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身邊某個人靠父母風光無限,多少人埋怨過父母的無能,幫不上自己的鴻鵠之志。
又有多少人在心裡數落過父母的平凡,給不了自己大富大貴。
甚至於,父母成了很多人不願提起,難以啟齒的存在。
越長大,越嫌棄父母不夠有學識,不夠有能力,不夠有資源,不能為我們撐起一片天。
總抱怨父母無能的人,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一個人最大的修養,不是與父母的平凡為敵,而是與他們的不完美和解。
無奈的是,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普通而平凡的。
平凡是人生的底色,一個人的成熟,就是從接納父母平凡的那一刻開始。
人最大的教養,是懂得父母的艱辛,明白為人父母的苦難,接納他們的平凡。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幡然悔悟的一刻:曾經對父母的怨懟,在某一瞬間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有長久的愧疚?
平凡的父母雖不能給我們大富大貴,但他們給了我們健康的生命,把最好的都給了我們,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離不開他們默默的鋪墊。
那麼,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嫌棄父母的平凡呢?
三毛曾經說過:「父母的年紀比較大了,要改變一個成年人的觀念總是困難的……在許多地方,便必須請青少年包涵父母,諒解父母。」
讓他們問一些自己理解不了的問題;
讓他們犯一些幼稚、低級的錯誤;
讓他們說一些你不認同的話,發表一些落伍的觀點;
讓他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儘管那些事情可能會引起你的厭惡……
別急著對自己的父母說教,有時候,在父母面前裝裝傻,就是一種孝順。
孝順父母,就得放下自己對父母的理想化、強求父母盡善盡美。
就像是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不存在一樣,完美的別人家的父母也不存在!
世界不完美,父母會犯錯,生活也會磕磕碰碰,這些都是不能改變客觀事實。
盯著父母的不完美不放,它會吞噬你的幸福和安寧,會讓你錯過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有一部非常勵志的電影叫《風雨哈佛路》。
電影的內容是一個叫做麗茲的小女孩兒,生活在毒品、愛滋、飢餓的貧民窟裡,從小就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進了收容所,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貧窮的麗茲需要出去乞討,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她住過收容所,睡過地鐵,流浪在城市的角落。15歲那一年,母親死去。
在母親下葬的時,她跳上棺木流著淚說:「也許你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但是我感謝你能給我生命,感謝你讓我看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我會永遠愛你。」
後來,麗茲憑藉自己的努力終於考上了哈佛大學,並獲得全額獎學金,在頒獎典禮上有人問她怎麼看待自己的母親。
麗茲深情的說:「我一直都愛著我的媽媽,無論何時何地,我一直都愛著她,儘管有的時候連她自己都忘記了,但是我一直都愛著她,自始至終。她並不是不想成為一個好母親,只是無力給予。」
父母子女一場,並不是相恨相殺的,而是相親相愛的。生而為人,能夠感念父母的恩情,原諒父母的過錯,接納他們的不完美,才是最好的德行。
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父母的不完美,讓父母感到我們的愛,而不是一直抱怨沒有給我們提供好的生活,為了我們,他們真的盡力了。
生養之恩大過天。對父母最好的孝順,是能夠感激父母的恩情,原諒父母的過錯,接納他們的不完美。
當父母老了,請你一定要記著,要像他們愛你一樣,去愛著他們。
好好對自己的父母,不要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不要等到他們不在了,才懂得珍惜。
一個人對父母最好的孝順,就是接納父母的平凡與不完美。