根性,由於根性的不同,所以對道的認識也截然不同,其行為方式也不同。
  • 鬼谷子:悟道有四重境界,大多數人只是「聞道」而已
    而蘇秦張儀兩位縱橫家可以說是在兩大派陣營中各自站在了頂端,一人執六國相印攜天下之勢拒秦於關外,另一位分撥各國,為秦國大業掃清障礙。可是,如今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中,卻可以大致推斷出兩人其實並非處於同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