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裡有這麼一句話: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意思是:有上等資質的人,接觸到大道之後會努力去實踐;資質一般的人,對所謂的大道始終持懷疑態度,舉棋不定;而資質很差的人,在接觸大道之後會大笑著嘲諷。如果普通人不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
表面看起來老子是通過對道的反應把人分為三種:聰明人、普通人、愚蠢的人,實際上卻是通過三種人的態度來反映「道」的存在方式:平凡。
在我國北宋時期,有一個名叫陳堯諮的人,他擅長箭法,能夠用銅錢為目標,一箭穿孔而過,在當時的宋朝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比,他常常以此為傲,沾沾自喜。
有一天,陳堯諮在家裡練習射箭,有個賣油的老頭就在門外斜著眼看,只見陳堯諮射了十箭全部命中靶心。
這時陳堯諮注意到老頭就問:你懂射箭嗎?我的箭法是不是很厲害?
老頭回答說:
沒什麼了不起,只是比較熟練而已。
聽完之後陳堯諮很生氣,但老頭沒有搭理他,直接拿出一個銅錢平放在葫蘆口上,又用勺子撈起油舉過頭頂向著葫蘆倒入,油從銅錢口流過,而銅錢上卻沒有沾到一絲油。
同樣是得道之人,陳堯諮箭法超群卻沾沾自喜,自以為傲,而賣油老頭的「倒油之道」也不遜色,卻習以為常,沒有一絲自大。
範應元曾說過一句話:
德之上者虛而能應,故如空谷。德之建者,不求勝人,不炫聰明。
真正有德行的人能夠削弱心中的傲氣,做到像山谷一樣空曠,他們從不刻意與別人相爭,也不去炫耀自己的成就。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德」是「道」的表現形式。
有大德行的人是平凡做事,懂得隱藏起自身的鋒芒,而不是向陳堯諮那樣到處炫耀,問別人:
我厲害不?
戰國時期有個人叫楊子,他聲名遠揚,是當時的風雲人物,比起現在的明星出行也不多讓。剛成名時不管走到哪裡都被圍得水洩不通,客棧老闆也把他敬為上賓,但他卻很苦惱,感覺不自在。
後來在老子的指點下,他收斂了自己的鋒芒,主動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出自己的醜事,也會像普通人一樣搶座位,吹牛,喝得醉如爛泥。
時間長了人們才知道:名人和自己一樣,也會犯錯,也有不順心的時候。
於是在人們心中楊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名人,出行也不會被當成「大熊貓」圍觀,但是楊子的名氣卻更大了,傳到了周邊幾個國家。
正如老子所言: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挫去自身的鋒銳,消除掉一切的紛擾,調和一切的光輝,與塵世融為一體。
楊子的困擾就是來自自身的鋒芒,而後他主動收斂自身的光芒,融入普通人的群體,成為他們的一員,不僅化解了苦惱,更是成就了自己的名聲。
沒有人會喜歡自高自大,鋒芒過於耀眼的人。這類人往往不能夠長久,正所謂過剛易折。如果一個人成就太高又不懂得收斂,必定會引起別人的嫉妒和討厭,那麼他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所以說,更多時候我們應該學會變得平凡,不在人前炫耀,不高傲自大,才不會招來禍患。
下士聞道,大笑之。能夠讓常人大笑的「道」才是真正的「道」。
真正的「道」沒有鋒芒,與萬物放在一起看不出差別;真正的「道」懂得謙卑自處,沒有稜角。讓自己變得普通一些才是順應大道,一個人最高的德行就是平凡,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禍患,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