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個人最高的德行,是平凡

2020-12-17 牛子道

在《道德經》裡有這麼一句話: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意思是:有上等資質的人,接觸到大道之後會努力去實踐;資質一般的人,對所謂的大道始終持懷疑態度,舉棋不定;而資質很差的人,在接觸大道之後會大笑著嘲諷。如果普通人不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

表面看起來老子是通過對道的反應把人分為三種:聰明人、普通人、愚蠢的人,實際上卻是通過三種人的態度來反映「道」的存在方式平凡。

在我國北宋時期,有一個名叫陳堯諮的人,他擅長箭法,能夠用銅錢為目標,一箭穿孔而過,在當時的宋朝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比,他常常以此為傲,沾沾自喜。

有一天,陳堯諮在家裡練習射箭,有個賣油的老頭就在門外斜著眼看,只見陳堯諮射了十箭全部命中靶心。

這時陳堯諮注意到老頭就問:你懂射箭嗎?我的箭法是不是很厲害?

老頭回答說:

沒什麼了不起,只是比較熟練而已。

聽完之後陳堯諮很生氣,但老頭沒有搭理他,直接拿出一個銅錢平放在葫蘆口上,又用勺子撈起油舉過頭頂向著葫蘆倒入,油從銅錢口流過,而銅錢上卻沒有沾到一絲油。

同樣是得道之人,陳堯諮箭法超群卻沾沾自喜,自以為傲,而賣油老頭的「倒油之道」也不遜色,卻習以為常,沒有一絲自大。

範應元曾說過一句話:

德之上者虛而能應,故如空谷。德之建者,不求勝人,不炫聰明。

真正有德行的人能夠削弱心中的傲氣,做到像山谷一樣空曠,他們從不刻意與別人相爭,也不去炫耀自己的成就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是「」的表現形式。

有大德行的人是平凡做事,懂得隱藏起自身的鋒芒,而不是向陳堯諮那樣到處炫耀,問別人:

我厲害不?

戰國時期有個人叫楊子,他聲名遠揚,是當時的風雲人物,比起現在的明星出行也不多讓。剛成名時不管走到哪裡都被圍得水洩不通,客棧老闆也把他敬為上賓,但他卻很苦惱,感覺不自在。

後來在老子的指點下,他收斂了自己的鋒芒,主動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出自己的醜事,也會像普通人一樣搶座位,吹牛,喝得醉如爛泥。

時間長了人們才知道:名人和自己一樣,也會犯錯,也有不順心的時候。

於是在人們心中楊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名人,出行也不會被當成「大熊貓」圍觀,但是楊子的名氣卻更大了,傳到了周邊幾個國家。

正如老子所言: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挫去自身的鋒銳,消除掉一切的紛擾,調和一切的光輝,與塵世融為一體。

楊子的困擾就是來自自身的鋒芒,而後他主動收斂自身的光芒,融入普通人的群體,成為他們的一員,不僅化解了苦惱,更是成就了自己的名聲。

沒有人會喜歡自高自大,鋒芒過於耀眼的人。這類人往往不能夠長久,正所謂過剛易折。如果一個人成就太高又不懂得收斂,必定會引起別人的嫉妒和討厭,那麼他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所以說,更多時候我們應該學會變得平凡,不在人前炫耀,不高傲自大,才不會招來禍患。

下士聞道,大笑之。能夠讓常人大笑的「道」才是真正的「道」。

真正的「道」沒有鋒芒,與萬物放在一起看不出差別;真正的「道」懂得謙卑自處,沒有稜角。讓自己變得普通一些才是順應大道,一個人最高的德行就是平凡,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禍患,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一個人最高深的德行,是「省」
    《道德經》有言:自省是一個人最高深的德行,乃聖人之道。不自反者,不識病痛。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不會意識到自己的一身病痛。有些人常抱怨他人過錯,卻未從自身找過問題,抱怨他人不如自我反省。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必須放下身段學習;一個人想要走的更遠,就必須不斷思考。思考自身所作所為,思考自身過錯。三國名將司馬懿就是典範。他在朝堂上每說一句話,都會看看曹操的臉色;每做一件事,都會觀察曹操的態度。
  • 德行,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老子曰: 「大丈夫處其厚」。 做人一生,精明不如厚道。 人品有德,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為人厚道,行得正、坐得端,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這樣的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更有底氣。
  • 感念父母的恩情,接納父母的平凡與不完美,是一個人最好的德行
    一個人最大的修養,不是與父母的平凡為敵,而是與他們的不完美和解。無奈的是,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普通而平凡的。平凡是人生的底色,一個人的成熟,就是從接納父母平凡的那一刻開始。人最大的教養,是懂得父母的艱辛,明白為人父母的苦難,接納他們的平凡。你是否也有過這樣幡然悔悟的一刻:曾經對父母的怨懟,在某一瞬間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有長久的愧疚?
  • 德行,是一個人最硬的軟實力!
    每個人都過著與他德行相匹配的生活。別抱怨生活,因為那就是你自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我始終堅信,人格的差異直接導致經濟地位的不同,唯有廣泛地播撒美好的德行、德性,幫助他人自我完善,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播撒財富、幸福的種子。
  •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何意?其實意思很淺顯,被很多人想複雜了
    說的是一個人的至高品性,應該是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較高下或爭一時之長短。 實際上儒家所倡導的君子之道,與這種思想和理論有重疊的地方。說的都是一個高尚的人的德行,就應該像水的品性一樣,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
  •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是看不出來的
    一個真正有上品德行的人,看起來好像沒有德;而整天把德行掛在嘴邊,表現給別人看的,其實是下德。有些人無法理解老子這句話的邏輯,我舉些生活的例子解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俗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 「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德行修養越好,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修養越好,這個人所能承載的東西也就越多,擁有高尚品德的人,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為什麼說一個人的德行修養越好,這個人承載的東西就越多,也更容易做出事業呢?因為德是一個人的立世之本,人沒有德行是很難立足於世間的。
  • 老子眼中的「上善若水」,其實有7層意思,並不是簡單的善良如水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又稱《老子》,或者《老子五千文》,這本書很簡短,但很經典,言簡意賅,蘊意深刻,分為《道經》和《德經》,共81個小章節。因為《道德經》非常經典,被尊為「萬經之王」,所以人們對其中的經典句子倒背如流。
  • 《易經》:一個人德行修養的基礎,是讓言語謹慎
    語言不是武器,但是卻能傷人於無形,它會讓一個人精神受到巨大的挫折和痛苦,留下無法磨滅的心靈創傷,肉體的傷害或許可以癒合,但是心靈的傷傷害卻會永遠存在。所以,言語謹慎,是一個人修養自己必須的德行。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 用「六守」來觀察一個人的德行
    《六韜》告訴我們,要從仁、義、忠、信、勇、謀六個方面,即「六守」,來觀察一個人的德行。「富之而不犯者,仁也」。你讓他富裕起來,但他能不觸犯禮法,這是仁的表現。如果一個人沒有仁義、忠信,但他很有謀略,這個人也不可用。————摘自《群書治要十講》
  • 孔子一生三次見老子,老子的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
    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
  • 德行所配,厚德載物
    德行是一個人的道德和品行,更是行為的體現,德行的高低決定你與社會的融合度,德不配位,所得超越自己的德行,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必遭餘殃。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職」,如果一個人沒有做出相應的貢獻,就貪求相應的爵位,背後藏著的一定是災禍。
  • 老子:什麼是天道?其實就是四大自然法則,悟透能避禍就福
    其實老子已經告訴過我們了,老子的《道德經》聞名於世,被譽為東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書。《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用德行修來的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行善積德的家庭,會有福報;而沒有這些德行的家庭,則會有禍殃。家庭是這個樣子,個人修行也是這樣子。行善積德是一種好的行為,這種行為放到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會有好的福報。這樣的因果關係,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經過很多事實論證的。
  • 一個人身上越有這三種「德行」,越能厚德載物,福報也深厚
    一個人身上越有這三種「德行」,越能厚德載物,福報也深厚。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第一、容人之德;古語有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能夠如此浩大,是因為它懂得容納無數江河。所以說,一個人越是能修為出「容人之德」,越能厚德載物,福報也越加深厚。第二、無私之德;凡人都或多或少有私心,但是聖人大愛無私,達到了無我、忘我的境界,因此能夠成為聖人。他們大公無私,普愛眾生,因此深得民眾愛戴,繼而實現了厚德載物。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話出《易經》中,顧名思義厚德載物是用來比喻當一個人的德行積累到無限大之後,他就可以容納萬事萬物。不管是好的萬事萬物還是壞的萬事萬物,一個人都能坦然面對,壞的方面都可以被他的承受力所化解,好的方面也能被他的承受力所接納。就像大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的。
  • 德行的培養,來自於實踐
    同時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道理,德行的培養一定要與實踐相結合,我們學了很多知識,自以為自己的德行提高了,然而在實踐中不去踐行,那就是紙上談兵,如同水中撈月。在《弟子規》當中也有這樣的話: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陸遊也有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老子的「以德報怨」其實是對自己的救贖!
    今天在和朋友聊天中,無意說起了老子的「以德報怨」一詞,朋友很是憤慨的說:「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到當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應該以德報怨,這簡直有違常理,連孔子都說要以直報怨,如果以德報怨那拿什麼報德呢?別人傷害了我,我還要以德報怨,那不是瘋子也是白痴!」,聽完我沒回話,是啊!
  • 人有德行,必有福氣
    一個人真正的氣質,不是在外貌,而是在內心;人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財富,而是德行! 俗話說:「人有德行,必有福氣。」 德,不僅藏著一個人的修養,更藏著一個人的福氣。 01 守信用的人,自得人心。 誠信是一種美德,更是對別人的一種道義。
  • 王朗,華歆和管寧曾是朋友,那這三人中,誰的德行最高?
    看上去,華歆是一個德行不佳的人,但實際上,華歆的德行似乎並不差。華歆曾在高唐縣做小吏時,當地的官吏們都喜歡在大街上遊走。但華歆每當休假時,都是離開官府,就立刻回家,並緊閉大門。他議事論人平和客觀,從不曾詆毀傷害過他人。再加上華歆歷來很清廉,祿米及皇帝的賞賜都救濟了親戚或者熟人,家中的存米也不足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